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14岁考上大学的背后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有声境界》嘉宾:宋艳红(目前家住北京的基督徒)

她曾经是一家外企的驻华代表,有着丰厚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头衔,可是儿子天天却被诊断为多动症、自闭症,以至于没有学校肯接收。
这位母亲离开职场,一边带领她所在教会的姐妹们学习《圣经》,一边借助美国homeschool的教材,在家教育孩子。天天今年15岁,目前已经是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大二学生,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让我们来听听她为什么选择“Homeschool”教育自己的儿子,她又如何从儿子被诊断为多动症的痛苦中走出?

不是超前,而是无奈

《境界》:知道你做妈妈的经历之后,我想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把焦点集中在“这个孩子现在是怎么变这么优秀的”,世面上这么多教育观点,你是以什么标准来做选择的?为什么选择了现在好象很时髦的在家教育?
宋艳红:当我们从加拿大回来的时候,不知道回来会进什么学校,所以就在那边给他找了一个新医生做了一个综合测试,包括智商在内。当时他有两项特别弱,一是注意力,一是速度。注意力他在所有的同龄人里边,94%的人都比他强,这意味着他在这方面有很严重的问题。
这个结果其实跟他幼儿园老师给我的反馈是一致的。就像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他的幼儿园老师就给我介绍了一个专家。天天从小确实是很聪明的,我当时还特别高兴,以为这个专家是来发现我儿子有什么大的天赋,结果越听越不对劲,英文那种专业名词听不太清楚,我就记下来,回家一查我才知道是“自闭症”!专家说天天有自闭症,所以他特别希望我配合,因为加拿大有这个规定,如果确定哪个孩子是自闭症,老师就可以不再要求他、不再管他。当时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提高他的注意力,比如说在加拿大的时候报名去学Kumon(编者注:源自日本的数学教学法),当时它的一个训练卖点就是可以特别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我带天天去参加,进去之后先有一个测试,人家让他做一些基本的加减乘除,我就跟负责人在外边聊天。时间到了,我们朝里一看,才发现他根本没做,而是拿着一根铅笔“唔唔唔”到处飞飞机,结果负责人就说“这孩子我们可管不了”。

这些给我一种特别大的挫折感,我就特别得后悔,活在一种一定要找出一个原因的纠结中。我就想一定是剖腹产造成的,然后又想是不是婴儿期学爬的时候没有好好练,因为爷爷奶奶怕他累着,当他懒不愿意爬的时候就让他躺着,还说“别累着他了”。我就把这些都倒腾出来。

现在看,在家教育成了一个又超前又智慧的选择,其实当时实在是没办法,因为想来想去我觉得他到学校一定会给毁了,就是他的长处也一定得不到发挥,于是就决定在家里教他。就算是在家里,注意力的问题也是特别挣扎的,比如说如果你给他安排一项任务,他一会儿就走神儿了;让他写一个东西,过一会儿你回来检查,一个字没写。所以我心里其实特别纠结。

不是病,而是罪

《境界》:你怎么确定天天是可以教出来的?如果那时候别人走进你家里去看的话,可能对在家教育的幻想全破灭了,根本看不到现在的结果。
宋艳红:确实如此。当然每个妈妈都爱孩子,甚至“有病乱投医”。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右安门医院有一个专治多动症的秘方。我就带天天去看。那个医生就说:“先做个测试吧”。测试完了我问:“他是多动症吗?”医生就说:“他不是多动症,谁是多动症啊?他是严重的多动症啊!”然后就给我开了几千块钱的药,第二天我就开始给天天吃,但是吃了一次我就心里不平安。如果一个孩子注意力一直不能集中,一定是脑子里面的问题,那么这个药如果有效就要能管理住大脑,我觉得这个太玄了,如果弄不好把孩子吃坏了就麻烦了。
当时关于多动症看了许多资料,做了很多思考和反省,最后我归结为是“父母没有管教好造成的”。其实一个人要完成一项任务,是需要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的,这就是我摸索出来、我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对或者说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我只是说针对我自己的孩子,我认为“这个不是病,而是罪”。我也真是感恩,如果不回国、如果在加拿大,那个专家为什么会跟我谈话呢?因为他们也会给他吃药,而且孩子吃了那药就变老实了。但是我不知道药的机理是什么,会不会破坏人的大脑、抑制人的情感、创造力。
现在有一种倾向,把很多东西都说成是病,这样相关的人就不用负责任了。天天从出生一直到他6岁的这个过程中,好像一直都是全家宠爱的对象,都是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他的意志力从何锻炼呢?他的意志力从未受到过训练。如果你不管教、不约束、没有界限,其实对孩子来说,他就是一种随意的、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想不注意就不注意,不是说他不聪明。他可能没准想别的呢,天马行空。没有被训练过,他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所以我当时就把他归结为是教育理念的错误而造成的必然结果,根本不是吃药能够改变过来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孩子的状况不同,我们的智力、能力各方面都不同,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照搬其他的人经验,但是上帝的话却可以更新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越来越有智慧,让我们可以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自己处境里面的困难,找到合宜的解决办法。

