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

  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

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今天我首先会讲到一些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相关的主要人物,之后我会和我的学生一起谈谈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我们会说到这些人物的共同之处,然后再讲他们的不同之处。这一年半以来,我与Mark(杨吉膺)和王学富,一直在谈论存在主义心理学,我们都特别强调东西方的对话、交流。学富讲到,在中国文化里有跟存在主义心理学共同的东西,在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也这样看。但我也相信,我们在交流中会有一些不同,会遇到一些挑战。但我相信这一次交流会使中国、美国,东方、西方都得益处。今天我们到这里来,便是要做一个对话。如果一个老师永远让他的学生做学生,那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学生,最后必须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相融合,才是好学生。有时候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会发生变化,存在主义心理学就是通过一个变化的视野来看东方和西方。(PowerPoint图示)我有意选择这张照片,这是我的两条狗。它们是我家庭的一部分,有时我会想,它们是很“存在主义”的狗。从基因上看,它们是狼的近亲,非常有合作精神,但同时又是非常独立的个体。它给我带来的启发是,狼在注重群体的同时又保持个体。这使我联想到,存在主义心理学也是这样的。当我们来考察这些存在主义的重要人物时,我们发现,他们把各种价值整合在一起,同时又坚持和尊重思想理论上的独特。就如同我的狗有时会去争斗,有时又会亲密地在一起。争议是合作的一部分。

  现在我要介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念。首先,他们是一批不同的作者,却不谋而合地沿着一个思路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其中有些人被看作是存在主义的,但他们自己并不这样看,另外一些人被贴上了存在主义的标签,实际上并不属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关注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我们为什么存在?”由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同的中心观念。罗洛•梅说,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存在,贝克认为我们要认识到存在的有限性,亚隆则认为,我们只要存在,就无法避免痛苦。有些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会专门讨论焦虑与受苦,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找好的方式去处理这样的终极问题,最终战胜焦虑和存在的苦痛。有人说,消除焦虑和苦难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死亡,自杀是最快捷的方式。但存在主义治疗的方式是,去追问存在的意义。如果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处理焦虑与痛苦。这是非常困难的,困难不仅在于追寻答案,更在于这个答案本身就包含了苦难。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存在主义对答案的探索:

第一,不同的认知方式。现代科学心理学强调理性的认知方式,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并不否认通过理性获得知识,却认为,仅仅通过理性去追求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残缺的,而不是完整的。跟理性主义的认知途径不同,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另一条认知途径,即认知的主观性,强调人的主观经验。换句话说,即使我们面对的完全是物质世界,真正重要的却是我们怎样在体验这个物质世界。因此我们说,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这不同的经历不仅包括一系列事实,更在于每个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缘自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就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人的主观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人的自我觉察。要达到真正的自我觉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人要面对潜意识的迷雾,因此,一个人必须对自己诚实,真诚地面对自己。明天上午是安格瓦斯基教授做演讲,他会讲到认知自我的一个挑战,即人性里有很深的自欺。尼采对这个问题有两句重要描述,第一句:“人最会欺骗的往往是自己”;第二句:“对我来说,任何真理都是血淋淋的(或赤裸裸的)”。换句话说,真理包含苦难,任何轻易得到的真理,都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第三,对人类生存状态持真诚的态度。人必须对自己真诚,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持真诚的态度。当我们理解自我认识的困难,我们也会同样理解对人类生存状态理解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对那些轻易提出人类生存困境的解决答案的人表示怀疑。理解自己、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这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起点。

  现在我要谈到存在主义的重要人物,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类别来讲。第一个类别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发生之前很早就出现了,存在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很多基本观念上是相通的或共同的。第二个类别是存在主义文学家。学富一月份在科罗拉多的时候,我们所谈的话题很多是关于鲁迅,鲁迅的思想中体现出很多与我们相同的成分,是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那一部分。只是鲁迅是通过文学的方式,把这种思想强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有时文学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类生存的状况,就像艺术和诗歌,都是很好的表现方式,甚至比心理学表现得更好,心理学需要从文学、艺术里吸收资源。关于这个部分,我们会讲到三个重要的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卡夫卡、妥思陀耶夫斯基。其中我会多介绍一下加缪。接下来是第三个类别,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这些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从某些方面看,也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他们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还整合了小说、诗歌、艺术,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状况与环境的理解。

