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的故事 震撼世界的66句禅语

佛教电影 十二因缘的故事

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众生涉三世及六道轮回的次第缘起。是佛法说明人生流转过程的基本公式和缘起始末及其循环无穷的状态,可视为佛教系统的人生观。
无明与行二惑业,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因而受的现在果,是过现一重因果。
爱、取为现在惑,有则是现在业,缘于此惑业现在因而感未来生与老死果,是现未一重因果。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
           ┌1  无明   
     ┌过去二因─┤
     │     └2  行    
     │     ┌3  识    
     │     │4  名色   
     │现在五果─┤5  六入   
十二因缘 │     │6  触    
 与  ─┤     └7  受    
三世因果 │     ┌8  爱    
     │现在三因─┤9  取    
     │     └10  有    
     └未来二果─┌11  生    
           └12  老死

佛教电影-《十二因缘的故事》来自正心堂出品的佛教纪录片《超越轮回》

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因缘的故事 震撼世界的66句禅语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

继《超越轮回》引发全体佛教网络长达三年的视听震撼后,2010年作为《超越轮回》完整版和升级版的七集大型佛教文化纪录片《从当下出发》历时一年的紧密制作,隆重登场!同时,该片所采用的高清立体电影制作技术,更是造就了这场佛教“阿凡达”的视听盛宴!
《从当下出发》内容简介:往往有人会问到“佛教是什么?”“佛教讲什么?”“拜佛学佛到底为什么?”,当我们为难于不易仅凭一部经书一个教派一种修法就阐释清晰这些疑问时,《从当下出发》就成为了最好的文化普及选择!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诵经持咒、忏修禅观,终归不离“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四弘誓愿”,总是要“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分为《认识无常》《生命轮回(上、下)》《缘起因果(上、下)》《觉悟之路(上、下)》七集,每集分别以在佛教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七个人物故事——悉达多太子出宫、玄奘西行、六祖师徒送别、延寿经行、宗喀巴戴帽、了凡填写功过格、太虚出关的细节故事点作为分集开场,引出“从当下出发”的主题概念。
在佛教影视界前所未有、精美绝伦的高端影视合成技术的运用下,这七个开场故事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赏心悦目视听震撼,也是将中国佛教各教派义理文化圆融统一的基础点之一——智悲双运、无我利他的担当情怀自然而然的渗透进观众们的心田;更是让人们从对佛教“不问今生问来世,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认识误区中逐渐走出,开始思索人间佛教、当下出发的意义所指。
在《超越轮回》对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教理进行主流化、通俗化及与现实生活高度关联的当代读解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这次作为《超越轮回》完整版和升级版的《从当下出发》用更精彩的演绎手段,更加完整的对“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四弘誓愿”这全世界范围全体大乘佛教无论任何教派都依止遵从的最根本的教理进行了优美的文化读解和紧密关联芸芸众生每一个人现实生活的联动共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8453.html

更多阅读

十二星座的性格 十二星座的真正性格

十二星座的性格——简介星座是一个人固有的一种属性,在生活中通过熟悉星座来为人处事是一种独特的方式。人应出生的月日而配备不同的星座,关注星座的人首先需要了解每一个星座独有的性格,然后也可以关注关于星座的运势以及其他方面的内

十二星座的幸运石及十二月生辰石 十二月幸运石

十二星座的幸运石 英文名称: The 12-month birthday stones 十二月生辰石简介 一月生辰石 -- 石榴石 紫鸦乌的矿物名称为石榴子石,简称石榴石,因其形若石榴子而得名。 石榴石是一月诞生石,代表贞操、友爱、忠实。同时又是结婚十七

四大家族与蕉园十二钗的生活轨迹 民国四大家族

《三生石畔勘红楼》第二章:四大家族与蕉园十二钗的生活轨迹在第一章中我们全面分析了《红楼梦》闺阁故事的创作素材来源,这些素材虽然具有时间上和地点上的一致性,但在红楼故事演绎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并非具有同等重要性。《红楼梦》所

七十二候的物候特征与八节二十四花信 秋分物候特征

七十二候的物候特征与八节二十四花信什么是物候?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

声明:《十二因缘的故事 震撼世界的66句禅语》为网友爷就是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