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赏析与思考:评西茜的《冥想的芳菲》与《禅香》


画作赏析与思考:评西茜的《冥想的芳菲》与《禅香》

三西茜的文笔


荷画美人-西茜,90后画家第一人。

她的父亲既是他的导师,一位科班出身的“只追求艺术,不追求艺术地位”的画坛王者。有其父, 必有其子。这种傲骨和自信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历经风霜,清香犹存,生命依然顽强;种子将生根发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西茜的父亲决定带着她漂泊闯荡江湖。从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到临行前,西茜习画颇多,但父亲要考验女儿的绘画能力,《冥想的芳菲》便为西茜交给父亲的答卷。

或点击链接:

《冥想的芳菲》西茜15岁作品

《冥想的芳菲》却表现出一种在一片宁静的环境中静思修炼以求达到百花盛开、芬香四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的意境。

画的右下方,堆砌着几本书。书名为《Asthetik》的那本格外醒目。Asthetik意为美学。英语词Aesthetic概源于此。有关美的探讨和争论掺杂着真与善及道德的认识始于古希腊。美学既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艺术乃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美学即艺术的哲学。美学研究审美又探讨人的价值观。如此看来,西茜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是高层次的。
画中主体为绘有白花图案的花坛及花束。花束以紫色为主,夺目但并不耀眼。芳菲,茂盛之花也。菲,又解作“古书上所说一种像芜菁的菜,花呈紫红色“。妙哉!西茜自称“实际年龄是90后,心理年龄是60后”。15岁的她,心理年龄已是80后。西茜作画却并未忽视读书。
画的右上方有两个酒红色的瓷花瓶。高的花瓶盛满了花,而矮的花瓶却是空的。为何这个花瓶是空的?我们过去常说“在一张白纸上绘出美丽的图画”。这空空的花瓶,暗示着未竟的事业。矮花瓶紧挨着高花瓶,仿佛“羽翼丰满”的父亲带领并保护着成长中的女儿。我相信西茜在此是有用心的。
画的下方(前景)之物像是装书的硬壳。或是西茜梦中搬来的古希腊雅典古城的砖石?它们和右侧的几本书有着某种联系。五本书,隔以三种不同颜色的封面,辅以明暗相间的光影,表明书是摞起来的,只是表现手法还不够老道、自然,有人为刻意摆弄的痕迹,尤其是最上面的那本深绿色的书。
构图、形状、色彩、光影、平衡与统一等是绘画中的基本技巧。
画中间的花坛中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花。光源来自于观赏者角度的右侧上方。于是在两个酒红色的瓷花瓶上显出反光,其左侧露出阴影;在书、书壳、放置花坛的阶台以及中间花坛中的各种花之间均显现出光的明与暗,从而使各物体分离有别,层次分明。
画面背景的右上角之物像是一个小壁橱,与两个酒红色的花瓶、中间的花卉与花坛以及下方的书壳这三个物体一起都被置于自右上角至左下角拉成的“对角斜线”上(请读者想象一下)。这四种物体把画面分成了四层,所谓“纵深”(depth)的概念就体现出来了(注意:不是指景深depth offield)。这个小壁橱是很重要的元素。由此体现了这堆物体尤其是两个酒红色的花瓶是依墙依次而立的,又有助于显现这些物体与墙(壁橱)的距离。因此,加上光影的运用,整个画面错落有致的立体感便显现而出。否则,如果色彩单一、又无光影的运用,这些物体岂不看上去像是黏在了一起而处于同一平面上?
两个酒红色的花瓶画得很有生气,栩栩如生。高花瓶被巧妙地置于墙角,遮住了其后两堵墙相接的垂直线,再配合右下方的台阶,使两堵墙不至于看起来像位于同一侧的同一堵墙。去掉这两个花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整个画面。但去掉高花瓶对画面影响更大。其特殊位置,使得画面的几何形状呈现出的三维体(即:高花瓶左右两侧的墙壁和台阶)。三维结构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拉”住而不至于散乱。
平衡、协调与整体的统一把握得相当好。整个画面显得沉稳。
酒红色高花瓶以左的墙壁及其上面的花卉图案使我注目良久。那块白色东西令我不知所以,它干扰了我的视线和聚焦点。
作为西茜15岁时的真正的第一幅油画作品,在其漂泊江湖前的这份答卷在我看来是合格的。令人佩服,可喜可贺。当然,西茜的父亲可能对此答卷有更高的要求。