  但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局限:几乎所有这些存在主义领域的代表人物都是欧洲血统的白人男性,他们的存在主义思想,虽然跟东方思想有共通的地方,但就其背景来说却显得相当狭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意识到东西方进行存在主义对话的重要性。我相信,这场对话会带入许多潜在的资源,来弥补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偏缺。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探讨时,开始注意到将更多的声音带到这个对话中来。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开始产生一些成果。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是科克•施奈德的《整合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算是重要成果之一;另外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就是我们最近出版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东方与西方》。这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会比较深入地谈到加缪、尼采。孟德洛维兹(EdwardMendelowitz)是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新近出现的一个核心人物。在洛基大学,我们很荣幸请到他和施耐德(KirkSchneider)来做访问学者。孟德洛维兹写过一本书,叫《伦理与老子》。孟德洛维兹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诗人,这并不是说他真的写诗,而是他写的文章有诗的意味。同时,他将文学与他的心理学方法广泛结合在一起。他是在当代心理学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能把文学与心理学整合在一起的人,而他的整合充满了存在主义色彩。

  另外一位我要讲到的人是艾尔金斯(DavidElkins)。在来到这里之前,我们得知他即将到我们大学做教授,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因为他是我们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他一直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同时,他也是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的倡导者,一直努力尝试证明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他讲到一些有效治疗的共同要素——在其他治疗领域是共有的因素,也是这些年来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非常强调的因素。

  这里再简单提一下将在2010年召开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大会上发言的人。今天提到的、目前国际上仍然健在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包括施耐德、孟德洛维兹、墨特•西里(MyrtleHeery)、艾尔金斯等,都将来参加这个会议。

  加缪是一个文学上的重要人物。他其实不喜欢给自己加上存在主义者的标签,部分原因是他与萨特之间的立场不同。他有一句话我尤其喜欢:事实是这样的:每个人无聊至极,才投身于培养习惯中去(Thetruth is that everyone is bored, and devotes himself to cultivatinghabits)。加缪想说的意思其实是: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分散了我们的注意,使得我们无法关注自己的存在;许多时候,我们关注各样活动而忘记了存在的真理。我们并不是在关注存在,而是找各种方式在回避我们的存在。

  下面我来讲一讲加缪的一部小说,阐释一下加缪的主要观点。小说的名称是《局外人》(TheStranger)。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莫尔索(Meursault),其实就是个局外人。从很多方面看,他都是一个局外人:他经历生活的时候没有情感,也没有道德——并不是说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而是他没有道德意识,不能作道德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没有雄心壮志,当他的上司给他升迁的机会时,他并不感到迫不及待,也并不感到激动;当他的女朋友说要跟他结婚的时候,他只是说“好吧”,这可不是人们求婚的时候期待对方的那种反应;他跟人交友,向来都是别人主动,却从来不会主动去交朋友——他的朋友认为他这个人最容易做朋友,只要对他说是他朋友他就会答应,所以他们才和他交朋友;关于死亡他没有任何反应,作为西方文学当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局外人》最开始劈头便是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对他而言,甚至连母亲是今天还是昨天死的都并不重要。这样一来,他生活中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被动一览无遗。他是个凡事赞同的好好先生,却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这就是小说里的人物的性格。

