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的由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迁徙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自中
国朝鲜族迁入中国时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年
代。在这样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朝鲜族人民同汉族、满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
一道,为开发东北边疆,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中国朝鲜族的迁入
我国与朝鲜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且又山水相连,隔江相望。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
境,使两国人民自古就不断相互流移过境谋生。据中朝两国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有许多
“新罗”人流居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史称“新罗坊”。自辽代到清朝初期,
历代都有众多的朝鲜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居住。在这些朝鲜人中,大部分是战俘和在战争
中被抓来的百姓,也有一部分是越境潜入的流民。这些在清初以前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
及关内的朝鲜人,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融合到汉族和满族的群体之中,这些人的后裔作
为民族的独立群体的主要特征已不复存在。现今的中国朝鲜族是与他们毫不相干的在近
代和现代从朝鲜迁入的民族群体,因而,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朝鲜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概念,是指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朝鲜族,而不是
泛指居住在中国的一般朝鲜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始于19世纪中叶,这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历史源头。当
时,腐朽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英、法等资本主
义列强便不断向中国发起武装侵略,迫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
不平等条约,并向清政府索取巨额赔款和种种特权。沙俄也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
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去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进而
又把侵略魔爪伸到图们江沿岸。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压榨,1843年爆发
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了镇压这一落千丈革命运动,清政府自咸丰十三年(1852年)
起,在东北征调频繁,致使东北地区户口凋零,家室凄苦。边防空虚。在这种情况下,
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和增加财源,不得不逐渐放松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封禁,开
始默认乃至允许朝鲜垦民越江垦殖和居住。现时在这个时候,正赶上朝鲜国内连年灾荒
,赋税繁重,民不聊生,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求生图存,朝鲜
灾民只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我国东北。他们来到这广袤的土地,披荆斩棘,饱经沧
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双手和血汗把这个荒芜的迷茫大野,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
,物足年丰的富饶之地。
朝鲜族在近代和现代迁入中国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中
叶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这一时期迁入的人们,主要是经济原因迁居的自由
移民;第二阶段为1910年“日韩合并”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一时期迁入的,主
要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迁移到中国来的反日爱国的人们;第三阶段为1931年“九一八”事
变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政策
而被迫迁来的强制移民。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强制移民和由于政治原因而迁居
的一部分人又回归朝鲜,而现今的中国朝鲜族则是以第一阶段迁入的自由移民为基干,
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迁入而永居中国加入中国国籍的人为主体的民族群体。
