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陈三两》 主演 张新芳 河南曲剧陈三两

曲剧《陈三两》



剧情简介

明朝正德年间,河北举子李九经进京科考,得中进士,正待接补官职之时,大宦官刘瑾将文凭卖给他人,李九经夫妻双双气死在报恩寺里,撇下未成年的女儿李淑萍与幼子李凤鸣。李淑萍为了殡埋父母,她自卖自身,沦为娼妓,改姓为陈,她博学多才,卖艺不卖身,写得一手好字,每幅字售价纹银三两,故得名“陈三两”。

一日,珠宝商人张子春羡慕陈三两的才色,和妓院老鸨合谋,以重金买陈三两做妾,陈坚决不从,张子春将她告到沧州州衙,并以200两纹银贿赂知府李凤鸣。而李凤鸣正是陈三两失散12年的胞弟,他为了让陈三两屈从于珠宝商,在公堂上对她严刑拷打,陈三两坚贞不屈,申辩之间,姐弟二人终于明白了彼此的身世。此时,正值李淑萍的义弟陈奎赶到,他以巡案钦差身份把贪赃枉法的李凤鸣打入囚牢,使李淑萍得救。

曲剧电影版《陈三两》张新芳http://www.56.com/u11/v_NDcxNTI5ODg.html(98:07)



曲剧舞台版《陈三两爬堂》张新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41QS28ArRA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nlTbN5waBQ/



曲剧《陈三两》精选孔素红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GCSfpJjZc8/



曲剧《陈三两出家》刘青主演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eF9HYqOWLM/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52lCNjxVQ/



曲剧《陈三两》唱腔集锦刘青主演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UueNo3SaGo/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4MTpX4AfZo/



八集河南曲剧电视连续剧《陈三两》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1790666



曲剧皇后张新芳与《陈三两》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

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6307291896/

(一)张新芳与《陈三两》

从某种意义是说,张新芳就是陈三两,她为《陈三两》付出了许多,而反过来这出戏成了她的成名之作,可以说,没有《陈三两》,就没有曲剧皇后张新芳。

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她带着《陈三两爬堂》(那时还不叫《陈三两》)从老家南阳邓县一路北上,就叩开了难进的开封梨园大门,凭借她的艺术才华,而一举名震开封。

每当我忆起张新芳,首先就想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开封永安舞台看她演出《陈三两爬堂》的情景。在开封老火神庙内用席棚搭建的这座戏院里,设施根本不可与今日剧场同日而语:破旧不堪,十分简陋。戏台前面摆放着十几排歪歪扭扭的长条木椅,戏台前的柱子上还吊着两盏停了电备用的汽灯。幕布也很破旧,戏台上仅有一桌两椅,没有布景,没有高级音响,更没有字幕。唯一能炫耀剧团声誉的,是上级文化部门颁发的,或某些单位送来的数十面大红锦旗,悬挂在戏院的醒目之处。演员的服装也同样很破旧,甚至四个衙役的服装都是用一般士林兰布做成的,就连主角的戏装也很破旧,水袖、裙子也是脏兮兮的,已显不出本色来。谁也想不到,在如此破旧的戏院里,穿着如此破旧戏装的演员们,竟然演出日后成了张新芳的代表之作,至今仍久演不衰的好戏来。

《陈三两》之所以成为张新芳的成名之作,一靠剧情,二靠张新芳的唱腔。

先说剧情。这出戏的主要人物是陈三两,以及她的胞弟李凤鸣及干兄弟陈奎。这出戏的编剧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把这三个人物放在了故事梗概是:明朝,进士李九经从山东临清来到河北五定州为官,被奸臣陷害致死,其女李淑萍为埋葬双亲,教养胞弟李凤鸣,自卖本身,误入青楼,改为陈姓。她唐宋诗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双手又能写梅花篆字,"身入污泥莲自芳",,因而矢志不作娼,以卖文为鸨母挣银,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称陈三两。三两收养孤儿陈奎为弟,教其读书并助他赴考。后来,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那客人今年六十单三岁,小女子今年二十一春"陈三两不从,张出纹银200两,贿通了沧州知府李凤鸣,对其严刑拷打,逼其"从良",而这州官竟是陈三两失散12年的胞弟……陈三两干兄弟陈奎为河南八府巡抚,为陈三两冤枉昭雪,李凤鸣被罢官。

(二)用唱词说《陈三两》

让我们结合《陈三两》大部分唱词,来说说这出戏。

陈三两一上场就唱道:

"陈三两迈步上宫廷,举目抬头看分明。

衙门好比阎罗殿,大堂好比剥皮厅。

可怜我青楼苦命女,今日落入虎口中。

放大胆我把公堂上,问我一言应一声。"

(陈三两这八句唱词,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被告身份,把戏曲矛盾就摆在了舞台中心。)

陈三两唱:

自幼儿随爹爹苦读文章,唐诗宋词满腹藏。

学会了李杜名诗三百首,又学会琴棋书画宫羽徽角商。

遭不幸被骗卖入富春院,入青楼依然是苦读文章。

小女子虽然流落在烟花巷,身入污泥莲自芳。

武定州多少才子把我访,拜我为师学文章。

三两银子买一篇,从此落名陈三两。

(叙说了落名陈三两的原因。)

院下的前后花楼是我盖,又盖下东西两厢房。

恨鸨儿贪心不足她把良心丧,暗地里把我卖与珠宝商。

……

她把我卖与旁人我不恨,好不该把我卖与张子春。

那客人今年六十单三岁,小女子今年二十一春。

我好比一朵莲花初开放,他好比一树残叶落埃尘。

老的老来少的少,老夫少妻怎配婚?

