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练习-苍苍竹林寺





送灵澈上人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注释
1.灵澈:人名,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生于会稽,与刘长卿、皎然友善。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4.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5.荷(hè):背、负。   
6.杳杳: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7.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8.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书法练习-苍苍竹林寺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鉴赏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以上注释赏析背景图片等来自网络搜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4338.html

更多阅读

书法水写布能洗吗,水写布怎么洗? 书法水写布原理

书法水写布能洗吗,水写布怎么洗?——简介书法水写布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因为它用水代替了墨,能进行上千甚至上万次书写,所以对于练习书法的人而言是个好事儿。但不难发现,水写布跟衣服一样,用久了也会出现表面污渍,也就是脏了。这

怎样快速学书法 快速书法

古人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天天练习,一般要15年左右才可以给大家展示,供人参考。现代社会的快速是大家公认的,大家都比较的忙碌,也没有那么久的时间来练习书法。那么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有所成就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方法。怎样快速学

如何制作书法字帖模板 米字格硬笔书法字帖

如何制作书法字帖模板——简介在生活中,一本字帖需要几元到几百上千元,可以在我们临摹完后就必须得丢了,重新去购买相关的,现在打印机不贵,A4纸也很便宜,在家就可以在word中自己设置各种风格类型的字帖,来达到练习书法的要求,而且还有很多字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初中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光阴似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自己的教学实践,静下心来做以反思,以期在今后教学中改进。一、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初中学习生活还不能了解,所以我

声明:《书法练习-苍苍竹林寺》为网友余生也为你歌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