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赏析一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课文中的传统名篇,不论什么版本都必选,这篇小说历年来常读常新,经久不衰,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精巧含蓄的布局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二)精心选择的背景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人物活动的中心,活动在这里的人除了孔乙己外,还我“我”、掌柜的、短衣帮和长衫客等人,他们围绕在孔乙己周围,肆意对孔乙己进行哂笑怒骂。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看小说的具体描写: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三)顺叙中的插叙

小说并不是平铺直叙,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波澜,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引人入胜。小说主要采用顺叙手法,截取两个主要的片断,构成小说的主干,但插叙的内容却不可少,是小说的枝叶。插叙的内容主要有:孔乙己的生活,抄书,偷书,被丁举人打,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却是构成小说必不可少的细节。

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他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然而,他却又以好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冷漠无情的掌柜

小说中的掌柜不仅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也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则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则是凶狠无情;而对孔乙己,则是讥笑嘲骂,不屑一顾,只有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这些都充分说明,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的人,正是他这种人,成为加害孔乙己的一个元凶。

(三)善良的小伙计

小说中那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看似无关大局,却蕴意极丰。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通过“小伙计”的见闻,看到孔乙己的遭遇,来深刻揭批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作者设计“小伙计”这一角色,来深刻拷问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四)可恶可恨的丁举人

小说中的丁举人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具有深刻意义。孔乙己和丁举人,在没有中举之前,他们都是穷读书人,但一个中了举,一个终生不中,境遇便绝色不同,而且是中举的丁举人残酷打折不中的孔乙己。这样一个情节设计,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

当然,分析丁举人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先来看原文描写: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个情节描写,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因此,丁举人在小说虽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有了他,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了。

(五)麻木不仁的短衣帮

小说中的“短衣帮”是穷人,但不是作者可怜的对象,而是帮凶的角色,他们与掌柜、丁举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们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却浑然不觉,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见其麻木不仁,这是小说要揭露的另一个主题。只有一个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万万的短衣帮的麻木。

小说写短衣帮的麻木,主要是通过写他们的笑声来反映的。《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就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三、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传神的描写

小说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活现了孔乙己的形象,下面具体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传神之处。

一是外貌描写。小说写孔乙己的外貌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他刚出场时的外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段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描写孔乙己的外貌,是在他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都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是语言神态描写。主要有六句话值得细细品味,第一句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第二句是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第三句是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于。”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四句是“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第五句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第六句是“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三是动作描写。主要有“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两句,前者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后者则说明他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二)细节的雕琢

小说有多个细节让人非常深刻,如对他的脸色的多次刻画,他的那件长衫,还欠十九个钱等。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对孔乙己脸色的刻画,看小说是如何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

小说中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脸色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三)精准的词句

鲁迅先生的小说用词非常精准、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而且许多词语达到传神的地步。下面以“偷”“摸”“爬”“窃”四个动词的运用来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

孔乙己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好喝懒做,他穷愁潦倒竟至于偶尔偷盗度日。文中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计达9次之多,其中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肆无忌惮地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穷极无聊的顾客把孔乙己的酸心隐痛当作酒后茶余的闲谈笑料,寥寥几语,活画出他们的粗俗放肆,寡廉鲜耻。他们直言不讳地戳穿孔乙己的伤疤,胆大妄为地指控孔乙己的偷盗被打,众目睽睽之下,竟没有一点怜悯顾虑,真是泼辣得令人发指。再看一店之主的掌柜,他同样是对孔乙己百般奚落,极尽挖苦讥讽之能事。“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掌柜接二连三,连珠炮似地责问孔乙己的“偷窃”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灾乐祸的内心世界宛然可见。总之,无论是掌柜,还是酒店顾客,他们对孔乙己的讥哄虽然或多或少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但是说话的口吻,粗俗的态度无疑又暴露了他们丧尽天良的麻木和冷酷。

二是孔乙己迂腐麻木,以“窃”蒙“偷”,讳莫如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酒店看客大言不惭地宣说孔乙己的“偷盗”丑闻,可是迫于生计而无可奈何的孔乙己却卖弄文字,故作深奥,企图以半懂不懂的文言词句“窃书”来搪塞、抵赖。因为在他看来,“窃”字生僻玄奥,非短衣邦之流所能理解,如此改头换面自然可以掩人耳目,聊以自慰。其实,这改“偷”换“窃”的表演正暴露了他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悲剧性格。我们不能不震惊:封建文化对他扫摧残毒害简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三是作者平静、冷峻的叙说孔乙己的“偷窃”品性,“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不直说其“偷”,出语委婉,暗含同情,表明孔乙己并非天性糟劣,实是被“逼上梁山”才偶尔做出这“偷盗”之事来的,即便是点出“偷窃”,也不象短衣帮、掌柜之流那般刻薄露骨。“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盗的事,”直话曲说,冷静客观,满蓄哀愤怜悯之情,实则体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上述分析表明,言为心声,“偷”字声声,情态种种,正是这些风情各异的“偷”字活画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尤值一提的是,正因为孔乙己卑劣人格的恶性发展,才导致了他后来命运的非人异化。终末的结局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断了腿,蜕变成四足爬行的“动物”,照理说,四肢着地应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着一“走”字,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其间蕴蓄着作者多么深广的忧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了四足爬行的“动物”,似“走”实“爬”,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流露出来。更为撼人心魄的是,孔乙己嗜酒成癖,至死不改,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仍要“摸”钱喝酒。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果,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之所在。可见,“摸”字力透纸背,写尽人生苦况。

由此可见,“偷”、“摸”、“爬”、“窃”四字既精当微妙地写出了人物特定条件下的神情心态,又浑然有机地勾连一体,巧妙地提示了孔乙己命运每况愈下直至悄然离去的因果关系。这篇小说遣词炼字的精湛艺术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孔乙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历数十年而不衰。其精巧的结构布局,丰富的人物形象,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在此文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

89年 9年前鲁迅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至今读来仍然是那么震撼人的心灵。它再次入选初中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下面就是我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他活动的舞台。作品就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他的命运的。

第一段:描写酒店格局和顾客。

1、为什么要写酒店格局?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为“我”的最后职务作铺垫。

2、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顾客?通过顾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顾客分两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极——贫富差别。

3、这些描写与刻画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孔乙己也是酒店的老顾客。而他与以上顾客都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顾客,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的身份与职务的变化。由伺候短衣帮到专管温酒。与前面相照应。

1、为什么要写这些?这同样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往酒里羼水是酒店欺骗穷顾客的一种手段。

2、写这些与刻画孔乙己有何关系?作品是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刻画孔乙己的。正“我”的特殊性才可能对孔乙己了解得很清楚。如何他伺候穿长衫的就不可能了。孔乙己是穷人,所以与孔乙己打交道,才会注意到孔乙己。

第三段:写“我”心理活动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孔乙己与其他顾客不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设置的一个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对孔乙己的描写。

第二部分(4-8):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出场,到酒店喝酒。

第四段:写孔乙己的外貌和酒客对他的取笑。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一个“笑”字。

1、外貌描写:穿著——特殊,身材——懒,脸色——穷、不健康、挨打,语言——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名字——没有人关心,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得意——引出顾客的议论和嘲笑。

顾客取笑:从说伤疤到议偷窃。一方面表现顾客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可怜与可笑。

第五段:插叙——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根源——好喝懒做——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交代了孔乙己的过去。虽偷窃,但从不拖欠。为后面埋下伏笔。

第六段:继续写顾客对孔乙己的取笑——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的心理变化:“不屑置辩”——还有股傲气;“颓唐不安”,“脸色”“死灰”——沉重的精神打击。

第七段:写孔乙己关心“我”读书、写字。表现孔乙己爱读书的性格。

第八段:写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们吃。表现起善良的一面。

第三部分(9-11):写孔乙己第二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被打折了腿。

第九段:过渡段——表现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角色,可怜而可悲,没有人关心他。

第十段:写老板想起孔乙己,因为他欠账。与前面相照应。

第十一段:写孔乙己再次来喝酒。再次写他的外貌、衣著、脸色、语言、动作,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听到他的熟悉声音,却看不到他的身影;断了腿,用手走路;“摸出四文大钱——艰难。孔乙己已经凄惨到极点了,生命垂危了。可是,他迎来的仍然是酒客的嘲笑。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酷!