大老爷你好比天上月,你可怜可怜俺这苦命的人。

苍天哪,你为啥不睁眼,让我这薄命女子受酷刑。

我几时挖了神的眼,何时吹了佛前灯。

陈三两我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这千灾万难我我受不清。

(这段唱腔述说了陈三两不嫁珠宝商人张子春的原因,及她深深感到自己身世贫苦,红颜薄命,痛不欲生的悲愤。)

河南曲剧《陈三两》 主演 张新芳 河南曲剧陈三两
……

你头戴乌纱穿红袍,不图名利最为高。

要做清官休受贿,贪污受贿你做不牢。

你饮酒饮的是百姓血,吃肉吃的是民脂膏。

做官你不与民做主,你辈辈子孙不得好,

陈三两大堂上破口骂……

(知州李凤鸣收了张子春的200两纹银,在审讯时处处为张子春说话。陈三两在公堂大骂赃官,李凤鸣恼羞成怒,便不问情由,将陈三两痛打一顿,并使用拶子对其姐上刑。)

陈三两唱:

拶子本是五根柴,能工巧匠造起来,

虽然说它不是斩人的剑,拶得我十指连心痛难挨。

大堂好比阎罗殿,火签好比招魂牌。

人活一百岁总是死,早死也免多受灾。

陈三两今天不要命,混帐老爷听明白。

你怎科举怎会试,怎做国家栋梁才。

空读诗书不知理,怎把纱帽戴起来。

睡到半夜人静后,手拍胸膛你想明白。

人凭良心事凭理,你今天拶我该不该。

(述说陈三两受刑后无比痛苦,但她严刑之下仍不屈服,进一步撕裂了观众的心灵。在李凤鸣的追问下,陈三两讲述了自己当年在富春院亲教陈奎读书,期望他早日成名,为自己报仇雪恨的往事。)

陈三两唱:

他本是甲子年科的举,乙丑年间会连登。

正德皇帝心欢喜,亲笔点他状元公。

彰德府里下了马,八府巡按河南城。

乳名他叫陈六斤,陈奎本是他的名。

陈奎家住陕西延安城,南门以里有他的门庭。

他是个独生子,七岁把书攻,

不幸遭大火,家财被烧清,

可怜他的二爹娘,火坑丧性命,

单撇下陈奎自己孤苦伶仃。

无奈何武定州去投亲朋,

只可惜世态炎凉无人照应。

走投无有路,流落大街中,

挨门去讨饭,谁能把他疼。

偶遇衙前班头,收他去打更。

打一更钱一个,二更二文铜。

那一日正半夜,大祸从天生。

衙门失了盗,窃贼无影踪,

拿住了小陈奎下绝情。

这才是屋漏偏遇连阴雨,行船遇着顶头风。

打更钱一文不能要,苦苦逼他招口供。

打得他死去活来险些丧命,

衙内不要他再不能打更。

小陈奎万般无计奈,

又只得左提棍、右挎篮,

挨门挨户、沿街讨要去做旧营生。

那一日陈奎讨饭去到富春院,

我见他衣褴褛面憔悴真是可怜。

我将他唤上北楼问一遍,俺们二人身世苦都似黄连。

我赠他纹银二十两,周济他糊口把衣添。

小陈奎得银两不买衣饭,到大街买诗文只把书观。

我见他人穷志不短,就有心周济他奇儿男。

(陈三两讲述了收留孤儿陈奎的经过,说明她很有善心,与最后对待忘恩负义的胞弟李凤鸣,形成鲜明的对照。)

……

读起书来了——

我陈奎操碎我一片心肠,老鸨儿打得我周身是伤。

苦口又婆心,教他读文章,我与他又订下提铃计一桩。

大街上买来了铜铃绒线,从北楼扯到了西楼上边。

陈奎在西楼把书念,我在北楼把文观。

夜半内听不到书音贯耳,就知那小陈奎昏昏入眠。

在北楼扯动红绒线,响铜铃惊醒陈奎又把书观。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西楼上读书有好几年。

我教会他文章有三百篇,梅花篆字我亲手传。

北京城里开科选,陈奎进京去求官。

伸手拉住小兄弟,有几句金石良言你牢记在心间。

得中要把清官做,且莫要草菅人命做贪官。

得中后搭救姐姐出离苦海,再与我屈死二老报仇冤。

这几件大事要牢牢记下,也不枉我苦口婆心教读你几年。

(陈三两设计铜铃计,为教陈奎倾囊相授,付出了全部心血,甚至将梅花篆字也教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陈奎将来考中做了官,"搭救姐姐出离苦海,再与我屈死二老报仇冤。")

陈奎好比一只虎,陈三两好比捕鼠猫。

猛虎跟着猫学艺,胆大狸猫把虎教。

窜山跳涧都教会,得第把我恩忘了。

大老爷你替我想一想,这样的门徒可教不可教。

我好比一只孤舟在顺水漂,船到江心失了篙。

有前因无后果,有了上枝无下梢。

指河南我把陈奎骂,你的文章是谁教。

得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小儿曹。

陈三两越骂我心越恼……

(但陈奎青云得志后,却忘恩负义,致使陈三两万念俱灰,大骂陈奎,其实陈奎并不是负义男,戏曲矛盾的最后解决还是靠陈奎。)

逍遥七寸管,几根细羊毫。留落贪官手,亚赛斩人刀。

这支笔谁造成,留落在糊涂衙门中,害死多少老百姓。

为人做官清正廉明,下笔千言神鬼惊。

为人要做贪官,提笔在手心不宁。

左一撇右一撇,这是个什么字?人到难处痛伤情。

人字两旁添两点,小女子大睁两眼跳入火坑。

火字下边添口字,小女子流落在幽谷之中。

谷字头上加宝盖,大老爷该容情你怎么不容情。

(李凤鸣不相信陈三两有如此文才,便当场试她。陈三两点墨挥毫,犹如龙飞凤舞。李凤鸣细看陈三两的墨迹,感到非常像自己失散多年的姐姐李素萍的手笔。他知道姐姐自幼熟读黄帝内经,就将自己所藏的黄帝内经拿出试探。陈三两睹物大惊,这才知道审问自己的昏官就是失散了12年的胞弟陶哥儿。)

李凤鸣唱:

一见字体心内惊,好象我姐姐李素萍。

俺姐弟分别十二载,时刻想念不相逢。

黄帝内经她精通,果是我姐姐李素萍。

上前我把姐姐认,须要问清她真姓名。

(李凤鸣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审讯的被告是自己的姐姐,继续问了陈三两的身世。)

李素萍唱:

啊……我的大老爷呀!