拿保姆当妈妈

《境界》:每个妈妈都充满了挑战,所以妈妈们常会借助于一些专业的咨询、或者彼此交流一些看法。但对于寻找从上帝而来的智慧,这种方式对许多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你自己是如何经历的?
宋艳红:没有信基督教之前,我也是特别热衷于教育孩子的。怀孕的时候,从医院领来的小喇叭,每个晚上都给孩子放音乐听,也看很多育儿专家的书。但是信主之后我发现一个最本质的区别,我们读书、学习的时候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你用什么标准判断精华和糟粕呢?其实人无法超越自己的思想,最终我所接受的观点其实就是我自己当时的水平。
没信主时,我更重视孩子的智力,没有意识到关系的重要性。当时有两个人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Montessori(编者注:蒙特梭利教育法是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兼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1870-1952>发展起来的教育方法,强调独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对孩子天然心理发展的尊重),一个是KarlWitte(编者注:卡尔·威特认为每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Montessori的书里有很多育儿方法,有限的我看到的就是它特别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智能开发,而不觉得游戏、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在培养我和孩子的关系。
当时我请的阿姨很聪明又负责,说实在的,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像一个妈妈,我更像一个学校的校长,而阿姨才是妈妈,是具体接触孩子的老师。我会给她安排任务,教她跟孩子做很多游戏,孩子的智力确实通过这些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孩子本该和我建立的关系,转到了阿姨身上。所以天天睡醒了不是叫“妈妈”,而是叫“阿姨”。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买菜,路过一个大坑,我逗天天说“妈妈掉进去了”,他一点反应也没有。我跟阿姨说,“你说你掉进去了”,阿姨就说“哎哟,阿姨掉进去了”。他就抱着她哇哇大哭。在情感上,他是跟保姆建立了很深的类似于母子的感情。
即使信主以后,刚开始一段时间,我同样是带着固有的思想来断章取义读《圣经》的,比如说原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就是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的赏识的教育——爱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对人的罪性很无知的状态的理论。结果到了天天五六岁的时候,确实是管不下去了。

