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从抗战英雄到土匪《血色无痕》创作资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民间一直流传着“双枪老太婆”的传奇故事,但是她的真实身份却鲜有人知。其实,人们平时说的“双枪老太婆”与被枪决的“双枪老太婆”,根本就是两码事。小说《红岩》、电视剧《双枪老太婆传奇》里的“双枪老太婆”是以共产党华蓥山女游击队员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等人为原型塑造。而电影《拂晓枪声》和《绝密行动》中的“双枪老太婆”是根据抗战时期的“游击队之母”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共“游击指挥”赵洪文国为原型塑造的。

赵洪文国是满族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抗战时期,她屡挫屡战,先后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华北国民抗日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被人们尊称为赵老太。她和他的儿子、华北国民抗日军领袖赵侗,是一对被历史遗忘了的母子。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曾一度重燃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光,而随着内战的硝烟散尽,他们的故事遂被尘封。

 九一八事变之前,赵老太太只是东北乡间的一名普通农妇

1938年第10期的《妇女生活》杂志刊登有记者于毅夫撰写的一篇报道《赵洪文国传》,对赵老太太1938年之前的经历,做了简要的披露。报道说:

“这是写的‘游击队’的母亲赵老太太的小传,根据我们所知道的史料,她自己本身在十四岁时遭遇过中日战争,二十四岁遭遇过日俄战争,七年前又遭遇了沈阳事变,由于累积下来的对于日寇的仇恨,使这位老太太很快地走入民族革命的战场,成了义勇军的‘交通’,军火输送者,以至游击队的组织者。”

“赵洪文国现年五十八岁,是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奉天省岫岩县杨拉寨洪家堡子,家里很穷,父亲是个贫农,生儿女很多,赵老太太一共有弟兄五人姊妹两人,因为父亲穷,生活困难,所以小时候的生活差不多是陷于街上的状态!”

“一八九八年……赵老太太那时是十九岁,出阁嫁给三道虎领的赵玉堂先生为妻,一个破落的家庭,没有房子,没有土地,同样地穷困,同样地劳苦,但是她相信只要大家能够齐心努力,就一定能使这个破落的家庭复兴的。经过六年的努力,赵氏的小家庭稍微有点起色了,可是无情的炮火,又在辽东半岛上响亮起来,一九0四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仔辽东半岛的厮杀,毁灭了我们无数田园庐墓,伤害了我们无数良善黎民百姓,这种创伤在赵老太太的心田里,是划上了不可磨灭的刻痕的!”

“从一九0五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沈阳事变,这二十五年中间,赵老太太的生活就消磨在岫岩县的穷乡僻壤中,她一共生了八个女儿四个男儿,赵侗就是她的第三个儿子,在处理家事时,她主张大家要努力学好,过日子,但她对于钱财绝不吝惜,她主张‘舍善’周济穷人,夏天把小米舍给比他们还没有办法的农民,冬天再随他便来归还,等家境稍微小康一些,按照一般富人的习惯,是要修炮台以防兵匪的,但她却主张拿钱来周济穷人,她认为这种无形的炮台是比有形的炮台还有用,因此她在三道虎岭左近造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以后苗可秀和赵侗之得在岫岩一带建有很好的根据地,能够在那儿长期地活动,也未始不是借重这一基础的。”

“根据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经验,她知道了战争的惨酷性,在乡间他力劝女子不要缠足,无论男女都要读书,自己的女儿不缠足不穿耳,男女都送入学校,这样对于他的两个儿子后来作义勇军的活动,是有很大影响的。”

报道所勾勒出来的,是一个朴实、善良、有见识的乡村农妇。值得补充的一点是:赵老太太是一家之主,而且颇懂经营,九一八事变前夕,赵家已经从无房无地的赤贫农,变成了三道虎岭有名的富裕人家。

赵侗组织“中国少年铁血军”,老太太率全家参与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儿子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洪文国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将自己的家作为抗日义勇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