我家住山东临清州李家大寨,我那爹爹姓李名九经,

一母所生俺们姐弟两个,我叫素萍我那兄弟叫陶哥儿,

他的学名叫个李、李、李,李凤鸣啊!

只因为我那爹爹进京赶考得中两榜进士,

可恨那奸贼刘瑾贪赃卖法将文凭转卖他人,

可怜我那二老爹娘活活气死在报恩寺内无法葬埋。

撇下俺姐弟二人在北京城内抬头叫天天也不语,低头呼地这地也不应啊——

李素萍心中暗做主,拿定主意跳火坑。

头插草标把身卖,长街卖来银两封。

一封银子葬父母,一封银交于寺内僧。

我租他寺内房一间,好让我兄弟苦用功。

买我的张七连声喊,催我随他快起程。

我好比一片红叶随风飘,飘飘落入污泥坑。

可怜我良家闺秀女,身落青楼烟花中。

眼前若有我的兄弟把官做,我的大老爷,他定能救我出火坑。

(至此姐弟之间已经相互认出,虽为同胞姐弟,但现在已经是朝廷九品命官的李凤鸣,怎能去认已经成为烟花女子的姐姐呢?)

李凤鸣唱:

听他大堂表姓名,真是我的姐姐李素萍。

我可怜的姐姐呀!

她受尽人世苦啊,我不心疼要谁心疼。

上前去我把姐姐认——需要三思而后行。

(李凤鸣起初想认姐姐李素萍,但一想到自己的仕途前程,却又欲言而止,不敢相认,断绝手足之情。)

(听他大堂表姓名,真是我的姐姐李素萍。

我可怜的姐姐呀!她受尽人世苦啊,我不心疼要谁心疼。

上前去我把姐姐认——需要三思而后行。)

……

陈三两唱:

听此言好一似万把钢刀刺我心,冷汗淋淋怀抱冰。

大堂上分明他是陶哥儿,昧良心不认我断绝手足情。

说什么我兄弟把官做,说什么有辱祖先败门庭。

分明是他贪赃受了贿,分明是恩将仇报绝人情。

凤鸣啊,你忘却爹娘怎样死,手足之情一旁扔。

姐为你我把自身卖,分手时咱姐弟放悲声。

我叫你饮食起居要自做主,比不得姐在跟前把你疼。

再无人教你把书念,再无人把你兄弟称。

指望你发奋读书要苦用功,切莫要前劲紧来后劲松。

得了官搭救姐姐出火海,再与咱屈死二老把冤伸。

大堂上我不把旁人骂,骂一声忘恩负义的李凤鸣。

你才是李门忤逆子,你才是有辱祖先败门庭。

我虽是烟花院内一妓女,倒比那贪官污吏强万层。

我为谁长街把身卖,我为谁更姓又改名。

我为谁受尽人世苦,我为谁落个败门风。

到如今你把高官做,怎不念姐姐受苦情。

乌鸦还有反哺义,畜生知道疼亲生。

陶哥儿你把良心丧,你才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你、你、你、你,你还不如畜生。

(李素萍回想起当年为了埋葬父母,抚养幼弟,自己含羞忍辱自卖自身,盼望着陶哥儿长大成人,为父母报仇,做个清官,为黎民百姓造福,但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昏官,心中十分悲苦,不由大骂起李凤鸣。顿时使戏曲矛盾骤然升级,这场公案戏该如何结局,成了观众思索的重点。)

李凤鸣唱:

他口口声声骂得我忘恩负义的李凤鸣,

上前去我把姐姐认……陈按台河南上任命我去接迎。

(正在这时,陈奎突然赶来"视察工作",这堂庭审随即停止,与陈三两会面。并亲自接受此案,也成了解决矛盾的关键人物。)

陈三两唱:

公堂他贪赃受了银,立逼我嫁与那张子春。

还没有说一个不去的话,拶子拶得我如抽筋。

……

大堂上我早知你是陶哥儿,为什么大睁两眼不认承。

(陈三两向干兄弟陈奎述说了前情。)

李凤鸣唱:

千错万错是我的错,还望姐姐把弟容。

陈三两唱:

我好话讲有千万遍,为什么你强词夺理不秉公。

我本是烟花院内一妓女,认了我就不怕你祖宗三代落骂名。

李凤鸣唱:

一句话儿问住我,大张口儿无话明。

姐姐宽容多宽容,宽容兄弟李凤鸣。

我不该受贿二百两,我不该问案不秉公。

陈三两唱:

公堂上你受了二百两银,立逼你姐姐嫁与张子春。

倘若是千两黄金送给你,陶哥儿,李凤鸣,大老爷,

你、你、你一定还要出卖你先人哪。

李凤鸣唱:

不看僧面看佛面,还念咱一母同胞生。

陈三两唱:

适才大堂你用刑,怎不念一母同胞生。

当初我卖身为的你,指望你学好争光荣。

指望你金榜魁名中,指望你与咱二老把冤伸。

指望你身荣贵救我出苦海,谁知你好了疮疤忘了疼。

以我身可以看见受苦百姓,你就不怕落骂名啊。

(从上面唱词可以看出,陈奎的到来使李凤鸣见势不妙,方认了姐姐陈三两,连连三次向陈三两赔罪,最后还"不看僧面看佛面,还念咱一母同胞生",向姐姐求饶。但李素萍没有原谅李凤鸣,一次次揭露了胞弟的的罪过,并以自己切身经历,"可以看见受苦百姓,你就不怕落骂名".)