  随着小说的情节慢慢推进,他只是完全客观地进行描述,不依附任何感情色彩。他完全没有参与生活,对生活没有任何感受,就像从报纸上阅读一份报道,没有任何情感参与。例如,他会讲到当太阳照射到他身上时,他的皮肤有什么反应,他会意识到自己在出汗,但这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后来他杀死了一个人,即便到了这里,他仍然好像只是在讲述一个事件一样,如同读到报导说杀死了一个人。他也没有任何改变,对于他杀死了一个人没有任何感觉。在被关进监狱时,他也没有任何抵抗,他只是在描述这个事情,就好像这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然而接下的审判中,事情开始发生改变:生平头一遭,他不再一味客观的描述,而是开始反观自己的生活。他开始思考别人对他的反应,注意到当他面对丧母之痛却仍然冷漠时别人是何等吃惊。当他意识到人们有这种反应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看法开始发生改变。他开始感觉到一种内疚感。对此,罗伯特•所罗门(RobertSolomon)说,反思生命使人心怀内疚,毫不反思使人冷漠无情。这个局外人事实上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他所做一切事情不过是去描述这一切。当他开始反思他所做的这一切的时候,他想到他都做了一些什么的时候,事情开始发生改变。这就是我们要分享的,要跟局外人一起来分享的一个方面,也是加缪希望我们去做的:注意反思我们如何生活,注意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所做的事。当我们在反思的时候,我们会不禁时时感到内疚。人的本质是感到内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内疚是反思人类基本状况的本质反应。当我们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时,我们必然会看到那种内疚之心。

  另外一部加缪的小说名为《堕落》(TheFall)。小说中的人物克莱门斯(Clemence)是一名律师,他所做的事看上去都无可指摘,他做的任何事情几乎无可挑剔:他为那些贫穷的、底层的人服务;他在讲话的时候总表现为富有爱心,带着关怀的口吻。一眼看去,他的所作所为中很难找到失误。但是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开始反思和质问自己:他看到一个女性溺水而亡却无动于衷。这个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像自己以前想的那样是一个好人。在这种情形下他还能无动于衷,这叫什么人哪?!因此,他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搬到国外,天天在酒吧里喝酒度日。当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他正在把这个故事告诉另外一个在酒吧里遇到的人:他讲到自己过去许多看似善行的事,但同时又讲了在所有看似善行的事情背后的那些恶;他讲到自己过去服务穷人以求他人的认可,表面行为上他是在为穷人服务,但是事实上他是在服务自己,满足自己。在生活中,他处处如此:每个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做了很多好事,但是事实上在这些好的背后看到了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正是加缪的高明所在:他想通过这个阅读要求我们自己也经历一个这样的旅程,让我们反思自己。他想让我们反观我们的生活,去思考我们的所作所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去思考我们的所作所为也许另有缘故。有时候我们告诉自己,我们做某事是因为某个原因,事实上我们常常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我们自己也对此浑然不觉。正如尼采所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欺骗最多的人,是我们自己。也正如加缪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自我反思,我们会感到内疚;但如果我们毫不反思,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我们继续生活在谎言中而不去寻找鲜血淋漓的真理,就无异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而对自己不负责任远比活在内疚之中糟糕得多。

  现在我要总结一下加缪的一些观点:人生最重要的是自我觉察与自我反思。加缪这样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懂得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使人变得道德。因为自我反思让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是这种责任使我们变得道德。然而这同时这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内疚感:如果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话,会发现自己做事未必总是出于正当的动机。我们需要寻求某种平衡与协调。如果我们一味自我反思,感受自身的内疚,可能会患上神经症,什么也做不成;但假如反思不够,我们又可能变得毫不负责。这就揭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悖论:善与恶必然同时并存,人们不仅需要探索自己好的地方,同时也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并不完美这一现实。

  剩下几分钟时间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尼采。尼采说过,所有创立起来的知识系统都只对创立者本身有意义(All systems ofknowledge are holding true only for theirfounders.)。他本人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却同时强调到存在主义的缺陷,同时也强调一切系统的局限性。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大概就是这句了:“没有牧人,只有羊群!每个人都想要同样的东西,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感受与他人不同,就会自觉自愿地跑到疯人院去了。”(Noshepherd, and one herd! Everyone wants the same, everyone is thesame: whoever feels different goes willingly into themadhouse.)尼采对从众(conformity)发表了不少见解。但必须强调的是,他并非完全反对从众行为。他所反对的是盲目地遵从他人意见,也即另一种不对自己的生活真正负责的行为。毫无主见、不带反思地被动跟从人群与有意识地跟从人群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行为,而尼采所反对的正是前者。尼采的写作有一个共同的构想:绝不盲从,绝不任意拔高我们所相信的人。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说法也是有局限的。因此,今天我们通过介绍理论大家来引出话题的方式或许会让尼采感到有点不舒服。看到我们这样做,他大概不免要担心我们会随便选个理论家,然后把他吹得天花乱坠,对他盲从不已。