第四部分(12、13):结局。

第十二段:写孔乙己一年多没有露面了。

第十三段:写孔乙己之死。大约——估计,因为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关心;的确——肯定,因为他以前“从不拖欠”,而现在一年多没有来还账,也没有来喝酒,除了死亡,不可能有其他原因。

一个读书人,一个“苦人“,一个弱者,他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多么令人辛酸!又多么令人深思啊!鲁迅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赏析三

1.语段阅读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分析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1)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显示了孔乙己的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

2.品味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尴尬处境特点。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饱受欺凌、好逸恶劳的形象。

3.“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是文言,后是白话。孔乙己为了面子,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而狡辨,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

4.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所谈内容只要符合文意并言这成理即可)。

1.词句赏析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提示:“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质。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提示:“捞”戏谑的口吻。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以及被人取笑时的尴尬心理。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这个偏句对上文作了小结,正句“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概括介绍了孔乙己不在场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情况,上下文得以过渡衔接。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而已,别人的生涯反正是无聊,孔乙己来了,把他取笑一阵,仿佛觉得快活,骨子里还是无聊,孔乙己不来,没有取笑的对象,也过是个无聊罢了。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尽而意无穷。

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语,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答案可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由发挥。提示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孔乙己》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 平远县田家炳中学 李新春

教研室按:

本学期我们听了家炳中学李新春老师的一节课,觉得这节课很有特色,于是要求她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供各学校语文科任参考借鉴。

这节课“活动性”很强。一上课即进行“三分钟口头表达”活动,《生命无草稿纸》的美文选得好,演说得也好,真有点令人陶醉。老师能重视对学生的选材指导,而不是“放羊式”地完成任务了事,效果就是不一样。这“美文”给学生的思想、写作两方面的启迪肯定是很大的。

这节课“活动性”一贯到底。《孔乙己》第10、11段是重点、精彩文段,确需多花时间来重锤敲打、深入剖析。而初三的阅读教学以及复习教学,许多老师以“赶时间”为借口,自己包办代替,学生听、记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很差,也适应不了现在的中考要求。而新春老师的这节课里,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分组抢答、学生表演、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教师笑容可掬,教态自如,循循善诱,学生身心投入,思维敏捷,情趣盎然;学生听、说、演、思、质疑、解疑能力得以全面锻炼,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

一节课要上得好,关键是教师素质,而良好的素质来自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来自观念更新,与时俱进。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若有好的课例或精彩片断,请整理出来随时向县局教研室投稿。让我们好课共赏,切磋提高。

教学目标:

1、完成课文第10、11段的学习。

2、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式:活动性阅读教学。

教学步骤: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现在是课前三分钟活动时间。请轮到今天登台的同学上来。

生: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朗读一篇短文,它的题目是《生命无草稿纸》。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

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

记得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过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帽子己在那边,你别无选择,只能想方设法地过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兵家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大家静静地享受这美文……)

师:确实,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希望我们能过好、过充实每一天。请大家用掌声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精神享受,谢谢。

师: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学习课文第10、11段,理解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师: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第10段。(两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语气上能够体现出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冷漠,体现酒客对丁举人的敬畏,特别是读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时声音颤抖更能体现对丁举人的敬畏。

师:好,点评得不错。

师:(出示幻灯片)现在我们围绕着第10段,完成下列问题。形式是分组进行抢答。

生:我们回答第二题:“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题:“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从“竟”字可以看出,孔乙己会偷到丁举人家去是自己发昏,出乎大家的意料。还有“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之情。

师:分析得好!

生:我们组回答第三题:酒客与掌柜的对话,反映了当时人心之冷漠,侧面写孔乙己的遭遇,丁举人的残忍,心狠手辣。

师:现在仅剩第四题了,哪个小组能回答这个问题?

师:这问题由老师来回答: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死地,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当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因此,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是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1段的内容。我们还是来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孔乙己,一位同学扮演掌柜,一位同学读陈述部分。

师:三位同学已经朗读完课文,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难为那位同学,这么一个阳光男孩,要读出孔乙己那饿得有气无力的语气,我觉得他们读得相当不错。

师:这位同学的点评很好,而且使用了一个很时尚的词“阳光男孩”。

师:下面我们研读第11段。上一段我提出问题大家思考回答,这一段由大家来研读、质疑、剖析。研读这一段要能说出记叙的几个要素,还要能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此段与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情景对比着研读。下面属于我们的自由学习、发问、讨论时间。

师:时间到,等一下同学们把自己四人小组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先请第7小组的同学说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生:时间——中秋过后的一天的下半天;地点——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掌柜;事件——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

师:再请第4小组的同学找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比较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情景。

生:我们小组制作了一张表,通过投影机就可以展示。投影机展示。

师:请同学们想想孔乙己前后两个细节动作描写的动词“排”、“摸”各自好在哪里?请一位男同学来表演一下。

一男生上台,用九个硬币作道具。表演“排”字时,只见他把九个硬币一个一个仔细地摁在桌上成为一排,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表演“摸”时,他分别从四、五个口袋里摸了很久才凑齐四个大钱放在桌子上。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现在大家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排”和“摸”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了。“排”体现了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的得意炫耀的神情。“摸”体现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穷困潦倒的情形。下面我们开始质疑。

生:请问“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除交代时节气候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生:写小伙计“靠火”和“穿棉袄”有何用途?

生:说明天气寒冷。

生:我来补充,说明天气寒冷,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师:补充得好!

生:掌柜一见孔乙己即讨债,仍然和平常一样取笑,这体现了什么?

生:表现掌柜的唯利是图。

生:表现掌柜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看见孔乙己这样了还只关心他的钱。

生:通过孔乙己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生:可以看出孔乙己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麻木。明明腿是被打断的,却硬说是跌断的。

生: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人心冷漠,社会无情?

生:“笑”字。

师:我们的讨论、质疑到此结束。老师来总结一下,第10、11段这两段文字,先从侧面描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遭遇,再从正面描写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的惨状。孔乙己到了这个地步,赏柜等人仍然拿孔乙己来取笑,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更表明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相当不错,希望以后再接再厉。

师: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完成课文练习二、三题。

(下课)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孔乙己》 执教人 宁波滨海学校(象山)耿锋贤 实录整理人 温岭市五中温德斌

师: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你们预习课文后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乙己?

我现在通过问题检查一下。

最大的爱好是?

生:读书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爱面子 生:偷东西

师: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满口子乎者也

师:最爱的东西是什么? 生:长衫

师: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一笔好字 饱读诗书 品行好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他不在,别人也便这样过

师:鲁迅难道只是想告诉人们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

师:1919年写这小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结束多年了,应该还有其他的什么?

生:告诉人们不要死读书

生: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人世悲凉

师:是啊,你说的很仔细,鲁迅也曾经说过,这篇小说表现了一般人对一直弱者的凉薄

文中除了写孔乙己还有些什么人?

生:酒客 掌柜 丁举人等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酒客和掌柜,看看他们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鄙视,嘲笑

生:从第四段中“孔乙己你又添新伤疤了……”“还有人高声嚷道……”“什么清白,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起来打”。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再现一下这个场面,你们都是酒客,来,我们找三位同学扮一下酒客

三人本别扮演角色读,其他人读旁白部分 师:酒客,看屏幕

这三句话已经特意设置成了红色字体 读完后,教师鼓励,同时说:这里也有些疑问,请同学自我评价一下,请刚才几位同学回答一下

师: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叫”道,而不是“说”道?

生: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添伤疤了……

师:目的就是让别人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我根据这个判断他遭人打了

师:大家都来看啊,他偷东西了--------

师:第二位同学,前面已经叫了,你为什么还要高声嚷?

生:前面嘲笑一下后,孔乙己没有回答,所以要再大声叫……

师:那你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嚷”要低沉些

师低沉地读了一遍

生:老师嚷得太小,要又大又清楚

老师用指责的口气读了一遍

生:这样太高了,没有疑问,太凶狠了

师:我不行了,要不你再来一次。

学生又读了一遍

师:第三个酒客,你刚才特意强调了哪个词?

生:清白,吊起来打。因为掌握了证据,所以证据确凿……

台下掌声响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的意思要分三次说?

生:想看孔乙己的表现,好嘲笑

生:想玩玩他,逗逗他,像猫捉老鼠一样

生::慢慢玩弄他,玩

师:所以他在众人面前失去了尊严

生:这些人有点过分。

师:还有没有别的嘲笑的话?

生:孔乙己,你也识字吗?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生:这两句话是致命的要害,(抬头看着老师)你想想,要是你十年寒窗,最后什么也没有读出来,你肯定早就难过死了,且别说别人来嘲笑

师屏幕显示这段话说:我们仔细看看这几句话有没有暗含玄机?

