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组合 诗歌的意象

诗歌意象组合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诗歌教学,牵涉到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对此二者的关系,刘映杰先生已经有了准确的界定(见《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2002年第1辑47页),认为诗歌的意境是由全诗众多意象构成的一种审美境界或氛围。

所谓意象,是指诗人的内在情意与客观的外在物象相互融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兼具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对象化的双重性质。

意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既然“意境是由众多意象构成的”,那么意境可换言之为“意象组合”。

对于农村学生,要探究性学习诗歌的意象组合,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只能以学生常见的话语和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我在教学中,以现代摄影艺术的方式为喻,通过对诗歌结构的解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意象组合的几种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收获。概括起来有五种形式,现以唐诗为例说,归纳于下,以期把这一问题的教学探讨引向深入。

一、剪影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很象现代的艺术摄影,将若干富于典型性的意象同时摄入画面,为我所用,成为有意之象。整个意象组合看不到视点,结构富于凝固感。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截取了最富于生活情趣的事例,主体意象是泪湿双袖的诗人,背景意象是漫漫长路,辅助意象是入京使,三个意象在同一瞬间凝固于同一画面,苍凉而雄浑,表现了诗人眷恋故园的柔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

二、层递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是以视点在时空领域的转移进退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流动或空间的位移来组合意象,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时间层递式

主要是以时间的流动为线索来组合意象,意象之间存在着先后次序和承接关系,它往往以剪影式为基础。又可分为两种方式:

A 、顺水推舟的时间层递式

以时间为基本线索,顺事物(件)发展的自然时序组合意象或剪影。如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写边将出猎,借李广之典,歌颂其勇武。它用顺水推舟的时间层递式,串联了两幅剪影:一是将军夜射图,二是平明寻箭图,折射出唐代的勃勃生气和强盛的原因所在,并以时间为序加以串联。

B、逆水行舟的时间层递式

这种方式逆时间之流,溯游而上,逐次展示意象或剪影。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抒写了少妇思念远征辽西的丈夫的闺情。主要描绘了两个意象:一为深受离情别绪的煎熬,正在梦中与丈夫团圆的闺中少妇,是描述性意象;一为在枝上啼叫的黄莺。黄莺本无情,莺啼更无意,但闺中少妇相思太苦,怨恨太深,因而移情于物、迁怒于物,以为黄莺存心作梗,使人美梦难圆,于是把满腔怨气全倾泻到黄莺身上。

这首诗从意象组合看,采用的就是逆水行舟的时间层递式。诗人由果推因,层层倒而叙之,先从最终的结局说起,然后追本溯源,打起黄莺儿是为了不叫枝上啼,为何?是因为啼时惊妾梦,何以怕它惊妾梦?是因为梦中正在赴辽西。这首诗逆向寻踪,溯游探源,戛然而止,但余味无穷,女主人憨态可掬,一片痴情,让读者于言外咀嚼之。

2、空间层递式

主要是以视点在空间位移的轨迹为线索来组合意象。又可分四种方式:

A、逐层推进(推镜头)

其摄象过程是视点由远及近或由外及内,层层推进,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玉门关度。

这首诗用的是逐层推进的空间层递式。黄河、高山、大沙漠是一层,孤城为二层,羌笛为三层。其意象部署图示如下:

视点由远及近,由外向内,逐层移向中心意象。起初,视点在极远处,远上云端的黄河、高耸入云的群山,一个伸向极远处,一个伸向极高处,皆为极度,因此,外围几乎是无涯际的。这大河、高山构成的视野阔大、境界雄浑的大背景,就是大西北的传神写照,此为第一层。

内圈是孤城,处在纵横交叉点上,偏置一隅,在无边无际的外围意象反衬下,更觉太“孤”,此为第二层。

最后视点向前猛推,核心就是那支正在吹奏哀怨的《杨柳曲》的羌笛,而杨柳、春风这虚实叠映的象征性意象,都紧紧贴附在核心意象上,丰富了核心意象的意蕴,此为第三层。全诗就这样,用由远及近、由内向外的方式,逐次突出了置于核心的主体意象,从而传达出了边地苦远、皇恩难及的主旨,将士的幽怨之情于言外见之。

