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史论坛 先秦|历史|考古|夏|商|周|三代| - 文明起源研究 先秦史txt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三星堆:舜与象的故事

三星堆:舜与象的故事

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化至今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是谁创造了三星堆文化?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蜀先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创造了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独具特色的凸目青铜大面具,可能就是蚕丛的造型,或者是烛龙的造型。笔者相信,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最后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寻找其它可能的答案。为此,笔者近日再一次深入研究了三星堆文化遗存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解读,即三星堆文化揭示的乃是舜与象的故事。

一 、三星堆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

1 、凸目青铜大面具,其造型特征主要是眼睛异形,以及耳朵特别大。

2 、与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同时出土大量象牙。

3 、青铜立人像手持之物脱落或腐朽,其为何物,众说纷纭。

4 、出土有金杖、金面罩,以及青铜神树。

5 、器物坑的器物掩埋过程,似乎比较从容,仿佛是在告别某个事件。

二 、眼睛异型的远古人物(或部落)

我国先夏时期的远古人物或部落,相传眼睛异形的有蚕丛、烛龙、仓颉、舜。那么,究竟谁最符合三星堆出土的宽1·38米的凸目青铜大面具的造型呢?

1 、蚕丛。《华阳国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所谓“目纵”,既可以解释为凸目,也可以解释为眼睛竖起来。我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中有一种习俗,即在两目之间的额上人为装饰出一只竖立的眼睛图案(好象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以显示自己的神异并成为该部落的标志,此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二十世纪初。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蚕丛的纵目,更可能是竖目。

此外,蚕丛氏的其它两个特点,一是养蚕,二是石棺。但是,三星堆的文化遗存,并没有特别显示出“蚕”和“石棺”的文化符号。据此,笔者认为凸目青铜大面具可能不是蚕丛的造型,而是另有所指。

2 、烛龙。《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记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或作钟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所谓“直目”,既可以解释为向前方的凸目,也可以解释为垂直向上竖立的眼睛。《诗含神雾》称:“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往照天门中。”也就是说,烛龙的特点是以烛光为照明,他的文化内涵即人工光源烛光的发明者和管理者。因此,烛龙的眼睛造型表现的正是烛光,而烛光只能是垂直向上的,不应该是水平向前的。也就是说,凸目青铜大面具不应该是烛龙的造型。此外,凸目青铜大面具与烛龙“蛇身”的形象也不相符(可参照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的烛龙造型,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3 、仓颉。《汉学堂丛书》引《春秋元命苞》云:“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古人画仓颉像,是在两个眼睛上,再平行画出两个眼睛。显然,凸目青铜大面具与仓颉四目无关。

4 、舜。《尸子》称:“昔者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春秋演孔图》、《史记》亦有相同的说法,重明亦作重华、重瞳。《拾遗记》记有,尧在位七十年,有人献重明鸟,又名双睛,状如鸡,鸣似凤,勇猛异常,能搏逐猛兽虎狼,民间神鸡镇宅的习俗即源于此。袁珂先生认为,重明鸟即舜的化身。

笔者曾撰文《三星堆人有望远镜吗》(文史杂志2002年1期),指出三星堆凸目青铜大面具的凸目造型,表现的是一种能够望远的窥管,我国成语“管窥”、“以管窥豹”说的正是窥管。我们知道,舜又名虞舜,“虞”的象形即头戴虎头帽的人,即古代的猎人或管理猎人的官。这就意味着,舜经常要使用窥管,而使用窥管的形象正是凸目水平向前。据此可知,三星堆凸目青铜大面具最有可能表现的乃是使用窥管的部落首领。

此外,凸目青铜大面具的另一个特征是耳朵特别大,这种特征与蚕丛、烛龙、仓颉均联系不上。但是,耳朵特别大却符合捕猎的需要,古代猎人往往要用手或者其它的东西加大耳朵的集声面积(顺便说一句,这种装置很容易制作,它可以成为电子助听器的替代品),以便听到更远地方的动静。

三 、广汉三星堆:记录的是舜与象的故事

1 、凸目青铜大面具的造型,符合虞舜的身份。

2 、三星堆同时出土凸目青铜大面具与大量象牙,而蚕丛、烛龙、仓颉,以及其它蜀王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均与大象没有直接的联系。对比之下,舜与象却有着丰富的故事,舜的弟弟的名字就叫象;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等著作中非常精辟地论证,舜与象的故事,实质就是舜驯服野象的过程。

