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趣味性的文言小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文言文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三)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四)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中国古代趣味性的文言小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文言文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七)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八)螳螂捕蝉(《说苑》)

  [选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 旦( ) 子( ) 延(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 句:( )

  (2)如是者三旦。 字: 句:( )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1)《螳螂捕蛇》写了 和 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螳螂捕蝉》写了 、 和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九)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

  [选文]

  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2)长者,轻慢同列(3)。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

  (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欺侮和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

  [练习]

  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B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问姓名于士大夫 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

  C 所以求益耳。 D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

  以刺刀攫其首。 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十)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

  [选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沈鳞竞跃。实是欲界(3)之仙都。自康乐(4)以来,不复有能与(5)其奇者。

  [注释]

  (1)[交辉]交相辉映。(2)[颓]坠落。(3)[欲界]佛家有三界之说,欲界即指人间。(4)[康乐]指谢灵运。他曾袭封康乐公。(5)[与]这里指欣赏、进入某种境界(这里是江苏茅山风景)。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俱( ) 沈( ) 竞( ) 复( )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在文中找出描写动景的句子。

  4、在文中找出议论的句子。

(十一)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选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1)。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

  (1)[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徒焉( ) 师事( ) 辄( ) 遂(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王充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十二)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文]

  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且]将要。[置]购置。(2)[度(duó)]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罢]结束。

  [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 ( 同 )

  ② 反归取之。 (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自度其足 B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D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答:

  [阅读提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十三)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饰边沿。(5)[还]退还。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

  ② 郑人: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十四)齐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 (2)此为人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

  C、其一犬坐于前 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十五)借书速还(宋濂《黄生借书说》)

  [选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1)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

  (1)[假]借。(2)[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

  [练习]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以致书以观。 B、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多以书假余。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

  ①余劝时即嗜学。 ( )

  A、嗜好 B、喜欢 C、特别 D、学习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A、到 B、去 C、向 D、在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 )

  A、就 B、因此 C、于是 D、因为

  1、指出下列句中“之”各指代什么。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③处士笑而然之。( ) ④学而时习之。( )

  2、从下列语句可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十六)吴起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十七)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2分)(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十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

(二十)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或“分总”)结构和排比手法。(4分)

 

(二一)《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

(二二)《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鼠以故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厌以腥膏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二三)《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二四)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

  [选文]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释]

  (1)[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 ②之 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

  今乃掉尾而斗( )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 )

  A、若当劲敌者 B、花大如掌 C、猫眼黑睛如线

(二五)甘桔千树(贾思勰《齐民要术》)

  [选文]

  李衡(1)于武陵龙阳汛州(2)上作宅,种甘桔千树。临死,敕(3)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4)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桔成,岁得绢数千匹。恒(5)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者也。

  樊重(6)欲作器物,先种梓、漆(7),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8)也。谚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释]

  (1)[李衡]三国时吴人,做过丹阳太守。(2)[汛州]大沙洲。(3)[敕]告诫。(4)[责]要求。(5)[恒]通常。(6)[樊重]东汉人,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7)[梓、漆]梓树和漆树。梓树是好木材,漆树可以产漆。(8)[已已]停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树( ) 岁( ) 嗤( ) 假(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词。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

  ②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

  3、文中人物对千树甘桔有不同理解,请指出:

  ① 三国时李衡认为千树柑桔等于

  ② 汉代司马迁认为千树柑桔等于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4953.html

更多阅读

我家的环保小故事 我家的环保小故事400字

我家的环保小故事汪子睿“爸爸,你电脑不用怎么还开着呀?”“谢谢环保监督员的提醒,我这就去关。”嗨,您可别以为这是我们小孩在管大人的闲事,其实呀,这都是我们家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一个小插曲。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家可多呢,不信

说春秋故事之说赵盾和他身边的人 身边的师德小故事

赵盾。之前我说赵盾虽然比不上他老爸赵衰,但还是一个比较正的大臣。有一个故事见于《左传》,屠岸贾派了个杀手去暗杀赵盾。选的是凌晨时分,一般人都正死睡的时候。杀手潜伏时候,发现赵盾已经起床了,盛装准备上朝。杀手觉得这样的人不该杀

我们身边的法律小故事 身边的法律故事作文

我们身边的法律小故事我们生活的学校那么美丽而且井然有序,那是因为学校有规章制度,我们师生都能很好的遵守和爱护;我们生活的社会那么安定和谐,那是因为社会有法律法规的约束,高素质的人们都能严格的遵守和维护。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法

中国历史上有关宽容的小故事 关于宽容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有关宽容-小故事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

介绍一个有趣的科普小故事 有趣的科普小故事

这个暑假,我读过很多书,最感兴趣的就是宝葫芦丛书中的《拍脑瓜的故事》。故事的作者是科普作家励艺夫。《拍脑瓜的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错误百出”、“故事谜”和“问题藏在那里”,“错误百出”是讲一个有错误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找错误

声明:《中国古代趣味性的文言小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文言文》为网友诗性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