时光到了2009年。漂泊短短四载,辛勤耕耘,在慈祥而严格的父亲教导培育下,聪颖而又勤奋好学的西茜开始向我们展示其新的力作。
静物画《禅香》之成熟令我惊叹。无论是画技还是思想,都简直是质的飞跃。西茜所画不再是人们心中已经习惯了的美丽的荷花。那些古代诗词中对荷花的赞美早已深入心间。
《禅香》深刻地反映出西茜的艺术修炼和对人生思考的成果。这是一幅让我深深感动的作品。

西茜19岁作品《禅香》

“荷画美人”西茜,致力于意象派画法的实践和探索,以画荷花为主题但不拘泥于荷花的形式。
西茜画荷, 必有其因。
荷作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证明其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
荷花又名莲花,在佛教与印度教文化中象征着神圣与不灭。
古往今来,荷花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圣洁高雅的象征。人们视荷花为花中君子,借此象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品格------出淤泥而不染。
中国绘画中的荷花艺术品甚多。精品中如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明末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等。
有关荷花的诗词歌赋更是不胜枚举。无数佳句早已深入人心。如: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昌龄《采莲曲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
画作赏析与思考:评西茜的《冥想的芳菲》与《禅香》
无论是漫游于荷塘,还是讴歌荷花,人们都多把眼光聚焦于荷花的美丽、洁净和完整。通过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教育载体,将这种审美意识和习惯代代相传继承下来。
西茜的《禅香》的视角却全然不同。
其中有这样几个主要元素:莲房,残叶和背篓。
依然泛着青色的莲房, 呈蜂窝状,紧紧包裹着荷花的种子。西茜展示的不是在断茎上吊挂着的完全枯死的褐黑色莲房。
一个硕大的荷叶,仰面朝天,泛着不愿退去的青绿,舒展得依然美丽。其他几片枯萎的荷叶,或卷曲,或俯卧,像是安祥地睡着了。西茜没有选择那些尽是斑斑点点、大孔小眼的残叶。
一只背篓,将采拾的残叶收进。恋恋不舍。这只拾篓别具匠心,意味深长。
这一切, 是要表现一种败落泄气、失落无奈之感吗?还是暗示着艺术生命走到了尽头?绝不是。
西茜在告诉人们:

一《冥想的芳菲》赏析

回味生命的历程是释然,是满足,是不舍与怀念,是感激,又是期望;是精神不屈,是圣洁和美丽依旧,是生命不止。

为西茜失去二十年的父亲, 正迎来金秋收获的季节。西茜将坚定地把父亲的“正直与善良,才华与傲骨,只追求艺术,不追求艺术地位”的艺术才华和精神延续下去!

西茜的绘画表现手法:
画中最关键的元素是莲房。莲房包裹着种子。这是《禅香》的灵魂。其色彩最为鲜亮突出,立刻吸引了观赏者的目光。所谓“聚焦点”(FocalPoint),就是要将观赏者的第一眼“一把抓住”。
整个画面的布局使观赏者的目光从正前上方斜视而下,可以看到莲房、残叶和拾篓的大部细节。如果采用正面平视的角度,将达不到此种效果。
整个画面的布局紧凑,但错落有致。那只硕大的仰面朝天的残叶并排紧挨着莲房,是画中第二要素。
占画面2/3的深色的背景有助于突出画中的主体或主题。画中各元素构成的整体呈几何三角形结构。顶角端为拾篓(内含残叶),视为背景;莲房和硕大残叶稳稳落于底边上,属于前景;两个近乎等边的斜边上分别是卷曲的和俯卧的残叶。三角形构图使得画面稳定不散乱,起到平衡和统一的作用。
光源来自右侧上方。于是硕大残叶和左侧卷曲的残叶落影斑斑,莲房和右侧残叶均落下阴影。自右至左,光照强度逐渐递减。硕大残叶中央也落有阴影。光的明暗运用使得画面对比强烈,物态生动。
细节刻画得相当好。纹路清晰。形象逼真,各有特色。
主要有两种色调:莲房和硕大残叶中呈现的青绿色------用以突出生命的顽强和延续;拾篓和其余残叶呈现的茶色-----借以表现成熟、老练。