瘸腿的爱

《境界》:之前你就是用爱和赏识,信主之后接触到的信息、还是要爱,你就觉得你对天天采取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
宋艳红:所以当时我觉得我真聪明,尽管我没信主,但是你看《圣经》的话跟我说的一样。可是孩子到了5、6岁的时候,这个模式根本维持不下去了。
当时在加拿大,有一次圣诞节的时候孩子们在献唱,气氛庄严又喜乐。天天坐在我旁边,他就说“我也想上去唱”。我当然是“爱+赏识”不加管教地鼓励到这样的地步——我拍了他一下,说“去吧”。结果天天就“蹭蹭蹭”上了台,一把抢过那个领唱的孩子的话筒,对着话筒“喂喂喂,噗噗噗”。当时我们教会有一个执事特别生气,说“这是谁的孩子”。我当时心里想“哼,教会怎么还有这么没有爱心的人”!
《境界》:等到你系统地学习《圣经》之后,再来看你的“赏识和爱”的时候,对爱的理解有没有变化?
宋艳红:完全改观了,我才发现自己的无知。其实作为妈妈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我以前一向是以自己是一个阳光、非常有爱的人而窃喜。但《圣经》却让我非常严肃地面对人的罪性。
《境界》:你现在认为对孩子正确的爱是什么?
宋艳红:正确的爱肯定离不开管教。如果我们知道,人的爱是有原罪的,其实你就会发现,现在流行的赏识教育的弊病。举个例子,加拿大的幼儿园基本上也是这种教育模式,我在幼儿园的墙壁上看到一个标语,当时觉得特别好,“Savefornotobigissue”(把“不”字留给重大事件),意思是说,除非是极其重大的事件,不要跟孩子说不。背后的理念是,鼓励孩子好的,忽略不好的,他好的部分就会蓬勃成长,坏的就会自然而然消失,因为没有人关注到他的不好。我认真读过《圣经》之后,发现这是不对的,人的罪性是不会自然而然就没了。
其实整本《圣经》都在向我们讲述:人是怎么犯了罪,人犯罪之后就没有办法靠自己恢复到上帝本来创造我们的那种荣美的样式。上帝借着祂的救赎计划,要救人脱离罪。《圣经》其实一直是两条线的,一个是正面激励,一个就是管教。如果你看以色列的历史,特别生动地看到神的这种工作。犯罪需要管教,一个美好的行为需要鼓励。如果你去掉任何一面,那就不叫爱。因为上帝是爱。上帝从来没有把爱和管教甚至惩罚分开。
《境界》:你才发现自己的爱是瘸腿的,是只有一边的。
宋艳红:是啊,那之后,《圣经》里边的话就蹭蹭往心里面跳,比如“舍不得杖打孩子的,是恨他。爱孩子的,随时管教”。而且和读那些育儿书不同,我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不是人有限的思想,我读任何人的书,如果他的思想跟我的不一样,我可以说“他错了,我比他聪明”,但是面对《圣经》的话,我从来不会觉得“如果《圣经》上说的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是《圣经》错了”。当我在《圣经》的真理面前降服,就发现自己的眼睛好象被打开了一样。

让孩子如何不舔墙

《境界》:您的儿子天天,起初接受的是赏识教育,其实没有被管教过,这导致孩子到了5、6岁的时候,您已经拿他没有办法了。
宋艳红:已经完全管不住了。实际上,两岁多就已经出现了,有一段时间他喜欢用舌头舔墙,我就说,“天天,你别拿舌头舔墙”,“为什么”,“因为墙脏”。“脏为什么就不能舔呢”?“因为墙上有细菌,你舔进去了容易生病”。“为什么我舔进去就会生病呢?我有牙,可以把细菌咬死”。“细菌,你是咬不死的”,“为什么”?“舔了你会生病,到时候给你送到医院会开刀”,“开刀有什么可怕,我不怕疼”。
你想想,两岁的一个小孩,既不懂什么是细菌,也不懂开刀有多痛苦。但是当时我就是讲道理,就是认为孩子要耐心讲道理,不能管教。那个时候的确是极有耐心,都不是我本性里面所能有的。
《境界》:如果放在今天,舔墙这件事你会怎么处理?
多动症儿14岁考上大学的背后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宋艳红:在他第一次舔的时候,我会让他停止。如果他不停,可能会拿一个小木棍抽他屁股一下,告诉他不能舔墙。因为他懂不了那么多。我记得听过美国的一对牧师讲的育儿经,他说,上帝在这个世界设立的物质层面的定律,其实人很容易遵守。比如,一个小孩未必知道墙是不能撞的,但是可能有一次他想“为什么我要走门,而不能从墙穿过”?那他可能就撞到脑袋,疼痛袭来,他立刻就从这个经历里学到了功课,这事不能做。
《境界》:这是规律。
宋艳红:是的。实际上,道德层面上帝也设立了规律。所以那个牧师的建议就是越早把适度的疼痛带进孩子的生活越好。他是建议2岁,拿一个小木勺子,要给他讲清楚,比如墙是不能舔的。他执意要这样做的时候,就打他一下,肯定要让他感觉到他疼,并且告诉他,妈妈这样做是爱你。
《境界》:给你疼痛、制止你,都是爱你。
宋艳红:对。

