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开示:五方佛秘义汇总



《宗境录略讲》
五方佛的冤情
  一般世间的见,乃至佛法的见,很明显地就是一个有见取、有所境界、有所得的此心未了,所以说“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比如诸佛的国土,像五方佛土,我们大家学佛的把它的名词参研一下,也可以彻悟。西方的叫极乐世界,是无量光;东方是琉璃世界,北方是不空如来,南方是宝生如来,中央则是含盖一切的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的佛土是一个大世界,一切具足在其中,哪有方位的分别?五方佛就是一个毗卢遮那佛,十方三世佛土就是一个。
  像《华严经》最后就把这个八万四千法门带到回向西方。西方什么?极乐净土。涅槃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不是枯槁,不是那个地方没有汽水卖,也没有饼干吃,什么都没有的,那个不是涅槃。这个涅槃是“常乐我净”,之所以不翻译它的意义,只翻译它的音,是因为它离一切分别,无有诸见,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所以极乐世界也就涅槃境界,涅槃境界也就是极乐世界。此外是不空的,此处是透明的琉璃光生生不已的,长寿而不生不灭的;此处是俱备一切万法,所以是宝生的;此处是含盖一切,所以是毗卢遮那的。这些在佛土的名称中都给你说明白了,是我们自己没有去用心,硬将五方佛作差别心解,好像你们替那诸佛菩萨做主,把他们分家,每个公寓给他们分盖一间,这一间是南方佛,这一间是北方佛,好在佛是不动心的,否则一寂静气死了,你们究竟把我摆在哪里去?
  佛土是清净的,清净是无心,无心之心是名佛土。真到了净土境界,干干净净的,一念不生,所以“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无心的净土是不见天子,什么人也看不见,鬼也看不见,神也看不见,无一境界可见。“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他说这一位天神,虽然也是一位普通人,不过他善果成就了,所以成天神,他同我们人一样有心,可是他悟了道,本有心而不再生念,到达无心地,因此他说我没有见过一个佛土。十方三世的佛土,我一个都没有看见,这是真佛土。这样,这个境界成就了,达到不疑,不疑就是不分别,不二法门,没有两样,“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无心是空,有心也本来空,二者都是空境界。这一段又说明“生无生”的道理,同时这个问题也还与前面所说的那个知与无知有关。


南师《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是算命、看风水的阴阳家,中国人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相当于佛学的五蕴,这其实也是个比喻。东方属木,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力最强的是草木,生生不已,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所描述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具有很强的生发力量,我们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草木,就连从一千多年前的坟墓里挖出来的种子,经过培养,还能重新发芽成长。木属于行蕴,代表那股生生不已的力量。
南方属火,火属于想蕴;北方水属于受蕴;西方金属于色蕴;而中央戊已土属于识蕴。
中国阴阳家有两句话:“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这是地球文化,土能生长万物,含藏万物,识蕴也有这个功能,所以识蕴属土,这是听到他们的比喻而联想起来的。

