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通病:夸大兵力——以长平之战为例

本人关注长平之战已久,因对军事动员、后勤较为了解,更兼阅读了近年大量的研究文献,遂以此战为例,点破中国古代史籍夸大兵力的通病。

一、长平之战过程还原

此战记载,一般追溯至《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亦有所涉及。大体而言,前262年,秦攻韩国,截断上党郡与韩国本都联系;上党守将联络赵国,献上党,欲引赵抗秦,赵国应允。前260年,秦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奔赵,赵王遣廉颇出战,在长平(长平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北10公里长平村,双方交战不限于此一地)附近与秦军对敌,屡败于秦将王龁,坚壁不出。秦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廉颇,秦以白起待王龁。赵括转守为攻,白起诈败,退入秦军营垒,引赵军来攻,以两万五千人断赵军后路,又以五千人插入赵军中间,截其军为二,并总体围困。赵军无后援四十六日,出现自相食人的惨况。赵括带兵冲杀,被射死,余军降秦,白起认为人心不稳,一夜坑杀赵卒四十万,赵军前后两年多战死人数竟多达四十五万。

《史记》中这段记载,其实有很多漏洞。一:上党太守献城是前262年,赵军何以等前260年上党失陷才派大军增援,其间各种谈判、拖延,太史公未予详述。二:秦军出兵既然以上党为目标,何以前后延宕两年,而不是在截断上党后立刻攻击,其间战事如何,亦未记载。三:也是最重要的,赵军前后所亡四十五万,绝无可能,纯粹夸大其词。

二、长平之战赵军兵力质疑

1、赵国人口与战略

秦统一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长平之战早于始皇统一40年,假设这40年最剧烈的统一战争消耗的人口不算,仍以2000万人计,战国七雄,平均而言一国也不超过300万人,而实际上秦、楚两国的人口远多于其他几国,赵国作为中等大国,人口差不多也就是250万,其中男性假设占一半,即125万。男性中可参军者称“丁”,指15——55岁身体健康者,假设占2/3,则赵国理论上可服役总人数为81万,实际服役人数则不可能超过20万。

按照战国古制,一兵三伕——仅后勤人员即为作战人员的三倍,赵军后勤要越过太行山,民夫甚至可能超过1:3的比例,加之后方需正常维持的农业生产、装备制造、行政管理、地方治安等,已经占去男性大半。《孙子兵法》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亦即作战人员和后方男性服务人员比例大致为1:7、与后方总服务人员大致比例1:28——1:35(一户按四口或五口算)。即便说战国动员能力有所增强,将前一比例降至1:5,则赵国服役人员(包括作战人员和辅助人员)总数最多也就是81万的1/6,即差不多15万,这还是夸大的计算。

这15万人都到了长平前线吗?也不可能。

首先,从兵力配置上讲,赵国四战之地、强邻环伺,北方对游牧民族的防守尤其重要。长平之战时,李牧恰在北方率领着赵国第二大方面军。此外,都城邯郸和各处险要,必然也有军队驻守,即便保守估计,也要占去赵军总数1/3,所以长平之战,10万部队已经是上限。

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通病:夸大兵力——以长平之战为例

其次,从战略上看,长平之战不是举国总决战,赵国虽然大举投入,但不可能倾注全国之兵。秦赵交兵,本为上党。赵军出兵时,上党已归秦,《史记》说赵军到边境是为了“按据”奔赵的上党民众。三个月后,王龁才举兵攻赵。可见,赵国出兵时并无夺取上党的打算,更不确定秦军是否会大举攻赵,廉颇所带兵力只为防守,并无求战之意,人数必定有限。就战事发展而言,赵军前期小败不断,廉颇不得不退守。王龁并非名将,从后来被白起替换可知也不是陆逊那样的潜伏高才,而面对百战名将廉颇反能胜之,除了秦军平日训练有素外,最好的解释就是秦军有备而来、兵力占优。当然,合理的推论是,赵军随着战事的发展,也从后方源源不断增调而来,但长平主要战事前后迁延不过两月,赵军何来时间动员全国之兵?可见,10万作战人员的上限非但合理,简直是多算了不少。一些学者和网友认为长平之战只是寻常大战,实际上这也不够客观,应该属于方面军级别的战略决战。

