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见闻 也说山东博物馆题字 上海博物馆题字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初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

之后历经两次搬迁,现在的新馆是2010年10月建成开放的。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

为山东博物馆。新馆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是济南最有影响的地标性建筑物

之一。这栋煌煌巨厦一经面世,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大厦正上方的

“山东博物馆”五个鎏金大字,更是遭到市民的热议,说好的不多,批评的不少。

记得笔者初到济南时,去山东美术馆看全国美展,被近旁的一栋巨厦所吸引,定睛

一看正是“山东博物馆”,馆名题字为草书,书写者不详。五个字中,“山东”和

“馆”一眼就可认出,但中间的“博物”两字就难以辨认了,虽然心里明白肯定是“博

物”两字。但平心而论,把这俩字单拿出来,的确是不太好认的。当时心想,如此巨

厦,题字者定是一位重量级的书法大师,至于为公益性的文博事业题字,为何要采用这

种难认的草书?一时没想明白。另外,由于没有署名,单从字体上也很难判定书家是

谁?后来曾和儿子提起,他也不知道题字为何人所书,只说这几个题字在济南惹的争议

大了,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传的最多的是这么一个段子:一对情侣在山东博物馆附近游玩,小伙子凝视对面的

大楼上的字说书法真不错,并大声念道:“心在情妇纳”。女孩子说:你SB啊,明明写

的是“山东情妇馆”,贪官的情妇都关在这里了。这时一个路人经过听到后,心想:两

个2B,不认得还在这里冒充有学问的!明明是“心系情妇波”吗!

笑话归笑话。不过,山东博物馆的草书题字,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山”写的貌似

“心”,“东”写的貌似“系”,“博”写的貌似“情”,“物”写的貌似“妇”或

“物”,“馆”写的貌似“波”或“报”,由此衍生出以下几个恶搞性的读法:一曰:

“心系情妇馆”,二曰:“山东情妇馆”,三曰:“山东情物馆”,四曰:“山东情妇

报”,还有“心系情妇波”、“心系情妇纳”等等,由于不知道题字出自何人之手,一

时间,非议不断,恶搞连连,把一个好端端的山东博物馆腌臜的不像样子。

为此,笔者特意就山东博物馆题字问题,做了一番小小的研讨。初步有了答案。

原来,“山东博物馆”的馆名题字是郭沫若先生所书。据山东博物馆研究员陈梗桥

先生介绍,山东省博物馆建成开放之初,一直沿用的是茅盾(沈雁冰)先生题字牌匾。

1992年10月山东省博物馆迁址于千佛山北麓,开始改用郭体书法为馆名。个中原因,

竟是因为茅盾先生的题字中有一个“错别字”。陈梗桥先生回忆:“因为沈雁冰题字中

‘馆’字是‘舍’字旁,汉字标准化后‘馆’为‘饣’字旁,当时我们考虑着山东省博

物馆要是再用错别字,那不是成了大笑话?所以经过商讨后决定用郭沫若的题字。“郭

沫若除了是文学家,他还是著名考古学家,用他的字更贴切。不过他的题字里面没有

‘省’字,为了尊重原作最终没有加上‘省’。陈梗桥解释说。

但笔者认为,陈研究员的这个解释很难成立。理由是,1992年第二次迁址弃用茅

盾题字改用郭老题字时,博物馆并未更名,正式名称仍为“山东省博物馆”,其中的

“省”字显然是博物馆添加上去的,因为郭老的题字里面并没有这个“省”字。如果说

是“尊重原作”,为何1992年迁址时不尊重,一直要拖到2010年第二次迁址时才想起

来尊重?

2010年山东省博物馆再次迁址,并改名山东博物馆,仍然沿用了郭老的题字。笔

者认为,山东博物馆去掉“省”字,绝不是陈研究员说的只是“为了尊重原作”那么简

单。一定是经过了慎重研究才决定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事业单位的更名,必须经过政

府编制部门的审批。现在看,山东博物馆去掉了“省”字,不仅字面简洁了,而且视野

也开阔了,意义自然也深远了许多,如同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等,又有哪一

个带了“省”字?。

那么,郭沫若的题字又是怎么来的呢?经查资料,1959年2月,郭沫若先生生曾到

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并赠送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他作的一首古体诗,作品落款中有“山

东博物馆”五个字,后来,山东博物馆在考虑弃茅盾题字改用郭老题字时,采用的就是

题诗作品中的这五个落款字。也就是说,现在的馆名题字并非郭老为山东博物馆专门题

写,而是博物馆方面从他赠送的诗词书法作品中截取下来的。

郭老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同

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对他的书法,笔者历来喜爱,看的多,也熟悉,郭老生前题字遍

