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4:巫蛊之祸

[画外音] 巫蛊事件是汉武帝一朝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与武帝一生相伴。武帝朝遇到的第一件巫蛊事件就是皇后陈阿娇由于不受宠幸,她就找来巫师诅咒那些受汉武帝宠幸的嫔妃们。此事败露之后陈阿娇被废,汉武帝于是顺理成章立自己的新宠卫子夫为皇后。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因巫蛊事件登上皇后宝座的卫子夫,在汉武帝晚年竟然也因巫蛊之祸而被迫自杀。更重要的是,卫子夫的儿子太子刘据也因为这个巫蛊之祸,与父亲汉武帝最终是兵戎相见。那么这个巫蛊之祸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呢?巫蛊之祸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太子刘据为什么不能够避免这次灾祸呢?

所谓巫蛊,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就是汉人非常迷信,他觉得刻一个小木头人,一般用桐木的,刻一个桐木人,写上被诅咒人的姓名,然后埋在地下,天天去祷告,让被诅咒的人得病或者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巫蛊。这样的事情在汉武帝一朝屡次发生过,当然最早就是陈皇后,陈阿骄就出现过这个事。那么这件事情,就是汉武帝晚年,也就是爆发在征和二年的这场巫蛊之祸,它的爆发的原因大体上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太子失宠,这个我们在前面一集讲过。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间的长子,当年汉武帝二十九岁得子的时候非常兴奋,非常高兴,视为掌上明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逐渐失宠了,甚至于发展到最后,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已经不能跟汉武帝自由地沟通、见面,这是导致巫蛊产生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江充受宠,我们前面讲过一集叫《宠信江充》。江充是一个小人,但是在汉武帝的晚年,汉武帝非常宠信江充。这个小人,就是江充这个人,在整个巫蛊事件中间可以说是兴风作浪,发挥了超常的作用。第三个原因,求仙受挫,汉武帝是一个非常迷信神仙之道的人,汉武帝非常希望自己能够长生。虽然汉武帝和前朝,和他前代的几个皇帝相比,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只活了六十二岁;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在五十岁上下,四十多岁就去世了;那个汉惠帝死得就更早。汉武帝活到七十岁才去世已经是高寿了,但是汉武帝还想长寿,所以汉武帝从他青年时期开始,他就一直想求长生。《史记·封禅书》详细地记载了汉武帝求长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不断地受到方士的欺骗,一次一次受骗,他还是至死不悔。但是他求长生最后的结果是长生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他自己到晚年,特别是到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身体却一天比一天差。这个很容易理解,他老了嘛,人老了整个机体退行性地变化,导致他衰老了。但是汉武帝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体的机体衰老了,他认为自己身体的衰老和健康的恶化,是有人用巫蛊诅咒的结果,让他的求仙之梦无法实现。所以汉武帝对这个巫蛊,一听起来他头皮就发麻,他对这个事件的处理就格外凶残。

[画外音] 汉武帝在晚年的时候,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脾气越来越坏,也难免犯起了多疑症。汉武帝一有小病便疑心有人要谋害自己,所以巫蛊的魔力在他的心中越来越大。汉武帝寝食难安,总怀疑是不是有人用巫蛊咒他,于是巫蛊的悲剧开始在朝廷上揭开了。首当其冲的竟然是公孙贺丞相,那么一直是谨小慎微的公孙贺怎么会陷入巫蛊之祸呢?

