收获象拔蚌 象拔蚌的做法

日期:[2009年8月23日]版次:[GB14]版名:[地球周刊 地球故事]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加载中...条



采捕员携带着连接在船上的呼吸管,呼吸管又和氧气压缩机相连。

这是他的仓库里培养饲料的设施。



业余采捕者艰苦地劳动。



一个早晨辛苦采捕后,克莱格找到150只象拔蚌。



裸露在海床上的虹吸管。



古德温一直尝试商业养殖象拔蚌,

 
收获象拔蚌 象拔蚌的做法

在太平洋西北部,渔民们开始大量养殖一种名为象拔蚌的巨蚌,目前这种贝壳类动物已经成为受全球食客欢迎的美食,渔民们收获盈利的时候也收获着种种乐趣。

克莱格·帕克(CriagPaker)终于从水面上冒出来,摘掉头上的氧气罩,登上了Ichiban号船,这是位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区的普吉特海湾(PugetSound),离海岸大约50米的地方。克莱格已经在水下20米的地方待了一个早上,那是一片平滑、铺满海砂的海滩,对于一般人来说,海床上是光滑的,看上去什么也没有,但是克莱格的眼睛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穿着一身合成橡胶潜水服的他骄傲地站在甲板上,身边是早上的收获:一大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蛤蜊,隐约还能看到松软的、滚动着的肉从贝壳里钻出来。

在普吉特海湾柔软的海床上,生活着太平洋西北部最值钱的海洋生物,这种带壳的软体动物学名为“北美潜泥蚌”(geoduck),俗称“象拔蚌”,也有“海神蛤”、“皇蛤”的别名。它们的价值极高,一些黑帮甚至愿意用毒品来交换。它们的外观像巨大贝壳里伸出一条长长的“脖子”,不过“脖子”相对人类的来说更有弹性,像柔软的皮革一样,最长能伸出来45厘米,瞬间又缩回像一盘卷尺。象拔蚌的“脖子”就好像非洲食蚁兽的鼻口,或者大象的鼻子,也像某种巨大的史前蠕虫,不过是从一个如你手掌大小的壳里钻出来的。

大约在40年前,除了太平洋在北美洲的西北部海湾,根本没有人知道象拔蚌是什么,但是今天,当地的渔民每年销售400万磅、大约200万只。时髦的纽约小餐馆用米酒醋配象拔蚌装盘待客;日本的厨师将其肉切成薄片,做刺身或者寿司,当然这些食品只能在最昂贵的餐厅才能吃到;最大量的象拔蚌出售到中国市场,北京和上海风靡的一种吃法是象拔蚌火锅,一只只大蛤被投进滚烫的、火辣的火锅汤里,烫熟以后挖出肉来吃,或者将肉切片,在火锅里烫熟。象拔蚌在香港海鲜市场上的价格是60美元一只。

对于那些生活在普吉特海湾的本地人来说,象拔蚌从默默无闻到突然成为全球饕客喜爱的对象,这多少有点滑稽或令人难以置信。这种蛤蜊因为体积非常大,获利丰厚,引发人们很多大胆、出人意料的举动:渔民甘愿冒险在鲨鱼群中挖它们;科学家们不辞辛苦地在类似大锅或者大桶的装置中尝试人工饲养它们;秘密侦探们戴着夜视游泳镜在水下侦查走私者,目的当然是保护象拔蚌在当地作为一种健康发展的物种存在。要是去访问一些生活和这种贝壳紧密相关的人,无论是出于职业还是出于热情,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有趣事情,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就像象拔蚌本身一样特别。