中国朝鲜族在近代和现代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过程不尽相同,按时间和地域,可分为鸭
绿江以北地区、图们江以北地区和黑龙江省地区等逐步由南而北的三个区域。下边就将
这三个地区迁入的情况简述如下。
鸭绿江以北地区:近代朝鲜垦民最早在鸭绿江以北落脚居住之地是鸭绿江和浑江之间的
“西间岛”地区。1861年,汉族人在浑江流域大搞森林采伐和水运木排,许多朝鲜流民
闻讯前来充当伐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一带土质肥沃,宜于耕作,于是有此人
便索性留居。
朝鲜尽管很早以来就实行边禁,但是沿江各镇的佥使(官名)在每年的寒露前后,限期
一个月,允许百姓渡江到中国境内砍柴。因而,鸭绿江南崖的朝鲜百姓熟知江北一带的
土地肥沃,只因害怕惩处,不敢留居。可是到了1871年,边禁松弛后,开始有人做木排
,携眷偷渡鸭绿江,到辑安一带居住。
特别是1860年以后,朝鲜北部边续发生水旱灾害,尢以1869年和1870年的旱灾为甚,称
为“已巳大灾年”。灾民们熬不过饥饿之苦,抱着与其饿死,不如渡江求生的愿望,纷
纷冒禁潜入鸭绿江以北逃荒。朝鲜平安北道观察使面对这种情形感到无可奈何,只好默
许。当1872年朝鲜厚昌郡官吏崔宗范等人受该郡郡守之命,到鸭绿江以北巡察朝鲜垦民
时,他发现,西至分界江,北至汤河,近千里之间,与清人三五杂处者,殆数万户矣。
1875年,朝鲜垦民在通化县的上甸子、下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尔后很快推文到
邻近的兴京(现为新宾,下同)、柳河、桓仁等地。这一成果,以巨大的诱惑力吸引了
更多的朝鲜垦民涌入这一地区。
1883年3月和月,清朝政府与朝鲜之间先后签订《奉天与朝鲜边民交易章程》、《吉林朝
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这两个章程,“改互市旧例为随时交易”,允许奉天省(现辽
宁省)与朝鲜边界的商民随时时往来。至此,奉天省与朝鲜之间的边禁实际上等于废除。
1889年,朝鲜平安北道观察使,未向朝迁请示,把鸭绿江以北朝鲜垦民居住一地区,划
分为28个面(相当于乡),分归朝鲜的江界、楚山、慈城、厚昌等四个郡管辖。此时,
兴京府知事就朝鲜垦民在中国境内居住问题,也曾经禀请朝廷,朝廷的答复是,朝鲜使
用清朝年号,因而不能把他们视为外国人。由于清政府采取这种默许态度,到中国境内
的朝夕垦民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这些垦民的管理,朝鲜政府于1897年委任徐相懋为西
边界管理使,把当时居住在通化县(12个面)、桓仁县(4个面)、兴京府(2个面)一
带的8700余户,37000余人纳入他的管辖。这就是鸭绿江以北地区最早开成的朝鲜垦民聚
居区。到了1901年,朝鲜政府在这一聚居区实行乡约(行政官员)制,委任议政府参赞
李容泰为乡约长,徐相懋为副乡约长。1907年,朝鲜政府废除了这一地区的乡约制,允
许该地朝鲜垦民自治。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于是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
殖民地。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者实行强制的移民政策,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朝鲜移民,怀着满腔悲愤,被迫迁入中国东北,于是便形成了世界
史上罕见的民族大移动的潮流。以鸭绿江沿崖的长白、临江、辑安等地为例,1905年时
,这一地区区有朝鲜垦民8750余户,39440余人,而到了1911年便增至12100余户,50100余。
1906年,平安北道碧潼郡人金时祯到奉天(现沈阳,下同)一带开垦务农,之后,平安
南道、庆尚南道一带的朝鲜垦民亦接踵而至。当时,奉天都督赵尔巽就朝鲜垦民在东北
杂居问题,曾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讨论,讨论结果认为,朝鲜人早在高丽末期就有流寓东
北者,但他们都已加入了中国籍(意为融化成汉、满族)。现今流寓东北的朝鲜垦民,
以后出不能不成为中国人,因而不能把他们当作外国人看待。由于清廷采取这种默许态
度,使朝鲜垦民比较顺利地不断深入到东北各地。安奉铁路改轨通车和奉天水利局开凿
灌溉渠以后,朝鲜垦民群集于奉天一带,在新民、辽水附近和太公堡、吴家湾、塔湾、
北陵等地,很快形成了朝鲜垦民居住的村落。1913年,好多朝鲜人从安奉路沿线和柳河
、新宾等县移入抚顺,从事采矿和耕作。1914年,朝鲜商人首次到长春居住经商,之后
,务农者相继而至。1918年前后,居住在开原、抚顺一带的朝鲜垦民又向流移,延伸到
郑家屯西部和东蒙一区的巴彦塔拉附近。还有部分朝鲜垦民,从热河一带深入到张家口
一带。这样一来,朝鲜垦民不仅遍布辽宁省各地,而且进入到长城以里。
以上就是朝鲜人迁入鸭绿江以北地区伊始的概况。
图们江以北地区:清朝自康熙初年以后,把延边地区定为禁山围场,严禁平民百姓理入
。这时,朝鲜的界禁也很严格,冒禁越界者一旦被捉,就被处死。封禁初期,图们江南
崖一带尚为地多人少区域,加之界禁严酷,很少有人犯禁越界。
1869年,朝夕北部发生严重的水灾和雹灾,1870年又发生严重的旱灾。朝鲜政府为防止
难民逃往图们江以北,采取了防范措施,从1869年到1871年,在沿江150里的边沿,设置
了60个“炮幕”,每“炮幕”安排三至五名兵卒用以监视难民越界。朝鲜李朝统治者认
为,“新旧炮幕,星罗雾列”,众多的兵卒“排立直守”,“虽飞禽走兔之微,莫敢漏
焉”。然而,这种措施仍未能阴止逃荒的灾民,他们依然“不惜冒犯重禁渡江越境”。
这些越境的灾民,在图们江以北“卖妻鬻子乞食求生”。未过一年,“有家室者仍归故
土”,无家室者则留下来做了汉族人或满族人的“男仆女奴”。
在朝鲜北部连遭两年严重自然灾害,人民难以度日之时,朝鲜会宁府的府使洪南周冥思
苦想,想出个“越江垦种”的计划。在图们江中有几处“夹芯子”,朝鲜人当时称这些
“夹芯子”为“间岛”。洪南周设想,如果利用一条小溪把图们江对崖的沿江平原圈成
一个“间岛”,便可名正言顺地进行垦种。根据他的这一计划,该郡土豪李寅会、面长
林秉河等人动员农民向府衙提出了“越垦请愿书”。洪南周接到这份“越垦请愿书”以
后,即刻予以批准。这样一来,好多农民便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开始公开地越过图们江
