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迟早要淘汰英语续 无垢忏悔续汉语

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谈到汉语与英语的优劣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前面已经讲到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表意文字要求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但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加上对汉字汉语的规范化,这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减少了使用字数的目的。

与汉字相反,英语名为“表音文字”,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表音;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knight (骑士)和know (知道)中,k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词尾的 e(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它们都是要发音的。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学习一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也不一定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所谓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法语也一样,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事实上,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并不比英语劣势。

现在普遍认为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但是这里面需要搞清一个前提:那就是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是不同的概念。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需要掌握2000-3000个汉字,才能够满足日常阅读。但这不仅仅是学习2000-3000个“字”,而是学习2000-3000个概念。一个人一天之内可以学习26个英文字母,但是他能阅读英文吗?由于英文已经不是典型的“表音文字”,学会26个字母甚至连准确的单词发音都没有掌握。到头来,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中小学中,仍然要进行大量的单词拼写训练。掌握2000-3000英文单词是什么水平?能应付日常阅读吗?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明白!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汉语迟早要淘汰英语(续) 无垢忏悔续汉语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 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

神奇的汉语,愚笨的英语!

最不喜欢听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摇的人讲汉语的坏话。什么“汉语不精确了”,“汉语不能细化了”。记得的本人都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晃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汉语不能。现在回想起来真可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递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还在虽这技术进步而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呢?滞步不前了吧。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

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显示英文的笨拙:本人曾问系里的几个教授“长方体”如何用英文讲,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接下来连问几个本地的研究生,结果他们也不知道。着实令我大吃一惊!现在我要问读者:您知道么?反正不是Cube,Rectangular...。后来,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该词,可现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辟。感叹,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词汇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根本不可能象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会讲!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自信;是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对无知无奈!可悲可怜!

英文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文是编码,读英文是解码。细想想:如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用一样的读音,又有什么不可以?汉语就不同了,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到的信息快?

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学GRE的时候,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世纪件初的新词,如“Gargantuan”取自拉伯雷的小说。这也不奇怪,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

为汉语辩护!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1)联合国5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2)汉语的精确性已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事业所证实;

(3)计算机语音输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汉语;

(4)汉语是稳定的是收敛的,英文是不稳定的是发散的;

(5)汉语是二维信息是生动的高效的,英文是一维信息是密码型的是枯燥低效的。

(6)在英文世界里能读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能干的。如阅读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艰涩无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囵吞枣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谁会对仅有中学学历的人读完四大名著而感到惊奇?

(7)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Sofar,英文世界的文明史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

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我要说:虽然没有搜索到本文作者出处,依然被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所打动。汉语淘汰不淘汰英语并不重要,这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主义,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每天都在用的语言有更深刻的认识,使之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再来看前日闹得沸沸扬扬的44个汉字“整形”方案简直就是一场闹剧,那些专家不从语言本身研究如何让汉字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是浮于表面修修补补进行所谓的整形美容,真让人无语。

语言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吸收、融合、衰落、变迁甚至毁灭的过程,中国文化虽然渊源流长,但历经秦、元、清乃至近代几次大的“文化革命”,已是伤痕累累,但优秀的文化植根于优秀的语言,西方的文明尤其是信息文明不但不会摧毁我们的文化,相反会促使我们更快的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6826.html

更多阅读

开博第一篇—出来混是要还的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出来混是要还的”,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香港电影《古惑仔》里,深感迷惑:还什么?谁还?还给谁?慢慢生活了好多年,渐渐琢磨出些滋味:敢情世界是如此公平,拿的越多,还的越多;付出越多,收获也多。这与人性的贪欲和趋利避害似乎相悖,但这恰恰是真理。真

中国历史上优秀女性典范之一----长孙无垢 长孙无垢

长孙无垢被后人称为长孙皇后。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妻子,也是唐朝建国后的第一位皇后。长孙无垢(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她对唐

汉语迟早要淘汰英语续 无垢忏悔续汉语

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谈到汉语与英语的优劣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前面已经讲到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

声明:《汉语迟早要淘汰英语续 无垢忏悔续汉语》为网友久伴亦久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