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实录点评

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诲人不倦
执教人:滕世群(金华一中教研组长省坛新秀)

授课班级:永嘉十一中某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一下。
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实录点评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我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
  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
  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1,第二章就标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诲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能力的技能。怎么诲,就是要与人之间要细心地教导,要不断地交流沟通。
  师:我们根据他说的内容在课文是哪几章。为何诲,应该是第一第二章,也可以说是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诲谁,就是第3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孔子提这个是伟大的思想,有教无类。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这是我们这篇文章大体的内容。读《论语》我们不要带着畏慎的心理,以为这是2000多年前的人说的话,很深奥难懂。《论语》是可以亲近的,它是朴素的。像这个标题,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切磋琢磨,巧笑倩兮,述而不作,我们平时就在不知不觉地运用这些词语。虽然我们没有看过《论语》,但《论语》的生命力就根植于我们的身上,所以论语与我们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缘关系。比如看到诲人不倦这句话,我的心情就感到非常复杂。你们说呢?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你看我们老师,很多都是面有菜色,这个就是心理和生理疲倦。是不是啊?
  生笑。

  师: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读《论语》,有时候我们就觉得不是在读古代读古人,而是在我们读现代读自己。下面我们就把课文里的这些章节一起来研读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讲教育的秦用,这个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教育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主要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都非常重视这个教育。当然孔子也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  生:上智者与下愚者。  师:教育对他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两章我们把它读一遍。  齐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读“子曰”的时候,也可以回想一下奥运圣火,2008年2008位表演者一起读论语“子曰”,这个“子曰”里我们要读出对“子”的一种崇敬,要读出中化文化的一种自信。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我们看第三章。第三章有很多理想,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自己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不诲也。”孔子说只要自愿拿出十束干肉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个无类,有人说是无贵贱,无区域,无智愚,我们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学生也是不论出身贵贱的。像南宫司马牛是贵族,子贡是商人,颜回曾参子路等是贫民,也有坐过牢的,还是孔子的女婿,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有做过盗贼的,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优秀的学生。孔子招收的学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如子贡颜回,他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就很强,但是像曾参高才接收能力就要差一些,颜回很好学,宰予,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的高才生;也不分年龄的限制,有些学生只比孔子小几岁。比如子路,比孔子只小9岁,冉伯牛只比孔子小4岁。有的比孔子要小四五十岁。也不分区域,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有齐楚晋,而且楚,是湖南,在那时候是不开化的地方,被称为夷狄,孔子也不歧视,也收了那里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所以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  生:没有。  师: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看第四章,看孔子在教些什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历史文献,行是指社会实践,忠信是关于什么?  生:人的品德。  师: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就是学会做人。这个可以对应为哪两个字,忠信;学会做事,对应哪两个字,行;学会学习,对应文。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我想大家对这句话做点评价。生: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个人修养,也有些待人接物的方面,还有些社会实践动手和动脑的,是发展人的全面。  师:还有哪位?  生:孔子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不过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内容上好象只学习历史文献,没有科学的东西。  师:这的确可能是教材内容上的一些局限。  师:以下四章都是孔的教学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一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把我们现代社会变,我们觉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这个是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教育,有许多非常深刻的东西,这个课堂时间的关系,这一块不做深入的研讨。下面我们要主研讨一下孔子的一些教学方式。先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心旁,它是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  生笑。  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  生:做不到。  