进行垦种,并把越江垦种地带称之为“间岛”。实际上这只是为了掩人耳目。那些越江
垦种的朝鲜农民,只是越江垦种,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在这一时期,即清朝同治年间
中国朝鲜族的由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只有给汉族人或满族人“佣奴寄食”的朝鲜流民,而无越境垦地居住的朝鲜垦民。
到了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主义不断侵犯中国东北边界。清廷为了巩固边防,开始对图
们江一带采取了实边政策。光楮八年(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等人,根据知府李金庸
等勘察延边一带荒地的情况,为了“安民业而裕饷源”,援照奉天省开放围场的在案,
以上奏批准在现岗(现在的延吉市,下同)、东五道沟、黑顶子等地设立招垦局,在珲
春设立招垦总局,对汉族移民实行“招佃认领垦种”政策。
到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在图们江以北地区出现了垦地居住一朝鲜垦民。起初只是
以“春结农幕,秋辄掇归”的方式进行偷垦,后来因封禁不严,便携带家着居住下来。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和边务督办吴大溅,向翰廷上奏并得到批准,对这些朝鲜垦民
进行户口登记,并决定纳入中国版籍,分归敦化、珲春两地管辖。朝鲜政府得知这一消
息后,向清廷要求收还朝鲜垦民。清政府答复,让朝鲜政府“限期一年,悉数收回”。
1883年,朝鲜政府派经略使鱼允中到图们江以北地区进行收还工作,但因有些朝鲜垦民
“恋此乐土”未能收还净尽。这些收还未尽的朝鲜垦民,成为近代最早在图们江以北地
区垦种永居的朝鲜族。
光绪十年(1884年),珲春副都统奉谕兼任帮办,“不仅专办边防,而韩民越垦事宜亦
由其随时经理。”光楮十一年(1885年),根据《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1883
年签订),在和龙峪(现在龙井市智新乡)设立通商局,在光霁峪(现龙井市光开乡光
昭村)、西步江(现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设立分卡。这些通商局卡的设立,“本欲
羁縻(笼络之意)韩民,非为多收税项。”当时这一带还没有厅、县的设置,通商局卡
就“兼有理民之责”。同年,因“俄人有与朝鲜陆路通商之议”,为了“安抚韩民,不
使生心外向”,把上述三处通商局卡改为越垦局,并把图们江以北长约七百里,宽约四
五十里之地划为朝鲜垦民的专垦区。清朝政府的这一措施,在对待图们江以北地区朝鲜
垦民的政策上,是一次重大的具有转折性的变化,结朝鲜垦民大量迁入图们江以北地区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朝鲜垦在图们涨以北垦种居住的时间虽然比鸭绿江以北地区晚,但
是由于有了这一专垦区,使万千朝鲜垦民获得了安身立业之地,进而很快地形成了巩固
的朝鲜垦民聚居区。
当初设立越垦愕时,朝鲜垦民的居住地主要在和龙峪所辖之地,后来,由于招垦的汉民
大部分无力耕种自己承领的大片荒地,就招朝鲜垦民佣耕,于是,朝鲜垦的足迹便逐渐
踏入汉民招垦区域(后来的延吉厅所辖之地)。而且,由于有的汉民把部分荒地卖给朝
鲜垦民,从而,使有的朝鲜垦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日益增多的朝鲜垦民的管理,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颁布了“雉发
易服”令。该令规定:朝鲜流民留去听其自便,愿留者必须“雉发易服”,只有“雉发
易服”才能发给土地执照,并承认是中国百姓。这样一来,有好多朝鲜垦民因对“雉发
易服”反感而返回朝鲜。留下来的朝鲜垦民,有一接受了“雉发易服”,也有的以种种
巧妙的手法,既避免了“雉发易服”,又照样取得了土地。
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收还朝鲜垦民图们江以北越垦
的地亩,进行清丈,然后对朝鲜垦民实行“编甲升科”。1894年把和龙峪越垦局改为抚
垦局,下辖四个堡三十九个社。另外,在图们江下游的珲春、东五道沟、黑顶子一带建
立十七个社;在南岗(现在的延吉)一带建立六个社。据有关史料记载:光绪十六年(
1890年)时,在图们江以北越垦的朝鲜垦民“尚不过数千人”,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增至四千三百余户,男女丁口二万八百余人”,到1910年,则达十六万三千余人
。朝鲜垦民居住的区域,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仅限于图们江北岸之地,到19
11年时,延吉厅西自长白山东这长超级六道貌岸然沟等处,东至珲春河流域,北至铜佛
寺、蛤蟆塘、绥芬甸子等处,合延吉厅4000方里这地,皆有韩民之足迹。且不仅延吉厅
之地而已,西至长白山北麓,如进林府所属之头道江、柳河等处,敦化县所属之娘娘库
(现为安图县松江镇)、小沙河、乳头山等处,东至绥芬厅所属蜂蜜山、三岔口等处,
东北至距延吉700余里之宁古塔等处,越垦者皆有日增长率月盛之况。在1910年“日韩合
并”以后,朝鲜垦民向图们江以北地区迁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从1910年到1920
年的11年间,共迁入88815人。
在“日韩合并”前,朝鲜垦民迁入中国,基本上是由于生计艰难而迁入的,而在“日韩
合并”以后的迁入,政治因素则成为很重要的原因。因而,这个时期迁入的人,不仅限
于农民,而且有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等各个阶层的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为了寻求
民族解放而到中国来找出路的。据当时日本领事馆调查资料,到1929年末,迁入东北的
朝鲜人共计619276人,其分布状况为:南满铁路沿线为39531人;辽宁省135245人;吉林
省54661人;延边382390人;黑龙江省7449人。实际上,当时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朝鲜垦民
