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 德国怎么评价拉贝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拉贝

拉贝,即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名船长,他16岁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初中才毕业,拉贝就中断学业,到社会上谋生。1909年,拉贝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他的未婚妻道拉也随后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他进入了德国西门子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分公司的经理。1931年11月,拉贝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开拓业务,出任南京分公司经理。后来他成为了纳粹党员,并成为南京地区纳粹党领袖。

目录

约翰·拉贝(John Rabe) 拉贝在中国 二战中的拉贝 二战后的拉贝 拉贝日记现世 拉贝在中国获得的荣誉

《拉贝日记》原著 传记文学《拉贝传》 《约翰·拉贝画传》 图书《拉贝在中国》 拉贝的中国秘书 拉贝先生的外号 拉贝与南京轶闻 拉贝在“一战” 拉贝故居 拉贝墓地 电影《拉贝日记》 2、几内亚的地区/城市名拉贝(Labe) 拉贝大区 拉贝省 拉贝市 拉贝特产 拉贝市和中国

约翰·拉贝(John Rabe) 拉贝在中国 二战中的拉贝 二战后的拉贝 拉贝日记现世 拉贝在中国获得的荣誉

《拉贝日记》原著

传记文学《拉贝传》

《约翰·拉贝画传》

图书《拉贝在中国》

拉贝的中国秘书

拉贝先生的外号

拉贝与南京轶闻

拉贝在“一战”

拉贝故居

拉贝墓地

电影《拉贝日记》

2、几内亚的地区/城市名拉贝(Labe) 拉贝大区

拉贝省

拉贝市

拉贝特产

拉贝市和中国

展开

编辑本段约翰·拉贝(John Rabe)

拉贝在中国

拉贝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房屋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环境幽雅宁静。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周围的居民对他友善热情,拉贝在这里工作、生活得极为愉快。 二战中的拉贝

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破了拉贝宁静的生活。1937年8月,日军开始对南京狂轰滥炸。拉贝正在北戴河休假,他星夜兼程赶了回来。他在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11月,他和一些西方人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的场所。他被推为安全区的主席,拉贝明白自己肩负的担子有多重。他说:“由我出任主席,我不应再有丝毫的犹豫。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渡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获得了成功,我始终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

拉贝家避难者名单,有签名手印

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拉贝作为非常时期的“执行市长”,面对的困难象千万座大山。他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把他租住的院子,设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 1938年2月,拉贝应西门子总部要求,返回德国。他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他的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拉贝回到德国后,他在柏林马不停蹄作了五场报告,义愤填膺地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播放了南京红十字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他还给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和赫尔曼·戈林寄了一份暴行报告,期望德国赶快出面阻止盟友日本仍在继续的非人道暴行。为此,他受到盖世太保的迫害。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为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在他濒临饿毙的绝境中,南京的老乡没有抛弃他!来自南京的募捐,食品包裹仿佛从天而降,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晚年的拉贝,对南京的思乡之苦魂牵梦萦。 二战后的拉贝

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後苏联和英国逮捕。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宋美龄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撤离南京为止。 拉贝日记现世

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中文名“芮悟峰”)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而远在美国的一个墓园里,一块墓碑上也镌刻了中式建筑的图案和“金陵永生”几个大字,这里埋葬着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魏特琳女士。这位拯救了无数中国妇孺的美国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说道:“如有来生,还将为中国服务。” 拉贝有个中文名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他就是使用了这个称呼。 拉贝在中国获得的荣誉

2009年10月,在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由国际在线网站承办,共有5千6百多万人次网友投票,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中,当选“十大国际友人”。

编辑本段《拉贝日记》原著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著名史学家胡绳撰写了序言;当年底,在前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编辑本段传记文学《拉贝传》



《拉贝传(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

作者: 黄慧英

ISBN: 9787806567753

页数: 367

出版社: 百家出版社

定价: 22.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2-12-1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了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传世英雄。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因此,他对中国社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为他募捐,为他寄赠食物,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作者简介

