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女孩的中国哲学——马俏老师访谈 华尔街精英访谈

华尔街女孩的中国哲学——马俏老师访谈

20岁出头,本科毕业就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女孩儿是什么样子的?看看马俏你就知道了。有人说,马俏很酷,一个黄皮肤小丫头愣是让那些美国人叹服,她大三时全票当选为弗吉尼亚大学经济俱乐部主席,大学毕业时又代表经济系480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词,是该校有史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裔学生。有人说,马俏很传奇,难以企及,她任职华尔街六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银行,成为美国最大房产行业投行投资分析师,缔造了亚裔外籍学生本科就业神话。还有人说,马俏令人费解,工作刚刚起步却主动放弃令人向往的华尔街,准备去哈佛继续学业……也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作风硬朗、不易接近的女强人,可实际上马俏是一个深得美国文化真传的中国女孩儿,她简单而快乐、热情而阳光,理性执着却也容易感动,甚至在骨子里她还有中国传统女儿家小家碧玉般的温顺可爱。

马俏是广东人。这里曾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地方之一,开放而包容的岭南文化给了她多重的思想熏陶,使她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早早地打开了自己的视野。马俏是一个极具语言天赋的人,12岁开始学英语,高二时获得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举办的国际英语竞赛特等奖,同年,她的托福成绩考了近650分。她刚到弗吉尼亚大学读书时,美国人问她从哪个国家来,当得知她从中国来了不到三个月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其英语的纯正。虽然英语很出色,但马俏的中文能力更好,高考时语文成绩要优于英语,良好的母语水平给她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对此马俏一直津津乐道。

2002年高考,马俏如愿以偿考上了梦想中的北京大学,同时,她也收到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享受全额奖学金待遇,这一待遇在全球亚裔学生中只给了两个人。这时候,一直将北大奉为神圣殿堂的马俏好像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她决定去美国看看。事实证明,她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仅仅用了四年不到的时间,她便完成了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融于一体的过程。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和”的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包容而博大,最重视平衡之道,这是其优势和精华所在,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中国文化的缺陷就在于缺乏外向奔放的进取精神,美国的牛仔文化恰恰弥补了这一点,马俏很灵敏地捕捉到了这些,四年下来在她身上很自然地完成了中西文化的微妙融合。“我的思维方式更美国化,但一些核心价值是中国的”马俏这样剖析自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她以下这段经典的故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的马俏加入了著名的弗大经济俱乐部,她每天为俱乐部的大小事宜忙得团团转——筹款、举办讲座、给经济专业的学生提供关于求职和做研究方面的信息、找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课程跟不上的做义务补课等等。对于这些工作,马俏任劳任怨,忙得不亦乐乎,“对于我来说,看着自己找工作和做研究的经历可以为其他学生发光发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大二那年,经济俱乐部换届选举。当时参加竞选的都是三年级学生,清一色的美国人。面对这一现实,马俏不知道要不要参加竞选。“毕竟当时我决定要去商学院,经济只是次专业,经济系的学生,多少还是希望自己的主席是百分百的经济专业学生吧。”马俏道出了自己的担心。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令她矛盾许久,在弗大,经济系和商学院是传统的敌对部门,因为是同行,所以竞争激烈,又因为竞争激烈,多年来矛盾积累得不少,比如,商学院不准经济系的学生选修商学院的金融课,经济系就以牙还牙不准商学院的学生进入经济系的荣誉项目,部门之间的政治竞争使像马俏这样的双专业学生处境很尴尬。

经济俱乐部竞选名单终于出来了,马俏把那些参选人的名字一一看过之后,松了一口气,“他们虽然都是高年级纯粹的经济系学生,但是,他们对经济俱乐部的理解远没有我深刻,经历也没有我丰实,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会做得比他们更出色。经济俱乐部主席,非我莫属”马俏决心竞选。

接下来便是做自我宣传。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安排课程,三年级才选专业,所以远远不像中国大学一般有组织。在毕业典礼之前,没有系集会,因此竞选人不能在系会上介绍自己,唯一拉票的机会,就是平时的宣传和竞选时的演说。马俏把自己的相片印在大大的传单上,上面写着“投我一票”,下面列着竞选承诺:使活动经费增加一倍,加大对经济系学生的就业帮助力度等等。她还请了不少朋友,在经济系学生频繁出入的地方发放传单。热心的朋友还帮她在校园大道上用粉笔到处写着:“投马俏一票”。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战,马俏满意地看到自己的名字铺天盖地地在弗吉尼亚的校园里遍地开花。