2、前后战事和数字的对比

长平之战中,秦军所以大胜,一是白起战术得当,二是地形提供了极大便利。经考古学者考证,秦赵两军初战时,大抵是在晋中高平市南的一片高原附近,廉颇之所以屡战屡败却没有覆灭,是因为把握了地形,步步退却,最终退至长平坚守。长平古城,恰扼死丹河河谷北段,两侧高山无法行军,谷最窄处宽不过70步,秦军在此处强攻长平城垒,寸步难进,是廉颇的高明。赵括上任后,白起命秦军诈败,引赵军进入河谷,再以25000军断赵军后路,又以5000军穿插到赵军中间截其为两段,反使赵军拘于河谷无法脱身,最终溃败。以数字计,40万人的大部队进入丹河谷地,在面积上过于拥挤,本身已经不可能。要截断如此大军,秦军竟只出动奇兵总计3万人。试想,赵括真有40万人在手,怎么可能让秦军3万人从容地筑起营垒、就地坚守?又怎么可能被区区5千人斩断全军?这违反起码的常识。反之,秦军出动3万奇兵,其本部想来也不过就是数万人,相加也就是不到10万,赵军与之兵力相当,也不会超出10万。

知长平之战者,莫如白起。长平战后,秦王欲灭赵,白起劝阻:“今秦虽破长平,而秦死者过半”(《史记》),“今王发军虽倍于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其国内实”(《战国策》)。由此两句,亦可推知赵军四十五万阵亡、四十万坑杀的数字纯属捏造,随之秦军数字也被大大夸张。按照史记说法,秦军消灭赵军四十五万,其自身无论如何也要有相当的兵力,因为长平之战是秦军主攻,本来就有兵力优势,且历史上并没有长平之战以弱胜强一说,所以秦军兵力应不低于四十万。“已死者过半”,即阵亡二十万人以上(此处也是夸大),伤者更多,何来继续进攻的能力?如果长平之战真的是80万人的决战,秦王又准备所发之军“倍于前”,即秦国要再动员80万人,两战相加120万人以上,两年间投入秦国总人口三成来打仗,秦人真天神也?再者,赵国如真的阵亡四十五万人,再要动员同样军队,除非借火星人补充人口,再将农业、制造、采矿和其他地方的防御全部交给妇孺,这已是荒谬绝伦,又何来“十倍矣”一说?

再以长平之战后一年著名的邯郸保卫战来说。邯郸之战,秦王极其重视,秦军倾巢而出,兵力超过长平之战,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但两年多竟不能克。试问,秦赵军队真的如此悬殊、赵国真的已无兵力,何以据守两年多?若以长平之战死亡45万计,邯郸保卫战时,赵国“丁”也只剩36万,实际能聚集在都城的也就几万人,如何能支撑许久?可见,“所亡四十五万”实不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赵国被围困、坑杀的40万人,军队确实只有10万左右,但还包括三倍于军队的民夫在内,加起来不是正好40万吗?这也是谬论。民夫负责搬运,必然分布于邯郸到长平之间广袤、漫长的补给线上,跨越一千里而活动,怎么可能所有民夫跟着军队一块进入河谷前线?这是运粮的还是吃粮的?也许还有人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曾发全国15岁以上男丁参军,以截断赵军后路。请注意,原文是:“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也就是说,总动员只涉及于河内一地,而不是全国。赵军被围约50日,何来时间动员秦国全国男性?就算来得及,生产运输又怎么办?河内一地,就算是当时行政机关所能发动的全部人口,也不过数万人而已,不能根本改变会战兵力的数量级。

