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转载自《散文诗世界》2015年一期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转载自《散文诗世界》2015年一期佳作赏析——

陈志泽主持

满海光明

刘再复

因为往返于东西方之间,常常从飞机上俯瞰观赏海洋。空中看海,像是看梦。眼下的海是朦朦胧胧的无边无际的墨蓝色,空间与时间都凝固在墨蓝色的梦中。有一回,正当我向下俯看的时候,突然有一股强烈的阳光穿过云层射向大海,顿时,大海变成铺上一层黄金的巨大蓝宝石,而且放射出一种奇异的、令人震撼的大光明。这是天空与大海拥抱的瞬间突然迸发出来的天地大激情。这么雄奇的蓝宝石,这么浑厚的大光明,这样壮阔的大激情,居然就在我的脚下与眼下。世界真是应当由自己来发现,任何书本都不可能给我展示这种梦一样的奇观。

就在这个瞬间,我的内心充满生机与活力,感到自己生命帷幕上又一次出现了辉煌的日出。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又想起罗曼·罗兰的话:在一个真有眼睛的人,一滴光明等于汲取不尽的宝藏。而我眼下不是一滴光明,而是整整一海一洋的大光明,是梦一样无边无际的大明净与大辉煌。有此大辉煌,还悲愁吗?还彷徨吗?还感伤吗?还放不下输赢得失吗?无须别人慰藉与自我慰藉,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光明与容纳光明的眼睛。

对于一双真正的眼睛,有一滴光明就够了。有一滴光明就足以对付所有的黑暗。而此刻我拥有一海的光明,还害怕黑暗吗?还害怕黑暗的动物吗?不必祈求救星,不必仰仗舵手。放下昨天那些懦弱的歌,相信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灵魂的船长。

从空中看海,真像看梦。

(选自刘再复海外散文诗合集《又读沧海》2013年广东旅游出版社8月出版)

陈志泽赏析

“漂泊的思想者”——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已漂泊了30多年。将自己游走世界的所感所想,以及对时代和生命的思考,化为散文诗是很自然的事。视野的广阔,所见所闻的独特,情性、诗性与人性互见的散文诗作,成了一部打开的心史系列,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在刘再复先生的散文诗中,散文的功能得到很自然、美妙的运用。少见的散文与诗的完美融合。少见的体现散文诗文体特征的独立文体的散文诗。这一首《满海光明》尤其能体现这一与当今一些“诗化”散文诗显著不同的特点。

笔者以为刘再复的散文诗以散文的叙述方式抒写自己的经历,具有特有的亲切感和舒缓的美感,又因为思想的起伏跌宕具有很强的张力。

波德莱尔在《给阿尔塞纳-马恩省·胡赛》一文中曾明确表白过:“我们哪一个不曾梦想创造一个奇迹——写一篇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韵脚的散文……”,《满海光明》也许就可以称为波德莱尔所说的“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韵脚的散文”——既像散文,又充满诗意——其实恰恰是在特别广阔的大道上随意驰骋的散文诗的一个难得的特点,刘再复散文诗的轻松随意是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的很高境界,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也许会有一些人不太认同这样的写法,但更大的可能是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作品一版再版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来读读几段文字:

“空间与时间都凝固在墨蓝色的梦中。有一回,正当我向下俯看的时候,突然有一股强烈的阳光穿过云层射向大海,顿时,大海变成铺上一层黄金的巨大蓝宝石,而且放射出一种奇异的、令人震撼的大光明。这是天空与大海拥抱的瞬间突然迸发出来的天地大激情。”不但创意的表达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洗刷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令人震撼的独特意象,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把叙事、抒情、诗意串联、融合一体,极具艺术魅力。

“对于一双真正的眼睛,有一滴光明就够了。有一滴光明就足以对付所有的黑暗。而此刻我拥有一海的光明,还害怕黑暗吗?还害怕黑暗的动物吗?不必祈求救星,不必仰仗舵手。放下昨天那些懦弱的歌,相信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灵魂的船长。”深刻的、警辟的议论与浓烈的富有诗美的抒情,与作者擅长采用类似随笔、散文的夹叙夹议之长,使作品显得格外活泼灵活,格外富有灵气,时不时闪耀出思想、哲理的亮色。并起到承上启下的浓缩、凝练的效果。“对于一双真正的眼睛,有一滴光明就够了”这一议论也许可称为全诗的诗眼,不但诗意极浓且思想极其精辟。再如开头部分的叙述中“夹议”入“空中看海,像是看梦。”“这是天空与大海拥抱的瞬间突然迸发出来的天地大激情。”“世界真是应当由自己来发现,任何书本都不可能给我展示这种梦一样的奇观。”等等,这种“夹议”手法贯穿全诗,是刘再复散文诗深刻、酣畅、灵活的重要原因。纪实性的形象作依托的议论,产生散文诗主体、客体完全融合的艺术效果,如同白烨先生论述刘再复散文诗所说的,把“内宇宙”与“外宇宙”两种境界,感性与理性两种因素,都结合得天衣无缝,糅合得水乳交融。

