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人间读勒南《耶稣传》 耶稣传高清中文版

读后絮语

耶稣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但是如何认识和评价他,却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话题。在正统的基督教信徒那里,他是兼具神人二性的救世主;在一些神话学派眼中,耶稣非神非人,乃是福音书的作者,如幸德秋水的《基督何许人也》;而在一些历史学家的笔下,耶稣不是神,而是人,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创建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纯粹宗教”。【中译者序IV,勒南《耶稣传》,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第一版,下同】

勒南(ErnestRenan,1823.2.28-1892.10.2,中译者序误印为1982年)的《耶稣传》就是最后一种看法的杰出代表作。该书1863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勒南早年受过极佳的天主教神学训练。书中“描绘了一个纯人类形象的耶稣,他宣讲一种无需教条、无需牧师的个人宗教,主要一场排除教义或教会羁绊的‘精神解放’。”这本反叛之作显然极大地触怒了正统派信徒,却受到了仇视教士的自由主义读者的欢迎。【英文版导言第1页】

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首先你肯定会被其中“感伤和浪漫主义的气质”所吸引。勒南描绘的耶稣成长之地加利利,不得不让人神游其中:“加利利是一个水草肥美、绿树成荫、常常微笑的地方,是《雅歌》和许多脍炙人口诗歌的真正故乡。在三月和四月这两个月中,乡间到处覆盖着由五颜六色的鲜花织成的地毯。这里的野兽都弱小且异常温和——有娇嫩活泼的斑鸠,轻盈得落在草叶上而叶茎不弯的蓝知更鸟,几乎在游人脚边穿行的高冠云雀,眼睛温柔而有神的小河龟……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地方的山像这里的一样和谐地伸展,激发着人们崇高的思想。”【108】

这本书的流行当然借助于这种清沁的文风,但显然如果没有勒南深厚的史学功底、合理的历史想象以及他编织的耶稣作为人、宗教革命者、启示者和牺牲者多重角色之网,这本书也不会有这么激动人心的力量。即使你不是耶稣基督的信徒,你也会被耶稣清澈而伟大的人格所吸引,甚至会让人遐想:除了作为万能神的儿子,难以在一个凡人身上看到这么多神性的存在。

《耶稣传》是我2013年在北京单向街书店所收,最近才读完,物是人非,引人慨叹。

献词及导论(本书历史的资料来源)

《耶稣传》即勒南巨著《基督教起源的历史》(共8卷,1863-1883年出版于巴黎)的第1卷。这本书是勒南献给她1861年去世的姊姊亨利达雅的,极为真挚动人:“从你安息着的上帝的怀里,还记得在迦瑟的那些悠长日子吗?……你依然相信,一切真有宗教性的灵魂终将从中得到满足。在这些甜蜜的沉思默想中,死亡的使者以其羽翼击打我们……你现在长眠于阿多尼斯之地,靠近神圣的比布鲁斯和古神话之妇人前来洒泪的圣泉。”【12】

基督教起源的历史是一个很庞大又很模糊的课题,勒南认为这部历史由四卷书构成:第一卷“追述这个新兴宗教初始阶段的特定事实,书中被其奠基者的崇高人格所充满”;第二卷记叙“使徒们及其间接的门徒所经历的宗教思想变革”;第三卷“将展示基督教在安东尼王朝的情况”,描述这个隐秘神权社会罗马帝国的冲突;第四卷“将显示基督教从皇帝当政时起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古代文明衰落了,而基督教“在其废墟上异军突起,叙利亚征服了整个西方”。【14】

勒南该书所参阅的出色著作包括:

《圣马太福音书研究》,罗特达·瓦龙教会牧师M.阿尔伯特·利维尔著。

《使徒时代基督教神学发展史》,斯特拉斯堡新教神学院神学系教授M.劳斯著。

《基督纪元之前二百年间的犹太教教义》,蒙塔班新教神学院教授M.密切尔·尼古拉斯著。

《耶稣传》,施特劳斯博士著,法兰西研究院院士M.里特译。

《基督教哲学—神学概观》,M.可拉尼副总监出版,1850-1857年。——《神学新论》,比前书稍次些的续篇,1858年。【16】

勒南还参考了涉及耶稣与其时代的大型作品集5部:福音书、“旧约次经”、斐洛的著作、约瑟福斯的《犹太战争史》等著作和犹太教经典《塔木德》等。【16】

勒南分析了以上诸著作的信实程度和对写作此书的影响,关于对观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他认为“耶稣一生的纲要附着在两种原始文本上,一是由马太搜集的耶稣讲演词,二是根据彼得记忆写出的耶稣逸事集和个人回忆录”。【23】与对观福音书相反,《约翰福音》不断“表现出一个护教专家的专注——它保留下一个宗派的精神,体现出他们欲证实某种理论并征服其对手的热望”。【29】但其实这个耶稣的气质有龃龉之处,因为“耶稣展开其神圣的工作,不是靠自命不凡的长篇责难性演说、冗长粗糙的写作,而是靠诉诸人们的道德感情”。【29】