3、动员能力

古代受生产、行政、交通、地域限制,一国所能动员兵力是极其有限的。据张羽《战争动员发展史》一书总结,在工业化时代以前,人类一国所动员的总兵力一般而言不可能超过其总人口的3%。欧洲非工业化时代动员能力最强的路易十四法国,1600万人口,50万军队,勉强达到3.1%;腓特烈二世的普鲁士为一纯粹军国,在征召大批外国人的情况下,勉强达到3.5%。以中国的几个关键时间而言,东汉末,袁绍坐拥四州,倾力攻曹,10多万人而已。曹操攻赤壁,尽发北兵,又得荆州之众,也不过20万人。隋炀帝攻高丽,尽发全国之兵,60万而号称百万,占3000多万总人口的4%。唐太宗晚年复攻高丽,也只动员了50万人。动员能力的提高,大大依赖于生产、交通等要素。19世纪初,大革命后的法国首创“全民皆兵”,也不过让1800万法国人中的30万人参军。美国内战时,南北双方使劲全力动员,让5%的人口走上了战场。人类动员总人口1/10进入战争,是到二战时才由美、苏、德、日完成的,而且空前绝后。晚清太平天国时,清朝总人口已近4亿,八旗军加绿营军总兵力才120万,而国民党抗战结束时坐拥全国人口近两亿,亡国灭种,也只动员了不到500万人,试问,领土、人口、生产力、运输力、管理能力、行政水平与后世天差地远的战国之秦赵,何能在一次方面军级别的决战中就投入40万服役人员?这难道不是一个神话么?

4、坑杀的技术分析

坑杀,需要以下步骤:一为缴械,二为关押和看守,三为刨坑,四为押送至坑洞,五为镇压和填埋。其中第一步倒不难,我们来分析其他几步。

关押和看守:赵军40万投降,以挤北京公交车的标准算,一人占地0.25平方米,降军共占地10万平米。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秦朝统一后大建宫室,其中最大的宫殿是阿房宫,修了好多年,总共才占地8万平米。赵军就算不躺着坐着,一个挤一个站着,也要把阿房宫挤爆,秦军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修好这么个战俘营的,我无法想象。如果是在野地里看守,又是如何能保证赵军不逃散甚至暴乱的,我也无法理解。

刨坑:活埋,自然每个人都是躺着而无法反抗的。人躺着,占地面积大出三倍不止,但考虑活埋时人可以分为上下好几层,权且认为这两项抵消,则这个坑大致也必须是10万平米级别的。坑杀必定分许多坑,如果是一个10万平米的大坑,那埋的时候土是扔不到中间的。要想埋得快、埋得准,一个坑最多也就长50、宽50,即2500平米(事实上可能宽度很小、长度很长,埋万人左右),就算个个坑都这么大,也要40个之多,这还是少算的。而根据考古学者在战场遗址的考证,当地坑洞一般高度为3米,即秦军要挖出30万立方米的土石,相当于靠人力铁铲几天内给阿房宫打好地基,这不是痴人说梦?

押送至坑洞、镇压并填埋:依照上文,秦军把40万人从一个10万多平米的大型战俘集中地,押送到几十个大坑中,其间如何保证赵军看到大坑还像绵羊一样乖乖下去不逃亡、造反,不得而知。为防止暴动,秦军必动用了十万级别的军队,且不论组织、管理、后勤上不可思议的障碍,已经损失惨重、又有大量战区需要防御、又被战俘营工程和挖坑工程累得半死的秦军,如何还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填埋行动,实乃匪夷所思。

有人提出疑问:秦军会不会是把赵军骗到天然坑洞、山谷中,居高射死,然后再埋呢?首先,考古学者找到坑道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并无如此大规模的坑,而天然具有谷地的山中,又并无大量遗体、遗物出现,且山谷中土质坚硬,根本不适合挖土填埋。再者,战场遗址既然已经出土了很多埋有尸体的大坑,就说明《史记》所说的“坑”有其真实性,而这些尸体中又并未发现大量的箭矢,可见赵军士兵的物理死因非常明确,所以此种猜测亦无根据,更难以解释一夜坑杀40万人的世界第十大奇迹。