生:明显知道是识字的,但又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是故意揭他伤疤

师:这里有特别的神情。 生:不屑置辩

生:很得意

师:酒客们希望能看到这场面?

生:不希望,这样就不能嘲笑他了

师:有没有希望的?

生:我想是希望,因为先捧他,捧得高高在摔下他,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全场掌声响起

生:因为认识字是最骄傲的地方,在最骄傲的地方讽刺他,就是摧残他的自信

生:捞,很简单,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

师也配合手势做了一个捞东西的动作

师: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揭,连起来看哪件事对他打击更大?

生:是后者,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而刚才只是胀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这明显说明对他的打击更大

师:这五句话真厉害,是事先商量好了,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发挥,因为酒客喝酒前不会讨论这些事情,其实那个社会,这种冷漠是惯性的态度,习惯了这样去作弄——

师:是有了默契,心领神会对不,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猫捉老鼠,其实鲁迅在《狗猫鼠》那篇文章里也说到了猫捉老鼠和人们的幸灾乐祸一样……

你们现在觉得仅仅是嘲笑吗?

生:鄙夷 生:笑柄 笑料 取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

生:是赏玩……

师再出示并一起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么样》

师:所以他们应该用一个词——看客 来形容。下面我们看掌柜的对话

生读,同时屏幕显示

一个同学读孔乙己,大家分角色读

问题:掌柜的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是什么意思

生:冷漠,贪财,冷血

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怎么说冷血

生:不礼貌,没有客套,直接就问钱,孔乙己都已经那样了也不关心,说明没有同情心

师:和酒客比,他更多了一份冷酷,对

下面一句和前面某个地方似曾相识(学生答出)师继续:他们说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酒客是纯粹的嘲笑,而掌柜的明知这些还说,目的是招揽客人,因为他知道酒客都喜欢这样,可以调节气氛,是自己生意更好

师:所有前面……“引人发笑”……

生:是在利用孔乙己

师:即使腿断了,也还要利用,他的眼光里更多的是冷酷,还有残酷的利益

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达到了,前面说没有顾客,而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人数发生了变化,再看笑声——哄笑——笑了——为什么人数变少了,笑声也小了,说明有一样价值没有了

生:说明此时孔乙己被取乐被嘲笑的价值也没有了

师:所以,连生命失去也就无人顾及了。全文来看,这些酒客对谁产生了伤害或影响?

生:当然是孔乙己,子乎者也的话,后面掌柜的又一次嘲笑了,而孔乙己只是低声说道,跌----跌----跌-----说明自尊已经丧失,精神已经消失殆尽了

生:失去了读书人的尊严

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因为第十段中说话的声音变了,连长衫也没有了

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乙己死在人们的冷漠里嘲笑里,所以文章最后有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还有对谁产生了影响?

生:对孩子们

生:有一句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我”从小学到的东西会影响我一生,“我”一开始赞赏,教我写字,“我”后来不耐烦,越走越远,这个孩子从小就学到了嘲笑,而掌柜的也不加指正——,

师:这种看客文化不仅……而且形成了冷漠的氛围,甚至连小孩子也变得麻木不仁

屏幕显示《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凡是愚弱的国民……

师:还有谁在看这一切呢?

生:是作者,当然也有我们

师:我们通过谁知道呢,当然是作者通过小说告诉了我们这一切,我们思考一下鲁迅的看和文中众人的看是一样吗?

师:鲁迅冷静地用八字里概括这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是肃然不笑的,我们也哟冷静地看,我们也肃然不笑,这样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出示文字材料——在中国,尤其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的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于高兴的尽有————南腔北调集

师联系实际,出示视频——2003年湖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下身亡

师:今天你是什么态度呢?今天看客现象死灰复燃

真没有想到鲁迅半个世纪前的现象今天还在上演,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诚与爱(鲁迅语)

孔乙己少了,但是冷漠还在——当漠视……以下为教师激情演讲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最后一段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共勉

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

《孔乙己》教学实录

执教者:深圳市前海学校许祖英(518052)

师:上课——

生:(班长)起立。(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上一节课,我们按照阅读要求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相关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乙己》。大家把课文翻到24页,把课文第九自然段读一遍。

生:(齐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探讨四个问题。(放投影)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四个问题读一遍。

生:(许多人举手,老师指名一生读)

讨论题:

1、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生活得快活吗?

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

师:下面请同学围绕这四个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讨论5分钟左右)

师:下面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第一个问题: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生1:孔乙己使酒店的短衣主顾、老板、伙计快活。

生2:孔乙己还使那些小孩快活,还有长衫主顾。

师:归纳得不错。那么,孔乙己哪些方面使人快活呢?

生1:孔乙己的神情、外貌使人快活。

生2:孔乙己的语言、动作也使人快活。

生3:孔乙己的从前的经历使人快活。

师:为什么他从前的经历使人快活?

生:他是读书人出身,可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读书人里面不好的一个典型,他又好吃懒做,又时常做些偷窃的事,就会被人瞧不起,被当作笑柄来看。

师:这个角度比较独特。我们现在看看,孔乙己的衣着,外貌为什么使人快活。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孔乙己衣着,外貌的句子,读一遍。

生:(许多人举手,老师指名一生读)孔乙己是站着唱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她刚才的朗读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那个“蓬”是念“pén”还是念“péng”?

生:念“péng”。

师:嗯,好,为什么这样的衣着,外貌会使人快活呢?

生1:他这样的衣着,突显他自命清高。他的身份、地位不如人家高,却硬要穿长衫,充着有学问的读书人的样子,很搞笑。

生2: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无权无势,他虽然“穿着长衫”,可是“长衫”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见他是介于长衫主顾和劳动者之间一个不伦之类的人,这些方面让人耻笑。

师:这反映他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3:很迂腐。

生4:爱慕虚荣,自命清高。

师:还有哪个同学起来继续点评。

生5:可能只是反映他比较懒惰吧。文章不是说长衫好像十多年不去补也不去洗吗?

生6:因为他觉得这长衫是他的身份象征,所以他舍不得脱下去洗。

生7:这说明他受科举流毒的侵害很深,封建社会人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些“长衫主顾”可能就是读书读得好的啦,地位高的啦,有权势的啦等等,这也是孔乙己的追求,因为这件长衫寄托了他想“高人一等,向上爬”的梦想,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了。

师:好,刚才大家的分析很在理。我们再来看看孔乙己哪些动作使人快活?

生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师:特别是哪个动作?

生1:“罩”。

师:为什么“罩”的动作使人快活?

生1:很害怕人家把他的豆子吃光。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2:“便排出九文大钱”,这“排”字说明他在短衣帮面前装阔绰,他也是没钱的人,却故意“排”出九文大钱。

师:还有没有哪个同学想对这两个词进行解读?

生1:“罩”字刻画出孔乙己对小孩十分亲切,但是对自己的贫穷又无能为力的一种形象。而他一手可以把碟子罩住,说明碟子很小,里面的豆子也不多,体现了掌柜很吝啬。

师:还有谁补充吗?

生:他“排出九文大钱”那个动作,是在别人嘲笑他的情况下“排”出来的,但是他如果本着一种要炫耀心态的话,就更容易被人误解:钱是偷来的。我觉得他这个动作,应该只是为了表明他有能力支付足够的钱。

师:很有道理。除了动作描写,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描写孔乙己的语言,下面我们就分角色读一读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的语言片断。

师:哪个同学愿意扮演孔乙己?(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一生读)哪个同学愿意扮演短衣帮呢?(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一生读)剩下旁白部分,我们就一起读,开始。

生:(读“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部分”)

师:孔乙己的语言使人快活,一定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1: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2:什么“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

师:这些话实际上都是书面语,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说这些读书人的语言,为什么就使人快活呢?

生1: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所以鲁镇的短衣帮就看不起他。

师:在短衣帮的眼中,孔乙己不算读书人,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评说一下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时的这些语言。

生1:第一次喝酒,人家说他“偷书”,他说“窃书不能算偷”。硬是为自己偷窃的行为作辩解,而且他用的“窃书”也是文言,这说明他死要面子,玩弄文字,而且思想里是封建思想那一套。

生2:这一段话,“窃”是书面语,而“偷”是口头语,语意都一样,而他偏说这两个词不一样,这说明他自欺欺人。

生3:人家说他偷东西,他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其实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故意不承认,来掩饰内心的窘态。

师:好,同学们分析得不错。除了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集中描写孔乙己的语言外,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孔乙己使人快活的语言?

