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统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

一心一统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

一心一统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曹操从公元204年占据邺城,经过他苦心经营,邺城实际上成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一切政令皆出于此,许昌的汉献帝已经成为打着皇帝旗号的傀儡。那么,位极人臣的曹操为何不代汉称帝呢?我认为主要有不便、不能、不敢、不想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曹操集团势力发展不便称帝。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些群雄并起的军阀势力中,大多数领军人物只有军事头脑,少有政治眼光,而曹操在这方面表现的与众不同,有他的独到之处,可谓独具慧眼,他清醒的认识到政治策略的正确与否是关系民心背向、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三国志 魏书毛玠传》载,最早向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臣是毛玠,当时汉献帝还在流亡之时,毛玠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于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王霸之业可成”。《三国演义》第14回荀彧向曹操进策:“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文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听后大喜,汉献帝还在长安时就多次遣使通好,加强联系,大献殷勤,当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曹操毅然决定亲率大军赶赴洛阳把汉献帝弄到手,又采纳董昭等人的建议把汉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当时不叫许昌),以许为都,自己以辅王的身份,用汉献帝王朝的名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和曹操集团对抗的袁绍就缺乏这样的政治眼光,他的谋士沮授在汉献帝流亡时也为袁绍进过这样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要袁绍迅速把皇帝这个宝贝弄到手,因为在封建社会,天子常常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汉献帝身上即使剩下一件褴褛的皇袍,那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但袁绍以“奉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为由拒绝了沮授的建议,没有听从,这就表现了袁绍的目光短浅,头脑简单。

汉献帝到达许地以后,成为了曹操手中的一张王牌,成为曹操讨伐异己、实现统一的工具,这样给曹操造成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使割据一方的军阀纷纷陷入了被讨伐的尴尬境地,从此,曹操力挫袁绍、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说拥立汉献帝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转折点,他利用汉献帝这个阶梯,才登上了权力的宝座,所以说为了曹操集团势力的发展需要,曹操不便称帝。

二、巩固军事后方不能称帝

曹操戎马一生,以“奉天子以令诸侯”的身份,昭告天下,号令诸侯,来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就必须处理好和汉献帝的关系,汉献帝虽然软弱,但毕竟是天子,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忠于汉室的仍大有人在,孔融、崔琰等就是潜伏在曹操势力中的保皇派,一旦曹操篡位称帝,这一大批人马上站出来,成为他的对立面,就连跟随曹操多年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谋臣、曹操的儿女亲家荀彧都反对他称帝,他怎么敢冒天下大不韪呢?

最高的权力就是最大的诱惑,对于汉献帝来说也是这样,他不愿大权旁落,江山让给别人,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皇帝,于是他也要复辟,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或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尝试的危险游戏,如授衣带诏给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等,这些虽然没有成功,但都是潜在的危机,时常在提醒曹操拥汉反逆的保皇派大有人在,如后来许都暴乱耿纪、韦晃之流,他们或许比汉献帝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曹操正是有了汉献帝这块招牌,才可以安抚朝中的士子之心,使整个士族阶层服帖,同时也可以利用士子之心对朝廷的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才,来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如果曹操一旦登上帝位,这些人马上成为他的对立面,即使杀几个头面人物,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因为士子之心不是靠武力震慑了的,所以曹操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他巩固后方的战略眼光,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之处,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叛乱和反对大都是他被封为魏公和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护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人们称他为奸雄,最奸之处莫过于不夺帝位,却拥有帝权,既得名又得实惠。

三、自身保护使他不敢称帝

据《曹操年表》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汉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用的旌旗,外出“警戒清道”。五月曹操建筑了诸侯才有权享受的宫殿,六月曹操封军事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诏令曹操“冕上缀十二旒,备皇帝乘车”。同时封曹操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离迈向帝位只有一步之遥。这时曹操已经掌控了朝廷的一切大权,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名号而已,但曹操至死也没有迈出这一步。

公元219年襄樊大战中孙权为夺取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大忙,却得罪了刘备,孙刘之间十年的联盟就此结束,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境地,孙权急忙和曹操缓和关系,上表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早正大位”。如果曹操称帝,拥汉派会强烈反对,曹操就会陷入困境,这样就减轻了孙权吴国的威胁,但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没有上当。

曹操不称帝也受前车之鉴的影响,不敢称帝。公元192年董卓欲废帝自立,结果被王允、吕布所杀;袁术自立,结果群雄起而攻之,自取灭亡;孙策怀揣玉玺,有称帝之心,也被杀死江边,袁绍私刻玉玺也想自立代汉,结果也成了冢中枯骨。所以曹操不称帝是明智之举。曹操不但不称帝,还把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汉献帝,除了笼络人心外,对待傀儡皇帝也一样不敢不恭敬,不得不每天朝拜,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

四、保持名节不想称帝

曹操起家可以说是从“拥帝匡汉”才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在政治谋虑中,以天子名义兴师问罪,使正义站在自己这一边,从而赢得道义上的支持。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微,但朝纲伦常依然存在,儒家文化的忠、孝、礼、仪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曹操摆脱不了儒家的影响,如果他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和董卓就没有什么两样。董卓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人人得而诛之,曹操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

当曹操大权在握时他也不想称帝。《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民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曹操)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也,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颂的对象。曹操心里清楚,在历史的长河里,做圣人的美名比身背骂名的皇帝要好的多。

《三国演义》第56回写道,一帮文武大臣恭维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当皇帝)。曹操一番论述表明自己的心迹:“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室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念自讨董卓、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想猜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曹操心志由此可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表向曹操称臣,劝曹操登帝位时,曹操已经64岁,他自知将不久人世,这或许是他当时不愿称帝的真正原因。

曹操一生戎马生涯,风餐露宿,为维护汉室和统一付出了巨大辛劳,封建时代后人大多骂他主要是他对汉献帝专横粗暴和虐杀皇后的事上,但曹操终归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引用后人的诗赞曹操曰: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留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有霸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摘自贾海仲《古邺之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6008.html

更多阅读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曹操和杨修的故事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1800年以来,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实例加以注解。诸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

诸葛亮华容道放走曹操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堪称经典,人们在赞叹诸葛亮、周瑜神机妙算的同时,对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得以逃脱总有几分遗憾。且不管作者罗贯中秉承正统思想,抑曹扬刘,这里仅就诸葛亮释放曹操的原因做一探讨。

在河南发掘的曹操墓里都有些啥 河南安阳曹操墓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器陵墓一直是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自魏晋始,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以至文学家、地理学家都对曹操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操墓成为历史之谜的过程,已远远超过曹操墓本身的价值,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曹操的墓地到底在哪里? 曹操死后葬在哪里

曹操身为一代奸雄,生前虽杀人无数却也建下赫赫功绩,死后千年始终是世人关注的对象,包括他的最终归宿之地也成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证据。曹孟德风云一世,曹操墓千古难寻。漳河底不断浮出的断肢,荒野里遍布的疑冢,是阿蛮生性多疑的证明,还是

七、曹操之死及其诸子之间的关系 诸子三年七班

说到底王位的交接班实际上是一次权力的再分配,虽然这个再分配只是权力结构中心少数之间的再分配,同时这个权力再分配的焦点,凡涉及这一极其敏感的问题,在上层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会演化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虽然不是公开的

声明:《一心一统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为网友无从诉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