远远超过了上述的数字。但仅就这个调查资料也要以看出,居住在图们江以北地区的朝
鲜垦民民经远远超过鸭绿江以北地区,成为东北三省中最主要的朝鲜垦的聚居区。
黑龙江省地区:在近代朝鲜垦民迁入黑龙江省,要比迁入鸭绿江以北地区和图们江以北
地区较晚。迁入到这一地区的朝鲜垦民,大体上经由如下四种途径:
其一,自俄罗斯的沿海州和乌苏里江一带迁入的。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朝鲜垦民不
断移流到俄罗斯境内,起初在海参崴一带落脚,以后逐渐深入到乌苏里和黑龙江沿岸地
区。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移流到俄罗斯境内的朝鲜垦民将近20来万。在这一
段历史时期,沙俄政府对朝鲜垦民有时采取欢迎或默许的政策,而有时又采取限制或排
斥的政策。因而,时有一些朝鲜垦民迁入黑龙江境内居住。1867年,一些朝鲜垦民从俄
罗斯的海兰泡一带来到瑷珲法别拉河口和大公河流域垦种定居。
其二,移流来筑路的劳工在此定居。1897年至1903年,沙俄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
该路以哈尔滨为中心。修筑这条铁路时,不少来自朝鲜或南满一带的朝鲜垦民充当劳工
,筑路竣工后便留居该铁路沿线各地。1900年闪后,一些来自朝鲜的垦民作为筑路劳工
到了哈尔滨,完工后留居当地从事农耕或经营饭馆、旅店等行业定居下来。
其三,从延边等地迁入的。朝鲜垦民先在延边一带落脚,以后逐渐向北迁移。居住在珲
春一带的人一般沿着瑚布图河、大绥芬河、大肚川河迁入东宁一带。居住在延吉、图们
、汪清一带的人越过老松岭迁入东京城、宁安一带。居住敦化、安图一带的人则沿着敦
化河(即牡丹河)迁入东京城一带。
其四,从南满和吉林一带迁入的。渡过鸭绿江迁入到东边道地区的朝鲜垦民,是经由辑
安、宽甸、通化、桓仁、临江、柳河、新宾等地迁往黑龙江的五常、阿城、滨江等地定
居的。
从时间上看,朝鲜垦民大量迁入黑龙江省境内,是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的1910年以
后开始的,特别是进入2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对朝鲜人民的法西斯统治
,迁入到中国黑龙江省的埋怨垦民急剧增加,几乎遍及黑龙江省的各县。到1930年,居
住在黑龙江省的朝鲜垦民已经达到44463人。
以上是“九一八”事变以前,朝鲜垦民迁入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伙
同汉奸扶植溥仪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从此,东北陷入了日伪统治时期。日
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采取了极其险恶的“以鲜治华”策略,制订出“朝鲜人移民
计划”,将大批朝鲜人强制移居东北各地。1936年8月,伪满政府和朝鲜总督府共同制订
《在满朝鲜人指导纲要》,议定每年从朝鲜移民一万户,并决定把朝鲜移民作为满洲国
国民的“构成分子”。仅在1937年至1941年的五年间,就有24468户朝鲜移民被强制迁入
东北各地。据琼斯《1931年以后的东北》中所载:“到1945年东北光复前,居住在中国
东北的朝鲜人共有三百万人之多,超过了(当时)东北总人口的5%。”1945年“八.一
五”光复后,一部分居住在中国的朝鲜人又迁回朝鲜半岛。
这是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的主要历史过程。
(二)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
中国朝鲜族作为民族共同体,是有其形成民展阶段,有一定历史条件的,并不是朝鲜垦
民(包括流民)一到中国就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
中国朝鲜族,是在近代和现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民族,是长期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环
境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民族特征上看,具有朝鲜
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族固有的民族传统和基本特征,又在继承朝鲜民族传统和特征的基础
上,带有中国色彩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第二,从国籍和法律上看,它是由珍有中国
国籍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成员组成的并为中国宪法肯定的一个少数民族共同体。从这
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朝鲜族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共性----它是近代和现代朝鲜民
族共同体的一分支;另一方面,又具有个性----它是整个朝鲜民族共同体中的一个特殊
类型,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两个重要条件,两者缺一
不可。如果只具备一个条件,就不能成其为中国朝鲜族。比如,同样是生活在中国的近
代和现代的朝鲜人,如果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就不是中国朝鲜族,而是外国人----朝侨
。“八.一五”抗战胜利前居住在中国关内的朝鲜人,未加入中国国籍的,就不是中国
朝鲜族成员。
可见,中国朝鲜族不只是族源血统的概念,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中国朝鲜族
的形成,是同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史,经过了
一个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说,是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为止,前后大约经历100年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有过几个阶段性的演变。