象拔蚌名字来源于当地生活的土著的语言,意思就是“深深地挖”,形象说明了作为潜泥贝壳类,它们的居住生活方式。象拔蚌有一对很小的脚,在其生长过程中,这对小脚在海床的淤泥里不断往下挖,长成以后壳有可能在泥沙下40厘米的地方,只有“脖子”在水里露个头。“脖子”的科学名称是“虹吸管”,分成两个管,分别是吸入管和排出管,就像短枪的枪管冒出在海床上呼吸。如果不是因为有“脖子”,象拔蚌很难被发现,有经验的渔民或潜水员就是凭借虹吸管的顶端或它们缩回虹吸管时在海床上所留下的独特凹纹将它们辨别出来。像克莱格这样的专业象拔蚌采捕员都善于解读这些踪迹,在高能见度的情况下凭肉眼辨识,在零能见度的情况下则凭感觉和经验。象拔蚌捕食的方式是吸引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来到“脖子”的一侧,通过排出管突然喷水,吸入管就能把食物吸进身体里。一旦被埋在海床的淤泥或者海砂里,贝壳部分就不再移动,不像有些贝壳类会通过移动身体来逃避捕食者。当饥饿的螃蟹或者角鲨鱼来到它身边时,象拔蚌就悄悄地把“脖子”缩回来,好像乌龟把头缩回壳里一样。

象拔蚌属于世上存活最久的生物之一。许多蚌类的年龄都可以从贝壳上的年轮估计出来,类似树干的年轮。从1993至2006年间,加拿大水底采捕业协会与美国渔业海洋部的研究员在加拿大卑诗省沿岸进行测量,搜集了大约2.6万只象拔蚌,这一代水域是象拔蚌能分布的最北端。这项研究发现了世界上至今最年老的象拔蚌,就是温哥华海湾的沙咯特群岛西岸海峡发现的一只168岁的象拔蚌。一般来说象拔蚌的平均年龄是20岁或以上,因为年龄大,科学家们可以用象拔蚌贝壳上的变化追寻气候变暖的蛛丝马迹。象拔蚌属于世界上最庞大的双壳贝类,也是世界上体积最庞大的潮间带蚌类,平均重量大约是1公斤,贝壳的长度约为20厘米。庞大象拔蚌的重量纪录可达6公斤,传闻行业中有渔人还见过体积更大的,真是名副其实的“贝壳精”。象拔蚌的繁殖速度很快,每年产好几次卵,从冬季快结束的时候到第二年春天,雄性在搅浑的海水中发射精子,一旦发现周围有精子出现,雌性会马上释放上百万个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48个小时,带壳的幼虫就开始会游泳了,几个星期以后它们会降落在海床上然后开始往下挖,那些不小心降落在岩石海床上的幼虫会长成扭曲的、灰黑色、有着难看“脖子”的贝壳,而那些降落在柔软砂床上的会长成肥胖的、象牙色的象拔蚌,这才是食客的目标。

类似品种从阿根廷到新西兰到日本都有分布,但是只有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太平洋西北部海湾出产个头最大的象拔蚌。现在在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卑诗省和美国的华盛顿州都有商业采捕,而象拔蚌的商业交易也就是从这3个地方开始的。普吉特海湾出产的象拔蚌是这3个地方中最大的,这里大约生活着数千万只,其中很多居住在几百米的水下,对于采捕而言,这样的深度已经是不可能。采捕完全依靠手工,渔民戴着氧气桶或者呼吸管潜到水下,相关法律要求渔民在23米以内的海床上操作,多数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若去更深的海域他们就需要待在解压舱里才能恢复健康。

克莱格潜水的那天早上气温只有14摄氏度,在海底他徒手爬行在海床上,寻找虹吸管留下的痕迹。唯一工具是一支喷射枪,用来将象拔蚌从淤泥里拉出来,一个早晨的时间里他一共收获了150只。所有在这里采捕的渔民都是当地的土著,土著经过和政府协议垄断了普吉特海湾的所有商业捕捞活动。被采捕上船的象拔蚌会立刻被养在水桶里,上岸后装在有冰箱的卡车里,然后在专门的包装工厂被装进放有冰块的盒子里,接下来就可以进行长途运输了。通常采捕上来的象拔蚌不到24小时就飞往中国,它们还在扭动着“脖子”。