生1:“不多不多,多乎哉也,不多也”这也是读书人的书面语,这说明他很“腐败”。

师:“腐败”?这个词恰不恰当?

众生:不恰当。

师:嗯,用“迂腐”是不是更恰当?好,还有谁来补充?

生2:我认为他是在卖弄自己学的东西。

师:也是一种卖弄学问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

生3:孔乙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先前刚被人嘲笑过,他这么说应该是故意转移话题吧。

生4:我再补充一点那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用这种读书人的语言对一群小孩子说,也体现出他非常迂腐的特点。

生5:我再补充一下前者,这虽然体现他十分迂腐,可他不对大人说这话,而是对小孩子说,这体现他内心十分孤独,在大人中找不到共鸣,只有向孩子们来“倾诉”了。

生6:我觉得他不是什么卖弄,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了,无论对谁,他都会这样引用四书五经,之乎者也地说话,这已经是他潜意识里的习惯了,并不是故意卖弄。

师:好,第七段里有几句话,大家看看能否使人快活呢?如:“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这几句话,能使人快活吗?谁起来说说?

生1:在大人群中被排挤的孔乙己,只好来找伙计谈天,拿一个毫无用处的“茴香豆的'茴’怎么写”问人,这个问题实在是“雷人”,这说明他还是想显示自己作为“读书人”的优越感,卖弄自己,可是人家却不理他,虽然他是好心,可还是有一种落魄书生的冷清气氛,令人同情,而又可笑。

师:他是这么理解的,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2:他教小伙计认字还是有用处的,他说了:“以后当掌柜时记帐要用”他这是出于一种热心而并不是什么卖弄。而且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人还是要读书的。

师:热心?好。你刚才说“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要用”这句话,有什么玄机呢?

生3:做掌柜,一个刚入行的小伙计,离掌柜还差十万八千里,可孔乙己一下子就把人家推到掌柜的位子上了,这说明他骨子里还是有那种“向上爬”的思想,在他看来,做伙计就是为了当掌柜,同样,读书就是为了进学,做官,仅此而已。

师:刚才同学们对孔乙己的语言进行了解读,基本上理解了言外之意。虽然有不同意见,但都言之成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现象。前面同学们说,他的神情也使人快活,那么请同学们找找看,他的哪些神情使人快活呢?(生浏览课文)找出来没有?

生1: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师:为什么这个神情使人快活呢?

生1:人们看到他很痛苦的样子,就取笑他。

生2:因为这些主顾刚好说到了孔乙己的痛处,是个读书人,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于是他很痛苦,可人们看到他痛苦的样子,却嘲笑他。

生3:我觉得应该前后连起来看,先前他的神情是不屑置辩的,可一说他 “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便立刻颓唐不安了,这前后的反差,引人发笑。

师:触到了他心灵的伤疤了——他最大的伤疤了,就是没捞到秀才呀!还有没有其他神情描写?

生4:“孔乙己便涨红了脸,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我觉得这突出了他被揭短时颓唐不安的尴尬神情。

生5:我觉得上句的可笑之处在于:他否认事实,而事实大家都知道,因此他就出洋相了,使人发笑。

师:还有没有?

生6:人家都亲眼见到了,事实是绝对欺瞒不了的,孔乙己也知道,可问题是他死要面子,因此他内心非常矛盾,窘态叠出,使人们发笑。

师:有的学者们是这样评说的:“这些神情描写真实再现了孔乙己高人一等的幻想被打破后的窘态,使鲁镇的短衣帮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平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孔乙己别在这里妄自尊大,你还不及我们短衣帮呢!”

师:我们刚才品读了孔乙己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现在我们归结一下,孔乙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生1: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

生2:他是个好吃懒做的人。

师:嗯,好吃懒做,还有没有?

生1:他也是一个热心的人。

生2:他从来不拖欠,这说明他很讲信用。

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他是个(生齐答)自欺欺人,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麻木的人。

师:这是他人性的弱点,但他也有(生齐答)善良、热心、讲信用等优点。

师:我们来看看第三个问题,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自己快活吗?

众生:“不快活。”

师:为什么说他不快活呢?请大家在书上找找他不快活的理由。

生1:第十段中写到,他又去偷东西,被打断了腿。被打断了腿的孔乙己不会快活。

生2:他被丁举人打了后,去咸亨酒店买酒,还被周围人嘲笑,人们一点也没有关心他,这种情况下孔乙己不会快活。

生3:人家总是念叨他欠了十九个钱,而不是关心他,在别人眼里,他连十九个钱也不如。

生4:“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他很容易被人忽视,社交关系很不好,几乎没有朋友,因此不快活。

生5:他没考上秀才,而别人以为他什么也不值,连十九个铜钱也不如,因此不快活。

生6:他内心十分空虚,一直沉浸在内心高人一等的幻想中,不敢正视现实。

生7:从前面“青白脸色”到后面的“黑和瘦”,从前面的“长衫”到后面的“破夹袄”,可见他不快活。

生8:从原来“排出九文大钱”到后面的“摸出四文大钱”可见他经济拮据内心痛苦,不快活。

生9:他原来可以“睁大眼睛争辩”可后来掌柜说他又偷了东西,他却“不十分争辩”了,可见他内心十分颓唐。

生10:他最后是用“手”走来的,可见他以后的生活都会十分悲惨了。

生11:他原来“品行最好,从不拖欠,可他最后竟欠了十九个钱”还没还清,说明他生活已经窘迫到了极点。

生12:孔乙己的生活是悲惨的,最后说“大约的确死了”,说明结局也不为人所记挂。

师:“大约”又“的确”,他死了没有?这个矛盾吗?

生1:不矛盾,“大约”是一种推测。而“的确”说明在那种社会下,孔乙己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生2:从孔乙己这方面说,他是一个落伍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不会活得很长的,而这个社会,是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温情,孔乙己只是一个笑话,一个故事,在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只有被夹缝夹死了。

师:大家都说孔乙己不快活,是个悲剧人物,请大家看一看电影《孔乙己》的片断,看完后发表感想。

生:(看电影《孔乙己》结局部分)

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1:孔乙己太可怜了!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

生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这八个字也是鲁迅先生想告诉读者的。

生3:孔乙己的结局是悲惨的。

生4:无论哪个时代都有孔乙己这样的人,这更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要有良知。

生5: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生6:珍惜现在!

师:孔乙己在人们的快活声中出场,在人们的快活声中走向死亡,面对如此可怜的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还写这些人的快活呢?其用意何在?大家先思考一下,再做回答。

生1:抨击了封建文化教育对人心理方面的摧残。

生2:显示出当时人与人关系的冷漠。

生3:用“快活”这个词贯穿这个悲剧,使人感觉更加悲凉。

生4:“快活”也是一种讽刺,他们的“快活”是建立在冷酷无情基础上的。

生5::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我们民族的良知,他写“快活”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人性的批评,以及他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思考。

生6::这种“快活”其实是当时劳苦大众的心理,他们对比自己更悲惨的人不是关心,而是加以嘲笑,这不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哀,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

生7: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的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人民的麻木不仁等旧社会的弊病。

生8:从孔乙己这一方说,鲁迅先生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从社会这一方说,鲁迅先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以金钱利益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等严重的民族劣根性。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对第四个问题的解读,可以看出我们对这篇课文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下面老师把第四个问题归终一下(放投影),我找一个同学起来,把它读一遍。

生读:

鲁迅先生以乐写悲,用众人的“快活”来贯穿孔乙己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加强了悲剧效果。

众人的“快活”建立在一个可怜人的痛苦之上,如此冷漠如此残酷,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

透过“快活”的表层,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惜,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

师:现在看来孔乙己是被当时的社会群体合力杀死的,如果说丁举人打断孔乙己的腿,是对同类的残忍,那么短衣帮放肆而刻薄的嘲弄,是对这位落魄异类精神上的欺凌,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的描写,告诉我们孔乙己的悲剧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名人是如何评价孔乙己的。(放投影)

生(齐读):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师:我相信,读了这些名人的评点,孔乙己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头脑里可以说更深刻了。这节课我们就解读这些内容。

师:我们这节课课后的作业是(放投影):

1、笑声中的悲剧。

2、病态的社会,灰色的人生。

——谈孔乙己的性格及人生轨迹。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4/94675.asp

孔乙己

李镇西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已己》)

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已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已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已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教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已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已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已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已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已己,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已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已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已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已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教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已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说明了孔已己在……

教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已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

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教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孔已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教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教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教师:对了,本来孔已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教师:好,还有吗?