  关于尼采我再补充几句。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他,因为他不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理论家,也是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家之一。让我们来概括地看看尼采的主要思想:尼采认为,人类并不是在和自己的存在作斗争,换句话讲,我们无法和人的本性战斗。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用与我们的本性相协调的方式来战斗。有很多心理学流派一味要重塑人的本性,要改变它,使它更好;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却着力于如何与人的本性协调合作。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屈从于遗传天赋,相反,我们可以去利用本性中的资源。比如,当辅导一个在愤怒控制方面有困难的个体时,美国的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去探讨如何进行愤怒管理。有很多愤怒管理的方式是要试图控制或否认愤怒情绪的存在,但是存在主义倾向的治疗却认为应该探讨如何使用这种情绪,就跟我们已经说过的很多主题一样。我们一会儿会回头来看怎么把这些东西应用起来。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愤怒常常可以被用来激励人,使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因此,实际上可以使用这种情绪去帮助人们,或者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或者给个体的生活中带来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驾驭愤怒;这样,愤怒就变成了一个因素,通过它,我们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样,我们就不至于让愤怒控制我们,而是去使用这种愤怒。

  关于受苦也是这样。当我们面对痛苦的时候,痛苦就像愤怒情绪一样,也能推动我们作出改变。有很多关于受苦的伟大治疗师都是一些能够真正了解受苦、感受痛苦的人,他们能够从痛苦中找到力量。昨天我们从成都来,在成都的我们和那些在灾区做救援工作的人一起谈话。我们发明了一个“消化苦难”的比喻:有些人想从苦难中找到好的因素,有些人试图消化这种苦难,就好像从中寻找酒和食物一样。由此,他们能够慢慢辨别苦难当中好的部分,并能够去谈论那些好的部分,就像人们能辨别什么是好的食物,什么是不好的食物,什么是好酒,什么是不好的酒一样。然而这种东西是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然后,就有些人在一个“比喻治疗小组”里将其完善。就在我们谈到这个比喻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房间里的能量是怎样地发生了变化。

  我们谈到了苦难——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这些苦难把我们的力量带走。如果我们能够给苦难一个转化的渠道,将其转化成一个含义深刻的比喻,苦难就可以转而给人们带来力量,激励他们去做他们在做的事情。这些人十个月以来都和灾民在一起,给这些受灾的人做辅导是非常辛苦的,是他们从苦难中发现的意义使他们能够继续工作。因此,我非常佩服那些在那里工作的人:他们总能从苦难中发现意义,还能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去继续他们美好的、充满同情心的工作。我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不仅是坚强的毅力和献身的精神,还有他们那种转换痛苦的能力。苦难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而这些人能够带着这些自然的苦难,然后把它变成一些美丽的东西,这已是他们在慈善工作中所作的美丽的事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很多方面来和这些受灾者在一起,我觉得他们是证明尼采的话的最好的例子。

  另外一点是尼采反对盲目从众。我们在吃中饭之前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现在再跟进强调一下:尼采强调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否有意识地选择跟从。他并不是说我们要反对大众,反对群体。不幸的是,在西方,人们常常把尼采误解为反对群体的人。有时我们会将对手过度理想化,在我们的过度理想化中,他成了为了反对群体而反对群体的人。然而,许多伟大的思想改革家并非反对文化,而是与文化协同工作。在我们写的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章是陈俊雄(AlbertChan)写的。其中他就谈到了社会和谐的理念,以及人们如何认识力量和局限的方式。