李居士:五蕴也叫五阴,老师刚才说行蕴代表了那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似乎代表的是“阳”的那一面,而不是“阴”的那一面,那为什么不叫“五阳”呢?
怀师:在佛学里,修持没有成就以前叫阿赖耶识,叫作众生的妄心,那是阴的一面;而修行成佛以后,就不叫阿赖耶识了,叫如来藏识,那就是阳的一面了。
修行并不是断了什么,而是回到本来。五蕴是对凡夫众生讲的,成佛以后就不叫五蕴了,叫五方佛,这是密宗所用的秘密,现在都给你们讲透彻了。
空本身就是有,空就包含了一切,能生一切万法。密宗自己认为比显教高,其实密宗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们中的一派,他的修法属于“一切有”部。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认为空、般若第一。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唯心的那个作用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秘密《楞严经》里有讲,以后我们作总结论的时候还会提出来讲。
你转识成智成佛以后,色蕴(金)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西方极乐。行蕴(木)则转成东方琉璃世界,东方药师佛和阿閦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想蕴(火)变成了南方宝生佛。受蕴(水)变成了北方不空佛。而识蕴(中央)则变成了毗卢遮那佛。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阿弥陀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已。真正的佛,总体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是色界天成佛的,是报身佛。所以说唯心可以成佛,唯物也可以成佛,不过要真正转物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了,所以说学佛是一个大科学。这些都是大秘密,是佛学的内幕,现在都替你们揭穿了。大毗卢遮那佛的密宗修法是最大的一部,包括了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中国翻译成大日如来,日本人就拿大日来炫耀自己。
李居士:如果这样分的话,那不是说,在西方极乐世界,只是转化了色蕴而已,其他四蕴都没转呢?
怀师:不是,由于各人业力不同,所以转的方面不同,但最后还是唯心的。这里他只是用这个来说明唯物与唯心是一个根根,物与心都是不生不灭的,不过他用宗教的言语一讲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药师经的济世观》
药师佛,我们都知道在那一个方向啊?东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西方,现代人家会觉得我们都生在东方,还要往生东方?往生到那里去啊?
  由这许许多多的观念,尽管‘药师经’十分流行,一般人却始终搞不清楚它的真正意义在那里。
  从法华经了解药师经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药师经’和‘法华经’一样,属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经典文字上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是你真不懂。
  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无论哪一方位,所谓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等,十方三世都有佛,处处有佛,每个人都随因缘、业力、性情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学佛、念佛因缘的差别。
  譬如我们对五方佛的观念。我们看到法师们放焰口,或修密宗时头上戴的帽子,或绣或绘着五方佛,也就是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注意啊!别的地方都讲空,只有北方讲不空,不空是什么?不空就是有嘛!根据‘华严经’的道理,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换句话说,十方三世诸佛就是一位佛,乃至一切众生,也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以道理来讲,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功能就是一个,它起用而变化成万相。因此,以‘华严经’的密教道理而言,释迦牟尼佛等等,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包括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五蕴、五行、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讲了如何利用五蕴的知识去理解那讲过的案例。现在我手头上有一份英文资料,它说色是物质的,就好像是啤酒上那些细的泡沫;受则像是肥皂水吹的大泡泡;想就像海市蜃楼;行就像芭蕉树;而识就好像人的幻觉。
  怀师:这种说法是西藏一般学佛的人,根据佛说的五蕴,再加上密宗的一些道理而来的,佛并没有完全这样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对五蕴做总结论,也还没有把佛学经典与西藏佛学作比较。
  你们刚才讲的这些比喻与做功夫都是有关系的。把色蕴比喻为聚沫,受蕴比喻为大泡沫,想比喻为海市蜃楼,这样比喻不是很恰当。其实整个学佛本身就可以被比喻为海市蜃楼,例如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的时候就说过,一切如梦如幻,这就是海市蜃楼的意思了。
  行蕴讲的是一个动能,按道家来说,就是宇宙万物那个生生不已的功能。刚才他说识蕴是虚幻的,从佛学的理论来讲,这个说法有问题,识蕴是非空非有,不能完全认为是虚幻的。他的这五个比喻犯了一个错误,引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叫作“引喻失义”。讲逻辑(也叫因明)是可以用比喻的,但这里这种比喻不当。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是算命、看风水的阴阳家,中国人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相当于佛学的五蕴,这其实也是个比喻。东方属木,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力最强的是草木,生生不已,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所描述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具有很强的生发力量,我们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草木,就连从一千多年前的坟墓里挖出来的种子,经过培养,还能重新发芽成长。木属于行蕴,代表那股生生不已的力量。
  南方属火,火属于想蕴;北方水属于受蕴;西方金属于色蕴;而中央戊已土属于识蕴。
  中国阴阳家有两句话:“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这是地球文化,土能生长万物,含藏万物,识蕴也有这个功能,所以识蕴属土,这是听到他们的比喻而联想起来的。
  李居士:五蕴也叫五阴,老师。。。。  怀师:在佛学里,修持没有成就以前叫阿赖耶识,叫作众生的妄心,那是阴的一面;而修行成佛以后,就不叫阿赖耶识了,叫如来藏识,那就是阳的一面了。
  修行并不是断了什么,而是回到本来。五蕴是对凡夫众生讲的,成佛以后就不叫五蕴了,叫五方佛,这是密宗所用的秘密,现在都给你们讲透彻了。
  空本身就是有,空就包含了一切,能生一切万法。密宗自己认为比显教高,其实密宗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们中的一派,他的修法属于“一切有”部。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认为空、般若第一。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唯心的那个作用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秘密《楞严经》里有讲,以后我们作总结论的时候还会提出来讲。
  你转识成智成佛以后,色蕴(金)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西方极乐。行蕴(木)则转成东方琉璃世界,东方药师佛和阿閦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想蕴(火)变成了南方宝生佛。受蕴(水)变成了北方不空佛。而识蕴(中央)则变成了毗卢遮那佛。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阿弥陀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已。真正的佛,总体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是色界天成佛的,是报身佛。所以说唯心可以成佛,唯物也可以成佛,不过要真正转物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了,所以说学佛是一个大科学。  这些都是大秘密,是佛学的内幕,现在都替你们揭穿了。大毗卢遮那佛的密宗修法是最大的一部,包括了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中国翻译成大日如来,日本人就拿大日来炫耀自己。
  李居士:如果这样分的话,那不是说,在西方极乐世界,只是转化了色蕴而已,其他四蕴都没转呢?
  怀师:不是,由于各人业力不同,所以转的方面不同,但最后还是唯心的。这里他只是用这个来说明唯物与唯心是一个根根,物与心都是不生不灭的,不过他用宗教的言语一讲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胡松年整理汇编:显密圆通「大准提」(南公怀瑾上师审核修正后定稿)2009年11月2日