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已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已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已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已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已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已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已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已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已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已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板书)总之,孔已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已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已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教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已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

众学生:“黑而且瘦”。

教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

学生:不高大了。

教师:为什么?

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教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教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教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已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已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呢?

众学生:孔已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教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已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已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已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已己的死。

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已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已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已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想想,孔已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学众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教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

男生M:腿被打折了。

教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已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已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已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已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已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已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已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I:孔已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I:其他人都没看见。

教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I:周围的人在“说笑”。

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I:“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是啊,最后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已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已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学生开始思考)

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众鼓掌)

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已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第一,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已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已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孔乙己》课堂实录

张国生

(一)导入,布置预习

师:(打开课件,背景音乐:一首凄凉的埙独奏曲)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

生:孔乙己。

师:为什么?

生:今天学习这一课,肯定是说这一课好了。

师:猜的啊。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叫孙伏园,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先预习,预习任务: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生:(读,预习)

师:(约半节课后)第二项预习任务,填写一份“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孔乙己失踪了,他的户口所在地——鲁镇派出所总要调查一下的。(分发)填写对了,说明你预习充分了。明天上课之前完成。

生:老师,“档案”有些项目课文里没有怎么办?——例如籍贯。

师:就是,没有怎么办?我正想问你们。

生:写“不详”……不清……不知道。

师:对呀。

生:照片怎么办?

师:大家说怎么办?

生:写“无”……画一个。

师:对,你觉得孔乙己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核对“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填写情况。姓名?

生:孔乙己……不对,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名……写“不详”……。

师:“不详”准确吗?孔乙己姓——

生:孔……姓名孔××。

师:对喽。性别?

生:男。

师:年龄?

生:不详

师:现住?

生:鲁镇,具体地点不详。

师:外貌特征——身材?

生:很高大。

师:面容?

生: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师:衣着?

生: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语言特征?

生: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师:性格行为特征?

生:好喝懒做……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 善良。

师:哎?你怎么跟我的一字不差?

生:我从网上查到你的教案。

师:哇,你真聪明!职业及工作单位?

生:自由职业者……无业游民……三只手……

师:“自由职业者”肯定不行——现在的自由职业者一般都是属于中产阶级,收入很高的。“无业游民”也不准确,人家是有业的,什么业?

生:抄书。

师:但也不是总有书抄。

生:“有时”替人钞书。

师:所以我写的是“无固定职业, 有时替人钞书”——是不是这样更准确?

生:是。

师:最后露面时情况——地点?

生:咸亨酒店。

师:时间?

生: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师:事由?

生:喝酒。

师:衣着及外貌特征?

生: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师:见证人?

生: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师:推测下落?

生:死了……可能死了……大约的确死了。

师:鲁迅说的是“大约的确死了”——这不矛盾吗?

生:是啊。

师:究竟怎么回事,得学完了再说——现在先把它作为疑问记住。

有画“照片”的吗?

生:我画了。

师:哇,画得很好啊!你画出了两个特点: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脸上夹些伤痕。让同学们看看。(拿着巡回展示,同学们赞赏、惊异)

生:老师,安慧也画得很像。

师:我看看……是很像,还画出了喝酒的姿势。也让同学们看看……(巡回展示)你们两个都很有美术才能啊,多才多艺!

(三)阅读前三自然段

(朗读前三段课文,正音:涨、倘、侍、羼等)

师:这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那两种人?

生:一种是“短衣帮”,另一种是“穿长衫的”。

师:这两种人喝酒有什么不同?

生:“短衣帮”是“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者喝”。“穿长衫的”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记住关键词: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对比鲜明啊!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

师: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踱”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

生:慢慢地走动。

师:你能不能给我踱一踱。

生:(踱)。(大家笑)

师:差不多,“踱”得不错。为什么用“踱进”,而不用“走进”“迈进”?……想一想,“踱”的,是什么人?

生:富人。

师:我发现我走路很快,上班下班,来去匆匆,要超好多人。为什么?

生:忙。

师:是啊,我是一分钟都不想耽误的。还有,咱们邢台人走路慢……

生:广东人走路快。

师:尤其是深圳人,更快的是香港人、日本人。他们为什么快?

生:忙啊……忙着挣钱。

师:是啊。那么,这里“踱”的是什么人?

生:闲人……悠闲自在的人……养尊处优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师:对喽,一个“踱”字,就显示作者的艺术功力哟——给“踱”加上着重号。

……

现在咱们归纳一下: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

生:交代了环境,交待了人物……还有地点。

师:我的答案是:先交待环境、喝酒的两种人物,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孔乙己。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啊,比一开始就交待“孔乙己是什么什么”要高明多了。

好了,这节课就学这么多,下面每人发一张练习,自己完成其余各段的阅读(发练习)。明天上课之前要完成,谁完不成,我要给他弄点难看……注意表述要完备、准确。

生:(作练习)。

师:(巡回指导,直到下课)。

(四)阅读4-8自然段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读课文;正音:涨、绽等)

师:“孔乙己是站者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者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师: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

生:好喝懒做……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

师: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所以非穿不可。他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生:和穿长衫一样,是卖弄学问……炫耀读书人的身份……说明他的迂腐。

生:老师,什么叫“迂腐”?

师:“迂腐”就是思想守旧,言行不合时宜。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一个社会转型期,但孔乙己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那个时代早不兴说文言文了,他却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不是迂腐吗?如果你说话写文章也总是之乎者也,半文半白的,也是迂腐。当然,偶尔用一两句,用得恰切,则是一种典雅风格。

孔乙己一到店,酒客们怎样对待他?

生: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咱们把“叫道”改成“说”行不行?

生:不行。“叫”声音大。

师:那么,读这句该怎么“叫”……老师读读,你看行不行——(小声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不行,这是关心语气。

师:第二种:(训斥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不行,像警察训罪犯。

师:第三种:(张扬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行了。

师:“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该怎样读?注意,是“嚷”,而且是“高声嚷”。你高声嚷一嚷……

“窃书不能算偷”读得不行——重音应在哪个字上?

生:在“窃”上。

师:“窃”与“偷”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但又有点区别——

生:“窃”有文言色彩。

师:孔乙己就是利用这点区别将自己与“偷”相区别——自命清高。但这种争辩显得十分荒谬可笑,有点自欺欺人。下面重读这一段……

(下面还是边指导朗读边研讨,研讨内容和答案如下)

1.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屑:值得。

颓唐不安:精神萎靡,十分难堪。

2.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的确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人请他抄书,这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失意,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痛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要点:触到科场失意之痛。

3.酒客们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是什么目的?——这是明知故问,目的是挖苦他,嘲弄他,刺激他的心病,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借此勾画这些人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4.“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有什么表达效果?——1.说明孔乙己是酒客们取乐的对象;2.酒客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上,作者借此表现他们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5.“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6.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7.“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8.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衬托孔乙己的悲剧;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9.教师评: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

师:(指名)你读读这一段。

生: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

师:停——“哦”读几声?

生:二声……四声。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是二声,一是四声。读几声,关系到内容的理解和掌柜的态度。读二声,表示什么?

生:好奇……询问。

师:对。读四声呢?

生:表示不关心……冷漠。

师:那么究竟该读几声?

生:该读四声,因为掌柜的态度是冷漠……该读二声,从后文看,掌柜的追问“后来怎么样”“打折了怎样呢”,可见他是好奇的,想知道究竟。……也不是太好奇,因为后来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师:老师归结一下:你想表示冷漠,就读四声;想表示好奇,就读四声。但我觉得这里还是读四声,但应是一种低程度的好奇,是介乎冷漠与好奇之间的好奇,毕竟后文写“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

生: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师:这句重音在哪里?

生:发昏……丁举人……他。

师:对,表示别人家的东西还可偷,“他”家,是不能偷的,因为丁举人权势赫赫,凶恶残酷。偷他家,是“发昏”。

……

师:这一段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甚至适合表演。这样,我找一个同学和我配合表演一下——我当掌柜,谁当酒客?(笑)

生:张思远……林琳……(笑,气氛热烈)

师:(装作打算盘,模拟算盘声)噼里啪啦……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生:“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师:不行,你得“嗞儿……”——装作喝一口酒,再喷一扣酒气,然后再说话。(笑)

生:(嗞儿……装作喝一口酒)“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笑声此起彼伏。略)

师:学这一段还要讨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道题可能有三种答案:①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②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③揭露世人的冷漠。你认为哪个正确?

