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料器:遥远的绝响

一个喷灯、一把镊子、一根彩色料棍,构成了最基本的行当。料棍在火中融化,趁其还未凝固,艺人借助镊子完成拉、抻、点、压、印、溜等动作,很快,闪着神秘光泽的花朵呈现出来。

这是北京料器的烧制过程。和陶瓷的烧制相比,北京料器的浴火重生是看得见的,它的每一丝变化都可以在你的眼前发生。它依赖火候,更依赖人工,没有草稿,更无模具,全由艺人即兴创作,从无相同的第二件。

这种神奇的“火中雕塑”,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史可查的历史也已经有600多年。

因为老料配方失传,《丝绸之路》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北京料器的绝版大制作。


北京料器:遥远的绝响
流光浴火三千年

料器和现代意义的琉璃、玻璃都不同,更接近于古琉璃。关于琉璃,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琉璃是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时偶然得到的,王赐其名为“蠡”,范蠡将这流光溢彩的天赐之物打造成配饰,送给爱人西施。越国战败,西施被献给吴王,临别时,眼泪滴入蠡内,竟然能够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一名即由此演变而来。

传说之外,《天工开物》记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现有的考古发现证实,古人在春秋末期便开始生产琉璃制品,甘肃的天水、平凉等地已出土战国时代的铅钡琉璃珠。

传统琉璃,其实质是由硅酸盐、坩子土、氧化铅等融合而成的一种釉料,融化温度低,又称低温铅釉。因加入各种金属元素,色彩异常丰富。爱美的古人,将琉璃做成日用品和建筑材料,装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唐三彩、故宫的琉璃瓦、北海的九龙壁等都是琉璃杰作。

北京料器史承琉璃一脉,历经元明清三代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有个落第秀才张琨,无意间捡到半个残破的琉璃手镯,把玩的过程中发现手镯可以融化,一时兴起做了几个珠子,颇似玉,引得众人赞赏。后来,张琨一不做二不休,弃文从艺,成立了料器作坊。

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厂设御厂,派官监制料器和琉璃制品,专供内宫玩赏和使用,当时被称为“宫料”、“御琉璃”。后来,出现一个姓胡的总监,以精白料做胎,吹成花瓶、烟壶、盘碗,胎壁极薄,外绘珐琅釉彩,再高温烧焙,作品做工精巧,绘画细腻,后人称为官窑“古月轩”,为稀世珍品。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北京料器迎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代。蒋文亮、蒋文魁两兄弟的“志源号”做工细、活儿全,汪福“长丰号”善做鸟兽,赵九皋“四义公号”以料石花瓣为一绝,岳子元集产销于一身,“蒋、汪、赵、岳”四大门派各有所长,成为北京料器史上的一段佳话。

解放后,北京料器艺人被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北京料器厂,周恩来亲自出面解决燃料、规模、工艺等问题,北京料器也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当时,第五代的代表师傅陈德海也在厂里,带领一帮师傅创作了很多创汇精品。

应了“物极必反”这句老话,改革开放后,料器完全裸露于市场中,之前的积弊集中爆发,很快走向没落。第五代料器艺人纷纷改行,一些精湛的料器手艺随之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这当中,邢兰香是硕果仅存的料器大师。

火中的雕塑

邢兰香从事料器行业已有48年,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北京料器的国家级传承人。如果没有她以及她两个儿子的坚守,北京料器恐怕再无活态传承了。

据邢兰香介绍,制作一件料器,有化料、灯工、冷却、检验、后期装饰五个步骤,具体到某件作品的灯工则无定法。“假如烧制一匹马,没有马头和马尾的先后之别,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料的颜色、融化程度,及时调整顺序,交互进行的。”邢兰香表示很难用语言描述过程,“要会用肉眼看温度,用温差来塑形,这完全靠经验的积累,而无法用科学来规定。”

作品成败,全在灯工,能够用肉眼判定温度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

刘宇是邢兰香的大儿子,从小在料器厂长大,他做料器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他正在一旁做着一朵花。只见他用小工具时而拉,时而粘,有时用剪子铰,有时用镊子拽,有时直接拿着料棍“溜”,直看得人眼花缭乱。花朵成型了,流光溢彩,活色生香!

花朵只是料器的入门级作品,真正经典的作品十分考验艺人对温度的控制。料棍烧得太软,镊子一离开就会变形,太硬则无法捏塑。工作室陈列着各种料器作品,有透明的挂兽、挂屏、烟具、盆景、花鸟鱼虫,还有戒指、帽花、料珠等,最吸引眼球的是《丝绸之路》,这件作品就很好地体现着制作者掌握火候的深厚功力。

《丝绸之路》由三部分组成:身上骑着猴子的骆驼、牵骆驼的人以及连接骆驼和人的锁链。料器必须“罩火”烧制,有“越大越难,越小越难”的说法,如果过大,无法全部罩在火里,极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如果过小,很难表现细节。能烧制出如此之大的骆驼已属罕见,那串锁链更是巧夺天工——小得不能再小的“铁环”,环环相扣,想到料器烧制过程中正在融化的料水,你简直无法想象这些环究竟是怎样一次性成型并套在一起的。

事实上,《丝绸之路》确实是料器的绝版大制作。打造这件作品时,邢兰香用的是大火力的煤气灯以及堪称完美的老料,如今,天然气喷灯根本无法烧制大件作品,老料也不复存在。看着这件作品,牵引骆驼的“铁环”仿佛发出叮当声响,那是让人空怅望的遥远绝响。