公孙贺我们在前面讲过,公孙贺在汉武帝任命他做丞相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被后人流传为笑话的故事,就是汉武帝任命公孙贺做丞相的时候,公孙贺是嚎啕大哭,跪在地下不起来,不奉诏。因为在公孙贺之前连续几个宰相死得都很惨,所以当时公孙贺视丞相之位为畏途,就不敢去做,结果汉武帝非让他做。那么这么一个谨慎的宰相,他怎么会牵扯到巫蛊中间去呢?事情坏在他儿子手里边。公孙贺原来是太仆,是皇帝的车队的队长,很受皇帝信任。但是公孙贺升任丞相以后,由他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了他的太仆之位,这是一个很荣耀的职务,太仆属于九卿之一。父亲公孙贺是丞相,儿子公孙敬声是太仆,父子都达到了高官的位置。但是公孙敬声这个人很不争气,结果的话,公孙敬声做太仆的时候犯了一件大错,就是他挪用公款,挪用了京城北军1900万的军费。这是一件大罪,汉武帝就把公孙敬声抓起来,要处死他。这个时候公孙贺爱子心切,他怎么办呢?他向皇帝请示,说我要想办法抓住朝廷当时要追捕多年而没有追捕到的一个要犯,叫朱安世。他说我去抓朱安世,我把朱安世抓过来赎我儿子的死罪,汉武帝答应了。然后公孙贺果然把朱安世抓到了,朱安世是一个江洋大盗啊,这种人他的消息非常灵通,他就知道了许多汉武帝所不知道的公卿大臣的很多隐私。所以朱安世一抓到,朱安世就仰天大笑,朱安世说,你这个丞相是想拿我的命换你儿子的命,但是你抓错人了,你抓了我要我的命,我要你全族的命。结果朱安世就在狱中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章,这个奏章很厉害,他揭发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卫子夫的女儿私通,不正当的关系。这件事情一告发上去,汉武帝就查这个事情,查的结果是属实。而且继续查下去,公孙贺的妻子还有巫蛊事件,就是公孙贺的妻子也埋了小木人。这样一来公孙贺、公孙贺的妻子、公孙敬声全部牵到巫蛊事件被杀。这个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呢?是征和二年的春天,征和二年离汉武帝死的后元二年只有四年时间,就是汉武帝晚年了,首先是公孙贺父子给杀了,公孙贺一家全被杀了。杀了以后这个事情还牵涉到谁呢?还牵涉到卫子夫的两个女儿,一个是诸邑公主,一个阳石公主。还牵涉到卫青的长子卫伉,把卫伉也牵进去了。大家注意卫子夫的女儿也是汉武帝的女儿啊,汉武帝你看他对巫蛊这个事件重视到什么程度。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犯了死罪,公孙贺提出来我抓一个要犯可以顶我儿子的命,汉武帝说可以,犯了这样的死罪如果不牵扯到巫蛊,可以拿一命换一命。但是如果牵扯到巫蛊,连自己的亲女儿也不放过。这就是征和二年巫蛊之祸爆发的一个前奏。

[画外音] 可以看出晚年的汉武帝面对巫蛊是绝不会手软的,哪怕是当朝高官,哪怕是自己的女儿。经过公孙贺这次巫蛊事件之后,汉武帝总觉得身体不适,精神恍惚,此时的他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汉武帝的宠臣江充从中看到了机遇,那么江充究竟从巫蛊中看出了什么门道呢?他究竟想借巫蛊实现哪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汉武帝这个时候就很相信江充的话,所以江充就说这个事情的话,要想让陛下的身体好起来,需要把小木人整个挖光,就是埋在地下小木人挖光,把所有诅咒你的人全部杀光,你的身体才能好起来。当然这个事情关系到汉武帝的性命,所以汉武帝就很相信,就让江充去主管这件事情。江充首先是在京城到处抓人,抓到人以后,两条,第一,严刑拷打,一定要让他们认罪;第二,一定要让这个人再咬出来他的同案犯。被打得无奈就咬其他人,这样抓一个咬一个,抓一个咬一片,最后从京城到郡县,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子杀了几万人,这就是巫蛊事件爆发的大背景。他搞的是全国的一个白色恐怖,而且只要沾着巫蛊的人无论真假一律处死。而且没有一个人敢为他们说一句真话,因为这个事情牵涉到年迈的汉武帝的性命,谁都不敢说话。人们不敢说话是因为有人不敢听真话,所以人们才不敢讲真话。就在这个情况下,江充看到机会来了,江充看到这个机会以后,江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巫蛊扩大化。所以江充就提出来,说宫中也有巫蛊。皇宫中间有巫蛊,这让汉武帝很吃一惊,汉武帝就派了四个人,一个是江充,一个是苏文,苏文是一个宦官。另外第三个人是案道侯韩说,第四个人是御使章赣,派了这四个人,成立了一个重案组到宫中去追查巫蛊的事件,这个巫蛊之祸就从这儿开始了。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充把这个事件给扩大化了,本来公孙贺的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个案变灾难,株连一大片。因为江充是有私心的,江充为什么要扩大化呢?我们在讲《宠信江充》的时候曾经讲过,江充的发迹是因为他在皇帝的高速,就是当时的弛道上抓了长公主,抓了太子的车队,他知道他跟太子结了怨。江充感到老皇帝,自己的靠山一天天衰老,很快就不久于人世,一旦汉武帝死了太子一继位,他可是把太子已经得罪苦了,如果太子一继位江充是必死无疑。所以江充就下了个决心,一定要借着巫蛊把太子拿掉,如果太子拿掉了,将来老皇帝死了自己的性命就可以保住了,这就是江充竭力要把这个巫蛊事件扩大化的最根本的原因,他想通过害太子而自保,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除了江充要扩大以外,还有些原因就是巫蛊这个事儿是很容易栽赃陷害的,你比如我到你家去挖个小木头人,他可以提前埋过,我头几天我先埋到你家里,然后再领着人上你家去挖,肯定就挖出来了。再一个我去挖人的时候,我拿出来上报给皇帝的时候,你在地里挖的也可以,我怀里揣的也可以,它是很容易栽赃的一种事情,而且这个事情是无法查清楚的。所以江充就利用这个事件到宫中去挖。那么江充怎么挖呢?他先从失宠的嫔妃家那个宫殿开始挖起,这个很好讲,你这个嫔妃失宠了一定对皇帝怨恨,你要埋巫蛊那是很容易被人们相信的。他先从失宠的那些嫔妃中间家挖,然后逐渐地挖到皇后的宫里边,挖到太子的宫中间。最后挖到什么程度呢?皇后卫子夫跟太子刘据这两个人,宫中连个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全部地下给刨了个遍。而且最后江充说,在太子的宫殿中间挖出的小桐木人最多,不但有那个小人,小木人,而且还有谋反的书,要马上上报给皇帝。这样一来就让太子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为这个事情一旦说出来以后,太子的性命不保。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太子感到很惊恐,他就去找他的老师就是太子少傅去商量这件事情。而这个太子少傅就是太子的老师,听说以后也很紧张,因为如果太子犯罪会株连到他的老师。所以他的老师就给他提了几条建议,首先抓江充,抓起来审了江充你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如果你要不去抓,很可能太子会受到江充的诬陷。第二点也是最打动太子的一点,你想想秦始皇的儿子公子扶苏是怎么死的?那不就是受宦官的陷害死的吗?说你千万不要走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的老路,该出手时要出手。