第一次,我打了孩子三下

《境界》:很多家长会担心:“我要打他、开始管教他,孩子都会记着,这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顾虑是,“我要打了孩子,就会给他造成心理伤害,长大这孩子可能会抑郁”。你有没有这两方面的顾虑?
宋艳红:没有。很多家长顾虑,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其实我认为不是打本身,而是态度,反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则忍着忍着,然后暴怒一通,然后把孩子揪过来臭揍一顿。这个对孩子伤害很大。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讲清楚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讲清楚的意思就包括,如果他违背会得到什么惩罚,而这个惩罚,是爱他,而不是恨他,不是发泄自己的怒气。
《境界》:你说的这些做法,都是受《圣经》影响的吗?
宋艳红:是的。但是《圣经》不会给你具体的步骤,所以一定不要把《圣经》当做快餐,而是学习原则。比如,《圣经》让我们看到,上帝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妈妈需要效法的榜样。即使以色列那样悖逆、犯罪,上帝真的管教他们,但也同样为他们描述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而且不断强调自己是多么爱他们。我觉得这些原则都是要在我们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实践出来的。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你打他的时候就表达出一种对他的排斥,或者因为你自己的情绪问题无法处理,就在孩子身上泄气。如果把握住这个,管教孩子的过程不但不会伤害孩子,而且会不断地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把神的道德律深化到他的内心,并且他会很深地知道你对他的爱。比如,我管教天之后,都会跟他说:“打在你的身上,比打在妈妈身上更疼。其实妈妈最不愿意打你了,我也知道,其实你靠着上帝的恩典,一定可以不再犯这个错。妈妈打你是爱你。”我会不断强调这个信息。
《境界》:你可不可以分享一个完整的管教案例?
宋艳红:6岁之前我从来没有打过他。后来回国了,开始homeschool,之后半年又回加拿大卖房子,当时正好有一个北京的基督徒歌手,带着全家去做布道会。天天就和他的两个可爱的女儿成了好朋友。那天晚上他们要开布道会,天天却一定要其中一个女孩去我们家玩,那个女孩也有一个唱歌的节目,天天就大哭大闹。我们教会的人只能感慨“我看你对你的这个儿子实在是没办法”。我带天天回去之后就给写了一个规矩,“你要听你妈妈的话”,妈妈说不可以的时候你还坚持做,我会数三下,如果你还坚持做的话,我会打你一下,肯定会特别疼;如果你当众这样,我会打三下。我当时还特别正式地写了一张合同一样的纸,还让他签字。他也明白,也认为是应该的。所以我说下次就这样了,如果你再像今天一样,我会狠狠地打你三下。
我们谈清楚了,当天晚上就去看布道会。举办的教会有一个儿童活动室,按年龄天天是可以进的,但是因为他个子高,管理员不让他进。等我来的时候,他就大哭大闹。我制止,他也不停,所以那天晚上回家我人生第一次打了他三下,打在屁股上。
人必须有约束自己的能力。由着自己的性子,很多时候家长以为那是培养他的个性,其实不是,你会发现越来越把他推向一个自我放纵的地步。好像“我想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纯粹是把孩子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推。

《境界》: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心理受伤害。
宋艳红:按照神的真理来教养孩子,管教不是目的和终极。最关键的核心还是,他也要从小开始学习上帝的话,知道何为正路。管教他的目的是让他更好地跟随上帝、去顺服上帝的话。《圣经》不是说“人心诡诈,坏到极处”嘛,孩子也一样,他特别会操纵大人,比如孩子特别明白,妈妈很在乎跟他的关系,他也会用这个来逃脱惩罚、或者达到他的目的。
我记得,他跟我说:“你要是打我,将来我就不跟你好”。所以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没有在神的话语里建立得坚强、稳固,有很多担心和惧怕,就会该管的时候不敢管,不该鼓励的时候瞎鼓励。所以当时我就跟他说:“我呢,肯定是要按照上帝的话来管教你、带领你的,至于你将来对我怎么样,那是你要向上帝负责的。让他背经文‘孝敬父母,使你得福’,我说孝敬父母这不是为我的益处,但是你孝敬不孝敬,关系到你会不会得神的祝福。
其实天天应该说还属于柔顺的,那内心也有这种“大人的策略”。还有一次他对我说:“行,你打我吧,出出你的气”。
《境界》:哈哈哈。
宋艳红:我就说我打你不是为了出我的气,是因为你犯了该打的错,我打你是为了管教你。我原来的偏差是没有管教,刚才围绕了很多怎样管教来展开,请大家别误解,以为教育的核心就是“打他”。我花心思和精力最多的是带他学上帝的话。

