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 伊朗载人航天飞船

神舟5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关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的资料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那间,太空人发出指令,舱上的切割器会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坐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共八类六十四种,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两岸可以实现和平统一。 极地考察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界博览会会旗和“国防教育”、“见证中华腾飞”等旗帜,以及《六骏图》、《神舟颂》、《长征万里图》等书画名家的作品。 各地回应 香港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祝贺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立法会议员发贺卡给中央政府。 美国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埃雷利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国家能成功发展载人航天科技,美国欢迎中国和平发展太空研究 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格里芬10月12日发表声明,指神舟六号升空证明中国已跻身「精英国家」之列。声明指,「中国再次展示,她是其中一个能载人上太空的『精英国家』之一。我们祝愿他们任务顺利,并期待他们的太空人安全归来 俄罗斯 - 俄罗斯航天局副主管莫尔西耶夫说:「再有强国加入这个太空俱乐部。我们期望在所有范畴上跟他们进一步合作,包括载人航天飞行。」他又指,俄罗斯正「密切关注」中国的太空计划 日本 - 日本官房长官细田博之亦祝贺中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并表示这与中国增加的军事威胁没有关系。 神舟飞船为何能直接载人航天飞行 前苏联、美国在飞船正式载人太空飞行前,都进行过数次飞船载猴子、狗或猩猩试验,检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而我国自1999年开始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至今,却从没有在飞船内进行过动物试验。 有关专家解释说,我国发射神舟号飞船之所以不进行动物搭载试验,主要基于3个理由:一是动物的生理系统和人的有区别,测量的数据未必可靠,一旦发生意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二是猴子上了飞船,不会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容易闯祸。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是,前苏联和美国进行动物搭载试验,是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上天,长期的失重环境对人的生命有没有影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通过搭载动物进行探索和研究。现在国外已有载人航天的经验了,表明人在太空中进行飞行是可行的,如前苏联有一个航天员曾在太空飞行、生活了400多天,回来后仍然很健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仪器模拟掌握真人在太空中飞行身体的各种变化数据,并且通过飞船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神舟号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前,就不需要再进行搭载动物试验了,而用模拟人进行太空轨道飞行试验,利用模拟人身上携带的科学装置,提供人在太空中飞行的各种数据。这样会使我们的试验更科学、更合理。 神舟六号创下的“第一” 首次多人遨游太空 “神五”只有杨利伟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来了两名客人——中国“神六”的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人数的增加给飞行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工程各系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携带的装备要增加一倍,两名航天员存在协同配合的问题等等。双人飞行,比单人飞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飞船和工程其他系统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间飞行 “神五”仅飞行了21个小时,绕地球14圈。费俊龙和聂海胜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大大增加。在空间停留的时间越长,意味着发生问题的概率越大,飞行控制越复杂。飞控系统人员对计算机终端进行了更新,数据记录方式也实现了更新换代。“神六”制定了在轨运行时的150余种故障模式和对策,如果故障严重,飞船在每一圈都能应急返回。 首次进行空间实验 “神五”飞行中,杨利伟一直待在返回舱内,没有进行空间科学实验操作。这一次,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实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质的飞跃。 首次进行飞船轨道维持 10月14日5时5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神六”进行首次轨道维持。飞船发动机点火工作了6.5秒。稍后,航天员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首次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因受大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飞船飞行轨道会逐渐下降。为确保正常运行,飞行控制专家按预定计划,决定在“神六”飞行到第30圈时,对飞船轨道进行微调,使其轨道精度更高。 首次飞行达325万公里 杨利伟乘坐“神五”飞行了60万公里,而此次“神六”以每秒约7.820185公里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飞行。飞行距离达325万公里,费俊龙和聂海胜因此成为飞得最远的中国人。 首次太空穿脱航天服 “神五”飞行中,杨利伟一直穿着舱内航天服,而这次两名航天员第一次脱下舱内航天服到轨道舱活动。航天服实际上不仅仅是服装,更是载人航天的个体防护保障系统。这次使用的航天服与上次杨利伟穿的一样,只不过杨利伟没有脱过。航天服重量10多公斤,经过训练,他们都能在两三分钟内完成穿脱。 首次在太空吃上热食 “神五”飞行的21个小时里,杨利伟只吃了小月饼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矿泉水,而这次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热饭热菜。中国人喜欢吃热餐,长时间飞行一定要有食品加热装置,所以这次航天食品专家们专门设计了一个食品加热装置,能在30分钟里加热食物。 首次启用太空睡袋 杨利伟躺在座椅上睡了两觉,其间熟睡有半个小时。这次飞行,两名航天员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觉时间增多了。飞行时间加长后,航天员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和科学实验的正常开展。这次专家们用保暖织物设计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以供航天员休息。 首次设置大小便收集装置 杨利伟在太空没有上厕所,“神六”首次在轨道舱里装备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厕所是个麻烦事。上次飞行中杨利伟使用了类似“尿不湿”的小便收集装置。“神六”增加了一个大小便收集器,能够强力吸走排泄物,同时通过除臭装置除去异味。 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 “神六”首次全面启动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110多项技术改进,这艘飞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改进了座椅的着陆缓冲功能,不仅保护了航天员,还能让航天员在返回途中靠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机构 与上一枚火箭相比,发射“神六”的长二F火箭有75项技术改动,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适,也有了更多的功能。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发动机上增加了安全机构,防止火箭误点火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装了摄像头 发射“神六”的长二F火箭上第一次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把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以帮助地面更加准确地观测和判断火箭状态。