陈奎唱:

听此言心明镜,他们原是骨肉情。

上前我把姐姐劝——

陈三两唱:

兄弟一旁莫做声。

(到此已真相大白,陈三两铁面无情,陈奎按台秉公办案,将李凤鸣削职为民,定罪处理。)

(三)张新芳印象

张新芳在《陈三两》中几乎都是跪着唱戏,一个人半台戏(甚至比半台戏还要多,上面唱词几乎的陈三两一人唱的),准确诠释了剧中人物。她的唱腔特点用不着多讲,她本腔大调,他以哭带声,以泣行腔,常常动情动色,唱得悲愤凄凉,感人肺腑,她的表演不温不火,规范到位,极易唱出人物的感情。她的腔口"冲",看她的戏,即便你坐在最后一排,她的声声腔腔,字字句句,你也能听得真真切切。但细听她的唱腔行腔高亢而又不失婉转,音域宽厚而又透着明亮,

一出《陈三两爬堂》轰动了古城开封,也震撼了中州大地,后经加工整理,于1959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戏曲艺术片。因为这出戏的故事构思角度奇特,戏曲矛盾处理巧妙,包含戏曲元素丰富,曾得到田汉、梅兰芳等戏曲大家的高度赞誉,并很快风靡全国,且被众多剧种所移植。崔兰田首先把它搬上了豫剧舞台,接着李世济、孙毓敏经过改编也相继搬上了首都京剧舞台,彭艳琴移植成了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也作了移植,使陈三两走出河南,成为全国众多剧种、众多名家传唱的艺术形象。张新芳也随着《陈三两》的传播而被省内外戏迷所熟悉,"陈三两"无疑成了张新芳的一张艺术名片,张新芳也迅速走红,被戏迷誉为"曲剧皇后".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来的洛阳工作,张新芳被调到河南省曲剧团工作,她来洛阳演出时,我又看了她的《陈三两》,为她的精彩演出所感染。80年代初,我还看了她的徒弟刘青演出的《陈三两》,为张派艺术后继有人而高兴。

最后讲一段张新芳大师50多年前在开封的轶事。老戏迷都知道,早期曲剧演员从小都练就有踩高跷的绝活,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张新芳踩高跷也身手不凡。50年代开封市曲剧团有支高跷队,那年月宣传活动多,他们也经常绑上高跷上街宣传,身为剧团主演兼团长的张新芳当然要身先士卒带队参加了。一次在午朝门看到曲剧团高跷队,从龙亭后面开会回来,他们踩着高跷,合着铿锵的锣鼓点,在夹道观看的人群中尽情的表演。他们是专业演员,化妆、服饰和表演都要比其他文艺宣传队伍高出一筹。有人认出了张新芳,顺眼望去,见她手提花蓝扮演仙姑,和其他演员一道,她脚踩高跷,如履平地,或走或跳,她风度翩翩,潇洒舒展,全然没有了陈三两在舞台上收腹抱肚,含胸移步的姿态。

每当从电视、广播、报刊看到她的信息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老太太年轻时,在开封破旧的戏院里演出时的情景,浮现出她陈三两的艺术形象,甚至还浮现出当年她踩高跷的身影,一切都稍纵即逝,又是那样清晰。

后注:我在《忆曲剧皇后张新芳在开封》及《<玉堂春>与<陈三两>:两出异曲同工的好戏》两篇博文中,都谈到就张新芳及她演唱的《陈三两》。在张新芳四周年忌日之前,我又编写了博文,虽与前两篇有些重复,但可以寄托我的哀思。

(2010年7月30日初稿于洛阳)



《陈三两》源流

原文见新浪博客《胡则牧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bae750100qopb.html

看沉重的人在沉重中崛起,看痛苦的人在痛苦中飞扬。——戏迷评张新芳曲剧《陈三两》

缘起

不管是曲剧还是豫剧,河北梆子还是京剧,晋剧还是越剧,《陈三两》都是一部重量级的剧目。

自小就跟着祖母看题记中提到的河南张新芳主演的曲剧《陈三两》,小小年纪就觉得偏偏这出戏唱得人浑身筋骨舒服,越是长大,越是想听听了。听得多了,越发觉得有味道,就想考据一下《陈三两》——这部被广为移植的名剧——其源流究竟在哪里。

历史

非常自豪!据记载,现存各个剧中的《陈三两》,其原始出处都是曲剧张新芳主演的版本。考证如下:

名剧《陈三两》,原名《陈三两爬堂》,20世纪50年代初,张新芳就已经在开封永安舞台演出本剧了,有资料称,张新芳早在1947年就开始演出本剧了。

1956年、1959年,张新芳《陈三两爬堂》在河南省首届、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上均获一等奖;

1959年,开封市曲剧团张新芳主演的曲剧《陈三两》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再创作,制成电影艺术片(黑白),1960年5月向全国发行放映;

目前流传较广的两个版本是张新芳调到河南省曲剧团之后录制的两个彩色版本。其一是1984年版,被戏迷称为"最经典版本",其二是1997年7月的版本,流传最广,也不错,但可以看出,剧中的"陈三两"面皮已经开始松弛了。