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  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记忆。  师:说得很好。“不复”,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设定深入思考,如果复啊复啊,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长期以往,我的学生会变成什么样了呢?思维变得懒惰,思想变得懒惰。下面我们来看看第9节。这很有意思,孔子跟子贡在聊天,他说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厉害些啊,子贡说我当然比不上颜回了。如果我这样讲,你会怎么说。学生(差不多)我会说你不要失去信心,你会赶上他。孔子很有意思,他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他怎么可以这样抬高这位同学,打击这位同学呢。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赶上他。  师:可见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你看他就是抓用了这位学生的心理,他采取的是什么方法?  生:激将法。  师:激励法。这里有个前提,我刚才那样讲有没有错,有时候也要象刚才我那样讲。有个前提,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一是子贡真的非常佩服颜回,二是孔子和子贡之间的关系可以无话不说,关系非常好。孔子非常了解子贡的性格,才可以这样说。我们看“与”,有人说是第三声,而不是第四声,孔子确实对颜回是非常赞赏的,论语里赞美颜回的话很多,颜回确实要高出其他学生。比如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被人围困,断了粮食,很多学生都生了病,大家的情绪都很不好。孔子知道这个时候要找学生谈话了,第一个子路进来。孔子说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狼狈,子路说大概我们的主张还没有达到仁和智,子路对主张发生了动摇。孔子没有任何说法,子贡进来,子贡说可能老师的道太高大了,一般人都达不到,意思是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我们的标准。孔子说子贡啊,你的理想太低了,不够远大。颜回进来说不是我们的道,主张有问题,是社会有问题。如果主张有问题,那是我们的羞耻,这个社会有问题就不是我们的羞耻,道之不行反过来正表现了君子的。你看,三个人里面,谁最理解孔子的思想?  生:颜回。  师:颜回是能够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主张的,一种核心的价值。因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道,社会的底线就会被突破,所以这个道要坚持,不能放弃。所以孔子有很多赞美颜回的话,当然颜回也非常崇孔子,他们师生互相崇,创造了伟大的教育,伟大的思想。我非常羡慕孔子与他的学生之间的交谈,他们的上课方式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交谈,像第10-11章,也是交谈的方式,交谈什么呢?怎么磨厉自己的品德,交谈学习心得,这两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好学深思,老师循循善诱,这两章我们不仔细研讨。下面我们看第12章,很有意思,“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子路问孔子时,孔子怎么说?有父亲哥哥在,要问问他们的意见,怎么可以听到就做呢?冉有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怎么说的,“闻斯行诸”,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没的回答?  生:因为是针对不同的人嘛,就象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  师:是因为两个人不一样。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要压一压。孔子经常要打击一下子路,因为子路做人比较鲁莽,我们读论语时,有时候感觉孔子一点不给子路面子,“野哉,由也”,其实不是不给面子,也是孔子的担忧,他怕子路这样做事情会闯祸。我们看第12课里有一句话,“若由也,不得其死也”。这是咒子路吗?不是。孔子在担心,平时经常要压一压。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方法,也表现在论语的许许多多方面,比如有一次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因为樊迟接受能力差一点,所以就很用简单的话告诉他这个道理,颜回领悟能力强一些,所以就用深奥的话。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一个原则。孟子也说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我想,我们在教学中不光光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还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教学的方法是灵活的。这是第12章给我们的启发,我们看看第13章,也是很有意思的。子曰:“予欲无言。”他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不说话,我们阐述些什么呢。孔子说,你看上天说话吗,他也不说话。这个无言也是教学的方法吗?  学生:是。  师:是,无言有什么好处,我请这位同学说说看。  师:无言就是给学生以自主的时间,这叫无言以教。  生:老师少说点,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有帮助,如果按照老师的那套思路走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发展不了。  师:理解得很准确。其实孔子经常在无言施教,有次一个孺悲想见孔子,孔子说自己生病了,等他走到门口时,他就鼓起瑟来,告诉他我其实好好的。他没有告诉孺悲为什么不见他,而是用瑟声来告诉他,你自己去想吧。为什么不见他呢,我也不说,你们自己去研究,我也无言一下。  生笑。  师:还有宰予昼寝,孔子很生气啊,所以说了一句我们现在说很毒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最后一句什么意思,我对这个宰予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不批评了,到此为止。你们说宰予会不会去想?会(生)。否则他怎么会成为孔子优秀的学生呢?而且,他是摆在子贡的前面呢。所以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所以无言比有言更有感染力。东晋有一位丞相,他夫人说怎么都没见你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啊,他说“我常自教”,我常常用自己来教育,即身教重于言教,你看上天不说话,可万物照样生长,四季照样运行,孔子以自己的品格感染学生,使文化流传下去。这节课要下课了,第14、15章其实也可看作是孔子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也可以归入无言之教。最后,我们再读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在司马迁写的《史记》最后,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把它背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投影: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下课。(整理:温州二十三中  周芳)