关于赵侗,《岫岩县志》记载:赵老太太的三儿子赵侗,九一八事变前夕曾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东北沦陷后,赵侗与苗可秀等人前往北平,组织“东北学生军”;1932年春返回东北,率军加入了邓铁梅的义勇军学生队,1934年2月,又改组成立“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司令,赵侗为参谋长;1935年7月苗可秀牺牲,赵侗继任铁血军司令。铁血军在东北最盛时有兵力1.1万余人,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百余次,1935年12月,甚至一度组织成立了“辽南临时政府”,赵侗兼任临时政府总裁,并与在中国边境地区活动的朝鲜革命军建立了联系,组成“中朝抗日同盟军”。1937年春,铁血军在日、伪的频繁“讨伐”下陷入困境,赵侗入关到北平寻求支援,但随着七七事变北平沦陷,赵侗没有再回东北,而选择了留在北平重组游击队,活跃于北平郊外。赵老太太与赵家和东北义勇军之间的关系,就此告一段落。

1934年2月,由于汉奸告密,日军得知赵家是“少年铁血军”的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几十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赵家生活陷入困境。当赵侗问她:“我们还干不干呢?”赵洪文国坚定地答道:“干呀!”

1937年7月20日,赵洪文国与赵侗等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他们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了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了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引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热河等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写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

据于毅夫《赵洪文国传》报道:

“在起事的时候,大家就约定了不许爱财,不许祸害妇女,要联合老百姓,抗日到底,家庭被抄不许埋怨,家人被捉不许乱‘咬’!若干人跑进山里去活动,山外就留着这赵老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做交通站,做运输站,做掩藏所,有多少次老太太冒着风雪将枪支插藏在山林古墓中,有多少次老太太输送预备队道义勇军里去,有时深夜里义勇军跑进院子里来休息……最后日人觉察出来了,派去队伍把她们的房子烧了,她才又搬到赵家堡子去,藉着道德会的名义办学讲道,更藉着办学讲道的机会宣传救国,效力虽然发生了,但是也很快地被汉奸所告发,驻在岫岩的日本参事指导官,甚至率领几百人马亲自前往搜捕。”

“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赵老太太赵玉堂先生和儿女全都被捕入狱,由于她的机智和大胆,不但自己把自己设法救出来,而且同时还救出半百余个无辜的男女农民。一九三四年九月三十日,她脱离了岫岩监狱,回到赵家堡子,卖掉积存的土地,辞别祖坟,遍谢乡老,携同赵玉堂先生和儿女,经凤城安东间道入关,跑到北平。”

1937年,日军准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赵老太决定在北平起义,抗击日军。此义举得到了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等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在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日,赵老太太,赵侗和其他战友,共二十四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起义军攻破了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了包括不少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也就是在这次战争中,首次击落日机一架,震惊国内外。

几个传奇故事

其一:偷运军火

赵侗部队刚刚建立的时候,需要补充枪械弹药。赵洪文国就在城郊附近收购散兵游勇丢下的枪弹,跑四十里的长途,送给游击队。

1938年9月,《立报》的记者吴胥当年采访了在汉口为游击队寻求支援的赵老太太,亲耳听老太太讲述了她在抗日第一线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这样带军火”。老太太说:

“运军火,非我出马不可,立刻开始,时间已经不允许再耽搁了,由城内到那里,有长途汽车可通,我就穿了一套破衣服,带了一个破网篮。网篮上面全是破袜子、破棉花,还有破衣服。破东西底下,可全是盒子炮、子弹。赵同送我到西直门等车。说好了,我上前一辆,他上后一辆,远远的看着我。因为他是青年,穿了一身西装,那是不能带这些家伙的。我是个老太太,没人注意,万一把我捉了去,就是枪毙了,死一个老太太也没什么可惜,好在我早就把命看得算不了什么了。赵同招呼我上了车,使个眼色,点点头,车就开了。刚刚出城,就检查。我先把网篮打开,请他们看,爱怎么看就怎么看。他们见是一个老太太,又带的是些破东西,也就懒得检查了,于是我便过了这一关。车上的人不要我坐车,本来,车上都是穿得挺漂亮的青年男女,来了这么一个破衣的老太太,都讨厌我,要我下去。那可不行。说什么我也不下去。我的责任与使命太大了,我死也不下车。结果,我胜利了。就这么一回一回的运军火,全是我一个.人去办。赵同只在第二辆车上,远远瞧着我,预备万一出事时,他好去想办法。不到几天的功夫,把两千块钱的军火,全运完了。”