显教某些法门,往往是抓住一面,舍恶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易偏。密法同华严宗一样,是合一的、圆满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众生本来是佛,要你自己信得过。显教之理,是去贪嗔痴慢疑,密教之理,是非增非舍,自他不二。转识成智,是由凡夫转成圣人,密宗转都不要转,凡夫即是圣人。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看透了,修证到了,贪嗔痴慢疑就不再是五毒,转都不要转,而立即成就五方佛了。  所以佛法中有了这门密宗,密就在这种地方。然如信不过,转不过来,理证不到,修持不到,那就很差异了。懂得了一点密法这些空洞之理论,没有去修证到,以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乱用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狱而不能自救了,非常严重。如果误己之外,尚且误人,则更罪过矣!


 而「准提法」是独特密法,由「有」起修,直接走「五八果上圆」的路子,修得如法,则可将阿赖耶识(第八识)的种子在现行中转化了,第八识转了,所以前五识也跟着转。经由绵密的身、口、意三密的修持,并藉由上师与佛菩萨的感应力量,咒语??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一切思想??行为,随时随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规矩中,也要达到在自己没有形相的心行中,转变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种子,而成为佛种性,其是立即转业成就,恶业也转成善业,善业转成大智慧成就。不仅能悟到不生不灭的空性,就连此一业报之身亦得转化。虔修此法就有这样的殊胜。如真能证到了,一切连转都不用转,因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烦恼即菩提,凡夫本是如来。故密法号称「即身成就」,不无其理,这也是「准提法」之所以极为殊胜之处。

<<无上甚深妙密法>>(南公怀瑾上师讲授)
准提法修持代表密宗修持方法,社会上有一最大误解,一提到密宗就把双修联在一起,完全搞错。密宗所谓密是最明显的道理,然而最显易之理自己不懂,这才是真正的秘密。显教修法大半走“去恶为善”的路线,舍妄念、烦恼而求证菩提的空性,然后用空性菩提去转习气。密宗之秘,在于“烦恼即是菩提”。学佛与成佛,没有舍弃哪一点,每一点都没丢掉,关心到每一位众生,每个人。当下我就是佛,没有舍弃了哪一点,不增也不减,本来就不增不减,不需要你舍弃哪一点,空掉哪一点,所以显教讲空,在密法看起来,也只是一个方便而已。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法,因此学佛修法乃至成佛,决不是舍弃了任何一点,更不需要舍弃妄念而证菩提,因为妄念本身就是菩提。何以故?妄念、烦恼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因其不能真实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它非空。显教某些法门是抓住一面,舍恶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救偏。密法同华严宗一样,是合一的,圆满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众生本来是佛,要你自己信得过。
就显教的理来说,要去除贪嗔痴慢疑,断惑才能证真;就密教之理来说,非增非减,非取非舍,自他不二,知五毒本身就是佛性,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转都不要转。转识成智,是由凡夫转成圣人。密宗转都不要转,凡夫即是圣人。 知道嗔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为东方不动如来。(大圆镜智) 知道贪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为西方阿弥陀如来。(妙观察智) 知道痴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为中央毗卢遮那佛。(法界体性智) 知道慢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为南方宝生如来。 (平等性智) 知道疑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为北方不空如来。 (成所作智)
所以,佛法中有这门密宗,密就在这种地方,转不过来,理证不到,修持不到,信不过,那就很糟糕。懂了一点密法,把这些看作空洞理论,没有去修证到,以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乱用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狱不能自救了,很严重。
因此,密法真的说便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凡夫人心的根本就是佛性,证得到、见得透、信得切,当下就转。所以密宗人说禅宗是大密宗,其理由在此。
这个法门秘密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并不是说方法上有秘密,方法上有秘密,那是花样,只能算是方便而已,身上的气脉、发光动地等都是方便,不是真正的秘密。
我几十年来,素来不肯传这个法,因为世上真正的密宗大法,没有几个人有资格学,一般人一提到密宗,神秘观念就来了,这已经没资格学密宗。