实”乃“效”之源

——评滕世群老师执教《诲人不倦》一课

  听过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看过各式各样的精彩表演,也感受过极其热闹的课堂氛围,却从没有一堂课能像滕世群老师执教的《诲人不倦》这样,让我感觉如此亲切,如此朴实,如此极具实效性。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可那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都极具表演色彩,热闹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滕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实”乃“效”之源,即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的源头。一、朴实:课堂教学模式的常态化滕老师在《诲人不倦》一课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串讲课模式,这是目前《<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最常见的一种课型,也是当今文言文教学的普遍应用课型。在这种大型的公开课教学中,放弃缤纷五彩的“漂亮”模式,而选择朴实的串讲模式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底气。但这种朴实的串讲模式,并不等同于“字字翻译逐句落实”的灌疏式教学,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且能在串讲的过程中对目标的达成做到水到渠成。滕老师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晰而且准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言”的把握上,比如“习”“愤”“悱”以及对有争议的词“与”等重要实词的理解,掌握对固定结构的翻译。比如腾老师讲到“其斯之谓与”句式的特点时,在学生翻译完之后适时追问,“之谓”应翻译成什么,在学生回答后,又通过“滕老师之谓也”“语文课代表之谓也”这几个贴近学生实际的句子翻译,使之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知识点加以巩固。二是体现在对文的理解上,重难点为领悟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比如在提到“诲人不倦”时,滕老师以拿自己做“反面教材”,说自己常常“诲人有倦”,又引出对平常老师往往“面有菜色”的描述,如聊家常,却让学生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二、扎实:课堂教学环节的层递性《论语》教学,最难的就是要做到“文”“言”并行。而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更加注重“言”的教学,而在公开课教学中又往往要顾及到课堂所谓的“新度”和“深度”而把重点落在“文”上。但滕老师的这堂课,的的确确是做到了“文”“言”皆顾,“文”“言”并行,这一点在他的课堂教学环节的层递性设计上有明显的体现。一是通过朗读检查学生是否在预习过程解决了生难字词的读音问题;二是检查学案中的两个句子翻译,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文言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掌握重点的实词与虚词;三是教学生通过“诲谁”“诲什么”“怎么诲”的思路来梳理课文,归纳章节;四是通过串讲以及对话的方式让《论语》中那些格言、警句、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并以孔子的人格、孔子的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滕老师在讲到“启发诱导”这一教学原则时有这样一个片断:师:我们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你们看“愤”和“悱”的偏旁都是竖心旁,这表明它是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接受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叫什么啦?生(齐声回答):无崖子师: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生笑。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生:做不到。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记忆。看来,滕老师的串讲没有变成个人的“演讲”,从这一个片断我们就可以看出从“言”到“文”的层递性设计,而且学生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就是在教师的有趣的串讲和对话中完成的。三、厚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化串讲的课堂很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也是串讲教学模式受人诟病最多的地方。但腾老师却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因为他的讲能和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补充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且将文本内容“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的原则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指导朗读时适时引入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帮助学生读好“子曰”,拉近了学生和作品的距离。滕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的问题并不多,归纳起来只有三个,可这三个问题却在师生对话中引经据典,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有深度与厚度,可以说使课堂教学由“文言”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一是讲第9章时,师问:“弗如也;吾与女也”是不是太打击这个同学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很自然地地引出孔子师生被围困的事例,告诉学生孔子与颜回师生相互崇拜,成就了伟大的教育。二是讲到“因材施教”原则,第12章的“闻斯行诸”时,师问: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教而无类”时,更是列举了孔子的很多著名弟子的介绍,既填补了学生知识的空白,又恰到好处地阐释了“无类”的内涵,并且能适时地引用孟子的话对文意进行拓展。三是讲到13章时,师问:无言有什么好处?教师投影《论语·阳货》中孺悲见孔子时的情景,加深学生对孔子“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一堂串讲模式课下来,不仅没有给人拖沓冗长、枯燥乏味之感,反而给人以行云流水、内容厚重之感。在貌似并不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对对孔子伟大教育思想解读却有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让我想起刘京海教授所说的,思维可以分为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两类,而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便是以隐性思维为主的。苏霍姆林斯也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认真倾听,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我想,这样常见又常受人质疑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不凡的效果,其根源在于教师并没有为了公开课而“作秀”,而是以一种踏实的治学态度,朴实的教学模式,厚实的教学内容为我们展现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常态。“实”而不“华”,这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温州二十三中  周芳)结合《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给我的启示以及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教学方式,并根据课型有选择地加以应用。