B、逐次远移(拉镜头)

其摄象过程视点在空中由近及远,由内向外步步拉开。如李益《临滹沱河见番使列名》:

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本诗前两句写点,后两句写面。一二句展示的是一幅唐番和亲图:边关充斥着和亲番使,塞马占尽了滹沱春色。三四句镜头向后一拉,由点及面,渲染广及万里的“和平”假象——频许和番,边备松弛。诗人以此巧妙的构思,极委婉地批评了唐王朝对回纥采取的妥协、苟安政策,深沉的感愤之情,蕴含于字里行间。

C、跟踪摄象(跟镜头)

其摄象过程视点与对象并行移动,在空间领域移步换形。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本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采用了跟镜头的意象组合方式,视点紧跟将军的足迹,随将军之动而动。首联以声振起,极写其射猎之雄姿;颔联状写追踪猎物的迅速,勾画出将军矫健的身手;颈联写猎归,“忽”字传达出返回军营的疾速;尾联写遥望之神态,短短四十字,将军敏捷的身手、矫健的英姿历历在目。全诗章法起承转合,严谨自然,摄象视点紧跟将军,是跟镜头意象组合的典范作品。

D、定点移视(摇镜头)

固定观察点,视线在空间领域作上下左右移动,有似于摇镜头。如王维《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山村秋日傍晚恬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意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两大妙处。其一,诗人以画家的妙手,摄取高低远近四幅剪影,构成了一个既有立体感,又有流动感的艺术境界,出句写仰望所见,对句写俯听所闻,一俯一仰之间,明月、青松、清泉、山石尽入画面。颈联出句写近闻所得,对句写远观所见,聆听谛视之间,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全入境界。从意象组合看,这两联用的是定点移视的空间层递式,摄取高、低、远、近四幅剪影组合成意境。其二,视听并举,以动写静,营构宁静、空寂、幽雅的意境。“明月松间照”“莲动下鱼舟”以物动写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以声响写静景,动态、声音反衬出一派静意,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殊途同归。

3、时空层递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既有时间因素,又包含空间因素,它以时间的流动,空间的位移为线索串联场面。王昌龄《从军行》(五)就用此法。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扰的战争中首战告捷的情景,洋溢着爱国激情和英雄气概,它以少总多,摄取一次战役中大军出击、途中闻捷两个关键性、典型性的场面,有力地笼括了战役全貌,充分表现了将士们的战斗豪情和爱国热忱。两个场面,既贯穿着时间线索,又贯穿着空间位移。

与此相应,此诗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大军出击,侧面描写前锋告捷,使大军与前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以最经济的笔墨表现了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爱国热情。

三、并置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是把字面上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或剪影拼接起来,也叫拼合式。从语言角度看,并置式是将表示事物之间逻辑联系的词语全部略去,只将一堆由意象凝固而成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缀成句乃至拼接成篇。表面上似乎只是意象的杂乱无章的堆砌,但骨子里,却有一条思想感情的红线把这些意象拼合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晚唐有名的羁旅行役诗,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一气呵成,并置了六种意象,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被裁减得一干二净,成了一堆意象的直接拼合,但这一堆意象意蕴丰厚,而且富于启发性。深入体味这六种意象,人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时空领域、因果关系上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有一条情感之线贯穿于六种意象之中,它们都是渗透着羁旅愁思的有意之象,恢复这六种意象的关系链,便可以将其拼接成《荒山早行图》:

雄鸡啼晓,此起彼伏,荒村茅店背衬着灰蒙蒙的苍穹,一弯残月斜挂一方。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覆盖着春霜的木板桥早已铺上了行人的足迹,那足迹一路延伸,直到远方。

这幅荒山早行图着墨疏淡,但韵味浓郁,含蓄地表现了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四、反差式