笔者与袁珂先生的观点略有不同,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图集》一书(待出版)中认为,舜的弟弟象是驯服野生象的部落,该部落曾长期与舜部落作对,后被舜制服。《孟子·万章》称舜即帝位后,封弟象于有鼻。《论衡·偶会》称舜死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括地志》称,舜葬九疑,弟象曾前往吊祭。

3 、三星堆出土的高2·6米的青铜立人像,笔者认为他就是舜的弟弟象的造型,其左右两只手分别所持之物(或者共持之物),应当正是象牙(牙尖向下,既符合大象的象牙的样子,重心也较低)。因此,铜像才需要这样高,手臂才需要这样粗壮,并且如此这样端持着。

4 、三星堆器物坑的器物掩埋,之所以显得从容;而凸目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之所以要与大量象牙同时掩埋。笔者推测,这是因为,当时当地的居民已经捕杀了最后一批野生大象,他们不再需要供奉舜的造型和舜弟象的造型。据此可知,三星堆的居民,应该是舜与象的后裔。

5 、先夏时期的舜部落或帝舜的文化遗存,至今没有出土文物可验证;目前各地有关舜的文化景观,均为后人根据文献资料和传说而复制出来的。如果三星堆的居民是舜的后裔,那么其文化特征,例如金杖、金面罩,以及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器物造型,应该就是舜部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山海经》记有“操杖以行”的飞兽之神,以及三珠树、建木、扶木等多种神树)。

6 、有必要指出的是,先夏时期的尧舜禹三代,实际上相当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尧的部落及其时代以畜牧为主。《尚书·尧典》记述的是根据四颗恒星的天象来安排畜牧活动,其时间约在7400年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试论尧典四星》(新加坡《亚洲文化》,1984年4期)、《尧典四星何时有》(《文史杂志》2002年6期)等文,以及《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台湾时报出版社)。

舜的部落及其时代,是从狩猎向农业过渡的时代,这个时期捕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猎物,同时也是为了驱赶野兽,以便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收获。禹的部落及其时代,则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农耕时期,这时的最大问题是水害,以及如何排除低洼地的积水,以便不断扩大农田面积。

需要解释的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对不同的部落或居民来说,畜牧、狩猎、农耕乃是交错存在的生存方式。具体来说,三星堆居民可能正是处在结束狩猎并完全转向农耕生产方式的阶段(《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记述岷山、大巴山地区多象,可参阅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即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全景复原图)。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正式告别了狩猎野象的活动(野象的消失或向南迁徙,也与自然气候环境的变迁有关),开始专心务农。这就是三星堆文化遗存向我们透露的信息。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41209Z85-3600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2004-12-14 08:09 AM #1



严维权

新手上路



UID 844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783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8-1

状态 离线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等著作中非常精辟地论证,舜与象的故事,实质就是舜驯服野象的过程。”此言极是。袁珂先生也不疑古,敢于对古代神话进行返朴归真!

“《括地志》称,舜葬九疑,弟象曾前往吊祭。”

此句恐有误。据古代长篇历史神话小说《大禹治水》言,舜死苍梧,非是南征,而是因其弟得重病,帝舜心急,前去探视,未料到时弟象已亡。帝舜是在弟象葬礼后才向东去苍梧的。象之封地有庳,在苍梧之西。“《括地志》所称象,恐是象子,或舜子之误。

2004-12-14 02:06 PM #2



严维权

新手上路



UID 844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783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8-1

状态 离线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三星堆出土的高2·6米的青铜立人像,笔者认为他就是舜的弟弟象的造型,”

此言差唉!差唉!“大禹身长九尺九寸”,相当于今日2.3米,再加上顶冠等,恰为2.6米左右。立像为何赤脚成为大仙?还不是因治水拯民而得神位!受民千年万载称颂爱戴。

而帝舜身高极矮,古曰:“身长六尺一寸”,只及大禹身长的三分之一。据我猜想舜弟象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要证明三星堆立像是大禹,仅凭身高赤脚还显不够,我今后还会有专论以考古、及史籍加以论证。

虞舜夏禹的身高尺寸,摘自宋书《符瑞志》,其它书好象也有大禹身高,只言“十尺”,不及此书精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4 14:30:02编辑过]