移植

豫剧崔兰田是最早移植《陈三两爬堂》的,自此,豫剧《陈三两爬堂》成为了崔派"四大悲剧"之一。

1959年,京剧李世济根据豫剧、曲剧版本移植。

河北梆子版的《陈三两》由名家张惠云主演,据她亲口所说,是根据河南曲剧移植。当然,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成了河北梆子的经典剧目。具体时间待考。

1983年,上海越剧院根据河北梆子版本移植为越剧《陈三两爬堂》(《花中君子》、《陈三两》)。(吕瑞英、赵志刚主演)

2003年孙毓敏根据河北梆子版本,移植为京剧荀派《陈三两爬堂》。

这样一捋,上游下游就清楚了。但是没有那么简单。

追根

若是再追问一句,曲剧版的《陈三两爬堂》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移植?自编?改编?原创?又要费一番考究了。

曲剧版本的《陈三两爬堂》是张新芳在开封演出时形成的,资料显示,该剧原系民间说唱本,原开封市曲剧团搜集不同地区传唱的四种脚本,由霍林取长补短进行改编,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献演。后来,《陈三两》成为张新芳代表作,可以说,本剧用了她一辈子来打磨。

如此看来,曲剧《陈三两》中有三方创作的内容:其一是民间说唱本,占的分量与应最大;其二是开封市曲剧团对剧本的改编,其占的分量容与价值下文探讨;其三是张新芳一生对剧目的打磨。其价值比肩老唱本本身,也容下文探讨。

究底

如果不嫌噜苏,再追问一句,这民间唱本又是什么唱本呢?这里的考究就更费工夫了。

《陈三两》对于曲剧的意义远远大过其移植剧目对于其剧种的意义。曲剧《陈三两》是一座里程碑!而具有同样意义的就要数河南四平调的《陈三两爬堂》了。

四平调是流传于河南、鲁西南、苏北、皖北的一个剧种,很有基础!确实非常好听!其起源是苏北花鼓(豫东花鼓、砀山花鼓),经过改革被搬上舞台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

资料显示,《陈三两爬堂》是四平调的"原花鼓剧目",至少在1946年就作为实验剧目演出过了,并不晚于曲剧的相关记载。

要说《陈三两爬堂》对于四平调的地位吗?1950年,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挂牌成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四平调剧团了——其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就是《陈三两爬堂》主演邹爱琴。

1956年,四平调邹爱琴《陈三两爬堂》同曲剧版的一同获得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一等奖。

该剧使四平调名震中原,说"一个剧目振兴了一个剧种"一点也不为过。同样是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此说来,众多剧种的《陈三两》中,只有这区区四平调的没有移植曲剧本的了。

探源

终于到了揭示真相的时候了。铺垫了这么多,这次到是容易了。

很容易就可以推断,那曲剧版《陈三两爬堂》源出的"民间唱本"很有可能就是流传到豫东的花鼓唱本。理由一一列举:

1、开封地处豫东,四平调的来源"苏北花鼓"流传于包括豫东在内的苏鲁豫皖地区,开封旧时又是省会、水陆码头,戏曲曲艺繁荣,是艺人们云集交流之处。花鼓剧本流传到这里是很合理的,何况开封曲剧团有有意搜集呢?

2、资料载:开封流传有"鼓子词",也对曲剧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营养,开封鼓子词等于东本地曲艺,很有可能先交流了花鼓的剧本——这种交流或许很早、很频繁——再有曲剧剧本的搜集创作。

3、曲剧版中陈三两常称"三两",说"陈奎""陶哥儿"则加很明显的儿化音,仿佛就是同村的事情,这一现象在其他剧种中没有,剧中故事发生在沧州,陈三两是山东临清人,离豫东也更近。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只有看过才能发表了。

比较研究

我看过四平调、曲剧、豫剧、河北梆子、京剧、越剧版本的《陈三两》,四平调版本的是最晚看的,看之前,我认为曲剧版本的故事性最强、最完整,看过四平调版本的我就完全不这么认为了。

从故事本身的情节上来说,不得不承认,四平调《陈三两爬堂》其故事性最强,故事最完整,看过之后,感觉情节也最合理。单拿曲剧版本的比较起来,举例来说,

其一,四平调版本最长,有三场,其余都是一场;

再比如陈奎的乳名叫"陈六斤",曲剧版本的提到了,四平调版的则说出了来头,而其余剧种的则提都没提。

多说一句,"陈奎家住陕西延安城"是曲剧、四平调版本公认的,张惠云河北梆子版本说陈奎原籍"邯郸郡"应该也是一种"移植"吧,但是"陈三两"这一故事历史上似乎是有的,为什么?他的家乡山东临清都在声称了,呵呵。

可以推断,由于曲剧版本目前保存下来的都是电视录像的,有一点戏曲知识的人都知道,搭台唱戏很少有这么短的,曲剧《陈三两》最早一定不是这样短的,1950年开封市曲剧团对四个版本"民间唱本"的"改编"我想如今看来,是有时代局限的。当时剧团引进的文人,更有倾向受到时代的影响与束缚。

从语言来看,之前我同样认为,曲剧《陈三两》中的语言(戏文)是各种版本中最有营养、最丰富、最生动的。同时这种优秀的语言在其他曲剧剧目中很少见到,可见其受惠的民间唱本营养之丰富。而当你看过四平调《陈三两爬堂》之后,你一定会认为四平调版的语言是第一!其语言之丰富、生动、表现力令我叹为观止!你只能看得出曲剧学习她的证据,找不出她有学习曲剧该剧的必要。

这是其一,其二,四平调版的语言更有知识性!如公堂之上的程序、衙皂们的专有名词……都是曲剧版所不及的。自此,我开始认为,编创戏曲剧本同创作历史小说一样,是要大量占有边角的历史知识、杂学知识的。

从"戏理"来看,四平调版比曲剧版更同"戏理".可以举几个例子:

曲剧出场时店主魏朋在先,他如同导火索,击鼓升堂李凤鸣才出来上趟,而四平调版则是李凤鸣先出,还有四句定场诗。李凤鸣是男主角,他应该分量更重,依据戏理,四平调版更好;

曲剧版中,陈奎同陈三两的结识是他讨饭来到富春院,而四平调版的是陈奎背货箱买绒线来到富春院,我觉得后者更合理,也更浪漫!

