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厌倦是个心理问题 对男人很容易厌倦

“我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一年半!”戴薇的履历上有着一份长长的跳槽记录。她遇到的麻烦是:“我在面试的时候,总被问到为什么老是换工作。”显然,人们会质疑这样的人有没有长性。戴薇对自己也很困惑:“我常设想,如果当初在一份工作上坚持到底,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也挺希望稳定的,可是我受不了没有新奇感的工作,这会让我毫无动力”30岁的Jason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对他来说,他的厌倦感表现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投入很持久的注意力:“即使对那些我觉得挺有趣的东西,我还是很容易就感到厌倦。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太容易厌倦可能是个问题

这些不安定分子很容易被波浪一样涌出来的新生事物吸引,在改变中获得乐趣。这可以理解:一成不变的生活会把我们搞得蔫蔫的。“生活在别处”,一想到其他更多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心神不宁,恨不能立即拥抱它们。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但厌倦感总是太快出现,就会变成一个长期的慢性问题,比如很难在一份工作或一段亲密关系上保持长久。而这种状态并不让人感觉舒适。

厌倦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和怀疑

厌倦其实掩盖了对承担义务的恐惧。也就是说,人们对新事物的渴望,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层情绪:对自己在情感上依赖某一个人或某一事物的担心。

27岁的琴妮承认自己在爱情上就是这样:“我遇到一个挺喜欢的人,几个月之后,我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我的心走了。我知道,这挺奇怪的,既想要长久的关系,又总见异思迁......但我总觉得被别人拴住有一点可怕。”

容易厌倦是个心理问题 对男人很容易厌倦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厌倦感背后隐藏着对自我的怀疑——任何一个任务,在最初的激情爆发之后,你的精力就会由于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而消耗殆尽。于是,你告诉自己要离开。这样,无论你还是他人,就不会看到你在这里可能遭遇的失败。

厌倦不是天生的

容易厌倦是一种天性?“假如你认为这是天生的,你还能对它做什么?只能悲观地耸耸肩了。”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约翰斯通(Chris Johnstone)博士说:“这其中的确有很多阻碍,可是我们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我们生活在一个速食时代,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轰炸。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习惯了所有的满足即刻得到。随之而来的,就是缩短注意力的周期。有些人甚至改掉了那种长期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的习惯。这一切都让厌倦感更容易产生。

在你听任自己成为现代生活的受害者之前,请在心中铭记:也许我们忘了一个有点过时的教训——坚持一件事并做好它,最终会带给你更多乐趣。就像克里斯·约翰斯通所指出的:“幸福常常来自面对更多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一些短期的快乐。当你完成那些对你有意义的困难,你就会得到让你惊喜的果实。”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对自我有觉察 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觉察。在你的热情消失之前,认识并分析你当时的想法和感觉,和它们对话,并把它们解决。

■ 别总这山望着那山高 问问自己,是不是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厌倦,总是相信那些没有抓在手中的东西才能真正让你快乐?确信你不是在自我欺骗——通常不是真实的事物本身让我们快乐,而是我们对它虚假的和理想化的想象。

■ 寻找真正的激情 寻找一项能够完全吸引你、让你充满激情的活动或嗜好。在经历过开始阶段的激动之后,慢慢体会不断保持、滋养这分兴趣的乐趣。

■ 设立目标 承诺在一个地方、一种亲密关系或一项职位上保持一段固定的时期。这样会打破你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件事物上飞来飞去的习惯,让你享受到“坚持就是胜利”的满足感。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不要说“我早就告诉过你”,即使他们最近一次的冲动行为又没有什么结果。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很快对一些事物感到厌倦,并不意味着事物本身无聊,可能是一些更深层的事情隐藏在背后,需要他们面对和解决。

和一个很容易感到厌倦的人一起生活,或是做他们的朋友,会让人感觉像是和旋风在一起。总在听他们说些短命的新项目/新关系/新工作,必然是一件令人感到沮丧的事情。那就与他们保持一点点距离吧。

厌倦只是一瞬间的事

明明该有许多话要交代下去有许多事要汇报上去,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可是偏偏都不想去。可是突然还是打算留在电脑前漫无目的地把时间都耗费在了电影,或者一本本的书本里。

明明知道该说一些甜蜜的话,该用好听的词句去打动一些你喜欢的或者对你来说重要的人。明明懂的该去沟通该去交流,该把一切所有僵硬的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些都是该做的,可是偏偏心里有个调皮鬼轻轻地说着:我不要。

后来我去看了看心里那个喊着我不要的调皮鬼,他已经懒懒得坐在一个角落里就直愣愣得看着我。他在我心里撒着娇打着滚的时候我都不害怕,可是我害怕它这么无所事事地赖在哪里一句话都不说。我知道所有的任性都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可是所有的任性都会过去。可是那种说不出的厌倦,会过去么?