谁评价我们这些妈妈做得如何

宋艳红:他5岁多的时候,我开始带他读《圣经》。我会选一些特别有针对性的经文让他背,比如说他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管任何场合,想多大声喊叫就要喊叫,想急就急,从来没有试图控制过情绪。我就让他背《圣经·箴言》“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制服己心的强如取城”。他背这个经文,就会对照自己的生命看到反差。这个时候我就会跟他讲为什么我们需要耶稣基督的救恩,因为没有人自己可以胜过自己。但是我们悔改,归信耶稣基督,靠着神的恩典是可以做到的。

《境界》:在一个小孩子的认识当中,他既要知道他跟那个完全美善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又得知道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宋艳红:他知道上帝会帮助他不断朝向那个方向努力。这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一旦一个坏习惯养成是很难改的,会有很多挫败的时刻,觉得为什么这么多努力仍然看不到我期待的果效。
每当这个时候,上帝的话就会把我救拔出来。我记得当时给我极大安慰的就是,上帝会如何衡量我们这些做妈妈的?上帝不是依据孩子的成就来衡量我们,祂依据的是我们是否在祂面前尽心尽力了。而且至终评价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上帝。我们很多的时候说是爱孩子,其实也掺杂着一些比如“孩子的表现不好,是不是会给我们丢脸”。这个很微妙的。慢慢地我们就会知道别人的评价都不重要,上帝如何评价我们是最主要的。所以如果我做了我当做的,我就平安了。
《境界》:我相信神也没有在《圣经》中跟你说,你的儿子一定能考上大学吧?
宋艳红:哈哈,当然。
《境界》:但是它会告诉你,如果你这样教导孩子,就会引导他走上正路。
宋艳红:是。其实在2008年的时候,我彻底放弃了想让孩子上大学的念头。不是说他不学习,他自己愿意看书的时候多长时间都可以。但是如果你安排他的任务,他的注意力一直都是很大的问题。当然已经改善多了,但是他最多只能做10以内加减法,而且也就做对80%。
当时我跪在地上,真地是向上帝哭喊:“主啊,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动工,到底到什么时候你才动工?”祷告之后我特别清楚地知道,上帝一直在动工,而你要做你该做的。那一次我才放下了上大学的包袱。其实很多焦虑来自于想到将来上大学,就是说即便现在homeschool,至终他得考大学吧,即便上外国的大学也得考SAT(编者注: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AP(编者注:美国高中阶段开设的大学预修课程,成绩可作为申请大学的参考)。如果他不能够专心地、高度注意力地去完成一个考试,显然就上不了大学。

《境界》:所以你当时的担心,不知不觉就集中在这了。
宋艳红:是啊,上不了大学,我这homeschool不就白教了嘛!但是那次我是彻底放下了焦虑。上帝造天天有祂自己的目的,如果上帝认为他应该上大学,必定会预备他上大学;如果上帝认为他不需要上大学,那这个世界没上过大学却给世界带来积极改变的人太多了。贝尔,发明电话的,没上过大学;爱迪生没上过大学;富兰克林,也没上过大学;好像一下就不再纠结了。如果你一旦不纠结,就会更把全部的注意力、创造力都放在怎么样更好地在神的话语和各样的学业上装备他,这就是尽本分,上帝在掌权,自己反而特轻松。
那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之前吧,我确实心里总是纠结着。到他10岁多的时候,好像一下就特别地和谐,就因为没有上大学这个短期目标了,所以反而能够放开手脚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比如他想要做网站,那就鼓励。比如他读一本书,我跟他讨论这个书,可能就讨论到一些思想性的需要更深入交流的,可能真是要讨论半天,所以都是挺美好的时光。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就带他去公园,带两本书,又读书又跳绳,结果到他10岁,他自己就特别想要上大学,因为他说在家里面学,不怎么能够满足他的求知欲了。所以快11岁的时候,从我观察来看,就像是发生了一个突变,但如果你看内心呢,就会看到一个人的主动性,他要做的事情必然就会带给他专注。所以最终考SAT也不是问题了。

《境界》:那需要保持专注四个多小时呢。
宋艳红:结果他做模拟题,真地是全做对了。我当时都不敢相信,好像神迹一样,在神的面前泪流满面地祷告,我觉得就好像是神给的一个大礼包一样。好像这么多年的一切,这么辛苦都是那么值得。

《境界》:但其实那时候已经不是为了大学学习了。
宋艳红:是的。有这样一个结果,超乎了我的所思所想所求。

儿子说,学习是为了向神交账

《境界》:你看到神的话反应在天天的生命中吗?
宋艳红:我们刚开始homeschool不久我就注意到了。当时有一首流行歌,叫“老鼠爱大米”,天天特别困惑“老鼠爱大米,这个怎么能叫爱?大米不是老鼠吃的吗”?因为当时还跟另一个朋友的小孩儿在一起,那个朋友就逗他“那你说什么是爱”,他就特认真地回答“爱不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吗”?因为当时也让他背《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那一段,其中有一句就是“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他立刻就说“明明就是求自己的益处,怎么还说是爱这个大米”?