黄慧英,江苏张家港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分至南京市档案馆工作。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及纪实作品的创作。著有《走出大校场》、《一代伟人廖仲凯》、《西路军的故事》等纪实作品;发表有《南京大屠杀前后拉贝思想变化研究》等论文及史学文章近百篇,约120余万字。现为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兼副馆长、文博副研究员,中国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

编辑本段《约翰·拉贝画传》



《约翰·拉贝画传》

译者: 郑寿康

作者: 【德】托马斯?拉贝

ISBN: 9787214057594

页数: 141

定价: 40.0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9年4月

内容简介

约翰.拉贝被世人誉为南京的辛德勒,他在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救助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使他们免遭日军的杀害。他还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产,即他在这期间写下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战争日记——《拉贝日记》。本书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向读者展示了约翰.拉贝平凡而坎坷的一生。该书为全球首次出版,图片资料由拉贝家族提供,许多为首次公布,弥足珍贵,对了解和研究拉贝其人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目录:

前言;

从出生到学徒年代结束(1882-1908);

在中国的30年(1908-1938);

返回德国(1938-1950);

永恒的纪念 约翰拉贝日记发现始末;

拉贝后代访问南京;

拉贝和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约翰拉贝——一个伟大的德国人

--------------------------------

作者简介

托马斯.拉贝是约翰.拉贝的孙子,医学博士,教授,现在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工作。

编辑本段图书《拉贝在中国》

《拉贝在中国》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德)哈璐特博士|译者:郑寿康

内容提要:

导语: 本书分为下述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是简述日本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进而简要叙述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附有对几位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谈话摘要。其次是拉贝在离开中国前的生活经历。继而是探讨拉贝的政治作用及对南京难民所作的贡献。在中方对《拉贝日记》的评价部分,本书对“日记”中的错误说明作了更正,并对《拉贝日记》的中译本和日译本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拉贝本人以及拉贝纳粹党成员的质疑及其与纳粹党、希特勒的关系。继而是拉贝于1938年返回德国后的生活及其受到盖世太保迫害的情况;在他生活困难时获得了中方的帮助,许多中国人建议把拉贝的墓碑安放在南京,作为永久的纪念,以及中国知识界、翻译界以及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看法。最后是拉贝与奥斯卡·辛德勒的比较和本书的归纳与结束语。

本书的所有阐述均以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和翻译家采访谈话与资料为依据。作者对有些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与评论。

编辑本段拉贝的中国秘书

拉贝先生有个中国秘书,叫韩湘琳,《南京!南京!》中的唐天祥是以韩湘琳为人物原型的,其身份和事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要特别澄清的是:

1: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他被拉贝任命为粮食委员,是安全区内最重要的中国工作人员之一。1937年末日军策划了南京惨案,韩湘琳当时负责跟日方交涉粮食问题等,他对整个安全区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韩湘琳的确弄到了一张通行证,但不是给自己用,而是给一个国民党的飞行员汪汉万使用,《南京南京》中“唐天祥”出卖了中国军人得到了一张通行证,但在最后时刻选择留了下来,让一个国民党军官(即历史上的汪汉万)跟着拉贝离开,历史上韩湘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离开南京。

3:韩湘琳并没有被日本人杀害,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后,继续解救南京难民,并且一直活到了抗战胜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逝世。

韩湘琳是拉贝先生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之一,他在二战结束后还出庭作证指控日军的暴行,生平著有《韩湘琳口述:日军仇恨国际救援组织》。

《南京南京》对拉贝秘书的描述,未免有歪曲事实的嫌疑。

编辑本段拉贝先生的外号

喇叭:那时候难民们大都不知道救助他们的外国人叫什么名字,而德语RABE对那时的中国人而言也很难念,结果“拉贝”念成了“拉巴”,后来就干脆念成“喇叭”了~这个外号是谁给他取的,已经很难查证了,但可以说是《拉贝日记》里提到的那个鞋匠“推广”的~