[画外音] 江充把巫蛊的矛头直指向太子刘据,太子刘据被江充已经逼得忍无可忍,如果恶人江充先到汉武帝那里去告状,他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摆在太子刘据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先向父皇去解释,另一条就是先抓了江充再去向父皇说明情况。那么太子该何去何从呢?

太子这时候还是不忍心,他还想去面见皇上。而这个时候汉武帝在甘泉宫不在长安,两个人相距的地方很远。太子想去面见皇上,但是江充就扣着太子不让走。这样一来太子没有办法,被逼急了,如果太子不采取行动,必然会被安上一个巫蛊的罪名,也是要死。所以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就被迫动手了,他让他手下的人拿着他的符节,就是皇宫中间的信物,首先去冒充汉武帝的使者去抓捕江充,结果到那儿以后把江充抓捕了。它不是四个人的重案组吗?江充首先被抓。案道侯韩说这个人不相信,结果跟派去抓的人格斗被杀。另外两个人就是御使章赣和宦官苏文逃了。然后太子杀了江充,就把这个事情报告了皇后卫子夫,卫子夫这时候感到很为难,卫子夫最后决定采取的办法护犊,要保护自己的儿子。怎么办呢?支持太子,她把皇后宫中间所有的卫队都调给太子,然后打开武器库取出来兵器支持太子。而这个时候太子没有办法,已经做到这一步了,太子惟一的办法就是说把江充和他余党全部铲除干净。而这个时候在甘泉宫疗养的汉武帝,首先得到两个人的告密,一个是跑过去的御使章赣,一个是宦官苏文,两个人告密太子反了。汉武帝不相信,汉武帝因为对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基本的估价,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不是一个脑上长着反骨的人,他不相信。他说我估计是太子害怕了,又恨这个江充,所以才办的这种傻事。他说这样吧,他派了一个他身边的宦官,说你去京城把太子召过来,我要问问他。其实这是一次父子之间沟通消除误会一个最好的机会,而且是惟一的一个机会。结果这个宦官,平时老打小报告陷害太子,所以他害怕去见太子,他怕太子杀红了眼,到那儿连他一块儿宰了,他不敢去见。结果这个小宦官转了一圈回来了,他说太子确实反了,而且还想杀我,我逃回来了。所以这个宦官啊,汉武帝身边这个人起了一个很坏的作用,他是既胆小又胆大,他胆小小到什么程度呢?不敢去见太子,把汉武帝的诏命传达给太子,把太子带过来他不敢。他胆大在什么地方呢?他胆大竟然没有见太子,他竟然编造谎言说太子造反了。这是第三个人的报告,三人之言,汉武帝就相信了。而在这个时候丞相又来报告了,这个时候丞相是谁呢?丞相叫刘屈髦,这个丞相就是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就是刘备的老祖宗。丞相是在自己家中听说太子反了,丞相就逃了,逃得很急,连丞相的大印都丢了。逃到城外以后,刘屈髦就派他手下的长史,也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反了。这是第四个人的报告,汉武帝一连接到四个人的报告,确定太子确实反了,然后汉武帝就下令让丞相去平叛,而且自己亲自带病从甘泉宫到了长安城边上,他亲自要指挥平定这个叛乱。