勒南还将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耶稣及其门徒们对比,“耶稣如同耶稣,也从不写作,人们是通过两个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了解他的,色诺芬以清晰、明确、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编纂风格对应对观福音书作者,柏拉图则以精力充沛的个性使人想起第四福音书作者”。【33】

勒南对历史中的神迹持朴素的科学态度,即“以普遍经验的名义,把神迹从历史中驱逐出去”。他并不认为“神迹是不可能的”,只是说“时至今日没有一件神迹被证实”,如果要证实,则需要专门的调查委员会予以确定并反复试验。【41】他坚持这一历史评判的原则:超自然描写的本身是不能被承认的,它往往意味着轻信或欺骗;历史学家的职责是解释它,寻求确认它可能包藏的某些真理,或某些谬误。【42】

勒南写作此书不仅取材于当代和历史的研究文本和原始资料,还得益于去腓尼基、加利利、耶路撒冷、希伯伦和撒玛利亚的亲身游历和考察。他将旅行所见和福音书文本的细读对照,发现自己“看到一个生动可感、令人钦敬的人类形象”。【43】

关于写作的风格,勒南说“为了努力使昔日的伟大灵魂再度活跃起来,某些预言和推测是必须采用的。伟大的人生是有机整体,不能靠琐碎之事的简单组合来拼凑,而需以深厚的情感拥抱所有素材,将它们熔铸成完美的统一体”。【44】这似乎和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写作《梵高传》相通,当然,勒南是因为耶稣年代久远材料丰富而真相多掩蔽,而斯通则因梵高尚在近世而声名不彰文字材料匮乏。

勒南还透露了编写这种史书的方法要点是要成功地组合经文,使之构成一种符合逻辑和或然性的叙述,并始终谐调自洽。“人们应时时探寻生命的隐秘法则……需要再造的不是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而是历史的真正灵魂;必须寻求的不是对细枝末节的琐碎确认,而是总体情感的正确和色调的真纯。”【44】

最后,勒南认为为一种宗教撰写历史首先“有必要信奉它”,但“又不以绝对的方式信奉,因为绝对的信仰和真实的历史无法兼容”。【45-46】勒南以他的方式表达了对耶稣的敬拜:“耶稣不仅属于那些自称为其门徒的人,耶稣所有人类一员的共同荣耀。他的光荣并不外在于历史;当我们看出历史上的一切离开他就难以理解时,便是向他表达了最真实的敬拜。”【46】

耶稣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开篇点明了基督教作为“基于神之一统性、三位一体和上帝之子道成肉身”之宗教的历史变革性,并认为耶稣奠定了这一信仰的基础。【65】以中国、巴比伦和埃及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中国的中庸之道使“她既未从宗教精神中获益,也未从中受损”。【66】以前的古代宗教本质上是迷信,以驱邪符和咒语为特征,但“伟大的道德思想不可能产生于受世俗专制压服,并习惯于不存在个人自由之制度的种族中”。【66】灵魂、信仰、自由、美德、虔敬的诗篇因印欧民族和闪族而产生,这是道德和宗教的基本条件,但是人类的信仰不仅仅由此而生,这还有伟大解救者摩西“律法”或“托拉”的促发。【67】

一些宗教寓意的言论预示一个崇高的受难者(即基督徒认为的耶稣),赞美了“忧患之子”的力量:“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哪只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68-69】(出自《以赛亚书》53:2-10)

西亚帝国的兴起打碎了犹太人建立地上亡国的幻梦,转而辛劳培植上帝之国,“从此以后,以色列除热诚的宗教领袖外再无导师,除统一之神的敌人外再无对手,除律法书外再无家园。”【70】从哈斯蒙尼王朝到罗马帝国新近平静的建立,“犹太人越来越远离尘世生活,越来越被回荡于他们中的奇特激情所策励”。【73】在明见与梦想、幻灭与希望的激励下,“普世的良心已将上帝之子的称号加之于他”,“从未有人,或许将来也不会有有人像他那样推动宗教的发展”。【74】