大满:难民李世珍给拉贝取的外号,意为“大胖子”。其实拉贝算不上特别胖,顶多只能说比较壮而已,而且外国人的个子普通比中国人来得高,但相比起当时面黄肌瘦的难民们,拉贝的确有够“胖”的……

乌鸦:德语RABE就是“乌鸦”的意思。乌鸦是不详的预兆,纳粹是邪恶的象征,但在南京,正是乌鸦和纳粹救助了超过20万的中国贫民!可见德国的强大本身并不是罪过,有罪的是强大的力量落入了狂人之手。锋利的刀子,坏人用其来欺压弱者,而好人则用来吓退坏蛋。

老鸹:拉贝的朋友们给他取的外号,意为“老拉贝”(鸹是“乌鸦”的俗称)。拉贝本人曾用这个外号来作自己发表报刊文章的笔名。

老毛子:难民穆喜福对拉贝的称呼~“老毛子”是清末产生的词汇,用以称呼当时的洋人(尤其指俄国人)。后来拉贝在德国受难,穆喜福闻知后非常难过,他在几十年之后仍含着泪说:“没有老毛子,就没有我们这600多个人的生命”。

活菩萨:南京难民们因感谢拉贝而给他取的绰号,指他有菩萨一样的心肠,1938年初难民们写给拉贝的感谢中这样说道:“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庥,俾尔戬谷。”拉贝本人也很骄傲地接受了这一称呼,认为这就像接受勋章一样,是义不容辞的~二战结束后,拉贝遭受到了各方的迫害,他越发思念起南京来,最后在日记中凄凉地写道:“在南京,我是活菩萨;在德国,我是一个贱民……”

编辑本段拉贝与南京轶闻

他曾刀下救37人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世珍老人说:“有一个家族37个人,被日本兵抓住了,全被绑好了跪在地上。(日本兵)准备砍头的时候,拉贝刚好经过,他就和日本兵交涉,最后把这37个人都带走了。后来这个家族的人都说,如果没有拉贝,他们整个家族就灭亡了。其实我们都一样,如果没有拉贝,我恐怕早就已经埋在地下几十年了。”

他用身体挡住大门

很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都提到了拉贝多次驱赶日本兵的事迹,比如丁永庆老人告诉记者,1937年12月19日晚上,有两个日本兵在拉贝住宅越墙而入,企图作恶。被拉贝知道后严词叱责,那些个日本兵看清他是德国人之后,只得悻悻地收起枪,要拉贝打开大门让他们出去。“不行!”拉贝用身体挡住大门,断然拒绝,“你们从哪儿爬进来,就从哪儿滚出去!”两个日本兵慑于拉贝的威严和气势,只得灰溜溜地翻墙而去。院内的难民见到这一幕,不禁拍手欢呼起来。

日军的“巴掌秀”

汤英(幸存者)在小粉桥口看见一老一少两名中国妇女正被一名日本兵拼命往拉贝家对面一处空房子里拖。两个女人哭喊挣扎着,年轻的那个最后被日本兵拖进了房子。这时拉贝回来了,他头戴钢盔从插着德国旗的福特汽车里刚出来,绝望的老妇人就“扑通”一声跪在了他面前。汽车里还有一个日本的少佐,拉贝很严肃地跟他交涉,少佐大叫一声,日本兵立刻从房子里跑了出来。训斥之后,少佐“啪啪”赏了日本兵两耳光,将他踢翻在地,虽然这一切都是做给拉贝看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确实大快人心。这名中国妇女因为拉贝先生的到来获救了。

