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赏析

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844)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第二年九月,他最心折的好朋友张祜专程从自己隐居的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张祜(字承吉)是著名的诗人,他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曾使杜牧深为佩服,赋诗相赠,甚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说“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们同游池州城南的齐山,登高览景、唱和抒怀。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七律——

“江水清澄,倒映秋色雁影;携友带酒,共登苍翠齐山。尘世烦扰,平生难得开口一笑;菊花盛开,应当满头插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以酬谢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而叹息落日余晖。人生无常,古往今来皆如此;何必感伤,像齐景公那样对牛山而泪垂……”

诗人首联点题,写景叙事:“涵”,沉浸、包涵,这里是倒映之意;“秋影”,秋天的景致;“客”,指朋友张祜;“翠微”,苍翠深碧的颜色,借代齐山。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依然苍翠碧绿的齐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往下望,江水清澄,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仿佛是江水把秋景包容在了自己的怀抱里。一个“涵”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明与空灵;“翠微”,写出了齐山的翠绿与秀美。诗人节日登临的愉悦,都在这空灵秀美的齐山秋景中体现了出来。写景生动,叙事简洁,自然引出下联。

颔联化典,劝客劝己:“开口笑”,语出《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菊花”句,化用《艺文类聚》:“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诗人出牧池州,正处一生中困踬不振的时期;好友张祜在穆宗时被令狐楚赏识,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也是个失意落魄之人。所以,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千端,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我们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须”,隐隐透出无奈和挣扎。诗人是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暂驱积压心头的郁结。化用典故,浑然无迹;劝人慰己,意蕴幽深。

颈联承上,继续劝慰:“但将”,只管;“酩酊”,大醉;“酬”,感谢;“恨”,惋惜、遗憾;“落晖”,落日余晖。诗人和朋友一天的畅游即将过去,面对落日余晖,不免会产生“光阴易逝,好景难长”之感、人生迟暮之悲。然而,杜牧此时刚四十三岁,应该是正值来日方长的中年,岂能“人到中年万事休”而就此消沉自弃。因此,诗人洒脱豪迈地说——朋友,让我们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感谢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消沉中含有执着,自勉自励中含着自我解嘲,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缪钺语),更觉抑郁悲凉。

尾联抒怀,用典作结:“牛山”“沾衣”,典出《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上据皆从而泣。”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再进一步安慰道——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表面看来,诗人此次登高心绪坦荡,对自己的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的意味。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内心并不超然。“只如此”三字,“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如此。既然这样,何必萦怀!”的无奈之情,尽含其中。怀才不遇、同病相怜的感愤,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用典出之,含蓄深婉。

全诗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语言清爽自然,情感复杂跌宕,抑郁与旷达交织,积极在消沉中凸显。诗人的文采风姿,尽在其中矣!

赏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佳节,我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青色。登山由高处下望江水,初飞来的大雁好比秋天的影子,都倒映在秋水中。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必须折下菊花插满头,尽兴归去,才不会辜负这样的好风景。

  
  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七言律诗《九日齐山登高》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晚唐诗人杜牧贬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九日齐山登高》诗以旷达(甚至颓废)的思想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杜牧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登山由高处下望江水,初飞来的大雁好比秋天的影子,都倒映在秋水中。涵,包容。翠微,也指齐山上的翠微亭,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为纪念李白所建。这一句情怀高远,读得出杜牧的名士气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必须折下菊花插满头,尽兴归去,才不会辜负这样的好风景。这一句还暗用了庄子的典故。《庄子·盗跖》说:“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杜牧引用这个典故说,人生欢笑难得,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酩酊(dǐng),大醉。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九日齐山登高》,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但是诗人的愁闷是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杜牧怀有很高的政治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