----野老虎

如果读者观赏过西茜18岁时的画作《密云不雨》(2008年画作),并读过她的一些诗文,就会对西茜的文字功底有一定感受。咋看《密云不雨》,彷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西茜借用易经之“密云不雨”,可谓精辟而意境深远。
博文《从<冥想的芳菲> 到<禅香>》虽短,却透出西茜的文笔和思想的力度与深度。
《冥想的芳菲》和《禅香》都是西茜深思熟虑的命题。西茜也是读书人。读书让思想成熟而深刻。只不过,西茜主要以画笔表现其内心世界和对外观世界的看法。也许,将来的西茜还可能同时成为作家。
西茜为何取名《禅香》?
如果说“禅”与“香”都与佛教文化有关,那么,禅香,就是定心静修,感悟人生,以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在修炼和追求中达到艺术和精神的高尚境界,并将之延续下去。这大概正是西茜取名《禅香》之用意。
西茜曾写有一篇博文《西茜:青春在绘画中绽放》,对读者了解其绘画艺术的成长历程、艺术和精神追求、父女之情以及文笔很有帮助。我读此文数遍,深受感动。
其中有段这样写道:
“在那些日子里,我曾经悠闲自在的心灵,变得惊恐而沉重。而心情更加沉重的是父亲,他对生命的渴望和心中的诗情浪漫尚未完全倾注到画面上,还有他对我无限的责任感。那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我父亲时常对我说:他最担心的是假若自己有何闪失,便不能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绘画经验,艺术思想,及人生感悟传授给我了。所以他在那时就更加殚精竭虑地对我尽传其道,我也更加勤奋地画着,领悟着……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思想日益充实。”
推荐阅读西茜的博文
2008-07-04| 西茜:青春在绘画中绽放(点击标题)

四绘画艺术作品的解读问题

西茜作此画时的表情很忧郁:路在何方?又有多远?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解读:
1)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文学作品中常说的“时代背景”);
2) 了解作者的背景(生平、学历、从师、创作经历、其他人生经历,等等)
3) 同一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其他作者风格的类比及对比;
4) 同一作者的作品之间的联系或对比;
5) 具备一定的绘画艺术修养;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
6) 具备一定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修养;
7) 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8) 经常阅读绘画艺术作品的评论;阅读一些美术史方面的书籍(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等);
9) 经常参观艺术博物馆、参与艺术活动、接触艺术人士;
10)画画写写,走走看看,业余玩家。

