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不是怎渡——再说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练习

小雨暑假疯狂玩耍时,我给她写了两首词,因为自己没时间亲口教她,所以只写了两首小令,都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自然就包括全运会选用的这一首。

尝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无数的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都赏析过这首词,还有什么说的?包括现在语文课本上都有,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且慢,还有,细节总是值得辨析的。

一、“常记”还是“尝记”

就在给小雨写这首词的时候,我突然犯了提笔忘字的老毛病。想不起应该是“常记”还是“尝记”。书都打在箱子里了,此时无法查找,家里不能上网,我就自己去想。

妻说当然是“常记”,“尝试”的“尝”怎么讲啊?

当然也能讲。尝,曾,曾经。尝记就是“曾记得”之意,用于一首词的起语,很合适。就是说,我记得那次啊,是这么回事……

“常记”则是经常记得,也可以。这次全运会采用了“常记”,可我仍然倾向于“尝记”,有那么种感觉,就是不常拿出来展示,偶然有一天,萌发了想写出来的念头,于是从笔端流出这么一首恬淡自然、意态真趣的小令。

要说“常记”,以易安之才,何至于一直不肯写出来,记了那么久才拿出来示人呢?

二、“溪亭”究竟何物

溪亭,一般注释为临水的亭台,字面意思是临溪的亭台。那么,这究竟是某个地名还是不定指呢?

济南的珍珠泉东南侧有“溪亭泉”,旁边的介绍资料中摘取了本词第一句。然则从珍珠泉到大明湖,隔着三四里地,民居千百户,怎么看都不像那么回事。

但沧海桑田,并非传说。大明湖历下亭曾在五龙潭公园之中,后被重建在今址。而济南曾有北湖,在今北园大街以北,小清河河道以南。唐代时鹊山附近曾环绕着湖水,要想登山,必先摆渡。李白鹊山诗三首可以证明: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每一首都提到了这座湖,湖阔数千里自然可以说是李白的合理夸张,但如果只有小小的一汪水,怎么说也配不上“数千里”的夸张吧?

但是现在呢?只有济南市政府近年修建的鹊山水库,鹊山周围都是可耕之田了!

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宋朝距离现在更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北宋末年的梁山好汉曾独霸梁山泊数年,名噪一时。可现在我们去看看,还有水泊的痕迹吗?

由此推想,宋时大明湖的面积应当比现在还要大,当时的济南市区,汇集了济南诸泉之水,盛极一时,那么如果真有这样的溪亭泉,或者延伸到湖面干脆泉城路附近,而在岸边有个“溪亭”的话,实在也不意外。

三、这首词的主体是谁

主体是谁,似乎不值得讨论。李清照嘛,这还用说?

当然包括李清照,但应当不仅仅局限于她一人一舟。

李清照应当是和一众闺蜜携酒外出,从水上来到“溪亭”,曲水流觞,尽情嬉戏,在天地茫茫的大自然中,陶然忘机的。

享受青春,享受自然风物,不觉日暮时分,酒意上涌,发现已然“沈醉”。更糟糕的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无论是临水之亭,还是溪亭泉,都是明白无误的地标,怎么可能不识归途了呢?何况,如果只有李清照一人,也还罢了,摇橹的船娘,随身的侍婢,难道都陪着李清照喝醉了?当然也许不止这些人,因为肯定还有更多的船只,也就是她的闺蜜们,一起陪她的。

一个人载酒外出,到溪亭边喝醉了?那绝对不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宋时就算再开明,这样的行为也有些出格吧?何况,“一壶酒,一杆纶”,孤舟独钓,那要说是老翁所为,还算贴切,怎么也不会是少女李清照的行径。

所以闺蜜其实隐含在这个主体中,一直存在,只不过不用点明就是。

四、怎么会“误入”

既然有很多人陪李清照在一起,那又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呢?这看上又是一个矛盾。

其实一切都是从李清照醉态朦胧的出发点写的,也就是说,这么一大群人,哪怕都没有喝醉,而只有李清照醉了,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景物,也就是醉眼所见的!

李清照事后写这首词,自然也是从醉眼朦胧的出发点去写的。

时间不早了,闺蜜们见李清照颇有醉意,遂提出要返程。李清照说我醉了,今天也很高兴,我们就尽兴而归吧。于是小舟掉头而行。

路上,也许是某人的动议,也许是李清照娇憨的坚持,船娘也许是为了凑趣,将船划入了荷花深处。莲叶如盖,荷花如星,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人赞叹呢?