当听说陈三两是陈奎"师傅姐姐"的时候,曲剧版的李凤鸣虽然表现出害怕,但是还坐在堂上,而四平调版的李凤鸣则吓得让三两坐下,自己下跪忙称"官姑".

……例子还有很多,不用说四平调版分了三场,其故事当然铺陈的充分,人物更加丰满、合理合情。总之,就是当你怀着比较之心看四平调版时,你就会时时感到"原来如此"而又"理当如此".

比较欣赏

那就品品各个角色吧。

先说陈三两。曲剧版中的陈三两有更多的悲苦之情,更多的让人感觉世态炎凉、人生苦多。这或许跟曲剧的特点与张新芳的个人风格有关。张新芳老师小时受苦,曲剧《陈三两》经过她的一生,被打磨成了观众心目中的一出不折不扣的"苦戏""能把人心唱碎".

而四平调版的三两悲苦意味则淡的很多,可以说残而不悲。举例来讲,四平调中三两被打了耳光、还用了拶子昏死过去,李凤鸣下令"冷水灌顶,服用朱砂",之后的三两则是趴倒在堂上渐渐起来,还表现了手指"血淋淋".而曲剧版的只有拶,还是没有让人看到,远没有侮辱性的"打嘴巴",也没有表现那样的惨状。不仅如此,剧中还时而有欢快的地方,尤其是"小陈奎辞别了恩父恩母离了门"一段,那叫一个美、那叫一个婉转动听!

还有一例,四平调版的陈三两是看到卖线的货郎陈奎"多稳重"而主动提出"结拜个姐弟你尊不尊",之后才赠他银子。而曲剧版的陈三两,是看陈奎讨饭可怜赠他银子,又看他有心买书,是个"奇儿男"才决定收他为徒。总之,四平调版的陈三两更可爱!更有人情味!有点像个豫东大姐了,呵呵。

再说李凤鸣。刚才说过,曲剧版李凤鸣的出场安排违了戏理,而总体来说,曲剧版的李凤鸣像是个新上任的胆小、有点窝囊的官;而四平调中的李凤鸣则是饱满多了,他有了官威,让你觉得他不是一时坏,一时受了官场污染,而是坏到家了,更彻底的表现了封建社会官场的性质——大染缸——一坏坏到底!

上场的定场诗一来衬托了官威,二来是个讽刺,来表现他已在官场中坏到了底。包括他前倨后恭等情节都可以表现。

魏朋呢?感觉曲剧版的占的戏份多了点,而四平调的刚好,滑稽,有丑角的味道。

四平调版《陈三两爬堂》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可以看得出本剧有粗糙的地方,演员的演技到底是不如省级剧团的。

结语

先强烈地推荐一下四平调版《陈三两爬堂》。有人说河南的豫剧像是大丈夫,曲剧相比而言有女性阴柔之美,豫剧是丈夫,曲剧则是媳妇——如同陕西,秦腔是丈夫,眉户是媳妇——如此刚柔并济,阴阳调和,戏曲大餐营养均衡丰富!而四平调呢?姑且比作二老婆,不会引起非议吧?呵呵

戏曲世界真是博大!我为有幸看到这么好的戏而高兴!这么多年来,出了这么多的戏,而好戏还是那么几出!就拿曲剧来说,在我眼中,没有能超越《陈三两》的,而单说语言上,管他什么大作家、大编剧写得剧本,同样也没有能比肩《陈三两》这个来自"民间唱本"的剧目的。四平调版的就更比不了了。这些东西来自本乡本土,来自老百姓的口中。

我倒希望,自己能汲取这些营养,能创作出这样好的剧目!最后,禁不住想要附录一段四平调《陈三两爬堂》中一段经典唱词。值得说的是,各种版本的《陈三两》唱词有的都大同小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更是相似,曲剧版本比他们都丰富,有些唱段他们都没有,但四平调都有对应的,以下这段内容则是包括曲剧在内的各种版本的《陈三两》都没有的。

辞别了恩父恩母离了门,

小陈奎儿肩背着货箱汗淋淋。

花铜鼓摇得嗬嗬啷啷的响,

吆喝声梳头篦子还有那个钢条的针。

南京的胭脂北京的粉,

这还有五色绒线样样新。

小陈奎儿卖线到了我的富春院,

在北楼惊动了三两我呀女钗裙。

听嗬啷响我把楼下,

在内院打量货郎卖线的人。

我观货郎多稳重,

暗暗的问一声货郎你呀居住哪的人。

不嫌我的名声丑,

我说货郎啊,货(货)郎(郎)啊,

结拜个姐弟你呀尊不尊。

小陈奎儿他答了一声好,

好!连说了三声好,

多亏姐姐你爱我的身。

陈奎儿允下了这件事,

开柜箱取出来十两纹银。

四平调庞明珠《陈三两》选段:

(点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7oShHqZIZI/ 进入)