选举日期很快到了。马俏最犹豫的问题是要不要隐瞒自己商学院学生的身份。朋友们纷纷劝说,没有必要主动暴露自己的劣势,经济俱乐部大多数学生都以为她是单纯的经济系学生,顺水推舟,做个小小的隐瞒,也不算是撒谎。这些意见让她矛盾了很久,因为经济俱乐部从1969年第一天成立时就从来没有过其他专业的主席,“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重要,如果隐瞒真相就相当于对他们的一种欺骗。”马俏想,如果自己不主动说出自己在商学院的事实,到时候被对手揭穿,那自己的所有努力可能会付之一炬。

发表演说的日子到了,看着台下很多熟悉的面孔,马俏清了清嗓子开始演讲:“大家好,我是马俏,一个商学院和经济系的双专业学生。”语音刚落,平静的人群开始骚动,“我看见下面我的朋友们不可置信的眼光,我知道他们心里一定在嘀咕我怎么傻得自投罗网呢?”马俏对当时的场景印象深刻。接下来马俏讲了过去两年里她在经济俱乐部的经历:她和上一任主席在半夜设计带有经济系系徽的T恤,和做T恤的公司讨价还价才获得优惠价格,顶着烈日在校道上叫卖T恤,他们用卖了三百多件T恤的钱为经济系学生请来了一流的求职专家帮他们修改简历……“事实永远比口号有说服力。”

马俏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演讲的最后,她真诚地说:“我觉得,虽然经济系和商学院之间的矛盾有很多历史原因,但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系与系的竞争,而是真正的教育质量。冤家宜解不宜结,经济系和商学院之间的和睦,联手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同样的道理,对于经济俱乐部的主席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俱乐部的热忱和工作能力,他属于哪个系,是不是双专业,对这个职位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跟你们所有人一样,热爱经济这个学科,我有信心做好这个主席。而且我希望成为经济系和商学院之间和解的桥梁。请投我一票!”半个小时后,投票结果出来了,马俏以几乎全票当选为为弗吉尼亚大学经济俱乐部历史上第一个在商学院的主席,也是第一个非美国人的主席。

在这件事情上马俏践行着中国人特有的“和”的理念,她以自己的包容和坚韧最终化解了两个专业长达几十年的矛盾;在行为方式上,我们看到她身上有着美国文化无可阻挡的奔放热情和积极进取精神。马俏就是这样,以中国哲学为根,加以美国精神的灌溉,终于绽放出中西合壁的花朵。

2006年毕业时,马俏以绝对优势被雷曼兄弟银行录用,正式成为华尔街的一员。在美国纽约工作一年后,她对亚洲市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转到驻于香港的雷曼亚洲总部。“投资银行的生活很苦很累,经常一个星期工作的时间超过100个小时,但由于对金融业的热爱,我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

忙碌的马俏也不忘利用自己的资源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在大学的时候她就经常做一些社会公益。现在她正在积极联系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希望借其力量在中国贫困地区办学校。

上学时就喜欢读人物传记的马俏,在今年出版了自己的“传记”——《我的美利坚本科岁月》,里面收录了这几年她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她个人的成长历程。“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向中国学生和家长们介绍一种不一样的大学生活,我想将自己的经历,变成同路人的一盏路灯。”

再过几个月,马俏将会去哈佛继续学生生涯,对于在华尔街和哈佛之间的选择,马俏表示,去哈佛商学院读书对自己的眼界和知识库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和飞跃,当时做出辞职的决定后就没有再犹豫过,自己对未来波士顿的生活充满期待。

对于马俏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看似波澜不惊,但我们知道她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马俏说,自己将来会在亚洲发展自己的事业,有可能会回国创业。我们祝福马俏!希望这朵中西合璧之花将来在生育她的土地上更美丽地绽放。
华尔街女孩的中国哲学——马俏老师访谈 华尔街精英访谈


本文摘自《大学生•中国校园》(2008年6月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0482.html

更多阅读

推荐马虹老师传授的陈式太极剑资料 马虹陈式太极拳难看吗

这本书是今年5月份刚刚上市的,这本书是马虹老师的徒弟牛俊杰编写的,内容是根据陈发科公之女陈豫侠1983年、1984年两次在石家庄传授六十三式传统陈式太极剑时马虹老师的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由吕林红做视频教学示范。这本书序言是马虹老

中国第一夫人的御用设计师马可 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

“我喜欢质朴、大气、简单的东西。女性,我欣赏那种有力量的女性,这种力量是更多的来自于内在,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自信。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应该能够提供一种最适合他们的服装,不取悦于男性,充分体现自我和她们的个性。”——马可 国家主席

李泽厚、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

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李泽厚 刘悦笛(《文史哲》2014年第3期)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十四、“普遍立法”行为及其问题刘:“普遍立法”的四个例子,很有趣!您说,如人自杀

声明:《华尔街女孩的中国哲学——马俏老师访谈 华尔街精英访谈》为网友变身吧挖掘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