2004-12-14 02:26 PM #3



严维权

新手上路



UID 844

精华 0

积分 0
中国先秦史论坛 先秦|历史|考古|夏|商|周|三代| - 文明起源研究 先秦史txt

帖子 1783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8-1

状态 离线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舜的弟弟象是驯服野生象的部落,该部落曾长期与舜部落作对,后被舜制服。”

此句半对,象之封地在云南北部,湖南西部,四川南部,即使今日,也是大象出入地方。说舜昆弟象不明道理,与同父异母之兄长姚重华帝舜作对,是把人之一生看死了,舜弟幼小,又受后母偏爱影响,对兄长不敬,甚至谋害,此乃人之常情。然当舜为帝,又封其为诸侯后,弟对

兄之情爱也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虽不同母,但是同父。人非铁石,孰能无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象在病重临终之前,给兄舜之信中对儿时不懂事,已作重份歉意。故帝舜丢掉公事,急急南下,探望昆弟,因昆弟已明理,然生命垂危,此时不去,后悔余生。谁料此去凶多吉少,从此远去再难回,野死苍梧成鬼雄。

《论衡·偶会》称舜死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此句又是半对。舜死苍梧九疑山,象怎能为之耕?象为之耕是在今日浙江象山,帝舜未成帝时,为了为父求药治盲目,来到长江求巫咸,谁知巫不在三峡,而已去长江口外一个岛上,舜赶到岛上,巫医又早已离开,没法舜只好乘船欲归。谁知天不作美,船破人翻舜落水,仅靠一根大木,飘流至浙江上虞,后被当地百姓救治,便在浙江象山农耕,进行自力更生,当地人在舜成君王后,便编了此神话,认为此时因舜之勤劳,甚至感动了上帝,派神象亦为之耕。

舜至浙江有二次,此为第一次。第二次则是尧崩避避尧子商均。第三次未得逞,是在去浙的半路上“野死苍梧”。虞舜夏禹与浙江父老源原流长,故至今留有舜禹之古跡。余杭本为禹航,后又改为旅航;舜死湖南苍梧,其地有舜陵舜庙,然浙江也有舜墓,还不是浙人,或曰:舜之后裔出于对舜之尊敬和至爱。

2004-12-14 03:27 PM #4



一笑

新手上路



UID 125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27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12-2

状态 离线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真笨,,重构在卖东西呢 ,要买就买,不买不要废话



古今多少事,都付一笑中

2004-12-14 05:00 PM #5



dlr1950

新手上路



UID 688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85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5-23

状态 离线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QUOTE:

以下是引用一笑在2004-12-14 17:00:32的发言:

真笨,[B]重构在卖东西呢[/B] ,要买就买,不买不要废话

是的是的,变相广告!

2004-12-14 05:55 PM #6





严维权

新手上路



UID 844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783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8-1

状态 离线 [广告]: 精心打造先秦史研究网络学术平台 http://www.zgxqs.cn 一笑不笑生气了?怒伤肝,喜伤心,大喜大怒皆对身体不利。请大禹保重!

2004-12-24 01:28 PM #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6835.html

更多阅读

殷墟甲骨文-中国文字史的起源与见证 安阳殷墟甲骨文

文字的出现与使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步,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看到了带有字符性质的夏代陶文和石文,又看到了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形式文字的出现体现了历史记述的起源与渐进,从而使3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有能力去解惑

2014年中国国际铝业论坛安泰科年会 纪要转 安泰科年会

2014年11月25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安泰科承办的中国国际铝业论坛在昆明举行,以下是本次会议的会议纪要:一、唐严——新形势下推动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1、发改委将综合考虑成本、环境等因素对在建和已建的电解铝项

转载 中印瑜伽峰会-中国瑜伽论坛 昆明中印瑜伽大会

原文地址:中印瑜伽峰会-中国瑜伽论坛作者:太极瑜伽周媛主题一:中国瑜伽行业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方向主题二:瑜伽文化建设和品牌策略与推广因为参加论坛的大都是瑜伽会所的经营者和瑜伽老师,自己的角色又是从经营者回到传授者,对于瑜伽文

声明:《中国先秦史论坛 先秦|历史|考古|夏|商|周|三代| - 文明起源研究 先秦史txt》为网友冇尒就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