厌倦是有道理的。只是太多的过于细小的因素积压着平时你并不会注意,但是你不知道哪天就这么爆发了。

约了别人,那人放鸽子,一次两次可能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会容忍,可是多了以后你就再也不会主动约这个人。

做了很多事,却得不到你想要获得的东西,甚至连一句谢谢都没有,除了问自己有什么意思,然后就再也不想干。

对别人贴心贴肺不求回报的好,突然有一天发觉其实自己的付出并不被人认可,突然自己就厌倦了。

厌倦值就像是那个玩连连看时候下面的小条,一旦满了就是GAME OVER。我们拼尽全部不停消除就是为了不让厌倦值充满,也为了不让别人的厌倦值充满。然后如果有一天,我们停下了鼠标,问自己,喂,为什么我要玩这个游戏呢?厌倦只是一瞬间的事,可是积累厌倦的过程有多长久?

其实我们怕的都不是付出吧,怕的只是付出了努力却没有结果。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捐款是为了救人,付钱是为了买东西,爱一个人是为了被爱。很庸俗也很实用的法则罢了,说不上好坏,所以不必用什么道德责任之类的压过我们。大概是吧,厌倦是我们的想获得的东西长久的不满足之后的自我放弃。

我们总觉得付出了没得到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只是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那些指责你的厌倦的人,也会有厌倦的时光。他们之所以没有感受到,只不过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甚至更多。正如叔本华说的那样,幸福不过是欲望暂时的满足而已。不厌倦,也是一样的吧?

用尽力气去做的一些事一旦没有结果,崩溃的感觉就像是下坡的大石头那样整个碾过你。那一瞬间你就累了,你就厌倦了。看多了同样的嘴脸,不用猜就知道是怎么样的回应的句子和语气。

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知道是自己没意思,还是别人没意思。只是明白再也不想做了,这事没价值了。你烦了,你厌了。你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你要的太多,还是上天给的太少。

我明白,厌倦这回事,并不是谁的错。

如果累了,就歇一歇吧。

往前的段路,终究还是要走的,只不过换个走法罢了。

文/渡渡

那么忙,却那么厌倦——心理专家分析

厌倦感让人倍生压力,而如果我们工作忙碌却又倍感厌倦,压力就会更大。有多少人感觉如此?

反正我就是这样,你可能也是吧。

从表面上看,我的职业生活相当有意思:每个月,我都到国外出差两次,去给各地高管们上课;我著书立说,接受报纸和电台的采访;我与社会高层人士见面聊天。而且,很幸运地,我还数次获奖,有机会结交特殊领域的高效能团队(比如:体育精英、战地医院的医护人员)。总之,虽然工作任务数不胜数,我忙碌异常,却倍感厌倦。

为了摆脱这种状态,我冒险向老板吐露了自己的感受。出乎意料地,老板却说:“嗯,那么你休假一年吧,去尝试一些新东西。”我觉得,老板估计意识到了,我的厌倦感不是因为无事可做,而是觉得做的事情都价值不大。每个人做事情都是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而厌倦感就表明我们过得不愉快、想自我逃避。

讽刺的是,如果厌倦感仅仅是由无事可做引起的,那么只要有更多的事,这种感觉就会完全消失,哪怕相对繁琐的事情也会有助于消除这种百无聊赖的感觉。然而,如果这些事情不能让人产生很大的价值感――比这些事情本身更大的价值感,这些事情就只能在短期内奏效。然而,做这些事情带来的价值感如果仅限于这些事情本身,我们又会很快心生厌倦感。

同样,如果厌倦感是因为同一事情重复次数太多而让我们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消失,那么,只要给我们一些新事情做,厌倦感就会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忙碌却倍感厌倦,对于那些可以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也很容易对工作感到厌倦的人来说,这种状态尤为常见。

显然,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帮助他们消除这种感觉,比如:工作轮换、开设培训课程来拓展技能、委以更多工作责任,通常,这些方法短期内就能奏效。

但是,如果我们每天只是疲于应付各种工作,却丝毫没有价值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本人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我的老板非常理解我的感受,而且还奢侈地给我一年年假,让我去尝试新东西,而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有这种待遇的。

因此,对于这种厌倦感,最常见的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哲学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把厌倦感归结为一切罪恶之源。事实上,我也经常问公司高管们:如果你的公司一夜之间突然消失,除了你以及对你有经济依赖的人,还有谁会真正关心这件事?这件事会影响到谁?为什么?