[画外音] 太子刘据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铤而走险,选择了先杀死江充,再向父皇解释的这条道路。但是由于小人的报告,太子刘据在还没有来得及向父皇当面解释的时候,汉武帝就已经认定他谋反了,可以说是误会与隔绝最终造成了这场父子交恶的千古悲剧。那么当太子刘据面对父皇的亲自指挥平叛时,他又该如何应对呢?

那么作为太子来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这个事儿反正是已经做了,把江充已经杀了,案道侯韩说也杀了,这个事情已经揭开序幕了,下面怎么做?太子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昭告百官,这件事情你总要给京城的文武百官一个交待。他把文武百官都召集过来说,说什么呢?皇上病重,在甘泉宫生死不知,消息断了,江充造反我把他处理了。先是安抚了百官。第二点,也就是太子最重要的事情,调兵对抗。太子手中是没有兵权的,那么他怎么调兵呢?他做了这四件事,第一,释囚为军,他把长安城中间的囚犯,把那些囚犯放出来,然后把武器发给囚犯,让囚犯充当军队,释囚为军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调动胡兵,因为在长安附近驻扎的,还有由少数民族的胡人组成的精锐的骑军团,所以太子就派人拿着符节去召这个军团的人,来帮助他和丞相对抗。结果很不巧,太子的使者刚到,汉武帝的使者也到了。汉代皇帝的那个符节是个纯红的,所以太子的使者拿的是个纯红的符节,汉武帝的使者拿的是纯红的符节上面又绑了一个黄颜色的东西,这个东西按我们今天说叫防伪标志。然后汉武帝的使者就说我这个是真的,他那个是假的,结果把太子的使者给杀了。然后把胡人的精锐军队调过来镇压太子的叛乱,这是第二个调兵方案失败了。第三个调兵方案,调集北军,北军是京城长安最精锐的国防军,这个时候北军的首长是谁呢?就是我们以后要讲到的,司马迁有一篇很有名的信叫《报任安书》,这个北军使者就是任安。所以太子亲自到北军的营门见了任安,任安也见了他,太子给了他符节让他出兵,任安拿了符节以后回到营中闭门不出,不参与。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任安,任安不想趟一盆浑水啊。因为这个事情是汉武帝和他的太子父子相残的一个事件,所以任安当时很为难,你帮了太子,将来汉武帝把叛乱平了肯定要杀你。但是事情过后,当太子的冤案得到平反的时候,汉武帝就认为任安受了太子的节信,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把任安也抓起来,最后是给杀了。胡人兵团没有调动,正规部队掉不动,你光有囚犯不行啊。太子怎么办呢?最后在京城组织民兵,全民皆兵,把民兵组织起来。太子是个很仁义的人,在老百姓中间有威望,再加上江充这个家伙又无恶不作,京城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听说太子杀了江充老百姓是拍手称快,太子一起兵都帮助太子。这样太子的军队就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民兵,一部分是囚犯,这种军队和丞相刘屈髦的正规军去作战打败了。肯定是要打败了,因为你没有训练,再加上汉武帝一出来指挥,汉武帝虽然那时候年迈了,但是汉武帝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啊。他在位五十六年,到巫蛊事件发生的时候,他在位已经是五十二年了,执掌政权达半个多世纪的皇帝,他对军队的控制权是绝对有能力的。后来听到汉武帝的说法,说是太子是谋反就逃了,太子的军队不战而溃,这样太子就彻底失败了。太子打败了那只有一个办法,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太子就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就是皇孙逃了。逃到京城的城门那个地方,当时把守城门的一个人,他的官职叫司直,这个人名叫田仁,田仁在把住城门关,他守住城门。按说是不能放太子走的,但是守城门这个人也动了一番脑子,我要不放太子走,我要把太子抓了或者把太子杀了,这是他爹跟他儿之间闹矛盾,一旦他爹将来心疼他儿子的时候,那我肯定是替罪羊了。那怎么办呢?守门官就把门打开让太子逃了。太子一逃,丞相刘屈髦追过来听说太子走了,就要杀这个守城门的官,结果另外一个人不愿意,另外一个御使他不愿意,他说把城门这个官员是两千石的高官,你不能随便杀。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好心,守城门的人是怕太子受冤,阻止丞相杀守门官这个人是怕丞相冤杀了好人,两个人倒是好意。结果这样太子跑了,守门官也没有被杀,这件事情就算太子逃了。但事情爆发以后,汉武帝就追查这个事,太子怎么逃的?追查结果,把守城门这个田仁被杀,阻止丞相杀这个守门官的这个官僚也被杀,任安受了太子的符节,没有帮助太子也不行,也被杀。