布神州,别的不说,仅笔者所在的蚌埠市,他就为好几个单位题写过字,如“蚌埠日

报”,“蚌埠医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和“蚌埠市人民印刷厂”等。因此,对郭老

的题字,一般情况下笔者很容易就能认出,但说老实话,对“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

却没能看出来。为啥呢?原因是郭老生前应邀为一些单位题字,向来都比较郑重,从不

马虎,书体多用行书或行草,绝少采用草书,细观他为许多学校、刊物、景点、碑亭题

写的字莫不是如此,就笔者所知,他生前到访蚌埠时题写的“蚌埠日报”,“蚌埠医学

院”,“安徽财贸学院”和“蚌埠市人民印刷厂”,结体严谨,舒展大气,既好看又好

认,如今,除人民印刷厂不复存在了以外,蚌埠日报和蚌埠医学院还在使用郭老的题

字,安徽财贸学院改称安徽财经大学后,校名仍然采用的是郭体字。但郭老对书写诗词

曲赋之类就不同了,非常放的开,笔走龙蛇,狂放不羁,他生前书写并出版的《毛主席

诗词三十七首》和《井冈山巡礼》等,可为佐证。

如此以来,对于郭老为山东博物馆的题字为什么不采用行书或行草,而采用草书这

一让观众难以辨识的书体,其来龙去脉也就十分清楚了。真实情况是,郭老并没有专门

为山东博物馆题过馆名,现在的题字是山东博物馆从郭老诗词作品中撷取下来的。郭老

如果应邀专门为山东博物馆题字,我相信绝不会书草体,更不可能惹来这么多的非议。

另外,笔者对山东博物馆弃用茅盾题字改用郭老题字的做法也不以为然。茅盾先生

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坛巨擎,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部长,德高望重,其书法结体工整,稳重隽永,别具一格,也极好辨认。可以想见,他当年肯定是应山东博物馆之邀才欣然题

字的,对博物馆方面来说,应该是很大面子了。但在使用了多年之后,馆方以一个小小

的借口,中途换字,不知是否想到了“尊重”二字?依个人愚见,这事不管从哪个角度

看,做的都欠妥甚至不太地道。而且,给出的理由也很不像样子。按陈研究员的说法,

弃用的原因主要是茅盾题字中有一个错字,这完全是误解。须知,“馆”用“舍”字

旁,并非错字,而是“馆”字的另一种写法,在书法艺术中再正常不过,可以说屡见不

鲜,根本谈不上是错别字,更不可能成为什么“大笑话”。这其中是否有其他什么隐

情?恐怕连陈研究员自己也未可知了。

最后,笔者通过仔细对比郭老原作发现,现在使用的馆名题字中,除“博物馆”三

个字相符外,“山东”两字与作品中的“山东”并不怎么相同,咋看咋不像。是放大制

作时走了样,还是笔者个人的鉴赏眼光不及?请博友对比照片,自有结论。


2010年建成的山东博物馆,新馆沿用了郭老草书题字,自向社会开放以来非议不断,恶搞连连。


第一次迁址时的山东省博物馆,建于1992年,从这时开始弃用茅盾题字,改用郭老诗词题字。注意:牌匾上的“省”字是郭老原作中没有的,所以,到第二次迁址时,所谓“为尊重原作而去掉‘省’字”一说是不能成立的,


郭老1959年参观山东省博物馆时的题诗,东博物馆题字源出于此,但仔细对比可以看出,在使用的馆名中,“山东”两字与原作中的字并相同,原因不明。

烟台市博物馆馆名亦为郭沫若题写
郭沫若1958年为蚌埠医学院的题字

郭沫若为蚌埠日报题写的报头


【济南见闻】也说山东博物馆题字 上海博物馆题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645.html

更多阅读

也说《竹影》的情趣理 中国情趣用品代理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70)(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12年第一期)“爸爸”换位为哪般?——也说《竹影》的“情趣理”宁波鄞县蓝青学校马乐杭州外国语学校程东文一 “爸爸”是谁《竹影》一文,主人公毫无疑问是“爸爸”。他是孩子们

也说黄河源头在哪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也说黄河源头在哪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这是一首歌曲的歌名。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曲麻莱县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这是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习惯和各家意见,确认

声明:《济南见闻 也说山东博物馆题字 上海博物馆题字》为网友我会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