拉贝与夏淑琴

2009年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诉日本右翼侵害名誉权案在日本终审胜诉。她也是拉贝在日记中提到名字一个的幸存者,她抚摸着纪念馆内拉贝的照片,“我们都感激拉贝先生,现在他的孙子来到南京看望我们,我特别高兴”,她还向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讲起了自己与拉贝先生的一段渊源:“那时我8岁,拉贝先生特别喜欢我,1938年他要回国了,又是雨又是雪,他把我和我舅舅找来,我那时特别狼狈,他用大衣紧紧地裹着我,我那时头上身上都有虱子,可他竟不嫌脏,还抱着我……他说想把我带回国去,可因为当时我家人都被杀了,妹妹已被送孤儿院,舅舅觉得要留一个小孩,舍不得我就没同意”。对于拉贝日记帮助夏淑琴告倒了日本右翼,托马斯·拉贝非常欣慰:“这是应该的,就像当年德国人也赔偿了犹太人”。身为医生的托马斯·拉贝还特别谈到了80岁的夏淑琴老人的健康状况,“我特别高兴跟你见面,尤其看到经历过苦难的你现在这么健康,你太了不起了!”

救助的都是贫苦难民

南京失陷的前一刻,拉贝与一个姓黄的守城将领有过一次交谈。黄上校坚决不赞成设立安全区,他认为这样一个区会瓦解南京部队的士气,并解释说:“我们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输掉了这场战争,我们应当能守卫得更好一些。我们应当用自己的热血来保卫祖国,不让日本人占领一寸土地。但是我们退却了。南京应当守卫到最后一个人。如果你们不建立安全区,那些现在搬进区内的人们本来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士兵的。”拉贝听了这番话,感到很生气,他马上反驳道:“是这样的:留下的人之所以留下,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一点点财产逃走,他们是穷人中最穷的人,难道应由他们以生命来弥补军方所犯的错误吗!尊敬的黄先生,你为什么不命令南京那些富有的市民,那些逃走的有钱的80万市民留下来?为什么总是要那些社会最贫穷阶层的人来献出他们的生命?”后来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这位慷慨激昂的黄上校逃走了,而拉贝则告别了最后一艘帮助德国人离开南京的轮船,选择留了下来。

保护南京建筑

除了对贫苦难民的救助,安全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南京建筑上亦功不可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鼓楼医院、还有几百幢古式和洋式建筑等等,能够流传至今,这还得归功于拉贝一行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天天放火烧房,连续六周没有停止过,火焰蔓延范围囊括了除安全区之外的每一个地区,南京城内各地区房屋遭破坏都超过90%(安全区本身被烧掉了0.6%的建筑)。南京所有地区的房屋和房内财产损失总计2亿4600万元。在这个巨大的损失中,其中67%是由于纵火造成的。如果没有拉贝等人的强烈抗议,通过国际舆论对日军施加压力,由于纵火引起的财产损失数额将会更大。

机智的暗语通信

南京被日军占领后,所有邮件都必须通过日本大使馆的检查才能发送,若信件中有不利于日军的言行就会遭到修改或扣留。一次,身在南京城外的罗森博士给安全区写了一封信:“留在南京的外侨是否都好?德国财产是否完好无损?”这里的“外侨”暗指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而德国是日本的盟友,如果德国人的财产受到了损失,就意味着南京遭到了相当大的破坏,对此,拉贝巧妙地回信道:“如果你能和我们一起在这里欢度圣诞节,我们将感到非常高兴。到那时我们也许就有照明、水和电话了。两所德国的房子(即大使先生和我的房子)没有受损……”这封回信得到了美国人士的赞赏和钦佩,因为前一句话暗示了安全区内极度缺乏物资,后一句则是说明了南京城的房屋被日军破坏得惨不忍睹。日本人果然上当,拉贝的回信最终成功地寄到了罗森博士等人手上。

拉贝出任安全区主席的过程

一般认为,安全区是一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救援组织,其实一开始时并不是这样,安全区实际上是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组建的(四个发起人中,还有一个中国人,就是杭立武教授),最初预定中国人将在安全区内担任重要职责,但南京即将陷落之际,许多中国要人都逃离了南京(甚至包括唐生智这个守军的最高指挥官,由于他一人的独自逃离,导致守军失去指挥,造成军纪混乱),当时安全区内唯一的一个外科医生还是个外国人,即威尔逊大夫。而马市长将城市的管理权交给拉贝后,也离开了南京。换句话说,导致安全区最后基本由外国人来操作运行,正是由于大量中国要人的离去而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选择留了下来,如韩湘琳、许传音等。另外要纠正一个错误的传闻,拉贝早在1937年11月22日就出任了安全区主席一职,而不是像电影《拉贝日记》说的那样,直至南京陷落之时才就任。