对这些问题,答案迥异,你肯定也有自己的答案,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唤醒人们去认识到日常工作的重要价值。

就你自己而言,你会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价值的工作可遇而不可求,为什么不努力去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呢?

难道有所成就的人真过着“别样生活”?或者他们真有着超脱日常工作的某项能力?在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些令人仰慕的商业教授,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在工作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同样成就非凡,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詹姆斯?马奇同时还是一名诗人,波士顿学院的教授珍?巴图内克同时也是一名修女,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教授大卫同时还是一位铁匠,弗吉尼亚大学的教授玛丽?乔?哈奇同时还是一位画家。

在工作中找不到价值感,还有一种全新的解决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很难实施。事实上,文中第二段对这种方式有所暗示。读下这段每句话的开头一个词,你就会发现,每句话的主语都显而易见是:“我”。

正如乔纳森?萨克斯所说,可能正是由于太关注自我,我们才不满足。因此,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其他方面,想过得更有价值,关键是要把对自我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的关注上来。比如:我们可以更关注于创造机会,让与我们共事的人每天取得进步,让他们感觉更好,从而来增强我们自己的价值感。或许,这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

什么是爱情厌倦综合症

本文导读:新时代下的潮流名词-“爱情厌倦综合症”,你知道它有哪些实际表现呢?

爱情厌倦综合症,简单的来说就是与爱情相关所出现的一些情感障碍疾病,最终使有情人产生厌倦心理。

其实,爱情厌倦综合症多发生在婚后人士身上。一些夫妇未能将结婚前恋爱时的浪漫升华为家庭幸福。婚后没有了热恋时的那种澎湃豪情,常常使双方都觉得对方婚后缺乏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向心力越来越小,经常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有时谁都懒得和对方说话,甚至发展成为势不两立的“仇侣”,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心理学家称之为“爱情厌倦综合症”。

那么,爱情厌倦综合症是怎么引起的呢?或者说它的诱因有哪些呢?

婚前对婚后生活的期望值太高,是引起“爱情厌倦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年轻人恋爱时对现代小家庭充满幻想,而婚后一旦无法实现,便会引起情绪低落,以至心理失衡,继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不再注意仪表修饰和自身修养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谁看谁都不顺眼,从而产生厌倦情绪。

新婚初期,单方或双方往往会出现性生活的不满意,从而影响了夫妻感情。新婚期性生活不和谐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和谐美满的性生活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实现。若是婚后夫妻双方对性事方面了解很少,不能很好的配合,不能同时摸索,并且相互埋怨,尤其是男方只顾自己,久之便会引起女方的性冷淡,甚至厌恶性生活,从而引发感情危机。

总的来说,就是婚后夫妻朝夕相处,平凡而实际的生活淹没了幻想中的激情。

走出生活中的无聊和厌倦

现实生活中生活中的无聊和厌倦常常写在人们的脸上,让人一目了然。今天重读周林的《走出生活中的无聊和厌倦》,掩卷后。静静地思索了一下,觉得文字给人有一定的启发,现摘录如下,供博友阅读。

有些人经常说自己老觉得生活无聊,或者对工作容易感到厌倦。以下几项方法,希望能帮助有这种情况的人:

1、把自身的时间做个计划。不管你忙或不忙,无论如何先把时间做个计划,把想做的事,按照先后次序安排在生活时间表里。

2、如果你很忙而没办法做想做的事,那就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里,如每周或每月的某一天,把时间留给自己。

3、在你的时间表里,保留某些轻松的时段,以使你在忙碌的工作后,有调整身心的运动或休闲娱乐时间。

4、心理学认为,利用“生活时间自我检查表”,可帮助你随时核对自己的生活时间:

(1)你有多久没有陪家人去逛街、下馆子、郊游或旅行了?