采捕象拔蚌是辛苦甚至危险的工作,几乎在没有能见度的环境下,采捕员要在水下徒手挖掘,身体要抵抗潮水和洋流的力量,有一些采捕员在工作时死去,还有一些人被潮水卷到岩石上、碰到铁锚或者漩涡。有时他们会碰到鲸鱼、海象、红章鱼或其他威胁鱼类,此时能保住性命就是万幸了。克莱格从事商业捕捞已经好几十年时间,不过采捕象拔蚌只是从10年前开始,他说:“我很怕死,但是这些东西真的很赚钱。”

百年来居住在海湾附近的土著在潮水退下的时候挖掘能看见的象拔蚌,生吃或者烟熏后食用,后来的欧洲定居者同样觉得这是很美味的食品。对于第一次吃象拔蚌的人,他很可能分不出吃的是海鲜、肉类还是禽类。很多人喜欢将其与洋葱和蘑菇一起烹饪,初尝有类似鱿鱼的滋味,但是仔细吃会更加鲜甜。象拔蚌是太平洋西北部沿岸的骄傲,当地的民谣里唱道“总有一天我会挖到一只大贝壳”;小说《雪落在松上》描写了年轻男女在挖了一天象拔蚌后初吻;当地的大学将象拔蚌作为校徽上的标志;俱乐部每年赞助挖贝壳比赛,在退潮的时候看谁能挖到最大的蚌———人们将整支胳膊伸进淤泥里,脸趴在地上,直到指头感觉到硬壳,很多人视之为一生中真正的乐趣。

一个海军在1960年改变了象拔蚌的命运,当时他潜水寻找一枚鱼雷,却意外在普吉特海湾冰冷的海水里发现数量惊人的象拔蚌族群。在报告美国华盛顿州政府之后,政府同意开始商业采捕。最先参加采捕的是布赖恩·霍森(BrianHodgson)带领的采捕队,他原本是一名审计员,后来变成象拔蚌贸易帝王。一开始他们向当地的餐馆出售,人们逐渐认识到其美妙滋味,后来在一个日本裔美国商人的帮助下,霍森建立了将象拔蚌向远东出口的渠道,20世纪70年代开始,象拔蚌已经成为日本人崇尚的最高级海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人逐渐接触到象拔蚌且一发不可收拾。当地价格一度高达一只200美元,但并不影响中国人对它的热情。象拔蚌提供的最初滋味是新鲜,因为亚洲沿海海水污染严重,这种程度的新鲜滋味变得奢侈,新鲜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消费者愿意出高价品尝,甚至超过三文鱼、帝王蟹和澳洲大龙虾。

象拔蚌的采捕受到当地政府严格规管,首先是数量上的限制,每年允许采捕的数量有严格限制。20世纪80年代霍森集团被指控偷偷采捕超过100万只,最后他认罪并支付巨额罚金。华盛顿州的自然资源发展部门和渔农署严格打击偷采象拔蚌的罪行,同时派官员严密监控合法采捕。但即便这样偷采和走私仍然存在,偷采者利用夜视潜水镜在天黑以后操作,他们将渔船改装成有秘密隔舱。

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始加强秘密调查偷采和走私象拔蚌行为,派出“便衣船”,有时犯罪船只会利用雷达发觉秘密跟踪的船只。官方也在很多水域安装水下摄像头,监控偷采行为。10年前,因为不同的采捕集团付给采捕者的工资不同,为了打击竞争者,行业内出现了告密者,偷偷记录竞争者的采捕量并报告给政府,如今这类告密者要被逮捕入狱,2003年一起类似案件就牵出一个偷采逾100万美元的集团。好像砍伐森林一样,过度采捕的海床要好几十年才能恢复,正是因为这样生物学家开始研究能否人工养殖这种贵重的大贝壳。