拉贝离开南京的时间

在《南京!南京!》中的拉贝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实际上,他在56岁时回国,怎么会是老态龙钟的形象?历史上的拉贝,并没有像《南京!南京》里的那样中途抛弃难民离去,而是在号称“血腥六周”的南京大屠杀结束了一个多月后,直至1938年2月底,在各国大使回到南京的情况下,他才离开了中国(此前,德国政府已经多次要他回去,他都给予拒绝,甚至把召回书给撕掉)。在各国大使的监督下,日军不可能再明目张胆地搞大屠杀行为。日军炮制的南京大屠杀、以及纳粹炮制的集中营惨案,都是在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会给外国媒体曝光的机会,这是为了避免让其他国家有理由去给自己施加政治压力(犹太集中营的丑闻大多是在二战结束后才被揭开,而二战时拍摄的一些纪录片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统计,只有不到两万人,这时因为当时严重缺乏数据证明的缘故),这也是为什么拉贝被驱逐出南京后,日军要将拉贝的功劳占为己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方女神”与《拉贝日记》

铀核“三分裂”现象的发现者何泽慧是第一位阅读《拉贝日记》的中国人,她被德国人称为“东方女神”。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通向亚洲的船只全部停运,何泽慧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由于厌恶纳粹的所作所为,何泽慧只和非纳粹、或反纳粹的人士来往,但她也结交过一个“纳粹党员”,这就是拉贝先生。何泽慧阅读了《拉贝日记》后,向拉贝先生提议这些日记应该通过媒体公开发表,使之大白于天下。拉贝先生接受了建议,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柏林一家报纸连载。但是,柏林这家报纸公开连载《拉贝日记》只持续了一周,报纸便被盖世太保查封了。并且,对拉贝先生和那家报纸的老板兴师问罪达数月之久。由于西门子公司的多方奔走,百般营救,拉贝先生才幸免于难。

拉贝的犹太朋友

一个纳粹党员和犹太人成为朋友,这样的事情令人难以想像,但却真实地发生在了拉贝身上。拉贝先生的朋友罗森博士就具有犹太血统,他是德国大使馆的秘书,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最早冒生命危险从上海回到南京的外交官之一,不过在登陆前受到了日本人的阻拦,他最终在1938年1月10日回到了南京。他以外交官身份与日方进行磋商,确保安全区人员的生命安全,因罗森博士态度强硬,被日本人称之为“不受欢迎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国公布了保存在波茨坦档案分馆内的《罗森致德国外交部的报告》,被研究人员称为“罗森档案”或“罗森报告”,里面有他向德国发回的不少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外交文书,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都是珍贵的材料。1938年拉贝回到德国后,他还协助过一家犹太人逃往英国,当时拉贝正受到纳粹政府的监视,而国内反犹浪潮正甚嚣尘上,拉贝此举无疑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根据《拉贝日记》一书的注释,乔治·罗森秘书博士在1938年夏天奉命返回德国后,曾致信中国驻美<此处不详>使馆,德国有南京大屠杀的档案。后下落不明。)

编辑本段拉贝在“一战”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拉贝就与中国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当时中国和德国是敌对国,在华德侨受到了排挤,这时拉贝的一些中国朋友对他伸出了援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就在1917年,一战还未结束之时,张勋搞了“复辟”运动,北京城遭到了炮火攻击。此时的拉贝可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打开了大门,让诸多中国老百姓逃到了自己家里避难,从而避免了更多平民百姓的伤亡。

编辑本段拉贝故居

外界一般受张纯如女士的影响将拉贝称为“东方的辛德勒”,但按照邵子平先生的评价“应该说辛德勒是一个小小的拉贝”。一般认为辛德勒雇佣1200名犹太人做工时纳粹德国已显败象,除商业利益外辛德勒也有对自己前程的考虑;而拉贝等人保护25万难民则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并与西门子公司及德国政府的意愿相反。