从西茜15岁时的静物作品《冥想的芳菲》到新作《禅香》,我惊叹并喜见其在绘画艺术和思想领域的成熟与质的飞跃。

专业画家对作品解读的视角通常与普通大众的视角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人凭感觉、感受或直觉。通常认为“画得像的就是好作品”或“画得美的就是好作品”。其实不尽然。专业人士往往由表及里,从技术层面以“批评”、“挑剔”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他们对意境或内涵的的理解往往非同寻常,解读更深入、更深刻。由于他们本身即是画家,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特点或纰漏。他们对作品的整体和细节都是很敏感的。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美术训练但接受过其他教育的普通人也是可以看懂一些艺术作品的。不必担心解读是否与原艺术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一致。仔细观察艺术作品,加以联想、想象,把感受、感动等表达出来就是真实的解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解读甚至可能超越艺术原创者的意图,使内涵得以延伸。
正如解读文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有的词在词语搭配时的读音也不同。解读绘画艺术品也离不开文化、风俗、宗教、历史、政治等等因素。如日本人忌讳荷花,视荷花为丧花;西方人多不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喻意;黄丝带在美国象征着期盼久违的亲人归来或象征反战。当这些元素出现在作品中时,它们必定含有某些特定的含义,即解读的线索。
在美国首府华盛顿有个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Memorial),建于1982年。纪念碑为呈V型以一定坡度凹进地面而砌成的左右两翼对称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墙上刻有57939名在越战中阵亡的将士的名字。美国人对V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相当熟悉的。
V型设计大体含有如下意义:(1)V象征着美国步兵所佩戴的徽章;(2)以手指构成的V形反战符号;(3)V象征着胜利;(4)V代表了越南;(5)V代表着地裂,接纳死者,让那些英灵长眠于地下,入土为安。
设计可谓别出心裁。人们司空见惯的雕塑品往往是拔地而起的。如美国西点军校校园里的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Jr.)和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Eisenhower)将军的塑像。还有与越战纪念碑同期设计而获得第二名的三名越战士兵塑像等。
作品虽然获得了设计第一名,得到了艺术界与新闻界的称赞。但这个艺术作品由于设计理念、种族歧视及其他政治因素在当时备受争议。其设计者是当时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二的华裔学生林樱(MayaYing Lin)。解读似乎并不成问题而是民众如何接受。
林樱自述道: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越战纪念碑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越战纪念碑最终赢得称赞和荣誉,成为里程碑式的杰作。
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绘画艺术家不解读自己的作品?对画作再做个文字解释不就更有助于观众理解作品了吗?”
其实,艺术家们有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做些解释或说明。比如,他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会透露些创作的思想并对作品做些留有余地的解释。或者,他们在自传或日记中会记录当时创作的过程,比如林樱的自述。他们往往把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及解读的任务留给读者。有时候解读是无言的,所谓“心领神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此外,解读能力与美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在这方面看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在训练有素的美术教师培育下,中国学生自小开始接受相当正规的美术教育。
以下两个视频大概具代表性:
《用彩墨画鱼》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录像
《小扎染》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录像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中小学美术课该教些什么》

——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教授

size="4">=教育文摘&SmallClassName=03年7月份—12月份&SpecialID=0&pass=0

我相信,如果让视频中课堂里的孩子们来解读西茜的绘画作品,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他们甚至有所超越。
西茜,90后画家第一人。敢为先者必需极大勇气并具备相当实力。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人们应当改变对成名成家的偏见。名至所归、名副其实的出名是无尚光荣、无可厚非的。无数事实证明:成功=智慧+勤奋+机遇。执着追求,潜心修炼,功到自然成。机遇属于有充分准备者。天赐良机,如今的中国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信息畅通,交流及时,创作空间相对自由。“生为艺术而生”的西茜,祝愿你早日取得巨大成功!
------全文完
后注:
(1)欲详细了解文中提及的人物和地名,请按照文中提供的中英文名查找相关资料。空间有限,未提供链接。
(2)因本文侧重于赏析西茜的绘画作品,故多使用了术语“绘画艺术”。也提及雕塑艺术。美术一词涵盖面太广,故极少用。
(3)因繁忙精力难以集中,中途几度搁置。以后抽空再做适当修改。(4)原计划本文含有以下内容。因时间和博客空间有限,将在今后单独成篇另发布:

二《禅香》赏析

------野老虎

野老虎寻游四方 为你带来精神食粮

请阅读野老虎以前为西茜写的绘画简评:

(1)为西茜如下画作的简评附在其博文内:

2007-12-11|我和父亲的最新素描习作

或点击链接:

(2)为西茜画作《密云不雨》的简评见如下西茜的博文后博友留言评论处(今后有时间将在此基础上专门另写一篇赏析)