三、笔者对长平之战兵力和进程的推论

长平战时,赵军除地方守备部队外,机动部队分对秦、对胡两个大的集团。三类军队相加,平时大约10万,其中守备部队各处总计2万,对胡方面军约3万,对秦方面军5万左右,但起初到长平安抚难民的差不多1、2万人。秦军主攻,前期动员兵力5万左右,占据优势,廉颇不得不退守。秦赵两军分别大规模动员,秦军前线兵力渐次增至10万左右,赵军全国总兵力上升到15万,征发民夫等后勤人员数十万,长平前线增至8万左右,但廉颇见秦军势大善战,仍取守势。由于补给困难、急于决胜等原因,赵王撤廉颇,换上主攻的赵括。赵括见秦军败退,引大约6万主力出长平,进入丹河河谷追击,由于离开营垒太远,被秦军25000人意外截取后路。河谷狭窄,赵军后军反攻的兵力无法有效展开,进攻秦军不力。同时,秦军5000人的精锐军队将一小股赵军前军截断。赵军被围,与外界失去联系,粮草逐渐不足。起初驻垒防守、期盼援军。月余,援军不至,随军粮草基本耗尽,甚至出现人自相食,赵括不得不拼尽全军、躬冒矢石,进攻秦军坚固的营垒,结果被射死。剩余赵军大约3、4万人,全部投降,遭到杀害。赵军半数军队经长平一战耗尽,举国震惊。

四、夸大数字的通病及其他

以上具体数字大多出于笔者的推论,并不确实,但就数量级而言,比《史记》等古籍更合理、更确切。有大量文章关注长平之战兵力的问题,但往往是默认了《史记》四十万人的记载,再进行其他推论。实际上,深谙动员、后勤者必然能够理解供养四十万人在战国时是何等不可能,绝非古籍中所记载的那么理所当然。以战国而论,动不动一场大战双方动员百万人,违反常理,殊不可信。《史记》虽然权威,荒唐者不在少数,如说刘邦之母怀孕来自天神感应,说北方蛮族为动物交合所生,说明司马迁大量采用了传说和靠不住的文献。秦末战乱,先秦文献大量佚失,汉初文人为了斥秦残暴,多有夸大之词。即使是秦本身,为了震慑宇内,也常常夸大自身的战报,这种把戏,直到1947年国民党还在演,后人应批判地看待。

动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数字而言,要权衡好生产、运输、和参战的人口比例关系,又要协调好这些环节相互之间的管理、配合、联络,所消耗的精力、人员难以胜数。此外,动员还取决于一个政府以多大的能力控制着社会。古代政府对偏远乡村控制力极弱,基本没有稳固的行政机构,多半依靠自治,所以古代所谓动员,实际远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全民皆兵”,“化外闲民”仍占据相当一部分。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古代史籍基本是忽略不谈的。夸大兵力数字,以悬殊差异凸显胜利者之光荣,实乃此类史籍的一大问题。特别是牵涉到异族相争或正邪对立时,什么秦朝发骊山刑徒70万、东晋8万人胜前秦80万、韩世忠8000人困住金兀术10万,都是语焉不详、夸大其词,更有无数的所谓光辉战役,细究之下,漏洞百出。翻看史书,动辄某某“起百万大军”、“起兵三十万”、“斩首十万”、“降者二十万”,感觉动员军队、打仗杀人如同儿戏。实际上,以古代专制社会的动员水平,战争一般而言都是几万人级别的,即便是统一全国的皇朝倾全国之兵,服役人员总数也很难超过百万。而后世记载者往往受惑于当时人夸耀武功的传说乱写一气。观察古代对兵力记载的变化,会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随着动员能力的进步,越到明清时期,军队数量反而越来越少。而动员能力更差的古代,军队数量反而多得吓人,从而出现了秦朝军队比清朝还多的奇怪场面。究其原因,是档案制度和治史态度在明清的大幅度进步所造成的。夸大军队数量,不单单是中国古代历史记述者在历史著作上的一个通病,更反映了历史记述者乃至所有学人、文士、政治家在定量分析上的冷漠和对同一事物定性分析上不求论据、夸夸其谈的毛病。就这点来说,中国古人讨论问题确实没什么逻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944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2010-11-14 19:26:26|分类: 【文化教育】 |字号订阅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中国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中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中国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汉

转载 河西书简:长平之战与清川江战役的惊人相似!

原文地址:河西书简:长平之战与清川江战役的惊人相似!作者:星海潮音这天看央视记录频道中的《复活的军团》,关于长平之战的复原过程,突然发现竟然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清川江战役有着惊人的相似。现罗列如下:1、临阵换将长平之

视频: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龙脉传奇

1.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2播放2.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3播放3.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4播放4.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5播放5.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

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一、媒神之祖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

声明:《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通病:夸大兵力——以长平之战为例》为网友深度袭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