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串讲式”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真正的的串讲模式,并不等同于“字字翻译逐句落实”的灌疏式教学,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文”与“言”在教学过程中水乳交融,并使目标的达成在串讲,在师生的对话中中水到渠成。请看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先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心旁,它是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生笑。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生:做不到。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记忆。滕老师的串讲没有变成个人的“演讲”,也没有成为僵硬的“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言”与“文”巧妙结合,学生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就是在教师的有趣的串讲和对话中完成的。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我们要做的是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加以选择性的运用。只要是合适的,便是正确的。二、要准确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不可使其流于形式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固然是考虑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开展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必需的。但我以为,并非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也并非“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就一定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中显然会有架构性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当然是有疑而问。但如果教师无论问题的难易,无论问题是否有值得探究的意义,都要在小组里进行形式化的讨论,而且成为每节课必需的一个环节,这势必会导致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化、浅层化、无效化。二是合作探究的时机选择与时间分配。探究性问题的出现应该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出现的,这固然和教师的预设紧密相关,但同时又要结合教学实际。如果教师在没有达成前一目标的前提下,硬生生地将预设的探究题拿出来给学生探究,显然是无意义的。而且既然是到了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阶段,那么这个探究的内容应该是深层次的,或者说是通过有争议的内容,使学生在争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加深对文本深层解读。这便意味着在此环节之前应该会有铺垫出现,也就是说必须体现现教学的由浅入深的原则。但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最基础的部分草草了事,而将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所谓的探究,造成讨论时间的分配也极不合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造成的结果是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三、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也可在教学中结合得“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事物都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传统教学方式当然也有其存在的合性性。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方式同样也需要改革。但是继承与改革之间并不矛盾,只要是处理得当,便能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同样摘录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一课中的一个片断:师: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就是学会做人。这个可以对应为哪两个字,“忠信”;学会做事,对应的是“行”;学会学习,对应“文”。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我想大家对这句话做点评价。生思考。生①: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个人修养,也有些待人接物的方面,还有些社会实践动手和动脑的,是发展人的全面。师:还有哪位?生②:孔子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不过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内容上好象只学习历史文献,没有科学的东西。师:这的确可能是孔子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局限。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对孔子的崇拜,并不是盲目的崇拜,古为今用也同样要辩证地看待。滕老师在设问时并没有要求学生行进小组讨论,而是留给学生独立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从学生②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肯定,无需进行热闹的讨论,但效果已经达成。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并不一定是小组讨论,而学生在独立思考形成的看法在各自的陈述中相结合,逐步完善起来,这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9105.html

更多阅读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转) 少年闰土识字教学实录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

张祖庆《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张祖庆

张祖庆《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板块一 —— 读成一句话师:(指着预先写好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是吗?生:是!师: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每一句话读通顺,碰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视频

《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白坤峰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鹬蚌相争》课堂实录 鹬蚌相争

全国名师成长解码郑州站《鹬蚌相争》课堂实录执教:陈金龙记录整理:卢春霞1、师: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听。讲完后板书:听是一种美德讲是一种奉献读是一种修养2、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声音顿自己的书。看看自己最多

声明:《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实录点评》为网友思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