许多当代学者认为“近乎天方夜谭”(如袁小仑),这是老太太的夸大其词。然而老太太并没有丝毫夸张——赵侗的这支游击队,后来被中共从内部消化掉了,游击队中的许多中共干部,49年后的回忆录里提到的运军火的情节,与老太太所描述的完全一致,只不过他们略去了老太太的名姓。

赵洪文国往游击队输送军火,前后共达三十次之多,其中有一批是城外一个军火贩子卖给她的。这批军火有机关枪三挺,手枪二十支,子弹几万发,讲好了六百元,先交三百元,其余的货齐交钱。但是游击队怕枪支不好用,货齐了缓期交钱。军火贩子大为焦急,每天前往她的寓所催讨。有一天,军火贩子气势汹汹非要钱不可,站在院子里吵嚷:“你买东西不给钱,你的儿子是义勇军,我非到日本人那里告状不可!”军火贩子本想这样吓唬她,没想到赵洪文国跳出来大骂一顿,说:“我的儿子当义勇军,已不止一年了,这谁都知道。我们要怕日本人就不敢这样干,你若到日本人那里告状,请随便。你是卖枪的,我是买枪的,东西是你的,我怕什么?”这一来反倒把军火贩子吓退了。

其二:运游击队员出城

老太太说:

“北平被日军占领了以后,我们的人还都没有出城,这真是难问题。因为各城门都已被他们守住,这一百多人怎么出去集合呢?我想了一个计策。那时候,有许多流氓被他们雇去,大概是为了捣乱的。在北平的流氓,他们的装束,是穿着小褂裤,将长衫搭在肩上,而小褂的钮子,也扣得不整齐。我就叫我们的人,一部分按照这个办法,居然混出去了。另一部分人,就另想办法。假使都这么办,那非被捕不可,所以我又雇了两个老太太。每人带十几个人出去,万一盘问,就承认是自己的子侄。好在那时候逃难的人很多,老太太带了几个年轻的人,很不惹人注目。而走的方式,也每次不同,有时坐车,有时步行。我很高兴,一百几十人完全出城了,并没有失落一个。出城以后,就在高亮桥西北方一个庙里集合。把枪都擦好,整理一切。为了遮掩外人耳目起见,把军火都裹在行李卷里同时,我自己是最后一批,他们还得等着我。我又带了两个老太太,掩护十几个青年出城。出城以后,先到某地方去取军火。大家拼命的拿子弹,两个老太太每人提了一包袱子弹,我就用了一个大的手提箱,满满的装了一箱子。”

当代的学者们仍然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游击队中的中共干部的回忆录,再次证实了老太太所言非虚。当然,老太太并不知道,她们所掩护的青年们,有一部分已经是中共党员。

赵洪文国还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在她的腰裙下,常常藏有两支盒子炮。她能够双手同时开枪,而且百发百中。有一次,她在晋北一个村庄里,劝说群众抵抗日军。那些农民以为她只是个瞎吹牛的老太婆,嘲笑说:“你这老太婆懂得打什么仗?”夜色降临,赵洪文国叫农民们跟着她走到村外。到了一座小山旁,远远地来了三个骑马的日本哨兵。她一句话也不说,从腰裙下抽出那两支盒子炮,瞄准后就开枪。两个日军登时扑倒下来,第三个逃走了。就这样,村里的两百多名农民就投奔了赵侗的队伍。

这个故事就是民间出于对赵老太的崇拜而杜撰出来的,真实的赵老太是个小脚女人,从来不摸抢。

三代参加抗日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大后方

1937年9月,老太太受儿子赵侗的派遣,从北平南下前往武汉寻求援助。途中还在河南晖县发动了当地的红枪会组织成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但因为成员庞杂,领导层分歧严重而没能坚持下去。1938年,老太太抵达武汉,很快被媒体关注到并得到了热烈的报道,成为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1938年9月,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赵老太太从武汉南下香港、广州、南洋进行抗战宣传和募捐,沿途发表抗战演说,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高度推崇。

1939年1月,蒋介石邀请赵洪文国和赵侗到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国民政府为表彰赵洪文国为创建抗日游击队作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宋美龄在三八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洪文国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