《境界》:他判断事物的标准已经在建立了。
宋艳红:对,对。他慢慢按照上帝的话来建立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现在他上大学,仍然是这样。你想这个世界,多少思潮,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很容易就迷失了,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
《境界》:他有没有回家跟你说:“这个观点怎么跟我从小被教育的价值观不一样?”
宋艳红:其实各种思潮对他都不陌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我选择sonlight(编者注:美国一家知名的在家教育課程出版社)的原因。因为它不是把孩子保护起来,这也是我的一个教育的理念,在这个世界的各种思潮里边,你是需要影响别人的,而不仅仅是做一个验钞员,只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说,如果我分辨了是错的,就赶紧躲开,那样的话就越来越失去带给世界积极影响的能力。所以我的理念从来就不是,除了圣经不许看别的。sonlight的书慢慢会带入很多世界的思潮了,他们选的书并不完全是基督徒的作品,也会有一些书阐述的观点是和圣经不同的,我就需要引导孩子说“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圣经永远是根基,但是他就会越来越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样想”,他就会影响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圣经,别的什么也没有接触过。他大一点了会觉得有很多新鲜的东西,他会想“哎呀,我以前接受的对吗”?到这时候就晚了。我的想法得益于他小时候被诊断为多动症的体会。当时我认为天天的意志力、注意力因为没有被训练过,所以很弱。各种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慢慢训练,包括分辨力,包括明白一个思想它出现的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神的话确实就是比它更对的呢?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思考,现在就不会被别人影响,而是可以影响别人。
《境界》:你期待他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他在上帝的标准里面成为健全的人,同时他还能够把他的生命祝福到别人。
宋艳红:是的。我举一个例子,这也是我非常感动的。14岁时,我带他去滑铁卢大学面试,当时给了他最高标准的Nationalscholarship(国家奖学金),特别少的学生才能获得,而且是给那些不单学业好,而且在行业等广博的领域里有创新精神和领袖才能的学生。我当然特别满意,就问他:“你自己觉得有成就感吗?”他说:“成就感?现在不是还在成就的过程中吗?还谈什么成就感?”我问:“那什么时候谈?”他说:“就是见主面的那一天啊!”
我就特别感动,看到他完全不是为了人的肯定,好像这个世界给他的一个什么荣誉而学习,真地是有一个将来要向主交账的愿景。我觉得离开上帝,他怎么可能做到这样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0188.html

更多阅读

庆祝某某某公子考上大学的祝贺词 考上大学祝贺词

庆祝某某某公子考上大学的祝贺词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我的亲们:大家晚上好!炎热的夏季,红火的喜悦,欣闻某某某同学考上大学,在此我受某某某父母的委托对所有来宾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十二载寒

郗慧林:14岁少女的惊人商业奇迹

14岁读大学;18岁当大学教师; 22岁怀揣两万美元独闯华尔街让资本迅速增值到1000万美元; 27岁回国创办国内首家大型网络教育机构,成为中国网络教育第一人; 30岁掌控规模达6000万美元的企业资产。 这些数字都出自一个身材高挑、外表文

商业奇迹:14岁少女坐拥6千万资产

14岁读大学;  18岁当大学教师;  22岁怀揣两万美元独闯华尔街让资本迅速增值到1000万美元;  27岁回国创办国内首家大型网络教育机构,成为中国网络教育第一人;  30岁掌控规模达6000万美元的企业资产。  这些数字都出自一个身材

白手起家创业 14岁创业 两万元起家赚到千万美元

 14岁读大学;   18岁当大学教师;  22岁怀揣两万美元独闯华尔街让资本迅速增值到1000万美元;  27岁回国创办国内首家大型网络教育机构,成为中国网络教育第一人;  30岁掌控规模达6000万美元的企业资产。  这些数字都出自一

声明:《多动症儿14岁考上大学的背后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为网友泡面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