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全文

老子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圣人不仁,以百性为刍狗”这句话,正如老子所说,确实“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释的越多,就描的越黑。越说偏离“道”越远。但这“理”是不辩不明,一旦明了,丢掉了即是。

老祖先把“上人(当然是指上等的人了,也不要太当真呵,现代人喜欢执着于文字)”分为四等,就是“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黄帝内经》:“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圣人通达于事理,但又不离于世俗。既然是圣人,为什么又不仁呢,偏偏要以百姓为刍狗呢?要理解这句话,应与前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结合起来理解。我们只是看到了天地不仁的一面,可是没有看到天地大仁的一面,为什么呢?万物因天地而生,万物因天地而长,万物因天地而成,万物也因天地而藏。可是天地呢?有无持功自居呢?没有。无生而生,无长而长,无成而成,无藏而藏。天地是无心的,是无为的。对天地而言,没有“仁”与“不仁”的概念,万物因天地而生,也因天地而灭,万物顺应天地的阴阳变化而变化,但对天地而言,本无所生,也无所灭!天地没有生与灭,没有大与小,没有美与丑,没有对与错,没有仁与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古代用来祭祀的一种像狗的扎草。天地把万物拟为刍狗,可以说描述的是一种状态,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拥有而不执着有。无丝毫执着之心。

天地,是因万物而显,是万物赋予了天地的概念,天地有没有把自己当成天地呢?没有。同样如此,圣人,是因百姓而显,是百性赋予了圣人的概念,圣人有没有把自己当成圣人呢?同样没有的。所以说,圣人处天地之和。

所以,圣人对于百姓,犹于天地对于万物。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因为在圣人眼里,老百姓也是顺着圣人的“无为”之性来行“有为”之事,在圣人心里,没有百姓圣人之分,没有高贵低贱之分,没有美丑对错好坏,是同一味。因为百姓也是圣人,圣人也是百姓,在圣人心里,无你我之分。所以,百姓对于圣人而言,也是拥有而不执着有。无丝毫执着之心。如果用一种状态去描述,就像古代用来祭祀的一种像狗的扎草,因而称为“圣人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标榜把百姓当成鱼之水,那这水很快就会干枯的。就像现在市场上标榜“顾客是上帝”一样,那些假烟假酒假药假油假食品等,都是给上帝吃的。有人提出要保护野生动物,就有洒店打出横幅“野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可在酒店里厨房的案板上,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朋友们的下场。

返观自身,这“百姓”也可指我们自己的肉身,圣人是谁?就是佛家指的“哪个”,那是哪个呢?(自己悟去)这肉身也是我们的刍狗,可是我们太把它当回事了,又是擦脂又是摸粉,又是矫正又是装饰,到后来,才发现,这身臭皮囊只不过是我们住店时的客房,住满时间后,早晚要离开它的,再找另外一家客栈。那如何对待它呢?对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可以用在这里了,对身体只是拥有但不执着,如果执着于它,就会死在它手上而后悔不及。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全文
不多言了,拜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359.html

更多阅读

细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

文章选自《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著细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译文: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

朝花夕拾9:《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元前571-元前471)劳动,勤勉的工作——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是人精神的安泊处。每天张开眼睛,有一天的“活儿”等着我去干,啊,一个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我感谢上帝!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在书桌前做自己喜欢的

声明:《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全文》为网友纯属虚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