此时的赵洪文国是国人皆知。

著名教育家,爱国人士陶行知曾为老人写下这样的诗来赞颂:

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

老太有儿子,名字叫赵侗。一身都是胆,复活赵子龙。

老太有孙儿,名字叫赵伟。少年知报国,精忠比岳飞。

好比一棵树,安根在东北。妖怪咬树根,树儿活不得。

说起赵老太,无人不崇拜。生长在岫岩,与朝鲜交界。

眼看众同胞,受尽妖怪害。组织义勇军,动员休妖怪。

母子与孙儿,同军见三代。远近齐响应,三军都拥戴。

军队大家庭,英勇而相爱。高粱为城堡,锄头是军械。

兵器虽不足,百战不能败。老太没有粮,民众送饭来。

老太没有枪,妖怪送枪来。钻进妖怪肚,妖怪摇脑袋。

截断妖怪路,一块又一块。最后大目的,赶妖出东海。

自由而平等,中华万万载。老太有名言,圣人不能外。

别死在床上,战死才痛快。堂堂男子汉,富贵少奶奶。

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赵侗:国共两党猜忌的牺牲品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华北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老太太的二儿子赵侗任司令。

赵老太太去武汉之后,赵侗的平西游击队在北平郊外屡次给日军制造大麻烦的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起因,游击队内的中共干部们有相当多的回忆:

“早在“七七”事变前,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就曾进行部署,要求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凡有条件参加武装斗争的,都应随时准备拿起枪来,到农村去开展游击战争。当时,东北大学、东北中学经组织批准参加武装斗争的一些同志,热情很高,但没有一支枪、一粒子弹,也没有军事斗争经验。他们曾多次派人出城去联络抗日的部队,都没有成功。当党组织了解到赵同等组织抗日武装受挫的情况后,就决定以这支武装为基础,在平西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八月初,党组织派东北中学的共产党员阎铁和徐明两人化装成卖菜的小贩混出西直门,由联络员带领,进入赵侗等领导的游击队了解情况。不久,又派在东北军学兵队受过军事训练的杜伯华、王文、包乾、丁丁(今名冷拙)等进入游击队。当党组织接到阎、徐、杜等的报告后,决定继续派遣党员、民先队员和青年学生参加这个部队,并派汪之力同志负责这支部队党的领导。当时共产党组织在这支部队中还是秘密的,只能以东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东北救亡总会的名义,经张希尧介绍和赵同、高鹏接头,参加部队工作。汪之力于八月十日同中共北平市委学委派的三名党员史进前、张如三和尉迟修职一起出德胜门,在西郊冷泉坞见到了赵同和高鹏。赵安排汪之力做宣传工作。从此,党的工作在部队中开始建立起来。”(梁湘汉、赵庚奇,《平西抗日游击队历史略》)

赵侗似乎并没有察觉中共党员正有计划地进入自己的游击队,赵老太太在后方接受媒体采访时虽然多次提到学生青年纷纷加入游击队,但并无一字提及共产党。

赵侗的这支部队,在1938年初已基本蜕变为中共的部队。其具体过程专题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简而言之就是采用了内部消化的模式,正如游击队里的中共骨干王建中所回忆的那样:

“党的任务是把这支抗日游击队组建好,争取上层,抓住基层。争取团结上层,由汪之力去做,总队和大队的领导,尽量由党员去担任,这就抓住了基层。北平地下党输送的党员、民先队员和青年学生,在这个复杂的才成立的队伍中,自然成了骨干,赵同也只得依靠这批人。所以,党员和青年学生基本上抓住营连两级,这是最重要的胜利。”

共产党员掌握了军队基层干部之后,整个部队的去向已经不由赵侗决定。据王建中回忆:“赵同等人主张上太原,找到国民政府和正规军;党内坚决反对,要去找八路军。那时平型关战役已经打过,消息已传遍各乡。继而侦知八路军到察南蔚县,太原已失守。党的主张得到了胜利。”随后,进入八路军的根据地后,赵侗的领导地位也受到了威胁,据王建中回忆:

“部队到阜平之后,学老红军的一切制度、政治工作、经济民主,党已半公开了。赵同仍以总司令自居,得他一人说了算,实行军阀统治,引起干部不满。党和他进行了斗争。在一次营以上干部会上,汪之力同志作了系统的发言,举出部队进步的实例,指出赵同老摆个总司令架子,处处想着自己是总司令,一个人发号施令,处理问题缺乏商量,举了一些军阀主义的例子,指明其思想上就是顾虑总司令的面子,不利当前部队的进步。……会后,赵同没有好转,反而消极对待,情绪不高。党内决定,罢掉他司令职务。事先党内作了布置,届时提赵同辞司令职时,大家都得举手,结果在一次连以上干部大会上举手罢免了赵同的司令职务。事后报告给军区,聂司令员批评了此事,认为应当争取团结,帮助他。军区领导还找赵同谈了一次话,才算没有罢司令之职。

部队被中共同化之后,赵侗又在游击队司令一职上呆了将近一年。1938年8月,终于带着几个随从,以下基层视察为由,秘密脱离了游击队。据王建中回忆:

“赵同逃走,出意料之外。到平西后没有谁和他斗争,看来一是有更大野心,不屑当此小支队司令;二是有内线消息:赵母在大后方、南洋到处作报告,被誉为游击队之母,赵如到重庆一定被重用,所以只带几个人走了。至于怎样通过北平到重庆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也有蛛丝马迹,赵同的表弟吴新民是九连长,突调回司令部,要当警卫连长,王远音坚决不同意。赵同也找过警卫连长刘柏松谈话,想拉拢刘。刘已是党员,不为所动,他才没办法了。据事后反映,吴新民和赵同另一心腹王新华,把政治处谁住哪个房间都调查了,有动手搞一下再走的意图,由于警卫连不在,没敢动。”

赵侗为什么要“跑”?所谓的“野心”显然不足以解释。其一,时为1938年8月,赵老太太刚刚抵达武汉,媒体报道刚刚开始,其影响力还没有造成。其二,赵侗离开平西游击队之后,并没有立即选择南下与母亲会合,而是留在北平郊外,试图重新组织新的游击队伍。若需要一个解释,当时赵侗虽为司令,但却丧失了人身自由,或许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游击队老战士史进前回忆:

“9月,赵侗就带着他最亲信的十几个人逃跑了。我们赶快派同志去追他,劝他回来。他不回来,给我们中队以上的干部写了封信,他说,我几次想对你们一网打尽,但是考虑到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搞了这么久,不忍心下手。我们那时也非常警惕,所以他下不了手。我们为了对付他,我带着政治部专门组织了警卫连,给他们的任务就是对付赵侗的突然事变,所以我说你们放岗放哨就是对赵侗放的。那个连非常负责任,所以赵侗没法子,最后跑掉了。”

真正能够解释赵侗逃离游击队的,是其政治信仰。许多中共方面的回忆录都称赵侗“接受了法西斯主义思想”,这一帽子的由来,正是其“国社党党员”身份。国社党是当时的第三大党中国青年党的一个支派。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即积极派遣党员进入东北组织义勇军抗日,赵侗即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的中国青年党。

青年党的建党宗旨,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其政治立场,既反对共产党,也反对国民党。前者,主要是反对其“阶级本位”,而呼吁青年们“以国家和民族为本位”去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后者,则是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党外无党”。

唯此,才能解释赵侗何以会在1937年的北平公开刊发文章抨击国民党对中共的围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也唯此才能解释何以赵侗并不愿意与中共军队合作;也唯此才能解释赵侗何以在部队被中共内部消化之后,还愿意在游击队司令位置上指挥部队作战近一年;也唯此才能解释赵侗最后为何选择秘密的和平离开,而不是公开武力翻脸。

也唯此,才能解释,何以赵侗到了重庆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屡屡言及的都是团结抗日,而对其部队的丧失,并无只言片语的指责(但在与周恩来的一次会见中,赵侗批评了中共在其他抗日力量中“内部造党”的做法)。