拉贝交流中心(德国海德堡)与拉贝故居(南京)在德国海德堡,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教授建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网页有中德英日四种语言文字的信息。2005年8月,在德留学生及旅德华人为其捐献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铜塑像。

1999年南京市政部门变更道路拓宽计划,以便使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保存下来。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2006年1月逝世)访华期间造访了南京,随后建议西门子公司出资修葺拉贝故居。2005年底,在经过与西门子公司两年多的协商后,现属南京大学的拉贝故居也将修绒一新,并计划于2006年8月底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德方提供二百二十五万人民币用于修缮。



拉贝故居已经于2006年10月31日落成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世珍奶奶说道:“我家就在拉贝故居旁边,一睁眼就能看到,所以一直觉得(拉贝)没有离开。再后来这里面立了拉贝的雕像,我就经常来这边看他。最近老了,腿脚不灵便,就来得少一些了。”

编辑本段拉贝墓地

拉贝墓地没有墓碑

拉贝1950年去世后下葬于德国柏林西郊的威廉纪念教堂墓园。进入墓园,在“BWB”区,一棵大树下的一小块用水泥条围起的青草地,没有墓碑、没有雕像,更别提墓志铭,这就是拉贝的墓地。草地上的一块小木牌清清楚楚写着:约翰·拉贝,1882.11.23—1950.01.05。园丁解释说,这块小木牌也是后来才竖立的。墓地的右边葬着拉贝,左边则葬着拉贝夫人。



这个墓园在当地较有名气,安葬的多是纪念教堂的教友,也有像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欧洲人格权法律奠基人奥托·基尔克这样的名人。拉贝1950年去世安葬于此,到了1985年,由于墓地租用期已到,无人续约,管理部门便将墓碑进行了拆除。此后,墓地便一直没有任何标识。1997年,拉贝的墓碑从其子女家中移出,通过中国使馆转移到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由于柏林的墓地一直无碑可认,连拉贝的外孙女也曾走错路,将访客带到了其他地方。

没获得“历史名人墓”称号

墓园管理者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南京市曾多次希望柏林市给予拉贝墓地“荣誉墓地”的资格,但被柏林方面否决。柏林市政府的理由是,这块墓地的租用期从1985年到2005年间曾经断过约。但熟悉内情的人士则披露说,其实财政窘困的市政府是不想为这块墓地支付费用。这样,拉贝墓地就不属于“历史名人墓”,也没有永久免费竖碑的权利。目前,南京市已承诺支付拉贝墓地20年的费用。今年10月,南京将向柏林赠送一座拉贝半身铜像和底座。

与拉贝墓地相比,人们可以在德国海德堡市的拉贝私人博物馆寻找到一个完整的“拉贝形象”。这座小型博物馆是拉贝的孙子托马斯.·贝开办的。在鲜花绿树的簇拥下,一座拉贝半身青铜像矗立在博物馆的院落中。记者看到,雕像基座上刻着“南京好人”4个大字,下方还竖着水泥制作的一本《拉贝日记》。一地鹅卵石,则象征着南京大屠杀众多的遇难者。这座雕像是由留德中国学生发起捐赠的,为的是唤起更多人对历史的记忆。博物馆内展示了20余本拉贝撰写的书籍,还有实物、剪报等珍贵的文献史料。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曾被拉贝保护的602名南京市民留有手印的花名册原件。

“拉贝热”在德兴起

早年间,拉贝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曾令德国人相当忌讳,更不要说为其捐款建像了。十多年前,发行量不大的《拉贝日记》德语版也没有引起德国老百姓的关注。不过,此次电影《拉贝日记》在德国的上映却引发了拉贝热。