2008-09-18|追求完美才是画画人的真正享受

解读(Interpretation)是有难度的。达到洞彻和解读与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完全一致几乎不可能,因为有些原创作者自身也未见得做得到全然而解。有些东西是感悟于心却难以言表。英语里有句谚语“A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words”(一图顶千言);中国谚语也有“一画能达万言”(Onepicture i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可见,文字有时是苍白的。
但毕竟绘画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功能各异,各施其责。否则,一幅画如何能够完全表现雨果(Victor-MarieHugo)的《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的全部内容?
解读是必要的。解读的过程使得解读者自身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与深度思考更加读懂绘画艺术品的内涵;文字解读(有时辅以图例)使其他观赏者受到启发;批评性的解读促进了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客观的解读有助于绘画艺术家完善自我。误读、误解和偏见是难免的。观点相异,解读偏颇,原因有多方面,但基本缘于视角不同,与文化、时代、人生观、经历等密切相关。
美国有位著名女画家,叫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O'Keeffe),被列为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其绘画作品采用半写实半抽象的手法。构图富有韵律感;主体鲜明而富有特色,多为花朵、岩石、海螺、动物骨、荒凉的野外等。
她的一些花卉作品被认为是人类性器官的象征,含有性器官的暗示,使人产生联想。但是,欧姬芙本人却始终否认人们的这种解读。
其实,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往往与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不尽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不同人的解读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有的西方学者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星夜》(The StarryNight)的解读就不尽相同。还有评论说,米勒(Jean-FrançoisMillet)的《拾穗者》(TheGleaners)中的农妇弯腰拾麦穗,身背压得很低,暗示着生活的沉重压力。我们认同这一解读吗?为何解读毕加索(PabloPicasso)的作品有一定困难?为什么抽象的作品比写实的作品更难于让人接受?为什么不少人不喜欢前卫派作品?如果不喜欢,就很难接受,自然无从解读。
解读艺术作品甚至涉及到许多相关联的学科或知识,比如,宗教、影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历史,仅就艺术品的表面形式来解读其含义则会感到茫然。比如,如果不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经典雕塑作品大卫(David)的象征意义。为何大卫是裸体的?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一些有关古希腊神话、哲学、美学思想等方面的资料或许就找到答案了。
名画流传百世。因为它们是名画,我们才跟着叫好吗?
我们同样应该为那些具备优良素质、天赋和才华、拥有极大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尚未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叫好。这只是时间问题。
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并非无路可寻,无规可循。

绘画艺术家的生存问题之探讨》
(5)今后将继续收集一些海外艺术展览和拍卖的网站信息发布到本博客。以前的收集见我的英语博客(洋妹妹--泰格丽丝Tigress):
2008-08-05|ArtExhibition Listings(点击标题)

2008-09-10|《密云不雨》创作进行中

注:西茜原先在博客里展示的《密云不雨》共有三稿。其博文《追求完美才是画画人的真正享受》中展示的为其第三稿。

这就是美丽的才女西茜

培养和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动手能力是视频中美术课的特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

欲了解西茜该画的初稿,可点击:

“漂泊江湖”是西茜的自语。江湖意味着险恶,漂泊意味着不定。路漫漫其修远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1901.html

更多阅读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 古代抒情诗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刘光荣贾勇虎(贾西贝)诗选集《唱响中国心》即将付梓,诗集中份量最重当数第一辑《炎黄集·中国之心》,而这辑中又是以《赤子之歌》为起因,使作者这几年来专功社会抒情诗的。诗集即出,不妨以《赤子之

西瓜子的功效与作用 吃西瓜子的好处与坏处

西瓜子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西瓜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葫芦科植物西瓜的种仁,西瓜子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闲食品之一,是日常零食的代表。西瓜子经过加工可制成五香瓜子、奶油瓜子、多味瓜子等。一般来说,我们日常吃的西瓜里的籽也可以做成西瓜

关于“东水西调”的设想与建议 今后工作设想与建议

关于“东水西调”的设想与建议 2011年12月20日“东水西调”工程,近年来国内在理论上有众多专家发表的多篇论文,又有新疆自治区举办“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会议专家发言,代表人物有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陈昌

评丁伟的论文 丁伟的毕业论文

评丁伟的论文丁伟,听了田墨轩的谰言,不但没有给予驳斥,反而心领神会,如获至宝,连说:“有道理,有道理”!丁伟说“有道理”的依据是什么呢?他在军事学院学了两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他以此称颂田墨轩“是在宏

声明:《画作赏析与思考:评西茜的《冥想的芳菲》与《禅香》》为网友发奋图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