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政府对近代迁入中国的朝鲜垦民实行“归化入籍”政策(实
际上是一种同化政策),对接受中国政府管理的朝鲜垦民实行户口编甲,熟地升科纳租
,还要“雉发易服”才能加中国国籍。1908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地朝鲜垦民中,加入中
国国籍的约有4500人。1909年(宣统元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国国籍条例》和《大
清国国籍条例施行细则》,从此,清朝政府不再推行“雉发易服”政策。后来,到了民
国时期,在1918年2月5日,也颁布了《中华民国国籍法》和《国籍法施行条例》,到19
29年,据不完全统计,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垦民有10979户,55723人。尽管如此,不论
是清朝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对待朝鲜垦民并没有改变其限制、岐视和排斥政策。国民党
政府则从来没把朝鲜族作为少数民族来对待。他们对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只承认居住
权,不承认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他们把朝鲜族耕种的土地和经营的工商业当作“
敌伪资产”加以没收,使朝鲜族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自从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民,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历史
命运。中国共产党早在1928年6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指出:“中国境内少数
民族的问题(北部之蒙古、回族、满洲之高丽人、福建之台湾人,以及现部苗黎等原始
民族,新疆和西藏)对于革命有重大意义,特委托中央委员会于第七次大会之前,准备
中国少数民族问题材料,以便第七次大会列入议事日程并加入党纲。”(见《中央文件
汇集》1928年第三册314页)中共满洲省委于1927年10月成立后,为更好地团结、领导6
0万朝鲜族人民同其他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反日斗争,于1931年成立起“少数民族运动委
员会”和“少数民族部”。1935年又成立“民族人民部”,“管理东北四省内少数民族
(韩国人、蒙古人、旗人)事项,在民族人民部下设少数民族委员会,由韩人二人,蒙
古人二人及旗人一人共五人组成之,民族人民部长兼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
”的总结决议》,决议中号召“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瑶、
黎、畲等)的兄弟民族们!大家起来!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
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红军与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
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国统一抗日联军。”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对朝鲜
族在中国的地位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观点。1947年1月10日,在中共吉林省委召开的群工
会议上,周保中同志在报告中指出:“1928年以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把东北的特别是
延边的朝鲜居民列为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八.一五’东北光复以后,东北中
朝人民关系与在中国的朝鲜居民的地位问题又重新提起,朝鲜人究竟是中国境内的少数
民族呢?或是外国的侨民呢?1945年9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就已经注意到东北的朝鲜民
族问题,认为除参加华北抗日战线的朝鲜义勇军,在东北的朝鲜居民一般的视同中国境
内的少数民族。”特别重要的是,迁入中国境内的广大朝鲜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
同汉族、满族等各族人民一道,不仅参加了边境开发建设,而且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逐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民族聚居区,并且继续保留着朝鲜民族固有的特征。在这个过
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消除了民族隔阂,得到了汉族等兄弟民族的帮助和
支持,汗水和血水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同中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战斗在一起。
尤其是从1946年至1948年间,东北解放区的朝鲜族和各族人民一道参加了史无前例的土
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兄弟一样分得了土地,成了中国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样,作为中
国朝鲜族民族共同体的内因条件已经成熟,但外因条件还具备,因为这时从全国来看还
没有完全解放,许多地区还被国民党占领着,中民党政府是不承认朝鲜族为中国的少数