这种方式是以对比、反衬为主要手段来组合意象的。把两种或两组相互对立、矛盾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花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它通过描写和咏叹香兰与杜若繁荣于春夏,摇落于秋风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韶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情怀,抑郁之情见于言表。

本诗以象征手法,用香兰、杜若两个意象来营构意境。前四句、后四句各为一幅剪影,前半盛赞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后半喟叹兰若芳花凋零的厄运,前后两半对比地组合在一起,一扬一抑,一开一合之际,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理想破灭、美人迟暮的失落感、困惑感。又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及白居易的《轻肥》,均可视为此类作品。

五、叠映式

这种意象组合是将存在于不同时空里的同一对象的不同形态于同一时空重叠映现,有似于现代影视艺术中的叠映式。它可分二种:

A、二重叠映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这种意象组合的代表作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怀乡思亲之作,单从意象组合看,分为两幅剪影,每一幅都有或实或虚两个意象,一为独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一为重阳登高、遍插茱萸的兄弟,这两幅剪影是用叠映式组合在一起的。第一幅(前二句)从自己下笔,异客在明处,是实象,兄弟在暗处,既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也没有出现在字面,是虚象。第二幅(后二句)从对方下笔虚拟,异客在暗处,是虚象,兄弟在明处,是实象。两幅剪影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异客和兄弟这一组血肉相连的意象的不同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两幅剪影中的意象群存在于九月九日这同一时间,却存在于远隔千山万水的不同空间,诗人以同一抒情定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契机,将两幅剪影重叠映现,更加淋漓尽致地突出思亲情切和手足情深,全诗笼罩在一片游子的拳拳深情之中。

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也采用这一方式,一为现实中的骷髅,一为梦中的英俊少年,一在无定河边,一在春闺梦里,诗人将这存在于不同空间的同一对象的不同意象形态加以叠映,使之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强化了诗中的悲剧气氛和谴责意味。

B、三重叠映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后三句是三幅剪影,第一幅写异乡独处之凄苦,存在于现实中;第二幅描绘幻境中夫妻夜话的甜蜜,是幻想中的未来虚景;第三幅是痛定思痛的回味,这是未来的过去(现实),是虚中之实象。

在这首诗里,诗人骑着想象的骏马,跨越时空的栅栏,从现实跨向未来,又从未来返回现实,从巴山奔向故里,又从故里驰回巴山,把此时此地的现实意象与彼时彼地的虚拟意象以及虚拟中的现实意象,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叠映现,使共剪西窗烛的甜蜜情景与巴山夜雨时的孤苦意境相互映衬,在映衬中更显出炎凉悬殊,苦乐异趣,把无限的羁旅之愁,相思之苦写得深婉有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诗歌意象组合 诗歌的意象

诗歌艺术博大精深,手法多种多样,其意象组合也不止以上五种。当然,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他们的诗作社会历史内容厚重,艺术手法高超,很难用简单的几个名词加以概括,大部分诗人的诗作,其局部某些片断的意象组合可用上述某种方法去分析和认识,整首作品却综合运用了多种意象组合方式,但通过解构——分析——还原的过程,问题会基本得到解决。

教学是一个自简及繁的过程,上述五种方式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究的结果,现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同仁的斧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486.html

更多阅读

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诗歌有自己的表现手法。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比、兴的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周礼·春官·大师》上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

古典诗词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英美诗歌的押韵 诗歌押韵的规则分析

英美诗歌的押韵  押韵(rhyme)是指一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读音中的重复,或是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相应位置的读音重复。  从押韵的位置看,押韵主要有头韵(alliteration)、尾韵(end rhyme)和中间韵或腹韵(in

泡泡诗歌的桑拿吧 泡泡战士吧

如果你家里的婆娘唠叨啰嗦你想活又不敢跟她交火就让她热爱诗歌诗歌是药是鹤顶红在嘴里噙着 宝剑在心口上搁着在距离你脑门最近的地方一把手枪抵着如果你不担心老房子着火任由火势蔓延最后眉毛胡子也点着给火葬场省去一把火去泡

声明:《诗歌意象组合 诗歌的意象》为网友誐鱮敷椼共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