耶稣的童年和青年

耶稣生于加利利的小城拿撒勒,他一生都冠以“拿撒勒人”之名。【82】耶稣来自平民阶层,父亲约瑟和母亲马利亚都是卑微的工匠,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他们的生活既不安逸也不贫困。【83】

至勒南著书之时,拿撒勒仍然景色优美,是一个令人惬意的去处,“居民们都亲切友善,面带笑容;田园里生机盎然,翠色葱茏”。这里的女人很美貌,是一种“叙利亚式的恹恹的优美。”【85】这就是耶稣童年和青年生活的地方,上帝之国的摇篮,“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处所更适合哲学家苦思冥想人类事务的进程”。【86】

耶稣所受的教育

这一章延续了勒南精审的考据和优美的行文。“耶稣所受的全部教育来自含笑而雄奇的大自然。”【89】勒南还发表了一通关于教育的议论,颇有洞见: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但在古代东方乃至良好的古代社会皆非如此。“没有老师的阿拉伯人常常十分出众,是因为帐篷乃是一种永远敞开大门的学校,在这里,得益于与教养有素之士的接触,伟大的知识运动,甚至文学运动常会产生。”【89】

耶稣在人间读勒南《耶稣传》 耶稣传高清中文版

耶稣未必懂得用希伯来文写就的作品,也很可能不懂希腊语。【89-90】“希腊文化的任何成分都不曾直接或间接地被耶稣所接受,除了犹太教之外他一无所知。他的精神保持着不受拘束的纯真,一种广博而多变的文化往往会将其削弱。”【91】

耶稣精读过《旧约》的经卷,终其一生,《诗篇》中的宗教抒情诗是他的食粮和营养。他并不了解当时世界的一般情形,也不知道希腊科学创造的新思想,“他所爱的,是交织着农舍、鸟巢、岩石上的洞穴、水井、坟墓、无花果树和橄榄树的加利利的村庄”。【92-93】

耶稣性格卓异,极少顾及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他把“人类的一切——血统、爱情和国家——都踏在脚下,而把灵魂和心灵献给那他认为是善与真之绝对形式的思想”,正如他对门徒所说:“谁按我天父的意志行事,谁就是我的兄弟姐妹。”【95】

耶稣所成长的思想环境

相对当代,人类活动的英雄时代总在冒险,总在收获。“封神的仪典是经由断头台才走到的;异乎寻常的人都有不同凡俗的特征,这使他们在人类的记忆中成为永久的范型。”【98】

勒南认为,“被称为宗教的那些伟大道德和教义的真理”其实都不是从宁静的沉思中产生出来的。“除了释迦牟尼,伟大的宗教奠基者都不是玄学家。”【98】“摩西和穆罕默德皆非苦思冥想者,而是行动者。”同时,耶稣也不是体系严密的哲学家或神学家,要做他的门徒,并不需要什么繁琐的仪式或宣布接受什么的信仰,“必须做到的只有一件——追随他,并且爱他”。【99】

犹太民族好像总是发烧,要是超越理性,要么丧失理性,并不走所谓的中庸之道。他们有许多缺点,却依然是历史上最热烈壮美的利他主义运动的推行者。“反对派往往给一个国家带来光荣。一个民族最大的人物常常是被它处死的人。”苏格拉底是雅典人的光荣,可雅典人不能容他并将其毒死。斯宾诺莎是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但犹太教会却开除了他。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光荣,以色列人却把他钉死在十字架。【99-100】

耶路撒冷祭司派们的作品都缺乏对大自然的爱,虽然有某种宏伟壮观,但却是非常枯燥、偏狭和残酷的,反倒是耶稣的诞生地加利利有一种自由、温暖、柔和的空气,给这种宗教的初始打上了田园牧歌般的印记。【108-109】耶稣在向耶路撒冷的朝圣路上,走过“流泪谷”和沙漠,有时收到撒旦的诱惑,但终于回到自己可爱的加利利。“在苍山清泉之中,在怀着欣悦灵魂和天使之歌、静候着以色列之被救的妇女儿童中,再次找到他的在天之父。”【110-111】

