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

教师姓名:梁蓉君学校:西安市含光中学

教学目标:

课题名称: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的概念。

3.认识分子的特性。

4.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引入课题步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通过高锰酸钾固体的溶解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可以分成更细小得微粒,推理得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结论,引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通过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0×10﹣26kg,一滴水放大1.0×107倍后的体积,也不过像黄豆那么大,以及1cm3的水中有约3×1022个水分子的具体数据对比。让学生想象并认识到构成水这种物质的水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4.通过在U形管两端分别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的“生烟”实验探究,及氨水使并未接触的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5.通过宏观物质100mL花生豆和100mL芝麻的体积之和小于200mL的实验事实,解释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水和空气压缩实验(学生实验)推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

7.通过学生做操整队,以早操队形散开班级体积变大的过程,是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大了,而并非每位同学变胖的事例使学生形象的理解“热胀冷缩”现象,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变大,而是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的事实。

6.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说明了不同微粒的性质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由宏观世界步入到微观世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以及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教学用品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1.课件;(PPT)

2.学案;

3.实验用品:仪器:酒精灯、试管夹、软木塞、大烧杯(1000mL)、小烧杯(50mL)四个、胶头滴管、U形管、棉花、一次性医用注射器、量筒(100mL两个、250mL一个)

药品:碘升华管、高锰酸钾、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酒精、花生豆和芝麻若干

主要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引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生活现象:1.将糖水加到水中,为什么杯中的每滴水都是甜的?

2.喷洒一滴香水,为什么空气中就有香味?

3.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

4.物质为什么会热胀冷缩?

【思考】

【回答问题】

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问

如何将固体碘和高锰酸钾分成更细小的微粒

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探究一

课件展示

演示1.高锰酸钾的溶解

2.碘升华

教师引导

板书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完成学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想象、分析,推理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由物质的宏观认识引入到物质的微观认识。

课件

一个水分子和一点水对比图形

板书: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1.质量小、体积小。

观看思考

比喻建立微观概念

提问

在水中加入高锰酸钾为什么杯中的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思考

由现象引入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二

演示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氨水挥发使另一支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教师引导

板书: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完成学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想象、分析,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培养学生想象、推理能力。

知识运用

【练习】我能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在阳光下为什么湿衣服会干得快些。2喷洒一滴香水,为什么空气中就有香味?

解释课后完成该学案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问

数学中1+1=2 化学中1+1会大于二还是等于二还是小于二?

思考

用简单数学引入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实验三

课件展示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合,学生做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教师引导

板书: 3.微粒之间有间隔。气体的间隔大于液体大于固体间隔。

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推理出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由宏观的现象推测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

做早操时,大家按早操队形散开后,班级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每位同学长高了变胖了呢??

思考、回答

体积变大了。

是由于同学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了

将微观变宏观

使学生理解物体受热膨胀的本质原因

知识运用

【练习】我能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三态的变化

2.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解释并课后完成该学案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问

为什么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

解析是因为构成氧气的微粒能支持燃烧,构成二氧化碳的微粒能灭火。

板书:4.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讨论解释

通过宏观物质性质的对比推理出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培养对比和推理能力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学会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巩固练习

作业课本P44-45第1、2、6题

【完成练习】

讨论、书面完成练习

巩固、落实

板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 分子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1.质量小、体积小。

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之间有间隔。气体的间隔大于液体大于固体间隔

4.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4206.html

更多阅读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

获奖论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宣城市2009—2010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和教育案例评选参评案例”《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绩溪县适之中学 张一、教学设计思路:针对九年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北大荒的秋天ppt课件

5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区别形近字:“铃”和“岭”,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转”,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现在的北大荒已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 夸夸我自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 ●中山市实验小学 卢小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

声明:《课题名称: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教学设计》为网友凯源有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