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重点字词解释及练习题

八年级上21——22课重点字词解释及练习题

21课《桃花源记》

1溪行:沿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甚之:对……感到惊异。4前行:又。5不出焉:再。6欲其林:走尽,走完。7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9屋舍yăn:整齐的样子。10桑竹之:类。11阡陌:田间小路。12如外人:全,都。13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14(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的样子。15大惊:于是,就。16不知有汉:竟然。17答之:详尽,详细。18便yāo还家 通“邀”,邀请。19来问讯:全,都。20邑人:乡邻。21遂与外人间隔:隔绝,断绝来往。22问今是何:朝代。23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24皆叹惋:感叹、惋惜。25至其家:邀请。26便扶向: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7郡下,太守:到;: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8说如此:像这样。29欣然往:计划。30未果:没有实现。31病终:随即,不久。32向所:寻找;:标记33处处之:做标记34迷:终于。35后遂无问津者:访求、探求;:渡口。36妻子:妻子儿女37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38交通:交错相通。39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0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41不足:不值得。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22课《短文两篇》

1:出名,有名(动)。2:成为灵异的水(动)。3是陋室,吾德馨。:这。:只。4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5素琴: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6丝竹:指奏乐的的声音。7无案牍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8fán:多。9染:沾染(污秽)。10zhuó:洗涤dí。11清涟:指清水。12香远清:更加。13隐逸:指隐居的人。14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5:美丽而不端庄。16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17亭亭亭亭:耸立的样子。:立。18亵玩:玩弄。xiè,亲近而不庄重。19鲜xiăn:少。20乎众矣:应当。21鸿儒:博学的人。鸿:大。:旧指读书人。22予菊:认为。23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24陋之有:什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

1、 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5、 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时的感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某种道理。)

8、《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安乐宁静,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

9、《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渔人进出桃花源发现访问 离开)

10、后人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它的意思是:指不受外界干扰的与世隔绝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文章结尾“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是:(无人问津),它的意思是:无人过问,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本课的成语还有:(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

11、“黄发垂髫”运用了什么修辞?(借代)写出一个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的意思一样的成语:(津津乐道),意思不一样的成语:(道听途说)。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表明桃花源人不希望外面的人来打扰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下文写渔人出桃源后带人寻找桃花源却迷路埋下伏笔。)

13、村中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他们为桃花源外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生活而叹惋惜。)

14、“诣太守,说如此”句中“如此”包括了哪些内容?(包括的内容有:渔人发现桃源拜访桃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状以及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

1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平等,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热情好客,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16、作者虚构了一个安定和平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对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7、你认为这样的美好社会在当时能够实现吗,为什么?(不能实现。因为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况且只要存在贫富差距,就会有阶级,就会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只能是幻想。)

18、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样一个情节?(表明桃花源是无法追寻的,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9、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是说那个对自己周围的事情茫然无知的人,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20、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陋室铭》阅读练习题

1、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与“何陋之有”相互照应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蓝色入帘青。

5、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爱莲说》用“莲”年历况,委婉批判了当时的世风。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的手法。(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托物言志)

8、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9、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这两句话所起的作用(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主旨)

10、第4——7句分别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高尚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12、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13、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耳也没有俗务缠身。)

14、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含蓄的评判了他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

15、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爱莲说》阅读练习

1、 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群子者也。

2、 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 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菊花、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菊花”比喻隐士;“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了的社会世态。(爱慕富贵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人少;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10、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菊,是从正面衬托;牡丹,是从反面衬托,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1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1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我们要鄙夷和厌恶那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行为,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应受到批评和否定。)

13、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有哪些美好品质?(不像陶源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要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4、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2795.html

更多阅读

《桃花源记》浮屠塔攻略 诸天浮屠塔攻略

《桃花源记》浮屠塔攻略——简介各位新童鞋,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如何一次通过浮屠塔。虽然妙妙已经顺利过了T6,但是由于记性不大好,T5与T6的攻略会晚一点跟大家见面。OK,言归正传,下面是T1~T4的攻略 希望能给新手朋友一些帮助。《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课堂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预习方

2004-2012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

2004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04衢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一)(12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声明:《八年级上《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重点字词解释及练习题》为网友癫贤娃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