耶稣的初期教训,圣父和纯粹宗教的观念,初期门徒

耶稣也做木匠,他不曾结婚,但对妇女有一种细腻而纯洁的爱,妇女们也爱他甚于爱工作。这种高尚人格,使得“他内心的温柔化成了无穷的甜蜜、朦胧的诗情和普遍的魅力”。【115-116】耶稣并不是像释迦牟尼那样的冥想式哲学家,他肯认的是一种爱之神学。耶稣的上帝不是一位专横暴虐的主人,而是我们的天父;他不只是拣选以色列为子民,他是全人类的上帝。【118】耶稣说:“上帝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这是真正的上帝之国,温顺者和谦卑者之国。【119】

耶稣可以说是犹太教的彻底革命者,他“不效法任何禁欲主义的外表形式”,也不自足于在寻找上帝之山或孤寂处祷告,或者沉思默想。【120】这一宗教乃是“一种纯粹的崇拜,一种完全以心灵感受、对上帝的效仿、良心和天父的直接关系为基础的、没有祭司和外部守则的宗教”。【121】

勒南认为在道德领域和在艺术领域一样,“说教一无所用,实践才是一切”。“荣耀的棕榈枝属于那言论和行为皆强大有力、辨别出了善、并以血的代价使之胜利的人。”【125】

施洗者约翰和耶稣的关系

施洗者约翰是一个谜,但他对青年耶稣影响很大,奠定了耶稣的神圣使命最初的基础。【133】约翰爱憎分明,性格刚毅,是一个年轻的禁欲主义者。他退隐沙漠,忏悔静修,以蝗虫野蜜为食。他为很多人施洗,其中包括耶稣。“在精神发展方面,他是耶稣的兄弟而非父亲。”【133】

耶稣“上帝之国”观念的发展

“基督教之所以能吸引高尚的人格,正是由于它具有摆脱了外部形式之宗教的力量。”耶稣可能是在和施洗者约翰相处的时间里,他关于“天国”的观念大大成熟了。他的口号是“好消息”,宣告上帝之国的临近。耶稣不仅是令人愉悦的伦理学家,更是卓尔不群的革命者,他试图在彻底更新世界,在地上建立他的理想王国。【138】他蔑视俗世,创立了“一种轻蔑一切的伟大学说,灵魂自由的真正学说,认为唯此才能给人以平安”。【140】

的确,耶稣他建立这一神灵之国。古代世界认为“自由依附于某些政治制度”,但在耶稣这里,“大地不是他的家园,这地上昙花一现的统治者与他有什么关系呢?对他来说,自由才是真理。”勒南在这里极富洞见地论述心灵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关系。耶稣认为“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声称“完满的人虽怀轻蔑之心却不加犹豫地纳税”,这“势必会毁灭古典式的共和主义,而助长各种专制暴政”。但是也因此组成了庞大的自由团体,把国家权力限制在世俗事务,使得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141】“他宣称政治无足轻重,则向世界提示了这一真理:一个人的国家并不是一切,“人”先于公民,也高于公民。”【142】

那么我们应该转向谁、依靠谁而建立这一上帝之国呢?耶稣对这一问题没有丝毫的犹豫。上帝之国的建立者不是富有者,不是博学之士和祭司,而是妇女、平凡者、卑贱者和弱小者——你我中的普通人。弥赛亚的重要特征便是使穷人得福音,他的门徒不属于这个世界,将以真正的谦卑征服一切。【144-145】

耶稣在迦百农及湖畔讲道

“没有人能在故乡成为先知。”【149】耶稣在自己的家乡拿撒勒并不受待见,却在美丽的迦百农受到人们的欢迎,这里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耶稣“不曾从这些旅行中学到什么,总是回到自己深深眷恋着的革尼撒勒湖畔。那时他思想的中心,那里他找到了信念和爱心”。【154】

勒南以如诗如画的笔触描绘了耶稣和最早的圣徒们讲道的情景:“一个单纯、善良、幸福之境,他们在令人欣慰的小小湖面轻柔地荡桨,或于夜色中在它的岸边入睡。……那些单纯的灵魂闪烁着清澈而柔和的眼光,沉思着宇宙理想的起源。”【164】

“耶稣的演说温和而令人欣慰,散发着大自然和田野的香气。他爱鲜花,从鲜花中提取了最优美动人的教训。”【165】在著名的登山宝训里,在关于财宝的演说里,充满了希伯来譬喻的特征。他清楚地看到,人类的很多错失都来自放纵的欲望、享乐和纠缠的顾念,而福音书正是“医治庸俗的最佳药物,是‘鼓起勇气,别气馁’的永恒呼喊,是忘却可悲之世俗顾念的有效寄托”。这如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香气,如同“黑门山的甘露”,千百年来让那些在流泪谷徘徊的灵魂充满欢乐。【170】

