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野:所有人都误解了《董小姐》

词/曲:宋冬野



宋冬野在安和桥以前的家本人供图

见习记者郑汝可发自北京实习生宋菀

17日下午,“稀客”宋冬野,来到北京朝阳区的摩登天空办公室。一身黑色运动服,个子不高,戴个棒球帽,微胖。

一楼的大厅墙上,贴着《安和桥北》的大海报。“宋老师来了,您忙完给签点专辑吧,上次的都卖完了。”有工作人员招呼。

“现在出门都得戴着帽子。”宋冬野略带羞涩。去年,湖南卫视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中,选手左立翻唱了宋冬野的《董小姐》。“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民谣曲风强烈、歌词句句撩人心弦的《董小姐》,立即获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

作为词曲作者及原唱,去年一年,宋冬野走到哪儿都被追问:“谁是董小姐?”

“所有人都误解了,这是董老师的故事,是她爱上一个人。”他也不恼,每次都耐心解释:自己不过帮别人的故事,“做了个总结”。

2013年8月,宋冬野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安和桥北》,目前已销售2万余张。年末,凭借这张专辑,他获得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年度音乐奖,与他同时获奖的,是喻红、秦晖、赵薇、韩少功、赵宝刚等“大腕”。

在颁奖礼上,宋冬野低着头,反复称,自己没做到那么好,就得到了那么好的待遇。

女孩没追到,吉他放不下了

《安和桥北》的封面,是一张老照片:奶奶抱着儿时的宋冬野。

13岁时,宋冬野父母离婚,他常去寡居的奶奶那儿。奶奶的家,在北京西郊的安和桥村。

回安和桥,是宋冬野最高兴的事:打游戏,泡网吧,坐河边和朋友神侃,奶奶给做一桌爱吃的菜,都是在那儿。

宋冬野说,自己从小就是“坏学生”,只认真看过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哆啦A梦》。

“两个老师永远不管我,”他说,一个是语文老师,特放心;一个是数学老师,已经彻底失望。

初二的时候,宋冬野喜欢上一个女孩,女孩说喜欢吉他,他便开始倒腾。

第一把吉他,是奶奶用退休金买的,148块钱。宋冬野的父母一直反对,“不让我弹,我提着琴就走,一个礼拜不回家”。

后来,女孩没追到,吉他放不下了。

高考时,宋冬野语文考了近140分,数学二十几分,去了一所大专——原名“海淀走读大学”的北京城市学院,图书出版发行专业。

大学期间,他自己交学费,还要照顾奶奶。宋冬野开始了频繁兼职,做过快餐店服务员、入殓师实习生。2009年,大二的他开始去酒吧驻唱。

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出版社工作。白天干出版社的活儿,晚上继续在酒吧驻唱。第二年,奶奶住院。宋冬野天天跑医院照顾,医药费每天要花掉接近2000元,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让自己花2块钱生活费——4个馒头,中午晚上各2个。

3月,奶奶去世,第二天,宋冬野就辞职了。“真心不喜欢那份工作。”他开始专心联系演出。

20年等到爸爸一句话

2011年,宋冬野认识了同样热爱民谣的北京小伙儿马頔。马頔是自主音乐品牌“麻油叶”的创始人。

当时,有人在网上说宋冬野特别好,马頔的歌没法听。宋冬野看到,“不知哪来的正义感”,辩护道,“马頔是我的朋友,大家都在奋斗,都在学音乐做音乐,不要这么说”。留言被马頔看到,两人成了哥们。

通过马頔,宋冬野认识了贵州人尧十三,他用家乡方言唱民谣,宋冬野第一次听,从第一首哭到最后一首。没有任何的熟识的过程,这三人,成为了“麻油叶”的核心成员。

一年后,他们住到了宋冬野在五环管庄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子是用安和桥住房的拆迁款买的。

当时,大家都穷,谁有钱就用谁的。每天各玩各的音乐。三个大男人,也少不了打架,争吵,甚至会哭。但没有超过5分钟的时候。“都是为了音乐的事,吵完就迎刃而解”。

奶奶刚去世那阵,宋冬野过得很艰难,“屋里没处下脚,锅里都长毛”。马頔每天跑30公里,从家里带饭给他送过来。“两人就在屋里说话,喝酒,困了就一躺”。

2012年5月,宋冬野写出《董小姐》,豆瓣播放达到70多万次。一夜成名,他见到了偶像万晓利,签约了摩登天空,出了新专辑,完成了全国35站巡演。宋冬野觉得,这是奶奶在保佑自己。