赏析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景物鲜妍,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览胜。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咏赏不绝。这首《九日齐山登高》诗,就是杜牧在会昌五年(845)九月九日,登上池州(即今安徽贵池)齐山而写下的一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诗的一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山明水秀、风景清丽的地方。池州在长江南岸,山川秀美,境内九华山和齐山是江南名胜之地。据《九华山录》云:“池州齐山,山脚插人清溪,石色青苍可画,洞穴半出水中,清溪直接大江,眼界豁然。又其旁,拔起数峰,奇甚,谓之小九华,皆齐山最胜处也。又其上,即翠微亭,是为山巅。杜牧之云,‘江涵秋影雁初飞’,此地此时也。”所以这位才华横溢、身临其境的诗人,一落笔就写得引人人胜。“江涵秋影”的“涵”字,用得极好。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的描绘秋景,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这个“涵”字,曲折地摄人眼底。这种幽美的景色,读来怎不使人神往。翠微,即翠微亭,在齐山九顶洞南隅,它是诗人携壶揽衣登临的地方。一起携壶登览的客人是谁呢?就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张枯。张祜年岁比杜牧稍大,两人的关系非常友善。他写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是传诵之作,深深地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牧对他的遭遇很是同情和惋惜,曾有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杜牧的仕途坎坷与张祜的怀才不遇,使两人之间的感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这种感情也自然而然地在这首诗中有所表现。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中间两联,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登上绝顶之后的矛盾心情。扰扰劳生,给他们以无限的感慨。杜牧生当晚唐多事之秋,他有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时刻注视着朝政的得失,在来池州之前的一二年中,就曾一再向朝廷上书,对平定泽潞之叛和抵御回绝南侵,提出了切乎实际的用兵之策和政治之见,当时虽为李德裕所采纳,但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身处僻壤。他出牧池州,是一生中困踬不振的时期。所以杜牧此时,思绪千端,无法平静。他想起了庄子曾经说过:“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的话,唱出了“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旷达之句。庄子对世事的感悟,使杜牧的一腔忧怀,顷刻消释。值此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乃以菊插满头的放浪习俗,酩酊入醉的忘忧之举,暂时驱开积压在心头的郁结。第六句“不用登临恨落晖”,则又从放浪沉醉之中;给自己作了解嘲。此句从字面看,两人的一天畅游,即将过去,不免产生那种“光阴易逝,好景不长”之感;然而诗人想到自己此时还只有四十三岁,正好中年,应该来日方长,岂能“人到中年万事休”而就此消沉自弃。因此可以说,这是诗人的自勉与自励。朱东喦把这句看作是“甚有旷观古今,随在自得之趣”,恐怕只是一种表象,似还没有完全说明诗人的本意。缪钺先生的分析很对,说杜牧这诗“表达了他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思”,而这种“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愤激者,有其积极向上的意思在内,只是一时无法施展而已。事实上,杜牧在这以后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得志而旷达懈怠。大中三年(849年),当他由睦州刺史调任吏部司勋员外郞时,也很想有所作为,并把自己经营的《孙子兵法》奉献给了当时的宰相周墀,作为自己一点微薄的贡献,就是一例。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七八两句,总结全诗,把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触景生情,感叹不已。登牛山而叹,本来有个故事:“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景公之在牛山,是因有感于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心绪坦荡,对自己的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内心并不超然。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满目秋景,感到兴致勃勃;接着转人感叹人世的愁多乐少,即纵情忘忧,从俗自遣;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之中寓以自勉自励;最后两句,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真是一唱三叹,耐人寻味。杜牧才思颖悟,又好标新立异,他把容易勾起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登高诗,写成这种含蓄有致、琅琅上口的喜人之作,表现了他的卓荦才能。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诗歌中最受人注意的一首,反映了诗人的文采风姿。这首诗,除了张祜步杜牧韵写了《和杜牧之齐山登高》之外,后世人们在经池州或游齐山时,咏赞不绝。许多学者、诗人,如宋孔平仲、明王守仁、闻人铨、许宗鲁等三十余人,他们踏着杜牧的游踪,或按杜牧的诗意,缅怀他当年登高忘忧的情怀。宋吴仲复的《齐山》诗云:“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明喻璧的《游齐山》则说:“江涵秋影携壶处,千载人犹说牧之。”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在这里游赏,所以杨万里在《宿齐山寺》中写了“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怡情醉上楼”的诗句,表示了对李白与杜牧这两位诗人的无限仰慕。杜牧这一首律诗,得到人们如此众多的唱和、赞叹,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少有的。

评点精粹

豪爽真率,不用雕饰,可想其人。([明]郝敬《批选唐诗》)

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为此句起得好时,下便随意随手,任从承接。或说是悲愤,或说是放达,或说是傲岸,或说是无赖,无所不可。东坡《后赤壁赋》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个字起得好也。得醉即醉,又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只如此,不醉也只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只如此。([清]金人瑞《贯华堂批选唐才子诗》)

通幅气体豪迈,直逼少陵。([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吴曰:“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为国为民的努力,往往由于被迫无所作为而落空,因此在他的诗中,愤惋、旷达、颓废的情绪都有。即如此诗,消沉中就含有执著,说“不用登临怨落晖”,也就是屈原的“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的心情,不过是正言若反罢了。(程千帆《古诗今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63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山行》诗意画 山行 杜牧 注释诗意

原文地址:《山行》诗意画作者:婉约_水墨氤氲《山行》诗意画纸本设色婉约题记:前有傲雪。琳姐姐相邀婉约画《秋林之约》,后有一画好友希望婉约以杜牧《山行》诗意构思一幅图。连续几天的绵绵细雨,让京城仿佛提前进入了秋天,这幅画的创作也

杜牧《题乌江亭》审美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审美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

【作品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

杜牧《泊秦淮》赏析 泊秦淮 杜牧ppt

【古典诗词赏析(二)】《泊秦淮》赏析窦凤才【原作】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释】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秦淮:秦淮河。长

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的赤壁

杜牧绝句《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赤璧:山名。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矾山。耸峙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周瑜在江中以火攻大破曹军于此。又,湖北省黄冈县城外江上有赤鼻矶,后人误称为赤壁

声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为网友落花无相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