接纳穷人的上帝之国和在耶路撒冷的最初尝试

耶稣认为不同阶层的地位将会有大变更,上帝之国首先是接纳那些儿童和那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其次是被这个世界所遗弃的流离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谦卑者,再次,这国也为那些异教徒、税吏、撒玛利亚人等准备着。【172】只有那些在寻求意志之正直和灵魂之诗意,并在心中再造天上异象的人,才能在心灵重建真正的上帝之国,才能得真正的幸福。【179-180】

耶稣最初常去耶路撒冷朝圣,但后来发现他和古老的犹太教无法调和。他认为律法书需被废除:“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194】他攻击犹太人因血统而骄傲的观念,并认为所有接纳他、热爱他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也就是耶稣已经不再是犹太人了:“他是最高程度的改革家,他号召一切人皈依这样一种崇拜——其唯一基础是人人皆为上帝之子。他宣告了人类的权利,而不是犹太人的权利;创建了人类的宗教,而不是犹太人的宗教;预言了人类的获救,而不是犹太人的获救。”【195】于是一种不是以血统而是以心灵为根基的人类宗教建立起来,摩西和犹太人的圣殿都被超越了。

耶稣传说的最初演变和耶稣的奇迹

对接受现代科学熏染的人而言,首先难以置信的是耶稣是上帝之子,并且福音书中多处耶稣施行奇迹的描述,这几乎成了现代人接受基督信仰的一大障碍。对此,勒南做出了自己的解释。首先耶稣从未梦想自己是上帝的化身,在当时的语境下,“儿子”有着广泛的比喻意义。【205】其次,这些奇迹的记述,很难区分是耶稣生前扮演主角的或死后由公众加上去的。在当时缺乏医学的知识状态下,除了某些特殊的创伤,一颗温柔之心或是一个微笑,可能也安慰到那些受伤的疑难心理病症患者。【214】

其实,耶稣也拒绝过行神迹,但他“行神迹乃出于时代的迫使,是一种必须做出的暂时让步”。我们不能把当初相信过不理智或欺骗性行为的历史人物都当成骗子和疯子,否则就抹杀一切伟大人物。像高贵的亚历山大学派参与过通神活动,苏格拉底和帕斯卡尔也有过幻觉。“人类的弱点只能造就弱点;伟大事业的成功则植根于人性中的伟大因素。”【218】

耶稣“上帝之国”观念的明确形成

耶稣的基本思想就是建立“上帝之国”,这是实现弥赛亚的各种启示异象,又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王国和精神拯救。【220】现实世界并未毁灭,耶稣在世之日新国度也未到来,但他的奇幻之想并没有就此消逝,反而含有一种生命的萌芽,最后结出了永恒的果实。【225】因为“在这虚假、冷漠、不可能实现的观念旁边,他构筑了真正的上帝之城、真实的‘再生’、登山训众、对弱者的礼赞、对民众的爱、对穷人的关怀,以及对谦卑、真实、单纯之一切的回归。”【225】

这个灵魂之国来自耶稣所在时代和种族的乌托邦,源自错误概念,却创造出种种崇高的真理。这国让自由和贤德之人得安息,这宗教“是一种无需仪式、无需庙宇、无需祭司的纯粹宗教,一种授权由正义者之良心和民众之臂膀实施的对世界的道德审判”。【226】

耶稣最后一次耶路撒冷之旅和耶稣之敌的阴谋

耶稣的新宗教触怒了法利赛人和犹太教祭司们,他已经察觉到身边危险的环境,尽量避免去耶路撒冷朝圣。据勒南的假设,他的亲属们催促耶稣动身,福音书里似乎暗示了某种阴谋。【255】耶稣避过中心城市,在不太重要的乡村和城市活动,他并不喜欢要么必须征服要么就会赴死的犹太圣殿——他敏感而温柔的心灵并不乐意繁琐的神学论辩。

法利赛人想诱耶稣卷入政治问题,借罗马人之手除掉耶稣,于是有著名的上帝和该撒之问答。勒南略激动地评论道:“这意味深长的话语决定了基督教的未来!这全然唯灵主义、绝对公允的话语在精神界和世俗界划出一道鸿沟,奠定了真正自由和真正文明的基石!”【261】

耶稣在耶路撒冷度过了冬天,他的时日也不多了。“他已处于绝望的极端,不能控制自己。他肩负使命,一任自己随着潮流而动。”而不久以后,死亡也将给他神圣的自由。【266】