红叶随想

苏勤

一群思想者,全凝聚在大山的脊背,耀眼的阔红。

(17)转载自《散文诗世界》2015年一期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把山和水想透了,把生和息想透了,把过去和未来想透了,岁月的触须以深邃的目光,轻抚着久远的回忆……

是思索得太苦,抑或过于兴奋,才使通体的血液滚滚输入叶脉,从某个牙尖到组构群体,从微弱的呼吸到摇荡生机,行走着千里雷雨,展示着那么多的层次:一抹蛋黄、一抹桔黄、一抹桔红、一抹桃红、一抹枣红……心灵坚定的季节,成为联系与对抗的过程。

这是秋的一次集体谢幕。这是和泥土永恒的亲吻。以火的姿势,燃亮整个收获季节的激情;以血的足印,上演一出沧桑而绚丽的歌舞。每一个细节,都沾满诗的想象,写意出不可竭止的生命。

思想深深。这思想的华彩,碧波里荡漾,白云里辐射,田地间跳跃,让秋风这样即兴演奏,交响着哲理的思辨,然后将自己的骨头,敲出铮铮的声响,一片一片投身而下,在大地的胸膛上总结,依然深红,依然凝重,于冷静的火色里宣读着规律和逻辑……

无论是皮肤还是血肉,都要把根系扩张枝干推高,在消失自己的循环中永生!

(选自《散文诗世界》2014年1期)

陈志泽赏析:

写红叶的散文诗见过不少,像苏勤先生的《红叶随想》艺术想象发挥得这样充分,意象的创造这样丰满,思想哲理挖掘得这样深,不是太多。树叶的颜色本属自然现象,红叶虽然较为独特,但也不藏匿什么深奥的道理,但作者的生活感受与艺术积累使然,胸中对于某种深刻思想的特别欣赏与自然界红叶的热烈艳红发生对应和碰撞,艺术创造的灵感就喷溅出火花来了。

“一群思想者,全凝聚在大山的脊背,耀眼的阔红。”起句不凡,把闪亮着耀眼光芒的红叶,直截了当称为凝聚在大山的脊背的“思想者”,有点冒险而精当、新颖,为全诗奠定了昂扬、崇高的格调。紧接着进一步把红叶的“红”作了精辟的诠释——同时又是诗的想象和发挥,“把山和水想透了,把生和息想透了,把过去和未来想透了,岁月的触须以深邃的目光,轻抚着久远的回忆……”一串诗意的排比与叙写,把红叶之所以“红”,升华到思想与哲理的高度,动人,抒情而准确有度。

作品属于典型的想象型散文诗。出色的想象比比皆是。除了前文提及的,把红叶的红想象为“把山和水想透了,把生和息想透了,把过去和未来想透了,岁月的触须以深邃的目光,轻抚着久远的回忆,”还有,把红叶的红解释为“通体的血液滚滚输入叶脉”,“以火的姿势,燃亮整个收获季节的激情;以血的足印,上演一出沧桑而绚丽的歌舞。”等等。想象的是红叶,同时又是思想家的本质的生动演绎。红叶象征的思想家,其深沉,思想的厚度,属于精神的内容范畴,散文诗很难描摹,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苏勤笔下的“这思想的华彩,碧波里荡漾,白云里辐射,田地间跳跃,让秋风这样即兴演奏,交响着哲理的思辨,然后将自己的骨头,敲出铮铮的声响,一片一片投身而下,在大地的胸膛上总结”似乎运用了刘氏之法,写出了红叶——思想家的神采,并揭示出“冷静的火色里”的“规律和逻辑”那么“无论是皮肤还是血肉,都要把根系扩张枝干推高,在消失自己的循环中永生”,至此,一曲热烈的生命赞歌戛然而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297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沂蒙教育》2015年第6期目录 转载武侠玄幻区目录

专栏《沂蒙教育》之《干草垛,麦秸垛》。原文地址:《沂蒙教育》2015年第6期目录作者:朱祥慧启卷1永葆向上生长的能力殷国雄铎声4为临沂教育把脉为课程改革启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专家团来临沂调研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梁士

《小说月报》2015年第9期 小说月报2015下载

中篇小说 狐步杀                    张 欣 (选自《北京文学》2015年第8期) 坠落美学                   鲁 敏 (选自《花城》2015年第4期) 二十年                    

《特别文摘》2015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5年第9期

   《特别文摘》2015年第5期  卷首语  挂历市场的变迁  特别视点  中日争锋在“文”不在“武”  九州脉象  “蓝二代”惧怕“绿二代”  口彩菜就是讨口彩  《公司法》改变了兄弟关系  何不学猴子的“朝四暮三

声明:《(17)转载自《散文诗世界》2015年一期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为网友妖君邪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