《玉堂春》与《陈三两》:两出异曲同工的好戏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

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22483323230/

《玉堂春》是京剧的传统老戏,从京剧旦角鼻祖陈德霖到王瑶卿,再到梅、尚、程、荀、张,几代京剧名旦都演过这出戏。几经加工、修改、润色,把这出戏打造成京剧的经典名剧,成了京剧旦角演员从小就必须要学的一出幼功戏。近几十年,从李慧芳、李世济、孙毓敏、李维康,到王蓉蓉、迟小秋、张慧芳、王艳、姜亦珊等青年新秀,在这出戏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当然,他们宗的艺术流派有所不同,演唱风格也存在着差异,甚至唱词也不尽相同。我小时候就会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当时非常流行的段子,50多年前,在开封我就看过艺名叫小王桂卿与小童芷苓合演的《玉堂春》,他们当年都还很小,小童芷苓个子瘦小,她扮演的苏三,包上头只显得头大身子小,但她唱得有板有眼,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三两》是我们河南地方戏的传统老戏,剧本是何人所着?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均没有找到确凿的史料记载。我50多年前,也在开封看了张新芳、刘道德夫妇合演的《陈三两》。1959年这出戏河南曲剧拍成戏曲艺术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被许多剧种移植。首先是崔兰田搬上了豫剧舞台,接着李世济、孙毓敏两位京剧名家,及河北梆子名家彭艳琴也对《陈三两》做了移植,甚至越剧及黄梅戏也都演过这出戏。

这两出戏都是我孩童时代的启蒙戏,60年过去了,至今还这样久演不衰。之所以《玉堂春》和《陈三两》如此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保留剧目,是因为这两出戏在编排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选材视角独特,故事构思巧妙,情节安排得当,矛盾揭示合理,语言通俗易懂,结局符合人们的欣赏心理。经名家排演,容易出戏、出彩,使舞台呈现出更多的戏曲元素,凸显出极高的戏曲观赏性。

尽管剧种不同,流行地域也不同,但我们可以至少可以找出这两出戏的三个共同点:一是这两出戏都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公案戏,也可以说成是以生旦为主角的传统正剧;二是主人公都是烟花妓女,所属行当都是青衣,且都以唱为主;三是演绎的都是人间真情,一出是夫妻情,另一出则是姐弟情,这两出戏剧情色彩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堂春》讲述的是王金龙与苏三的爱情故事,其中"起解"与"三堂会审"是两个重点场次。苏三为什么沦为妓女,怎样遭人诬害而身陷囹圄,让我们从唱词中了解个端底。"我心中只把爹娘恨,大不该将亲女图财卖入娼门",."鸨儿买我七岁整,在院中住了整九春",讲明了她因出身贫苦而被卖入妓院,一直到了妙龄之春。"可恨山西沈燕林,他不该花银钱与我来赎身,恨皮氏贱人心忒狠,施毒计用药面毒死夫君",几句话叙述了皮氏嫁祸于苏三的原因。"可恨那贪脏王县令,众三班衙役们分散脏银",于是便定了苏三的死罪。狱卒崇公道押解苏三去太原,才有了后面的戏,才有了王金龙、潘必正和刘秉义三位官员的"三堂会审".

戏中把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讲的十分详细,还是让我们通过唱词来加以说明。王金龙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在洪洞县漂妓院时,曾三次进院与苏三会面。"初见面纹银三百两,吃一杯香茶就动身",会面时间只有一杯茶的功夫。第二次进院却是住了一年时间,"公子二次进了院,随身带来三万六千银",为取悦苏三出手是何等阔绰!"在院中来往一年整,三万六千银一旦化了灰尘",一年中,"玉堂春本是公子他起的名",改名不说,"16岁开怀是那王公子",的确他们过了一段甜美日子。但是"王八鸨儿起歹意,数九寒天把公子赶出家门","公子一怒离了院,关王庙内暂把身存".此时玉堂春心急如焚,"那一日金哥前来报信,手帕包银去探望情人,顾不得肮脏怀中抱,在神案底下叙一叙旧情",把他们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玉堂春无奈"打发公子南京去",谁知"在那落凤坡前遇强人",抢走了银两,"只落得长街把饭讨","到晚上去到吏部巡更".王金龙无所投靠,只好去找玉堂春,"公子三次进了院,拐带银两他回转南京",王金龙终于回南京了,"自从公子南京去,玉堂春在北楼装病行,公子立志不另娶,玉堂春守节不嫁人",说明他们的爱情纯洁、真挚,基础是牢固的,绝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露水夫妻".

在"三堂会审"一场中,王金龙知道下跪之人就是玉堂春,但"王法条条不徇情",不敢当面认下。玉堂春认出王金龙稍晚一些,"这场官司未动刑,玉堂春这里我就放了心,下得堂来回头看,这大人好似王金龙",说明她还拿不太准。这出戏的最后两场是"监会"和"团圆",在"监会"一场,王金龙便服亲自到监中探视玉堂春,两人才彼此相认。最后一场两人拜堂、入洞房,"有情人终成眷属",按人们喜欢"大团圆"的欣赏心理结束了这出戏。

《陈三两》是我省戏迷非常熟悉的一出戏,原名叫《陈三两爬堂》,剧名切中了主题,一看便知这是一出公案戏,同时因为这出戏的重点场次就是"爬堂"这一场。主人公李素萍虽说也是烟花妓女,其出身比玉堂春要高贵许多。她家住"山东临清县陈家大寨",父亲为官远离他乡,遭人陷害在五定州,父母气死后,她无依无靠,为照料年幼的同胞弟弟李凤鸣,无奈才自卖自身入了富春院。她的文采更使玉堂春无法与她相比,她自幼通读唐诗宋词、史书礼易,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还双手能写梅花篆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五定州多少才子把我访,拜我为师学文章,三两银子卖一篇,从此落名'陈三两'",道出了她叫陈三两的来由。靠她教学、卖文章的文才,为妓院创造了不少财富,"眼下的前后花楼是我盖,又盖下东西两厢房",妓院老板为掠取钱财,"恨鸨儿贪心谋财良心丧,暗地里将我卖与珠宝商",由此引出了这出公案戏的缘由。