(2)你有多久没有去逛书店或看美展、画展?

(3)你有几次没参加同学会或好友的联欢活动了?

(4)你是否常把工作的文件、公务带回家做?

(5)你有多少次没能好好地看书或杂志了?

(6)你是否常对别人说:“我现在很忙、没空,以后在再说!”

(7)你是否忙得都抽不出时间来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

(8)你是否常觉得莫名其妙的无聊或厌倦?

如果你能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改变,相信你的生活就不会老那么无聊了。

令人惊讶的厌倦类型

四种厌倦类型,但令人惊讶的是,还出现了第五种研究人员没有预料到的厌倦类型,他们取名为冷漠厌倦。

“我们根本没有预料到这种厌倦类型,”格茨说道。研究人员发现经历冷漠厌倦的人们拥有少数积极情绪,同时也有少数消极情绪,这与反应厌倦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说被试者喜欢冷漠的厌倦——事实上,它是比标定、搜索或者漠视厌倦更不愉快的经历。

研究人员发现,它与反应厌倦一样令人反感,但它缺少其它不愉快的厌倦状态所有的易怒性和坐立不安的感觉。冷漠厌倦更类似于压抑,被试者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似乎没有产生情绪的能力。

“冷漠厌倦类似于学习性无力感或者沮丧,”格茨说道。学习性无力感是类似沮丧的状态,它发生于人或者动物被环境打败时,它们不再寻求机会改善自己的状况。这项研究还发现人们更可能在“成就设定”环境里,例如学校或者工作,感觉到反应厌倦或者冷漠厌倦。在这些环境里,人的时间不再属于自己,替代性的活动也非常有限。

“与标定或者漠视厌倦相比,反应厌倦和冷漠厌倦产生的效应似乎更有害,”格茨说道。

“例如,对父母来说,了解他们的孩子所经历了哪种厌倦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编译/严炎刘星)

焦虑冷漠生活的对抗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焦虑情绪是人们在面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应时,在内心激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人性充满矛盾,人生充满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焦虑的根源,也是对人生的挑战。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焦虑情绪的深层原因又有哪些呢?

心理分析理论将心理功能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密切相关的结构。本我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它们有时是相互矛盾、与现实环境激烈冲突的;而超我则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人类较高尚的行为规范;自我正是在协调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相互关系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是我们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我们在现实中的本来面目。

当自我不能很好地协调与本我、超我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导致人格核心部分受到损害而失衡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

因此,造成焦虑情绪的情景有以下几种:医学教育网

1、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此时个人的惯常行为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情景。

2、个人内部的各种冲动、欲望,与自我难以调和。常见的因素是:反应性的敌意;极力压抑的冲动;矛盾的意向。

3、超我对自我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因未臻完美而责备自己;因有不道德的念头而厌恶自己。

当焦虑情绪出现时,当事人会有一种“漂浮着的”、无所适从的疑虑,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有什么样的危险来临,并为此坐立不安。

因年龄和自我心理功能发育阶段的不同,引发焦虑情绪的情景也会有所不同。儿童幼年期,会对母爱的丧失、父亲的惩罚而心怀恐惧;青春期时,常对性的冲动、异性的出现而感到不安;成年人,会因自己未趋完美而痛恨自己。

特殊的情景在引发焦虑情绪的同时,也激发个人面对挑战、奋勇直前的勇气;克服困难、战胜焦虑的同时,也令自我人格走向独立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不前的预防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3150.html

更多阅读

滞留不归 “人才滞留不归”是个真问题吗?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2亿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主要劳动

行政面试问题及答案 去行政化是个国际问题

     在国际上,红十字会的行政化、官僚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慈善组织的管理本来并非难事,只要善款如何使用向募捐者乃至向全社会“公开透明”,交代得清楚就行了。然而,慈善机构一旦有了官方背景,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机构无需向捐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

   每当食品安全新闻曝出,舆论汹汹,人心惶惶。虽然监管部门的查处越来越“雷厉风行”,但多数仍属于马后炮,不但事件曝光主要依靠媒体,而且事后查处的多,事先防控的少,在食品安全方面,行政监管表现出一以贯之的被动与迟钝。究其最主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思考

从全国来看,2009年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有4000多万,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一)自卑心理。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时刻都在扮演着老师榜样的角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

声明:《容易厌倦是个心理问题 对男人很容易厌倦》为网友放肆的我蓝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