这一次在火箭上增加了两个摄像头,一个装配在整流罩内,一个则被安装到火箭外面。 首次启用副着陆场 与“神五”着陆场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神六”飞行任务首次全面启用了位于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对多天内的气象变化进行精确预报。因此,在选择飞船着陆时间时,无法保证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适合降落。副着陆场与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气象备份的作用。 首次启动图像传输设备 火箭的监视器——车载遥测站分布在酒泉、渭南、青岛三地,主要负责运载火箭发射飞行全过程中遥测测量任务,这些数据可以使地面指挥人员实时掌握火箭的运行状态。这次分布在酒泉的设备中新增了图像传输设备,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第一次使用。这一设备能够将发射过程的图像实时传送到地面,这和以前只能通过三维动画来模拟火箭的飞行状态相比,是一个大的飞跃。 首次使用新雷达 “神六”的主着陆场首次使用了LAP-3000风廓线雷达和102米高的测风塔,大大提高了对浅层风的预报精度。 首次全程直播载人发射 在“神六”发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强大的阵容,首次直播了载人航天发射的全过程,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六”精彩的表演。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升上太空神州七号飞天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目录飞船的简介细节和信息飞行任务任务过程发射的条件航天的实验发展的计划总指挥部成员伴飞小卫星“神州七”日志系列的消息飞船安全返回需要过五关才可以回来飞船的简介细节和信息飞行任务任务过程发射的条件航天的实验发展的计划总指挥部成员伴飞小卫星“神州七”日志系列的消息飞船安全返回需要过五关才可以回来展开 编辑本段飞船的简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七载人飞船重达12吨。长征2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整体高达58.3米。 轨道舱——作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以及用于出舱时的气闸舱。配有泄复压控制、舱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内部有航天员生活设施。轨道舱顶部装配有一颗伴飞小卫星和5个复压气瓶。无留轨功能。 返回舱——用于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舱段,与轨道舱相连。装有用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实行软着陆。 推进舱——装有推进系统,以及一部分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讯系统,装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翟志刚出舱作业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由长征2号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2号F火箭担任。编辑本段细节和信息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可能将会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发轫院士认为,“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编辑本段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掌握和突破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续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编辑本段任务过程 神舟七号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 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翟志刚出舱活动挥动五星红旗。 16:35 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帮助下,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舱门关闭。 火警误报 在航天员出舱五分钟左右时神舟七号曾经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后经证实,是误报。 19:30 神舟七号释放伴飞小卫星 9月28日16:54 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17:16 飞船返回中国上空;17:25 太空船离开“黑障区”,并且打开主伞。 17:36 成功着陆;18:22 航天员自主出舱。编辑本段发射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9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编辑本段航天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 “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中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编辑本段发展的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神七”航天员 3名正选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3名正选航天员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翟志刚 翟志刚,男,汉族,身高172cm,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人,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大校军衔。 曾任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6月,入选“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乘组。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16点45分17秒,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刘伯明 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景海鹏 1966年10月出生,山西运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团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但也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编辑本段伴飞小卫星 “神七”任务中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神七”伴飞小卫星示意图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 顾逸东首先表示,作为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伴随卫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顾逸东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曾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编辑本段“神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

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 伊朗载人航天飞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1756.html

更多阅读

给德国人学的骂人话 德国人学英语

说到骂人,德语和中文一样恶毒boesartig,能气死人的。中国的骂人话当然更胜一筹(nochschlimmer.)----不但历史长,而且发展快,各个地方的骂人话还都不一样。打“骂人话”去搜寻,结果会很丰富多彩。为了方便德国人学汉语骂词,又不致于骂错,我

转载 中国最智慧的识人秘诀:曾国藩三千步里识人

原文地址:中国最智慧的识人秘诀:曾国藩三千步里识人作者:陈安之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

声明:《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 伊朗载人航天飞船》为网友待天淡蓝洁白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