[画外音] 在这场父子之间的交战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各级官员在其中的困难选择,掌握兵权的和把守城门的,都是犹豫该不该帮太子。因为太子刘据和汉武帝两人都是朝廷的领袖,而且又是父子关系,帮谁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正在群臣犹犹豫豫的时候,终于有个公道人冒死站出来为太子辩护,那么,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会听得进去吗?太子刘据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4:巫蛊之祸

杀过以后,这事情不算了,太子在逃,汉武帝是怒气未消还要继续追。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壶关三老。壶关是一个县,就是今天陕西的壶关县,三老是个乡官,就是管教育的官,就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基层的文教干部。这个人叫令狐茂,他给汉武帝上了一道紧急奏章,令狐茂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所以儿子绝不会夺父亲的兵去造反,这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江充是一个普通布衣,他介入到皇帝跟皇子之间,他制造了矛盾。而这个江充又奉皇帝之命迫害太子,太子忍无可忍只好窃取了皇帝的兵,为的是自保,所以太子绝没有恶意。这是他对太子谋反事情的看法,太子没有恶意,是被逼得无奈,只好为了保全自己杀江充。第二,怎么处理?这个人提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处理办法,他说太子绝不能长期在外逃,应当立即下令停止全国的通缉,否则的话太子随时有可能被杀。壶关三老的信就报到汉武帝那儿去了,汉武帝一看动心了。气头上汉武帝就想立马把那个儿子恨不得亲自劈死,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做父亲的听说儿子造自己的反那是很生气的。但是事过以后,汉武帝的气稍微消了一点,他觉得壶关三老令狐茂的话说得是对的。但是他又没有台阶可下,你总不能叫我这个老皇帝,六十多岁的老皇帝,当父亲的公开承认错误,他在犹豫不决。也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突发事件产生了。因为历史的发展绝不会因为一个决策人的犹豫而停止它的进程。发生什么事件呢?太子带着他的两个儿子逃到湖县,湖县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灵宝县,也就是灵宝县和陕西交界的地方。他从长安向东逃到湖县藏在一户人家,这一家人很穷,卖鞋为生,但是这一家的主人很善良,就收留了太子和两位皇孙,卖鞋为生养活他们三个人。但这个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太子从小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在这样一个农民家里边,靠卖鞋为生能挣多少钱啊?所以太子过不了苦日子,太子一想,这个湖县我还有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很有钱,他就悄悄地派一个人去找这个好朋友,想从他那儿弄点钱过来改善一下生活。结果去找他好朋友这个人被官府发现了,官府一发现就顺着这个人追到窝藏太子的家中来,太子窝藏这个家被包围了。太子一看这个情况,就觉得没有办法逃脱了,然后太子就把门紧紧地关上,就悬梁自尽了。然后追兵就杀进来,主人在和追兵格斗的时候被杀,太子的两个儿子,皇孙被杀。到这儿还不为止,汉武帝又派人收缴了皇后卫子夫的绶带、皇后的那个官印,等于是废了卫子夫。卫子夫一看自己被废,卫子夫悬梁自尽。巫蛊事件到这个时候,父子相残的惨剧已经造成无可挽回了。丧子的那种痛苦,杀子的那种悔恨,都在汉武帝内心藏着。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请看下集《临终托孤》。

(根据视频记录修订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1316.html

更多阅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项羽全集

唐人论秦类型:历史/中国皇帝|历史时刻|名人|历史揭秘来源:百家讲坛介绍:汉朝刚刚建立,汉朝的统治者和臣民急切想借鉴秦朝速亡的教训,为了证明汉朝的正统,汉代儒者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立足于他所推行的暴政,所以以贾谊为代表的大部分人都认为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15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李广难封 [画外音]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仗却终其一生

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 王立群读史记项羽

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标签:史记记载阿房宫2014-01-17 10:09 星期五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统帅及著名政治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叔父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

声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4:巫蛊之祸》为网友天亮说晚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