  当尼采谈到避免从众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会以为它意味着反对社会和谐。但我对此却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布根塔尔曾经谈到过一种悖论:人类既有融入群体的需求,又有脱离群体的需求。我们总是同时拥有这两种需求:既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又离开群体而独自存在。因此,当我们能自主选择的时候,我们有时能够做出决定让自己成为群体一员,有时又能选择让自己成为脱离群体的个体。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两者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成为某个群体的一个部分,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存在。这或许正是东西方对话可以对我们有所裨益之处。因为文化的作用,我们有时会走向不同的极端。有时候这些极端并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我们都需要有所归属——在西方的社会中,这点并不总是做得很好。但我们同样需要保持个性独立。也许这种东西方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所有人找到更加健康的平衡点。对于这种对话的力量,我充满信心。

  要进行对话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要向这么大的一个听众群做演讲,因为这样一来,对话很难展开互动的回合。我非常希望我们可以有时间,甚至是在休息时间,可以提问和进行交流。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正在计划在2010年的会议上进行东西方交流。

  关于尼采的第三点是:尼采反对道德主义,并被认为是“最大的反道德者”。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反对过道德的生活,事实上,了解尼采的人可能会知道,他大概是有史以来最为道德的人之一了。那么,这么一个过着道德的生活的人怎么会被叫做反道德主义者呢?尼采的思想精髓其实是说,为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的行为是值得奖励的,因为这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道德行为,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一种选择,那么我们或许会认识到其他选择的诱惑,这时一个正确的选择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尼采也谈到过关于存在主义者,并主张人类追求知识有不同的道路。他在十九世纪末写作,在这个时期,科学在西方社会占据主流。很多西方人将科学归结于理性,认为理性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值得重视的途径。尼采的思想得到倡导,乃是因为他认为获得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先前谈到关于建筑的比喻,就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所处的情况。我们进行对话,并不一定为了通过理性找到最佳答案,也未必意在从实证的角度找到关于受苦的意义。我们是为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探讨理性与科学,我也并不认为理性或者科学就能够像我们这样发现强大的真理,我们找到的是获得知识的关系途径,也是获得知识的非常有力量的途径。

  我认为学术界、高校的问题之一在于,我们鼓励人们去做太多独立的研究项目。如果你在大学任职,你会因为独立撰写论文而得到赏识,如果你独立写了一本书,就会得到更多赞赏。但从根本上来讲,这种体制是一个问题。由此,我也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一种误导。但就我个人经验,群体合作的项目无一例外地要比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要好。群体合作的项目虽然更艰难、比个体的项目需要更多的工作时间,然而我总能从中学到更多,而最后完成的项目也更好。

  最后一点,尼采说到了自我诚实以及对于人类的生存处境保持诚实。我们刚才已经讨论过这个主题,我现在对主要的理论做一个总结:我希望这一点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也就是我们是由这个问题开始讨论的: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我们讨论过的几个人(比如加缪、尼采、布根塔尔),都属于西方作者中对人类的存在处境最为诚实的人。从这样一个诚实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存在,发展出这样一些基本的观念,这些观点就是我们存在心理学所遵从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2689.html

更多阅读

暗黑2新人很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知识3:刷装备下

暗黑2新人很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知识3:刷装备下——简介引言 本文继续上篇没说完的说。首先我要介绍很多新手不知道的单机双开方法,也就是让你自己建的不同人物都进入游戏组队,这样你可以实现增加pp数、大号带小号通关、实现BUG杀等等;然

转载 最后的印钱---前传---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的重要人物

原文地址:最后的印钱---前传---四面楚歌!作者:TOTII 此文章摘自天涯经济论坛蛮族勇士老师! 第一章四面楚歌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惯有的财富获取模式是:建一个“工厂”,然后去开拓一个“市场”,最后获得“财富”。但是从1980年代开始,随

四大名著的重要人物、人物特点、故事情节 含有耽美情节的名著

《红楼梦》作者简介: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内容简介:《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

声明:《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网友黯然神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