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整合的得与失

内容提要: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历史教学才能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使教学目标更加开放,学习方法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理解能力更加透彻 ,才会使抽象枯燥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当然,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能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正 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这将会使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场历史变革,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焕然一新。我就结合我的切身体会谈一谈多媒体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的得与失。

一、学习目标更加开放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第一”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

学生网上收集图片和阅读资料,并讨论其影响。学生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使原本不太好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目标浮出了水面,为教师和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二、学习方法更加丰富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听、说、读、写、议、练、辩等学习方法得到整合或提升。在这样的一个包括课件、地图、音像、文字资料、计算机处理等在内的立体网络里,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在这里,学生可以回答问卷、制作图表、参观访问、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论证课题。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空间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
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吸引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授《日本无条件投降》一课时,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 ”、“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 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1、教与学的关系

在网络化的课堂里,教师的所谓的权威日益丧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过程。当然,相对于教师来说,导是主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学是主要的。无论是导还是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导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交给学生一个“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创新的主人。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搞“技术主义”,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导。

2、收与放的关系

整合课里的网络空间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应此为了保证整合课堂能有序高效的运转,保证开放的学习目标能全面顺利的落实,谨慎而又妥善的处理收与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喜欢新奇。在网络空间里,男同学一上网就想打游戏,女同学一上网就想聊天。因此,如果不收,就会扰乱教学计划、违背教学规律。反之,如果没有放,就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收与放的过程中,教师加强思想引导是收与放成功的关键。

四、理解能力更加透彻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

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及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们还存有严重的缺失。

其一,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历史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

其二,计算机网络与历史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较慢。地本、校本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历史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其三、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听过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有一些课件做得非常漂亮,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不时呈现,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看,却并不怎么样。教学中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声音等方面,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却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从中无法体会历史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也有一些老师仅仅把多媒体课件当作高级“黑板”,课前把需板书的内容输入演示软件中,上课时再逐一呈现。多媒体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只是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就变得毫无意义。

其四、 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的灌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展示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历史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增加教学内容的问题。

有些历史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整个历史教学仍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灌输的对象,缺乏教学中必要的师生互动。这样,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历史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说的仿佛少了,但学生讲的和想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忙于抄写“板书”或接受大量知识而大大减少了。用赵亚夫先生的话说就是“人灌”变成了“电灌”,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又一种现代化的武器。

当然,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正处于初期阶段,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走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完全否定了传统教学的手段。这是不对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法和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如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两者决不能脱节,或互相排斥。

2、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反映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了,有些课本没有的需要记下来的课外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做笔记时来不及写;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

3、电脑课件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轻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4、多媒体技术与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关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会因为有了新的教育手段便会现代化,更需要的是具有现代观念的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传播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不能再一支粉笔走天涯,而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接受、消化、使用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而且最好能自己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提高驾驭教学资源的能力,达到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

1.教师应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中学历史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更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历史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就必须加强历史老

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而要真正的实现课程整合还必须加强老师的历史修养,进一步地把握历史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以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使历史学科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历史的学习中,而不至于把“整合”仅仅当作是在历史课中单纯、生硬、强制地使用信息技术。

2.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不可能代替教师,信息技术也不可能代替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必须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关系,避免“技术万能观”。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引入中学历史课程的。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包括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工具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既然如此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而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培养创新能力。

3.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注意贯彻。

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资料,并尝试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个人网页。高一学生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只要做一些实用技术的指导和演练即可。通过这些方面的

训练,学生将逐步掌握初步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索、筛选、辨别、下载、整理等能力。然后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通过研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应用计算机快速地获取、处理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的人,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授人于鱼”到“授人于渔”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

4.惟有师生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做了定位,教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犹如萤火之光,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先哲的观点精辟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教学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惟有师生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改的一个大课题。它在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级,尽管存在上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看到其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的健康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0953.html

更多阅读

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常见园林地被植物

(2006-06-09 17:16:57) 转载摘要:探讨了地被植物的内涵,调查了浙江省园林中常见的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并提出了一些未在园林中应用的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及彩叶地被植物,初步探讨了地被植物的研究方向。地被植物在园林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

关于光导纤维在通信领域中应用 光纤通信应用领域

关于光导纤维在通信领域中应用一、光导传输的特性及优势 频带宽:频带的宽窄代表传输容量的大小。载波的频率越高,可以传输信号的频带宽度就越大。在VHF频段,载波频率为48.5MHz~300Mhz。带宽约250MHz,只能传输27套电视和几十套调频广播

凝结多糖可得然胶 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应用 凝结多糖批发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胡国华凝结多糖,又称热凝胶、可得然胶,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以β-1,3糖苷键构成的水不溶性葡聚糖,是一类将其悬浊液加热后既能形成硬而有弹性的热不可逆性凝胶又能形成热可逆性凝胶的多糖类的总称。凝结多糖有

时频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 应用泛函分析教学视频

时频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在传统的信号处理中,人们分析和处理信号的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是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构建起信号时域与频域之间变换的桥梁,是信号时域与频域分析的基础。但是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的经典分析方

声明:《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网友仪莫红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