生:(讨论,略)

师:我认为,是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极度的不平等,这就是封建社会!相比之下,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就进步多了。资产阶级提出一个口号——

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师:谁提的?

生:伏尔泰。

师:在哪儿学的?

生: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

师:所以说,《孔乙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板书“檄文”)“檄文”是什么意思?

生:声讨的文书。

师:对,声讨封建主义。

(六)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

边指导朗读边研讨。研讨下列问题: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揭露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 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的人,掌柜只有在结帐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象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 “大约” 、“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孔乙己》课堂实录

《孔乙己》课堂实录

范美忠《孔乙己》

时间:2005年11月5日星期六

地点:新都四中高二2班

执教:范美忠

课题:《孔乙己》

摩西记录,根据录音整理

(初雪霁介绍情况,要求学生安静,进入学习状态。)

初雪霁:第一线课堂方桌活动《孔乙己》课堂教学研讨现在开始。

今天主讲老师是范美忠先生,他是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研究员。都江堰光亚学校兼职教员。范美忠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广东日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任编辑,在天涯BBS,新浪读书论坛,第一线教育论坛等都可以搜索到范美忠先生的文章,特别是《中国青年报》在6月29日冰点深度报道了他的《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在网内网外引起很大反响,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范美忠先生光临新都四中,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范美忠先生!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讲鲁迅的《孔乙己》,以前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比如说《故乡》《风筝》,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

生:喜欢,讨厌,一般

师:为什么喜欢?哪个同学回答一下?

生举手,(其他鼓掌):我喜欢,喜欢他的直率,敢于直言,对于政治方面的的什么都敢于说,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师:那么你觉得孔乙己是对政治的直言?

生:嗯。对封建的批评

师:对封建的批评是吧?你知道封建是什么意思?

(学生笑)生:我的感觉是对人性的磨灭

师:封建是什么意思?,不是封建压迫,还有没有其他的,喜欢鲁迅的原因?

生2:他在一些细小的方面能够把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他很细节的描写,不是很……从小的地方寻找一个突破口

师:也就是说你喜欢他描写的方法,你喜欢他的散文,他喜欢杂文。两位同学说了自己的喜欢,有讨厌的吗?说说看法。如果没有的话,因为我喜欢调查学生,在光亚的时候学生给我说不要讲鲁迅,讲了呐喊还讲野草,有的学生觉得鲁迅太压抑……不喜欢可能跟大家的年龄有关,经历有关,有人说不到中年是不能懂鲁迅的,但是我想,伟大作家表达的人性的体验观察和思考,难道我们一定要到那个时候再来懂吗?今天学习孔乙己,以前学过,以前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问题?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有没有?

生:我觉得孔乙己和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有共同之处,都是在社会中扮演落伍者和牺牲品的角色,虽然说别最后死了,但是存在生活在周围的人没有因为这个死而有所改变,正如作者所说:……孔乙己最后也是死了,但是作者说的……这是老师说的,

师:刚才说是保守的走卒,那么你的根据何在呢?

生:因为他在那些方面都……

师:就是说在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让你得出结论

生:偷书的时候说不是偷

师:那么和保守有什么关系呢?

师:保守是什么意思?

生:思想守旧 ,不能接受新生事物

师:老是说文言文是吗?所以他就是一个保守落伍的人,因此就应该被社会所淘汰是吧?所以他就必须死,不能改变以适应时代?有没有不同的看法?都同意

他的意见吗?没有人起来回答是吧?

生:(生鼓掌)通过这篇课文,我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孔乙己被打,但是没有一个人肯帮助他

师:你认为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生:一部分,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师:是他的天性还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生:有社会有个人的原因

师:就象现在应试教育,考不上大学压力就很大是吧

生:有这种感觉

师:你总得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懒惰,没有自食其力,思想保守,思想迂腐

师:你觉得他思想是什么样的?

生:应该是停留在封建社会很保守很保守的思想

师:我们说一个观点的时候,必须有自己的根据,你的根据在哪里?他的思想是什么,然后再判断他是先进的还是保守的。你的根据在哪里?

生:不知道

师:那坐下,其他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鼓掌,生:这篇文章着重反映了鲁迅的政治见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主要是对他的思想、行为进行的批判。?因为这表现了他的批判,再这里我想问一下老师:鲁迅作为一个作家,他是赤裸裸的,用新事物去抨击旧事物,而朝鲜历史上有一个叫赵光祖的人,他主张革新,但是最后却遭到被车裂的命运,……我想请问一下,鲁迅的精神和作品能够延续至今,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有点和孔乙己不特别达界,你说他反映了鲁迅的政治意识,有什么关系

生:比如说孔乙己的言行充满了文学和封建文士的迂腐的气味

师;那你认为这和政治观点有什么关系呢?

生:为什么没有关系?人的意识是受客观事物的制约的……

(学生笑,鼓掌)

师:好,那好,我们看另外的同学……

生:老师,你还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生笑,鼓掌)

师:你刚才说的问题跟鲁迅有关,而不是跟孔乙己有关,你刚才说到封建社会教育的结果,你认为封建社会是什么?

生:从经济上说是自给自足,从意识上说是固守陈规

(生鼓掌)

师:我对封建社会作一个解释,没有人对中国古代社会定义为封建社会,是共产党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成果,最先是马克思在研究欧洲社会提出的,,中国翻译过来之后,实际上吸收了西周分封制度的名字了,我们下面采用的是郭沫若的观点,所以这个概念不是中国的,

实际上我们从封建的原初含义来看的话,封建实际上是……所以这个概念已经转化了,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所以大家要重新做考量。刚才大家说人的悲剧都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那么他的悲剧有没有个人的原因呢?是什么样的结果?周围的人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的悲剧除了科举制度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之外,还有他自己的迂腐,那么在周围人眼里他是什么?他的价值何在?

生:笑料

师:他是笑料,他可笑在哪里?哪个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悲剧是自身造成的,原因是很多的,因为他被别人当成笑料,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还处在麻木的状态,还满口的之乎者也,所以很可笑

师:如果他不用之乎者也而是用白话呢?还会觉得他可笑吗?

生:也许不会,也许会,因为麻木不是所有的人。

师:如果你当时在现场的话,你会嘲笑他吗

生:也许会的

师: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你是否收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

(生笑—)

生:不是,是因为当时的周围人的影响

师:如果现在呢?

生:不会,我还会给他帮助

师:刚才会。,现在不会,为什么觉悟这么高了呢?

生:因为社会在发展,

师:社会怎么在发展?

生:人类智慧在提高……

师:也就是说人会变得越来越好

生:人的思想也会越来越进步

师:现在社会孔乙己这种人有没有。或者类似的事情有没有

生:存在

师:嘲弄他的人有没有?

生:有,少一些

师: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社会在发展

师:你怎么知道社会发展的根据何在?

生:因为社会发展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会越来越进步

师:物质提高精神也提高,你认为这二者有必然联系吗?

生:物质和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

师:根据何在呢?

生:因为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论证,物质决定意识

师:我认为马克思搞错了,应该是意识决定物质

(学生哗然)

生:你无法改变社会物质

师:是不是物质发展了,人的素质就一定会更高?那么现在的人就一定比以前的人更好吗?这样来说,孔乙己这样的悲剧是怎么导致的呢?

生2: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社会是发展的,意识当然就不断提高

师:意识等于人的道德素质吗?你说的意识是什么

生::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

师:那么物质越多,意识越高,意识越高,人的道德素质就越高

生:不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大概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师:那么现在哪个国家的物质最高

生:美国

师:那么美国人的素质一定最好

生:不是啊,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辨证地看,

师:我不喜欢辨证看问题,我喜欢片面地看问题

(生哗然)

生:片面的就是错误的……

师:片面的为什么就是错误的?

生:因为片面是不科学的

师:为什么不科学就是不对的呢?那么文学是科学吗?

(生又一次哗然)

生:还是我那句话,辨证看问题,文学有好的也有坏的

师:你觉得宗教是科学吗?

生:不是

师:那它是错的吗?