戏中说到,珠宝商人张子春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从妓院买回陈三两,但"那客人六十单三岁,小女子今年才二十一春",年龄上悬殊,陈三两坚决不从。张子春为了逼其就范,又花了二百两纹银买通了县官,想利用公堂对其恐吓一番。传奇故事就是这样离奇,审这桩案子的正是离别12年的胞弟李凤鸣。李凤鸣已是身居"五品之州"的州官,拿了人家的钱,当然大堂上对陈三两实施了严刑逼供,后发现陈三两能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并拿出家传"皇帝内经"询问,陈三两7岁学习,9岁学成,在堂上对答如流,才认出所审之人乃是离散多年的姐姐李素萍。在"姐弟亲情"与"个人前程"之间,李凤鸣开始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没有勇气向前去认姐姐。姐姐堂上也认出了弟弟,唱词中写到,"大堂上分明他是陶哥儿(弟弟的小名)",并责问:"今天打我该不该"?大堂上姐姐认出了弟弟,而弟弟怕丢官不敢认姐姐,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戏曲矛盾的解决全凭陈三两的干兄弟--陈奎。陈三两通过她的唱词,介绍了他的身世及培养他的过程。"陈奎家住陕西延安城,南门以里有他的门庭",因"家中失火父母双亡留单身",来到五定州投亲受挫,讨饭要到富春院,"我将他唤上北楼问一遍",才得知他的身世,并"赠他纹银20两,周济他衣和饭",进一步观察"见他人穷志不短,就有心成全他奇儿男",并以姐弟相称,让他搬到西楼"教他做文章",还"订下'铜铃计'一桩",督促他好好学习。后来陈奎没有辜负她的期望,成为"皇王爷的钦差",官居"八府巡按".恰逢陈奎来到五定州巡视,陈三两在公堂上面对她的同胞兄弟和干兄弟感慨万分,五味杂陈,在同胞兄弟要认她,并向姐姐求情时,陈三两却追问陈奎:"你是当年陈奎,还是如今陈奎"?还要向陈奎借银200两,欲给亲兄弟也要行贿200两,意在鞭鞑同胞兄弟李凤鸣的心灵,最后以陈奎判李凤鸣削职为民住了这出戏。这出戏给戏迷诸多思考:世间亲情绝不只是依托血缘关系,同母所生的亲弟弟可以贪赃枉法,而陌路相逢的干兄弟也可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手足情也可以演绎出如此感人的故事来。

这两出戏遵循传统戏的编排方法,出场人物都不多,《玉堂春》中有戏的只有苏三、王金龙、崇公道、刘秉义、吕蒙正五个主要人物,而《陈三两》中也只有李素萍、李凤鸣及陈奎三个主要人物,而其中苏三及李素萍的演唱分量很重。这两出戏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容量大,且一波三折,充满了传奇色彩。能在一、两个小时内,靠三、五个演员的表演,演得如此精彩,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剧本好;其二是戏中包含了几段好听的唱段;其三是必须有名角领衔主演。

前面用了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剧本,现在简单再说说唱腔。苏三是《玉堂春》这出戏的绝对主角,而李素萍则是《陈三两》的绝对主角,她们戏份很重,唱词很多,几乎是从头断断续续唱到尾,还经常要跪着唱,而其他演员却很少唱,主要通过道白来表现人物,可以这样说,苏三和李素萍在这两出戏中各唱了半出戏。《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至大街前"、"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赶,想起了当年事好不伤情"及"来至在都察院举目向上观,两旁的刀斧手,吓得我胆颤心又寒"等唱段已被戏迷所熟悉。而《陈三两》中,"陈三两迈步上公厅,举目抬头看分明"、"听此言,好似一把钢刀刺我心"、"为陈奎操碎我一片心"、"猛虎跟着猫学艺,胆大狸猫把虎教"及"这枝笔,谁造成,如今落在衙门中",这诸多好听的唱段更为河南戏迷所喜爱。还必须由名角领衔主演就不必说了,"名角效应"吗!向来观众都是冲着名角去看戏的,没有名角岂能说是戏好!

(2009年3月完稿)

京剧《陈三两爬堂》刘桂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dT1UDUDNQM/



豫剧《陈三两爬堂》崔兰田录音演唱、范静配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V7bksWGmHA/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2Frsg8mUkk



越剧《陈三两》杭越院周妤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knH5eYpRmc/



河北梆子《陈三两》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en1QpVFvYA/



好戏连台034《陈三两》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3174521154/

豫剧、曲剧和京剧《陈三两爬堂》比较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30113540924/

晋剧《陈三两爬堂》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3095827778/

河北梆子《陈三两》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300554375/

曲剧《陈三两》B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29114040256/

曲剧《陈三两》A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17199203761/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1《陈三两》(曲剧)1959年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14245350919/

豫剧《陈三两爬堂》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2910487285/

京剧《陈三两》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299575121/

秦腔《陈三两告状》剧本

http://13561352848.blog.163.com/blog/static/11750574620120295272010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9157.html

更多阅读

《质量效应2》再发新武器玩家诟病DLC太多 质量效应3dlc

近日,《质量效应2》官方再次发布新的补丁,以DLC的形式发售,售价为1.99美元。玩家购买DLC之后在游戏中可以获得三种全新的武器,Phalanx便携式加农炮,Mattock半自动来福枪,还有运用Geth技术的Geth等离子步枪,这些怪物般的武器不但使得佩戴者

读书笔记—《水浒传》之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阅读时间:2012年11月24日阅读地点:家里阅读书目:《水浒传》之张都监血溅鸳鸯楼阅读感言: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张都监血溅鸳鸯楼,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知道了:武松因为“投错了宿”,让自己进了囚室,张都

声明:《河南曲剧《陈三两》 主演 张新芳 河南曲剧陈三两》为网友寒玉簪秋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