民族的。
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以后,明确规定:加入
中国国籍的朝鲜族是国华民族的成员,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样,中国朝鲜
族才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真正加入了中华民族的行列,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并与
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参与管理国家的事务,至此,便完全形成了中国朝鲜族民族共同体。
在1952年9月3日,根据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精神和中央人民政
府的批示成立了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后于1955年根据我国第一次宪法规定改为自州)
。从此,中国朝鲜族便成为拥有自己的自治区域,享受自治权利,并受到中国法律保护
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三)中国朝鲜族人口分布现状
中国朝鲜族的迁入过程,也是自然的分布过程。中国朝鲜族分布的主流在鸭绿江、图们
江沿岸地区和绥芬河流域,并逐渐向北部和西部方向延伸,向东北内地称动和扩散。朝
鲜族是个擅长种水田的民族。他们一迁入,就沿着有水源的地区安家落户。东北绝大部
分水田地区是朝鲜族迁入后由朝鲜族首先开发的。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朝鲜族的人口布局轮廓已基本定型。当时,中国朝鲜族人口基本上分布在东北三省
境内,少量分布在内蒙古地区。曾经居住在关内各地的朝鲜人大都回到朝鲜半岛或移居
东北,因此,在关内居住的朝鲜族已经为数不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工
作调动、毕业分配以及迁徙等原因,东北地区的一部分朝鲜族开始移入关内各地。由是
,朝鲜的分布已遍及全国各省。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920597人,分布在全国30个省、
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省有452398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
964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1.54%;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2%
;内蒙古自治区有22641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18%;关内各地共有33216人,占全
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73%。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总共有1864740人,占全国朝鲜
总人口的97.1%。
中国朝鲜族从分布格局上看,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朝鲜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北
三省,只有少量人口分散居住在内蒙古和关内各地;第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农村人口
,多分布在利于灌溉和种植水稻和江河冲积平原或河谷盆地及河谷平原;第三,东北地
区朝鲜族人口分布,呈现出由南而北、由东往西逐渐稀少的态势;第四,东北地区朝鲜
族,具有散居中有聚居,聚居中有杂居,既有聚居又有散居的特点。
到1990年为止,在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建立的自治政权机构有:朝鲜族自治州1个、朝鲜
族自治县1个、朝鲜族乡、镇(包括民族联合乡、镇)43个、朝鲜族村1000多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7443.html

更多阅读

解读八仙过海的由来与八个仙人的故事图文 问责条例图文解读

解读八仙过海的由来与八个仙人的故事(图文)八仙是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的记载和杂剧中,姓名不固定,至明吴元泰《八

教师节的由来 教师节的来历

秋语呢喃编辑  秋语呢喃编辑教师节的由来中国古代有尊师的传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经把天、地、君、亲、师并称。历代在太学或书院讲学的硕学鸿儒,往往被尊为一代宗师,其中有些人的道德和文章受到后人的尊崇,历久不衰。即使在民间,教师

中印藏南领土争端的由来和当地行政现状 中印领土争端

一、争议的由来藏南,(印度称为阿鲁纳查尔邦)是印度在藏南所设的一个邦。此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边界,绝大部分都由中国政府宣称主权,称为藏南,并将该地区划入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7-9 趣味英语文化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7)“丫头”称呼的由来“丫头”一词,一般来说是长辈对小女孩的称呼,可是你知道古代这个词的意思吗?它是怎么来的呢?古时候,女孩子到了15岁便是及笄之年。她们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在头上梳两个“髻”。这两个“髻”是对称而

声明:《中国朝鲜族的由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网友宿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