1938年脱离八路军已赴香港的赵侗,估计是因为母亲缘故,于1939年应蒋介石电邀由香港返回到重庆。

赵侗虽应召回了重庆,但是,最后与蒋介石双方还是很难达成一个协议。气愤之下的赵侗于1939年6月29日率200余人组成的“抗日挺进队”愤然北上。由于此时的赵侗在共产党一面是一位擅自离开队伍的带疑领导,又受到蒋介石接见的危险人物。因此,在他路过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是,被贺龙和聂荣臻所部的八路军冀中部队伏击围歼。赵侗被击毙,时年二十八岁,所部除一人逃出外全部阵亡。

聂荣臻回忆录里说:“赵侗这个人很狂妄,一直想要脱离游击队,他同国民党的关系拉得很紧。聂荣臻多次做过赵侗的工作,但是赵侗总有二心。他本人后来还带了10来个人逃跑,后来跑到重庆,国民党政府好不容易在敌后找到这样一个一心投靠他们的人物,于是大肆吹嘘他,又是给他下“委任状”,又是给他配电台、密码和各种新式武器,派他回华北来,同共产党争地盘,搞摩擦,破坏我党建立的敌后根据地。1940年初,他回来的时候,走到石家庄以北的一个地方,正好碰上从冀中回晋西北的一二〇师部队,就在那里打了一仗,战斗中把他连同他带的队伍全部消灭了。”

八路军老战士,曾一度负责监视赵侗的史进前回忆说:“赵侗到大后方以后,又去西安参加了特务训练班,大概受训了几个月。那里的特务头子叫尹勤,有二百多人,每一个人三件东西:步枪、盒子、手枪。后来国民党把他们派回来,到晋察冀军区搞特务武装活动。他们这次回来,到晋察冀的村庄附近,一下子碰到一二0师,贺老总的部队正在那里。贺老总跟聂老总一联系,聂老总说彻底消灭,一二O师派了部队,晋察冀也派了部队,就把他彻底消灭了。当时的命令是一个活的也不要,打完后一个人一个人的检查,把这个部队歼灭了。聂老总以后跟贺老总说,你这仗打得好,减少了我们军区好多麻烦。但是以后发现还是跑了一个,跑回东北去了。”

亲自参与伏击赵侗的八路军老干部萧锋回忆说:“(1939年12月)26日晨,天下着细雨,赵侗带领各级伪官员,其中有25名妇女,……向北直奔牛城、陈庄方向而来。我3营9时许得到侦察员密报,即分4路向孙家庄合围。120师358旅的骑兵团从下邵村的百马石合围过来,协助我团执行围歼任务。10时许,赵侗一伙正在孙家庄吃饭,见情况不妙扔下饭碗向桑家庄、宅里、陈庄方向逃窜。我们千把人打这300人跟玩似的,战斗不到半小时,这帮伪官员一听枪响吓得屁滚尿流,跪地求饶。对这些民族败类、汉奸、卖国贼,我5团指战员只能斩钉截铁,用刺刀做出公正的判决。赵侗以下345名伪官员全部被歼灭。”

赵侗被打死后,赵老太太倒向了国民党

赵侗再次北上的同时,赵老太太受国民党政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一导长宋美龄的联合聘请,担任了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以赵家三代抗日的经历现身说法,历时两年,长期奔波于各县市的抗日宣传活动。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从抗战英雄到土匪(《血色无痕》创作资

赵侗死后(那场伏击战中同时死去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一个女儿),老太太悲伤之余,又参与了向国民政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民政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的活动,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赵侗一死,蒋介石觉得赵洪文国的利用价值变小了,也不再重视这个为他争过光的“游击队之母”了。最困难的时候,赵洪文国仅以“抗战遗属”身份,领一份抚恤金养家糊口。

1943年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民党中将王达,向政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带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前往北平。在北平,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帮助这些军烈属返回东北老家。此一时期,老太太已经很少见诸报端。赵老太太回东北后,则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但内战骤起,从商之路不通,军烈属的生活无法保障,赵老太太全家也陷入了困顿。1948年7月的《时事公报》曾刊登过一则短消息,称《“游击队之母”有功抗战今受饿》,可见老太太的生活境况。