因荷而得藕,李清照喜欢用“藕”。如一剪梅中首句就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藕这个字,或许含有“偶”的含义。那么“藕花深处”是不是也和情有关,不得而知。

古时有“因荷而得藕”,其谐音就是“因何而得偶”,是一个问句,说的是明时程敏政的故事。李贤很欣赏程的才学,意欲以女妻之。于是随口一问,意思是你凭什么得到我的女儿呢?未来的老丈人这么问了,程敏政心思敏捷,立即回答“有杏不须梅”,谐音“有幸不须媒”。嘿嘿,老丈人钦点了,还需要媒人吗?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流传千古的佳话。

所以这个所谓的“误入”,其实是顺着沈醉不知归路而来,未必就是真正的“误入”。

五、争渡何解

“争渡,争渡”,乃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教育课本上说这两个字念“怎渡”,意思是“怎么渡啊怎么渡”,颇有些惶急无奈之感。

我当初把它们写在单元测试题上时,绝对不是用的这样的解释!我用的是“争相求渡”、竞渡之意。

争,的确有“怎”的意思。柳永词: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白居易在〈燕子楼〉里有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叫红粉不成灰。

这些诗句中,“争”就是“怎”的意思。既然宋人柳永还这么用,李清照用一下也不奇怪吧?

可惜,如果这样解释,与上下文不符!

作者嘴里念叨着:怎么渡啊怎么渡?就能“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说法不合乎逻辑!

相反,如果百舸争流,欸乃声,人喊声,一时顿起,则栖息于此的鸥鹭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齐振翅高飞,更合乎逻辑。

如果顺着李清照醉了这条线索写下来,闺蜜们为了给她凑趣,决定假装迷路,大家四处找路,误打误撞,冲撞了野鸟,说得过去。就算李清照她们真的迷路了——这情形是有可能的,毕竟此处不是溪亭,乃是在茫茫湖水之中的一处所在,那么大家都迷路的可能性也有——在娇笑声中一齐出发,寻找归途,误惊了野鸟,岂不是很正常?

反倒是一副坐困愁城模样的“怎么渡啊怎么渡”,让人觉得莫可索解,也索然无味。毕竟这只是描写了一种心情,尚没有诉之于行动,如此一来,后文的“惊起一滩鸥鹭”纯属写实,缺乏意境,不够生动了!

而如果有三五条船,在黄昏宁静的湖面上,竞相争先,那么这种竞赛的氛围,岂不是更与前文的潇洒狂放一脉相承?其意境也更加曼妙摇曳吗?

也许有人说,唐代还没有“怎”字,到了宋代也沿用“争”字,有了“怎”字,“争”字才不用。确实,刚才说柳永就用“争知我”,但更大的问题是,“争”历史悠久,很早就有另一层意思,所以如果李清照用的“争”字原意,我们也就不用“争”了。

事实上,在另一首词中,她就使用了这个字: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争渡不是怎渡——再说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练习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簇带争济楚”中的“争”就是争相,竞相的意思。

综上所述,这首小令虽然简短奇趣,恬淡自然,却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辨析一番,也是因为喜欢。

这首小令用在全运会开幕式上,除了契合济南的风物之外,“争渡”二字是不是也有千帆竞渡之意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7522.html

更多阅读

乌龙茶是不是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品牌排行

乌龙茶是不是铁观音?不是,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

看看大家是不是这种心理才会导致被套的 大家看看我胸大不大

先看上面的图,好好理解,我可以这么说,不管你是十八大前跑的,还是十八大后才跑的,都不算大失败,最失败的就是跑了之后在上周五尤其是昨天又被忽悠进去的股民。我对行情只有一趟线的看法,前期也给大家交代过,熊市要见那个最低的低点,必须要有

那些青春年华忧伤的句子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年华的句子

1、同伴,不一定非要走到最后,某一段路上,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朗朗笑声,那就已经足够 。病了,一个人扛;烦了,一个人藏;痛了,一个人挡;街上,一个人逛;路上,一个人想;晚上,一个人的床……慢慢地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沉默、变得冷落、没了想理、不想说、

竹林七贤为什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为什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恒昌不是隐士,不是神浑然坐忘与山林间如一块突出的石头——王家新《山水人物》他们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群体,为历代所罕见。用现代说法,他们建立

声明:《争渡不是怎渡——再说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练习》为网友臨莂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