耶稣的最后一周及死亡

勒南在这里以动情地笔触描述一位普通人走向死亡的经历,触怒了正统的基督教信徒,却让每一个善良的人为耶稣感到悲伤。在耶稣尘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一种深沉的哀思似乎充溢在耶稣一向快乐而宁静的心间”,他呼喊到:“我的灵魂已被搅扰!父啊,从这时辰中拯救我吧!”【273】

勒南完完全全地描绘了一个凡人的动摇和痛苦,耶稣甚至怀疑自己的事业,进入到一种比死亡更甚的精神崩溃状态中。勒南甚至想象了耶稣最后的内心激荡:“也许他想起加利利那常使自己清新爽快的清泉、他憩息于其下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以及那些可能已答应了爱恋他的年轻处女们?也许他是咒诅严酷的命运,抱怨它禁止自己得到其他人都能获得的快乐?也许他因自己过于高贵的性情而悔恨?也许,这位自身伟大个性的牺牲品由于没有始终只做个拿撒勒的单纯匠人而痛苦地呻吟?”【274】

这些新奇和大胆的想象或许只是勒南恢复被教会粉饰的耶稣基督的人的一部分,他马上就对耶稣恢复常态做了最高的礼赞:“论战者的精明,施行奇迹者和驱鬼者的浅薄,都被遗忘了,唯一留存下来的,是受难时无可比拟的英雄,自由良心权利的奠基者,和一起苦难灵魂在勉励和安慰自己时都将沉思默念的完美范型。”【274】

耶稣的被捕、受审和被钉上十字架,福音书都有光辉地描述,勒南又以历史文学的笔法重现一遍。依据几种记述,他认为耶稣曾一度灰心丧气,他呼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但神圣的本性再次回归——“随着肉体的生命渐渐熄灭,他的灵魂变得清澈起来,一步步回到它所来自的天上。他再次获得关于自身使命的观念;他透过自己的死看到了世界的得救;他已无视自己脚下不忍卒睹的惨象。他已和天父深深地结为一体,在十字架上便开始过一种圣洁的生活;他将在人类的心中一直过这种生活,永无终期。”【294】

勒南向耶稣基督献上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最高的敬拜:“在你的荣耀中安息吧,高贵的先驱者!你的事业已经完成,你的神圣已经确立。别再担心你竭力营造的大厦会因一道裂缝而坍塌。从此以后,你将超越一切弱点,从神圣和平的高处看到你行为的无穷果实。你以几小时无损于伟大灵魂之苦难的代价,换来最彻底的不朽,世界将会千万年地颂扬你。……彻底的死亡征服者啊,接受你的王国吧!在哪里,沿着你所指引的堂皇之道,崇拜者们将一代代地随你前行。”【295-296】

耶稣事业的基本性质

耶稣在当时的世代声名不彰,但人们不是出于相信此物或彼物而是迷恋他的人格,爱戴他这个人,而前赴后继地做他的门徒。“耶稣不是信条的营造者或教义的炮制者,他呈献给世界的是一种新的精神。”他创立了完美无暇、合乎道义的理想主义,并“创建了纯洁灵魂的天国,那里有我们在世间无法寻得之物:上帝儿女们的全然高贵,绝对的圣洁,对凡世污垢的彻底清除”,以及思维领域的绝对自由。【306】

勒南以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古罗马马可·奥勒留皇帝和耶稣做了对比,并认为耶稣是我们这群平庸俗物中拔地而起、指向太空的最高石柱。耶稣毫无保留地献身使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宇宙对他来说已不存在,包括释迦牟尼,这些神一般的人做到我们办不到的事情——“创造、证实、行动”。【314】

在勒南的笔下,耶稣是不可超越的。“他的宗教将不断自我更新,他一生的故事将激发不尽的泪泉,他的苦难将感动最高贵的心灵。所有的时代都会宣布,在人类子孙中,比耶稣更伟大的人还不曾诞生。”【3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6726.html

更多阅读

读谈迁《国榷》 国榷txt

读谈迁《国榷》洗尽铅华的风,穿窗而入,我著一杯雨前清茶席地而坐,春阳暖暖地洒落在线装书卷上,一个个方块字金子般熠熠闪亮。一部《国榷》,泱泱百卷,四百万言,我苍老而年轻的心穿行于字里行间,一部明史,流转风,霜,雨,雪,是先生步行千里

声明:《耶稣在人间读勒南《耶稣传》 耶稣传高清中文版》为网友撩人不撩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