1949年,赵老太太与二子赵连仲重新走上了战场,招募旧部与中共军队作战,随着国军的节节败退,赵老太太也一路从东北退到了四川。1950年,赵老太太兵败被俘,因不愿投降而被枪毙。周恩来得知情况后特意出面,为之说情。因民愤太大,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她死刑,时年70岁。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赵连中之妻邓外桃被捕后,在军法处关押期间生了一个男孩。毛泽东闻讯后亲自批示,免于追究邓外桃罪责,释放遣回原籍,使其将赵连中之子抚育成人。

关于赵老太太的不愿投降,曾参与审讯工作的原川西军分区情报参谋有一篇回忆文章《川西匪首——“双枪老太婆”其人》,其中写道:

“平心而论,赵洪文国的容貌并不带匪相。小脚、旗袍,身体健康,略显肥胖。就其相貌讲,既不牛大马粗,也不娇小玲珑,只能说是一个极普通的东北老太太。但这个人伶牙利齿,谈吐不像没文化的入。

“我认为赵洪文国的罪行,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煽动叛乱。她从解放后的北平逃出,向国民党政府要官职、要枪支,发动武装叛乱,打游击,完全是自觉的行为,并没有任何人强迫她、裹胁她。其子赵连中在交待罪行的笔供中,既有对蒋介石、阎锡山利用他母亲的怨恨,也有对他母亲一心反共拒绝弃暗投明的怨尤。赵连中说:‘阎锡山委我第二路绥靖总指挥,并没有颁授中将军衔。但我母亲说,实际上,路总指挥是中将级。所以我们自刻的关防印鉴都是按‘中将’规格刻制的。赵连中又说:‘邓锡侯将军(川军起义将领)派董海鹏来说服我们起义,会受到既往不咎的宽待。李元超(编辑注:赵老太太的女婿)和我,都愿意走这条路,但我母亲坚决拒绝了。’实际上,我们对赵洪文国的争取,绝不止邓锡侯将军派董去这一次。事实上据我所知至少还有两次:一次我们提到一名密探,我们用了很高的规格,以成都警备司令部的名义给赵洪文国写了一封招降信,劝她弃暗投明,叫那个经教育的密探把信给她带回去;还有一次,他们在大坝山区过春节时,我们茂县军分区,又派一名‘社会贤达’给她送信去,敦促她悬崖勒马。但两次争取,都被赵洪文国拒绝了。

“赵洪文国被捕后,本来念她年迈,又是女流,准备不杀。但赵匪认罪态度极差,只把组织叛乱说成是被阎锡山、蒋介石利用,出于‘爱子’之心,为幼子赵连中谋个晋身之阶而已。而在川西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和什邡、灌县等县的人民代表会议上,代表们一致要求严惩赵洪文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后经报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央军委,由中央军委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判处赵匪死刑,押赴什邡县召开群众公判大会执行枪决。

“赵连中之妻邓外桃在被捕后,在军事法庭关押期间生一男孩,受到了人道主义的照顾。后报中央人民政府,经毛主席亲自批示:免于追究邓外桃罪责,释放,遣返原籍。使其对赵连中之子抚育成人。川西军区政治部奉命派专人把邓外桃母子护送回武汉市,交当地政府宣布释放。据闻,邓外桃于1955年已携其子迁居香港,现在何处不得而知。”

日本投降后,赵洪文国死心塌地地投靠了蒋介石。1949年4月,赵洪文国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守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他们策划“反征粮”暴动,杀害了三百多名解放军和群众。

赵洪文国一家,由组建“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至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14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三十余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9297.html

更多阅读

人大附中学子成长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

20年辉煌之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发布日期:2010-05-0719:30:22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杨锐,1986-1991年就读于人大附中第二届数学实验班。随后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1996年北大本科(含一年军训)毕业后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采访整理/张素闻 (2007年9月采访于广州光孝寺菩提甘露坊)海涛法师1959年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俗名黄荣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父辈家境殷实,福报深厚,自小就享受安乐与富足的家庭生活。黄

历史上真实的双枪老太婆 历史上真实的美人盂

满门忠烈:曾和蒋介石结拜,历史上真实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

推荐 辽南抗日名流:“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辽南抗日名流:“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赵洪文国(1881—1950),女,汉军旗人后裔,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无党无派。“大美画报”以赵洪文国为封面目 录1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声明:《“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从抗战英雄到土匪《血色无痕》创作资》为网友心房的律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