生:不是,因为宗教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师:那这个我不追问下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否就不存在了,中国科举制度废除是1905年,孔乙己出生于1881年,也就是清末的时代,……象以后发生了比孔乙己大的多的悲剧,饿死几千万人啊,49年以后非常残酷的事情,包括亲人的互相检举揭发,包括武斗,相互仇视,包括腐败十分残酷的事情,所以我对进化论表示悲观,物质进步意味着道德的进步,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第一是否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是否人的意识等于人的精神,人的精神等于人的道德,物质进步一切都会跟着进步……这个问题是值得考量的,因为刚才你的说法实际上在道德水准在物质上建立了一个关系,越穷的地方道德越坏,如果举出事实的话,我们未必能够证明。这个问题我不想再多说下去,我觉得你的哲学还要好好学。那么当时的人对孔乙己的嘲弄是物质的不发达,为什么物质不发达就没有道德素质?那么这样,是否亿万富翁的道德素质必然比穷人高?因为你觉得他穷所以道德素质差所以可以去嘲弄?那么为什么嘲弄?他们有什么好处?孔乙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他们嘲弄的是哪些方面?哪个起来回答一下?他们主要嘲弄了孔乙己的哪些方面?

生:嘲弄了他的思想方面,他执着于封建的科举制度,但是又不会变通

师:为什么执着了?

生:一因为他还考

师:那么你们现在考不上大学还复读呢?

生:但是知道自己考不上了还考。不仅是嘲笑他科举,还有其他的行为,他偷书,说窃

师:是嘲笑他考科举还是没有考上

生:考不上

师:当时的人认为考科举是不好的吗?

生:是好的

师:到底在嘲弄什么?

生:没有考上

师:孔乙己什么感觉?

生:麻木了

师:他真的麻木了吗?从文本中找感觉?

生:你怎么连一个秀才都捞不到啊

师:我问的是孔乙己的反应?他是什么感觉?

生:非常不安,非常有失败感

师:从文本中哪里看到?

生: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蒙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不出话

师:为什么蒙上灰色

生:是因为说到 了他心头痛处了

师:对孔乙己说来如此痛苦的事情别人为什么还要戳他的痛处?

生:因为这是人性,现在也存在这种现象,你越不好越有人来戳,甚至逮着你辫子不放。

师:那么我认为这是封建社会毒害的结果

生:(有些着急)不是,不是封建社会,现代也是这样,每个时代每个阶段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抹杀的

师:或者说现在的物质很丰富

生:不是,物质不能代表自己的精神,如果说物质很丰富,你的精神更不文明的话,……慈溪太后吧,物质都属于她了,她为什么还要卖国。这是形势所迫

师:嘲弄他的人是否知道孔乙己的痛苦?

生:有些知道,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他们的快乐都是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的

师:看到这些你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些酸酸的

师:那么你觉得这样的状况你觉得合理吗

生:不

师:应该被改变吗

生:应该被改变,但是不可能被改变

师:为什么

生: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相同,但是不是完全相同。不可能改变每一个人

师: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那么我们能不能将心比心,来改变这些,是否可以更好呢?

生:可以,我们每个人应该真心对人,世界可以因此而改变

师:就是说需要自我的反省

生:是的

师:那么这种残酷和麻木是否只有中国有?

生:其他地方也有,而且一点也不亚于中国

师:你为什么觉得一点不亚于中国?如何得出这个判断?如果你说瑞士或者美国,你从书本看到,或者在国外生活过。

生:从外国的书本看到,比如别里科夫

师:有没有程度的差别?

生:,没有

师:我想问的是,你认为是人性的原因吗?

生:是

师:是国民性吗

生:不是

师:我这里多说两句,鲁迅在自序里面说他并不是一个为文学而文学的人,他文学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不是象王尔德波德莱尔是纯文学,也不是象梁实秋他们只是说说笑话。鲁迅在跟他的一个朋友许寿裳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经常讨论,说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究竟在哪里。

鲁迅认为更多的是国民性而不是人性,许回忆说,鲁迅认为主要是缺乏爱与诚,所以中国人比较假,比较冷漠。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排遣无聊的工具,所以看客的冷漠是萦绕在是鲁迅心中的一个结,他的作品读得比较多的可以看到,他的小说中出现得很多的一个词就是看客。呐喊自序里面看中国人被砍头看得很愉快,这里大家看孔乙己也很愉快。这是鲁迅的看法,那么究竟是人人性还是国民性,如果是国民性,那么就说明这样恶劣的人性只有中国人有,如果是人性,所有人都有,那么他能够改变吗?应该改变吗?大家可以去想一下。

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对这些嘲讽孔乙己得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对嘲讽他们的人是什么态度?哪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生鼓掌)生:我对孔乙己,我也会象别人一样,所以我很同意看客的态度的

师:你也会和他们一样嘲弄,你和看客是一样的?觉得应该?

生:是,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是很善良的

师:也就是人生下来就是坏的?人性本恶?

生:对。我就很坏

(生笑)

师:你的理由我赞成

生:有一个大家说三个理由可以证明人之初性本恶

师:是谁?是上帝吗?如果我说性本善

生:我肯定反对,因为我就有些恶

(生笑)

师:因为你恶,所以所有人都跟你一样的?你

心中有善的吗?。

生:很少

师:我觉得他很诚实,比伪君子好,但是他承认,起码是诚实的,……我这里还有一个提问,如果孔乙己换成丁举人,大家会吗

生:不会,因为他是举人,很多人巴结他

师:所以孔乙己之所以被嘲弄,除了了之乎者也,除了他穿长衫以外,还有地位原因是吧?

生:对

师:嘲弄孔乙己没有什么危险

生:嘲弄丁举人后果很难说

(生笑)

师:我在想短衣帮跟孔乙己是一个阶层的人,为什么互相同情?为什么不是象白居易说的同是天涯,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什么要相互摧残呢?难道象我一个朋友说的人活着就是要相互摧残吗?为什么要这样下去呢?你说你会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你认为嘲弄孔乙己没有危险,别人也会觉得嘲弄你没有危险,我们应该这样下去吗/把痛苦加到别人身上?

生:我觉得应该要改变,但是……

师:怎么改变?

生:我不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

师:那么文章说没说怎样改变?

生:没有提,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章当中理解出来……

师:没有说是吧?那么你们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呢?

生2:鼓掌)我觉得应该改变,我看过《读者》一篇文章……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遇见每一个人,就去帮助他们,然后让他们去帮助十个人,他想这样就可以帮助到他的母亲。所以我觉得可以首先自身改变,再来影响周围的人,来改变这一切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所以我觉得鲁迅如果知道你的想法的话,他会很欣慰的,那这篇文章也没有白写。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国民性,中国人嫌贫爱富,爱拿别人痛苦当作笑料,瞧不起低下的人,德国人乞丐和富人就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中国的国民性影响到下一代人这是一种陋习……

师:你说中国人是根据他的财富的多少来确定他的成就和等级?

生:是

师:大家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鼓掌):老师,我想问你,你一直在问我们孔乙己,那么你对孔乙己的看法如何?中国这么多年封建思想,当然对人有影响,学生对老师也有恐惧心理

师:你对我有恐惧心理吗?

生: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吗,不可能,要改变的话也需要很多年。中国人的民族性根本就不能跟韩国德国人相比……面对日本的侵略略的时候,中国是虚浮……犹太人在哥伦比亚大学每当节日的时候,可以念逝去人的名字三天三夜

师:我们说中国人的时候是一个全称判断,实际上,鲁迅说到中国人的时候,也不见得说所有中国人都是这个样子。你说中国人的国民性不能跟日本和韩国比,那我问你一下,你觉得你能不能跟日本和韩国比?

生:我不是说我

师:我就问你,你觉得你能不能跟日本和韩国比

生:不能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能不能比呢?

生:不能。(有学生问:那老师你呢?)

师:这个我敢说我能

生:是不是所有学文的人都这么

师: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入如果有一个一个的个人,社会就会有所改变。我想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可改变,那么这个人就完了,因为他一切都决定了,

那么我还有一个问题:鲁迅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学生插嘴失败

生(鼓掌):我谈一下我对他的观点,我觉得鲁迅写的是中国的前人造成的,中国那么多年的皇帝制度使人充满了奴性,我们如果拿他到现在,肯定不会嘲笑他,国家相关的部门肯能会把他捧成一颗星

师:他有什么地方可以成星?

生:独特

师:独特就可以成星?