“火中的雕塑”之难得,还在于一个偶然性。邢兰香有一件名为《鹰蛇斗》的作品,最初,邢兰香只想做一只雄踞于石墩之上的鹰。在烧制石墩时,一个气泡冷却后破裂,在石墩表面形成一个小洞。邢兰香因材就势,在洞口烧制了一条蛇,似蛇从洞中钻出与雄鹰搏斗,为原来的设计加分不少。这件作品在香港展出时被人高价收藏,藏家还想定做相同的作品,无奈邢兰香已无法在相同的位置做出一个相同的洞。

从加工技法上来说,料器的关键性技术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对于不同的作品,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时甚至要添加一些贵金属。第五代代表人物陈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制“唐三彩”、“青铜器”等文物,几可乱真。现在,即便陈大师活着,也无法施展他的绝技了,随着配方的不断遗失,早期料器行业的精品也逐渐被人遗忘。

一半是温暖,一半是疼痛

在料器制作的道路上艰难行走,刘宇常常会怀念过去,过去有料器的好时光;他又无法长久地沉湎于过去,因为抚今追昔间,徒有载不动的许多哀伤。

母亲在料器厂上班,厂子就是刘宇刘星两兄弟的乐园。“那时候,厂里用的是高压大管道煤气,生产车间里一片轰轰声,给力得很!”

刘宇回忆,那时候,政府特殊照顾,无论是料,还是灯,都是最优的,产品也不愁卖不出去。工人们一方面高枕无忧地钻研精品,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浪费了很多料棍,“一没烧好,立马扔掉,换根新的。”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刘宇兄弟的童年就多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废料山。

目前“料器邢”的招牌菜“百财聚来”。

“它大概有两层楼那么高,你无法想象它有多么庞大。”刘宇至今对那座山念念不忘,因为现在北京料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了料棍生产商,即便有,质量也达不到。假使那座山还在,北京料器的境况也不至于这么差。

“以前是料适应工,你想做什么样的东西,别人就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料;现在完全是工适应料,只能在仅有的老料中尽可能地创作作品。”刘宇很无奈,今非昔比,料器的时代也许真的已经过去了。

在刘宇的记忆中,还有另外一座巨大的废墟。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料器厂倒闭时,厂里的废弃物品,扔了整整一操场。刘宇现在有点后悔自己当时没有预见性,没能捡拾回一些珍贵的东西。那时,刘宇二十三四岁,正是对狂飙突进的现代化进程激情澎湃的年龄,如何能知道几十年后,自己会宿命般地走上料器传承的道路,并且身负重责呢?

路在何方?

如今,邢兰香大师已经基本不亲自做料器了,真正还在出作品的,只有刘宇和刘星两兄弟。一种仅有两个人在操持的技艺,显然前途堪忧,刘宇于是想着在年轻人中寻找一些志同道合者。

某天,刘宇在清华美院做非遗传习。面对台下80多个学生,刘宇说:“做料器,从烧圆球开始。在座哪位如果能烧出一个圆球,我就送一件料器给他。”刘宇开始示范:在横向的喷灯火苗中,烤料棍,在合适的时候,一转,一个圆球便出现在工作台上。下面的学生,跃跃欲试,前后试了很多人,没一个人能完成。

“这就是料器,亟待传承,但对经验的要求很高,没个三五年修炼,连一件作品都出不来,谁能耐得住这等寂寞?”刘宇说他从尝试做白菜开始,到终于做出第一个白菜,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学做如意,仅如意身上的那个“弯”,他就“溜”了一年有余才成功。

除了“人”的困境,“物”的困境也同样明显。制作新的作品,有一个实验的过程。没有料棍供应,刘宇只好不断重复之前老旧的题材,无法大胆创新。没有火力十足的煤气,仅靠天然气,无法烧制大件的作品,料器的天地就这样越来越狭窄。

艺术、重量、力学三结合的优秀料器作品《马踏飞燕》已是绝唱。

“据说现在北京十里河就是以前北京料器厂的宿舍区,整个宿舍区的地基就是用当年料器厂的肥废料垫起来的。”刘宇说,那边如果拆迁,一定过去把那些废料全部找回来,“好料子已经很少了。”

境况如此艰难,刘宇母子却从未想过放弃。但凡有展示料器制作技艺的机会,他们都会参加,在现场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北京料器成为国家级非遗后,政府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他们期待有一些厂子可以建起来,解决了料器产业链的断档问题,这样,北京料器传承下去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文/本刊记者刘园 图片提供/刘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5915.html

更多阅读

实拍:冷冷清清的朝鲜第二大城市—开城组图

开城,仅次于首都平壤的朝鲜第二大城市,其经济实力在朝鲜是最强的一个城市。朝鲜导游曾在中国留学,很了解中国,她说平壤和开城,就像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不过这个来自平壤的导游却对开城人不屑,说开城人小气、吝啬。她举例说,开城人夏天扇扇子

诗歌欣赏: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诗歌欣赏: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偶然读到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觉得很感动。此诗收录在泰戈尔的《飞鸟集》的英文和印度文集中。 不过中文译文也非常优美了,令人印象深刻。泰戈尔的诗歌韵味无穷,往往以简练和精致

优美的爱尔兰哨笛曲:遥远的故乡

本文转载自清水一滴《优美的爱尔兰哨笛曲:遥远的故乡》哨笛曲:遥远的故乡笛曲演奏 Joanie madden其实这是一首哨笛曲。哨笛,有异于风笛。哨笛,最早起源于中国,十一世纪传入欧洲。十五世纪,爱尔兰宫廷就有关于御用哨笛手的记载。其音色醇厚

转载 十大禁播电影《苹果》影评:迷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图

原文地址:十大禁播电影《苹果》影评:迷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图)作者: 天涯二岩电影《苹果》剧照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艺术电影。我一直没有把此片当成风月片看待,如果真的按分级来划分的话,加上不删减版的顶多也就是五级。但如果真这样想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声明:《北京料器:遥远的绝响》为网友拚命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