近来,到拉贝墓地和博物馆参观的德国本地人开始增多。记者在德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格拉夫柏林书店看到,该店专为拉贝书籍开辟了小展台。由埃尔文·魏克茨撰写的《约翰拉贝》还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除了书籍,展台上还有拉贝雕像、拉贝DVD等出售。一位顾客对记者说,“以前我只知道奥斯维辛,现在我知道了南京。”

拉贝电影还引起学术界关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德国一些东亚研究所的新主题。拉贝故乡———被称为“汉人之堡”的汉堡市也正在筹划为拉贝竖碑立像。难怪德国中国问题专家认为,拉贝已成为德中两国的“友谊使者”。

南京拉贝墓

因占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门本想清除位于西郊公墓的拉贝墓地,所以1997年其家人申请将墓碑送给中国南京保存;现拉贝墓地虽仍未被清除但早已破败不堪,2005年12月已申请作为历史名人墓地长期保留,相关修缮工作正在计划中。

编辑本段电影《拉贝日记》



一部关于拉贝的电影故事片已经拍摄完毕,2009年4月29日中国内地上映。参看百度百科:《拉贝日记》

这部影片最大的贡献就是揭露了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民众的心态(如“百人斩”在日本民众中“大受欢迎”),还有就是首次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日本皇族朝香宫鸠彦王搬上银幕,此举惹恼了日本当局,决定禁播该片。有的日本厂商说只要删掉日本皇族的戏份就引进播放,但剧组给予了拒绝。

电影《拉贝日记》的影院公映版时长为2个小时,而在央视上播放的电视版则长达5个小时(分上下集播出)。

幕后花絮

·为感谢日本主演的勇气,首届“拉贝奖”给香川照之

·面对来自本国舆论的压力,香川照之表示,“这个角色虽然会招致很多人的批评,但我用我的生命去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稍稍消除一点中国人的痛苦。这是日本人不能阻止的。”

·关于强奸戏,张静初表示:“当时我只穿着内裤,腿是光的,炸点都在日本军官的身上,一爆开之后真的非常痛。包括后面我拉着弟弟被日本兵追的戏,因为有开枪射击所以也有很多炸点,我当时大部分叫声都是真的。”

·影片中被删节的段落中,包括一些格外血腥和暴力的情节,和一个嘲笑希特勒生殖器的情节。

·本片的群众演员中有位82岁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李世珍,正是当年被拉贝救下的南京百姓之一。这位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拉贝 德国怎么评价拉贝

·《拉贝日记》是唯一一部得到中国官方授权的、由外国导演拍摄的南京题材影片。09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该片媒体场放映后赢得记者高度赞誉,在新闻发布会上,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位记者在提问前都要先说一句:感谢主创,感谢影片!

·一些著名中国导演如谢晋、张艺谋等很久以来都想拍摄这部同名电影,却一直未能如愿。此次华谊兄弟联合德国电视二台耗资2000多万美元,云集德、法、美、中等国著名演员,在中国上海和南京倾力拍摄。

·威尔逊医生在片中唱的那首《希特勒只有一个蛋》,其曲调来自《勃基上校进行曲》,歌词则来自于一篇英国媒体的报道(“只有一个蛋”也可以理解为“很胆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3840.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之王--当梦想遇到现实 天真遇到现实演员表

电视剧之王海报金明敏不得不说的是金明敏的演技可圈可点,无论是在中国大陆新上映的电影《铁线虫入侵》都值得称赞,1972年出生的演员就是要比1992年的演员更耐看。郑丽媛青葱嫩草一枚,依旧保持着当年《我叫金三顺》中的清新范儿,此次饰演

《碧波仙子》能让你猜到结局的拼盘剧 碧波仙子结局

这个美人鱼还真悠然自得《碧波仙子》的原始剧本脱胎于传统戏《金鳞记》、《双包案》,记得台湾的电视剧《包青天》里有一段《鱼美人》的故事就是借用了这个剧本:贫穷的书生无意中救了一只鲤鱼,于是鲤鱼报恩成全了他与富家小姐的婚姻!这

声明:《拉贝 德国怎么评价拉贝》为网友抱到最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