生:成都好像有一个人,他就崇尚这些,穿长袍,住茅屋,读古书,中国有十几家媒体报道了他

师:物以稀为贵是珍稀动物是吧,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现在有这种人,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就飞黄腾达了。鲁迅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生:同情

师:在文本中找什么证据

生:我刚刚来,没有材料

生2:(鼓掌)他是客观存在的,我个人认为鲁迅对孔乙己的那种……反正他心里是矛盾的,因为他也不知道孔乙己是否死了,从一个方面,孔乙己是因循守旧的,我们要嘲弄这种人,另一个方面,他又是坚持个人观点的,每个人都在嘲笑他,因为他只知道之乎者也之类

师:每个人都在嘲笑他跟鲁迅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鲁迅在嘲笑?

生:因为鲁迅写这篇文章是揭示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守旧

师:你从鲁迅资料得出这个判断,但是单从文章说哪里看出鲁迅嘲笑孔乙己?

生:我认为鲁迅并不是嘲笑孔乙己,而是对孔乙己的态度是矛盾的

生:不知道孔乙己是否死了

师:这是小伙计,不是鲁迅,这个小伙计是鲁迅吗?

生:这小说是鲁迅写的

师:但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是小伙计啊!

生:小伙计是从他笔下出来的,这个思想也应该是鲁迅有的

师:如果照你的说法,那些嘲

弄孔乙己的人也有鲁迅的影子

生:是

师:孔乙己身上也有鲁迅的影子

生:是

师:短衣帮身上也有鲁迅的影子

生:是

(对话没有听清)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观点吗?

生:同意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鲁迅跟孔乙己还有类似之处?

生:是

师:他们两个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鲁迅对孔乙己有嘲讽的态度吗?

生:有

师:还有其他态度吗?

生:还有认可的态度

师:因为他满口之乎者也,穿着长衫?

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思想

师:是不是坚持自己思想就是好的?

生:是

师:认可他只是因为他满口之乎者也,因为他穿长衫

生: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坚信唯有读书高

师:是不是他觉得自己了不起

生:是

师:为什么他自己满口之乎者也穿长衫,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很好而坚持它吗?还是别的原因?

生:不是

生:为什么这样别人要嘲笑他呢?

生:我认为应该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人们对他的迂腐的嘲笑,,另一方面也是无知

师:为什么无知

生:因为孔乙己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这点说他是对的;但是众人嘲笑他是因为他迂腐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师:孔乙己观点是什么?

生:观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师:普通人认同他的观点吗?

生:不

师: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生: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教育

师:什么样的封建礼教。同样是读书,但是为什么丁举人不会被嘲笑?

生:因为丁举人有钱有权

师:那不是因为读书

生:因为他的钱和权是读书得来的

师:那么说明读书并不是目的,读书能够获得钱和权所以才高嘛,

学生无语

师:请坐下

生(鼓掌):我认为鲁迅是赞同孔乙己的,因为他代表了中国的文化,我从报纸上看到,北大一个讲师也是穿长衫,说话也是之乎者也,现在也有人嘲笑他,但是他代表了中国文化,孔乙己也代表了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什么?

生:5000年的传统文化

师:5000年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生:(无语)

师:什么叫文化?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文化,我问你什么叫文化

(生笑)

师: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来的,是你提出的啊,你说1+1=5,那我就要问你为什么,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师:传先来的什么

生:精神和传统

师:什么精神传统

生:孔乙己穿着长衫,

师:你说孔乙己穿长衫,因为他是知识分子,所以穿长衫,

生:鲁迅是认可传统文化的,所以他认可孔乙己,

师:鲁迅认可传统文化吗?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呢?

生无语

师:这个下来再思考一下

生:(鼓掌)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目的是什么

师:上孔乙己课

生:鲁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和鲁迅和现在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

师:……你说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意思?

生:鲁迅既然不同意当时的社会,而他自己又穿着长衫,那么他自己为什么又要穿长衫呢?

师:跟文本没有太大关系,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说哀其不幸为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他偷了书被吊着打,很可怜

师:这里是再陈述事实啊,这个事件很惨,但是很多人讲很惨的故事的时候津津有味,有同情吗?

生:我是有同情的

师:鲁迅呢?

生:我感觉出来有



:什么感觉?

生:意思

师:什么意思?

生:思想

师:什么思想?

生:思想,感觉到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希望唤醒当时的麻木不仁的人

师:你是说想唤醒,还有人比吗?她说鲁迅同情?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抢发言(一位学生抢到,鼓掌)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再这里揣测鲁迅怎么讲,因为我觉得关键是我们怎么想,鲁迅表达观点是从字面上表达出来的,有人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没有必要管它

师:大家是否同意?

生:同意!

师:你就是说作者想表达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读者感觉出了什么是吧?

生:我觉得不可能让作者思想来主宰我们的思想

师:我觉得他的思想很现代,在文学批评历史上,最早人们认为判断一部作品应该由作者观点来判定,有的人会在作品中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人觉得在我们谈起某一个问题,争论起来的时候他会说:你看,鲁迅是这么说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从作品当中找证据,否则就要陷入主观臆断,后来就是这种理论,叫读者反应,强调读者以自己的反应和体会来思考。这是一个后现代理论,所以我觉得你的观已经跑步进入后现代,那你觉得作者在作品当中是否流露了他的观点?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我们可以不同意的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这里讨论鲁迅有什么观点简直是胡诌,或者就是胡说。这里只是一个套路或者一个虚构的人物,鲁迅有他自己的观点是他自己的事,你说要避免主观臆断,正如你说你有很深刻的理解,比作者还理解呐喊,但是我可以说你是写不出呐喊的

师:我们理解,并不是要写出来,因为我们是作为一个读者,来鉴赏作品。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想的独立,作为老师是教大家不要用单一的感觉去理解,正如鲁迅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看到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愤然而前行。读者不应该为作者的思想左右,正如绮君写到的,她说读者确是了解了作者的感受,或者仅仅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对鲁迅这篇文章,我们只需要了解鲁迅对孔乙己是爱之深恨之切,更多的反应了弱肉强食……

师:我们仅仅是需要了解社会的黑暗,而你又说不需要了解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读文章只是对我们有帮助和提高,而不是你那样对每个字都了解,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思

师:什么提高

生:阅读了写作水平

师:我们的思考其实就是在提高你的能力

生:有必要把每句话都拆开吗?

师:我们拆开了吗?

生:你刚才的意思就是把每一句话都理解十分透彻,就拆开了

师:我没有

(生笑)

师:阅读文学作品,你说落后挨打,这是你读出来的,你说不需要了解作者,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没有错,但是要当心,当你面对大师的作品的时候,你的智力水平并不足以应付你和大师的巨大差距,你可能放纵了你的智力和你的感觉,于是把大师降低到你的水平,把作品低俗化,而用经典作品来提高我们水平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因此,要用鉴赏来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了解鲁迅的观点并不是为他左右,我们了解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不赞成

生:但是过分强调这个,难免让我们落入俗套

师:那是因为你盲从了他的观点而不是我们了解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这样只能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而不是文学家

(学生鼓掌)

师:我觉得……我想我们在上孔乙己的时候,应该是自己寻找自己的答案?你们都想做文学家吗?

生:不想

师:那我们学习文学目的何在?

生:了解历史

师:为什么不学历史呢

生:更多是了解一种美

师:关于文学的意义何在我们到这里,为什么不由鲁迅讲而是小伙计讲?

生(鼓掌)因为人们都知道小孩子是真诚的,就象《皇帝的新装》故事里面说的一样,大家都在赞赏皇帝衣服漂亮的时候小孩子说皇帝什么都没有穿

师:所以故事更有真实性,鲁迅自己讲就不真实?

生:这样批判封建社会,他会受到官方势力的阻碍

师:封建官方势力阻碍?封建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为止?

生:是到清朝末年

师:清朝末年是那一年?

生:1912年,

师:鲁迅写这篇文章是哪一年?

生:1919年

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封建社会都不存在了,还要说这里还有官方势力的‘阻碍呢?

生:因为封建社会对我们影响是很大的。

师:这个时候是谁统治的时候?

生:北洋军阀

师:你怎么知道鲁迅写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就会阻碍他呢?

生:……

师:这个问题是不能主观臆断的,当时比这篇文章批判封建更尖锐的杂文更多,而北洋军阀时期是近百年来中国最自由的时期之一。而且从今天的回答,我必须严肃提出一个问题,今天大家的回答,主观臆断太多,没有证据,没有根据的判断,只能说是你的猜想,而不能说是你的观点。

(时间到,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3135.html

更多阅读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着火,也须穿上棉祆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

【单元标题】: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封建统治下的文人也大都以儒教为思想核心,而苏轼是怎样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单元问题】:苏轼豪放旷达的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声明:《《孔乙己》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为网友笙活強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