问:密宗的修法不像显教需要断惑证真,而是即烦恼是菩提,贪嗔痴慢疑即是五方佛。那么五方佛与五蕴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示:《心经》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一般人总认为空掉了五蕴才能成佛,密宗则不然,密宗从果地修,认为五蕴就是佛,五蕴就是五方佛,同贪嗔痴慢疑一样。
由此,大家需要了解,《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有个秘密在此,你们般若不够,所以不能见道,不能成佛,是你“照”见五蕴皆空,哪个“照”在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不空了,五蕴就即身成就,都随你那个“照”而转的。把这个道理弄懂,五蕴即成五方佛,就好修法。换句话,身心的本身就是佛。
为什么说五蕴同五毒立刻就是五方佛?这个理要去参,不是听懂了就是,你们根本还不懂。为什么显教说想蕴一切都要空?为什么密宗要用观想?为什么想蕴与无量光配合在一起呢?这些参透了,白骨流光道理也都融会了,一点贯通了,参透了一层,你的见地就跃进一大步,足见理不参透不行的。
任何法门,任何宗派都是这样,任何修法都重见地!见地就是理!见地不透不行。你说我们净土讲信就够,信才难呢!不穷其理,统统变成迷信了。真正的净土岂止三经一论!华严境界全部都要参透,所以全部八十卷《华严》,开始由信转入,最后才归于净土。为什么把净土放在最后?足见此信之难。换句话,一切佛法成就都是真净土。要把这个理搞清楚。
五种根本烦恼为什么立刻会转成五方佛?比如想蕴,妄想最厉害了,妄想也是想,三十七道品也是想,般若境界也是想,五遍行中的想与思都是想。想转成佛怎么转?不需要转,想就是他,是嘛!念佛本来他在念,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众生想的业力所造成,所以观想成就是会造一个国土,但是怎么叫观想成就,这同妄想不同,这就要参了!你们不参,但信得过吗?信不过,对外尽管吹,对内自问:唉!我毫无成就。这信都靠不住。
为什么大慢可以成就南方宝生如来?南方琉璃国一片光明又代表什么?都没有参究!如果把这些话头参通了,或参通了一点,所有密法修持的成就就不同了,你以为密宗不要穷教理?开玩笑!
密宗传到中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没落下去了,你看唐代至今的密宗堕落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呢?好奇!迷信!喜说梦话!谈功夫!越来越神经了!密宗是个大法,但越来越没落至此程度,因为大家不肯穷理。所以今天我很沉重、很严重的告诉你们。

其它五方佛资料:五方佛
根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其自身具备的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这就是极为有名的“五方佛”的来历。 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 佛身颜色:白色  代表意义:自性清净  净土名号:色究竟土  所转烦恼:无明烦恼  所净五蕴:色蕴  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 东方不动如来(阿閦佛 /阿閦鞞佛/不动佛)代表大圆镜智:  佛身颜色:蓝色  代表意义:法性不变  净土名号:喜悦净土 所转烦恼:嗔心  所净五蕴:识蕴  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如来 代表平等性智:  佛身颜色:金黄色 代表意义:增益行愿  净土名号:具德净土  所转烦恼:我慢  所净五蕴:受蕴  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 佛身颜色:红色  代表意义:平和安适  净土名号:极乐净土  所转烦恼:贪欲  所净五蕴:想蕴  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佛身颜色:绿色  代表意义:一切成就  净土名号:胜业净土  所转烦恼:嫉妒  所净五蕴:行蕴  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4730.html

更多阅读

南怀瑾老师开示:想得定要注意出气数息的窍诀

正文:如果筋肉拉不开时,用呼气的方法可以帮你伸展开来,你气吸得愈饱,愈难伸展开来。气跑到了脑子是最难放的,比下半身的气还难放掉。能把脑中的气放掉了,头都空掉了,什么智慧都发起了。真正的问题是在上面,不是在下面。下面

南怀瑾老师讲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的诫子书

【南怀瑾老师警训】*****正文: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 南怀瑾开示

[转载]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   (2012-06-09 18:50:27) 转载▼标签: 转载分类: 南怀瑾老师原文地址: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作者:淤泥生红莲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

南怀瑾老师开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经上有四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像我们的思想、念头,前一个思想过去了,抓不住。“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了,像水上的花纹一样,再也抓不回来。上午的时间过去了,抓不回来;上午的思想过去了也抓不回来。世界上的人

声明:《南怀瑾老师开示:五方佛秘义汇总》为网友莫过于爱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