在海边的一个仓库里,生物学家古德温(Goodwin)希望能建立当地最大的象拔蚌商业养殖基地,从海湾里抽上来的水通过各种管道洒在一个个大盆里,里面生长着硬币大小的幼虫,它们的壳现在比人的指甲还要小。这么小的壳无法容纳象拔蚌生长的欲望,它们的“脖子”不断伸出来,小小的虹吸管伸向水面,就好像麻雀的幼鸟渴望喂食。古德温1967年开始研究象拔蚌,1994年从政府野生动物部门退休,现在仍是象拔蚌迷。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他是第一个尝试在实验室环境里繁殖象拔蚌的人,当时是在容量5加仑的桶里饲养,目的是为了研究象拔蚌的早期发育情况并看看能否最终实现商业养殖。他希望政府能同意在已经采捕过的海床上养殖象拔蚌,就好像蚝的大规模商业养殖一样。但是他的“饲料”并不专业,因为有大量细菌,幼虫无法正常生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古德温和同事突破了喂养幼虫的难关,他们开始将小贝壳移植到已经被采捕的海床上,几年的时间里他们进行了100多次试验,移植了超过1800万个小贝壳,但是每一次实验都失败了。心灰意冷之际,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他科学家开始接手古德温的工作,他们将小贝壳放在笼子里,外面覆盖网罩,保证它们不被捕食者发现,这样贝壳能在不潜泥的情况下被饲养到几个月达,然后它们通过一家公司被出售给专门养殖象拔蚌的渔民。养殖户将这些贝壳放在有潮汐的海滩上,这些养殖点是从私人那租借来的。他们在沙滩上插进数千根长长的塑料管道,然后用网罩保护整个养殖区,每个管道放进一个小贝壳,它们自然下挖,4到5年之后,渔民光着脚在退潮的时候走上海滩,利用高压水龙头产生的压力收获象拔蚌。目前华盛顿州每年出产的养殖象拔蚌在100万只左右。

海湾延绵数公里的浅滩已经布满了象拔蚌养殖场,生态学家和当地居民对于养殖的生态威胁充满担心。养殖象拔蚌一旦被种植后并不会像三文鱼或者鳕鱼养殖场那样产生病菌危害周围海域,但是有关的生态影响研究还没有展开。生物学家同样担心养殖象拔蚌会对自然族群产生威胁,因为从基因的角度说,养殖象拔蚌的基因多样性比不上自然的,如果它们和自然族群交配,势必影响野生族群的基因多样性。一旦这样,野生象拔蚌对抗并适应病菌和自然环境的能力就减弱了,这有可能威胁到它们的长期存在。

在研究象拔蚌40年之后,古德温感觉自己对这种生物依旧所知甚少,在他看来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生物,而不是最美味的。

原作:CraigWelch

编译:潍

 

【已有加载中...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打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1180.html

更多阅读

拔火罐注意事项:拔火罐的三大误区

中医认为拔火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现代医学认为,拔火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

如何拔罐及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

如何拔罐及拔罐后的注意事项——简介 刮痧和拔罐,是中国医学遗产之一,也是我们平常保健用的方法最多的两种治疗方式,好处就在于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

肥肠炖豆腐的做法 家常肠子炖豆腐的做法

肥肠炖豆腐的做法——简介猪肠是用于输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强的韧性,并不象猪肚那样厚,还有适量的脂肪。猪大肠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口渴、脱肛、痔疮、便血、便秘等症。相关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肥肠炖豆腐

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 拔火罐的颜色代表图解

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简介拔火罐,是一种中医的拔罐疗法,通过负压对于皮肤的吸着,从而使得身体里的湿气祛除的一种方法,现在跟是流行用语减肥瘦身等各个方面,可是拔火罐到底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坏处呢?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拔

声明:《收获象拔蚌 象拔蚌的做法》为网友夜袭尼姑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