如今安和桥村早已拆迁。童年时,抱着孩子的姑娘,擦汗的男人,秋天的酒,都踪迹难觅。宋冬野把这些都写进了歌里,但是关于奶奶的歌,他还是不敢写。

今年过年期间,宋冬野爸爸在电视上看到了儿子的广告。一向寡言少语的他,主动给宋冬野“承认错误”,说:“我明白了,以前错怪你了。”

宋冬野说:“一下子就释然了,其实等二十多年,就为了这么一句话。”

《董小姐》

董小姐你从没忘记你的微笑

就算你和我一样渴望着衰老

董小姐你嘴角向下的时候很美

就像安和桥下清澈的水

董小姐我也是个复杂的动物

嘴上一句带过心里却一直重复

董小姐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

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小姐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董小姐你熄灭了烟说起从前

你说前半生就这样吧还有明天

董小姐你可知道我说够了再见

在五月的早晨终于丢失了睡眠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小姐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所以那些可能都会是真的董小姐

谁会不厌其烦地安慰那无知的少年

我想和你一样不顾那些所以

跟我走吧董小姐

期有所得

做宋冬野,其实是要冒点风险的。

因为民谣不算流行,宋冬野不算流行。哪怕南方周末把文化原创榜年度音乐奖颁给了宋冬野,并做了大半个版,但我估计不少人还是会问一问:这人是谁,他干了什么?

我们还是做了宋冬野,为什么呢?我是这么看的。第一,宋冬野获得了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年度音乐奖,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最佳音乐奖。这两个奖,据我所知,是严肃的,评委班子都比较靠谱,是正正经经的文化人,不是随便把奖发给阿猫阿狗。宋冬野获得这两个奖,说明得到了主流的肯定,一定有其值得一做之处。

第二,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单位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听过宋冬野,听过《董小姐》,有的还特别着迷,一首歌连续听了好几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虽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大家一定都会同意:年轻人是动力人群,是主流,是社会中坚。现在据说年轻人都不怎么看报了,怎么让报纸留住年轻人,是很多纸媒的战略性课题。如果身边年轻人都知道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件事儿,那大抵有其值得一做之处,也算是为“报纸怎么留住年轻人”贡献绵薄之力。

第三,也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每个人的文化视野,都是有其局限的。比如说,知道秦晖、孙立平的,未必知道史航、宋冬野;知道史航、宋冬野的,未必知道西川、于坚;知道西川、于坚的,未必知道徐冰、刘小东。我想,媒体文化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丰富、扩大、延展社会的文化视野,对各个领域的主流文化、文化人以及被主流认可的正在兴起的文化或文化人,应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分享、共享,见识多元文化面目,领略各种文化风采。

如果你之前不知道宋冬野,未曾听过他的任何一首歌,那么这次你知道了有这样一位民谣歌手,觉得他的歌好听,歌词写的不错,有所得,我们就很高兴。

文/刘敏

胖子的心都是细腻的

见习记者郑汝可

听过宋冬野歌的人,配上他络腮胡的照片,一般会先入为主:是大叔无疑了。其实,他是1987年的。

见到宋冬野,我的第一句话是:“宋老师,你看起来不老啊。”他立马反驳,我本来就不老。“别人说我老,可能证明作品比较成熟”。

摩登天空地方不大,都是年轻人,环境轻松,有桌子的地方,都被占满了。宋冬野就在一楼找了块空场子,拿了两把凳子,问我,你看这行吗?我点头。他又搬来几箱啤酒,往地上一搁,就是桌子了。采访就这么开始。

他脾气温和,问什么都不恼,并且耐心。时不时带一两句粗口,也不刺耳。他说,自己在生活中不腼腆。

他不断说起奶奶,声音低沉:“奶奶生活很单纯。你对她好,她会高兴,有时候你有点烦了,她也不会察觉到。”他懊恼,奶奶也没见着今天,什么都没见着就没有了。

谈起音乐,说到现在挣了钱,可以买各种设备,神采飞扬,“那种感觉真的特美好”。

他反复称,自己并没有经历过太多,只是普通大多数中的一个。现在突如其来的很多,于他而言,有点多了。

大约3年前,宋冬野还在酒吧跑场。那时候的他比现在不修边幅,抱着吉他,脚踩节拍,在台上满头大汗地喊:“胖子的心都是细腻的,当你喝醉了需要别人背你回家的时候;胖子的心都是温柔的,当你需要爱的时候。”

与宋冬野聊天,很自然,不需要从“陌生”到“进入状态”的过渡。从第一句开始,两个人就聊开了,痛快且真诚。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坐在面前的,就是专辑封面上那个男孩。“站在你翻山越岭的尽头,正当年少”。

访谈

见习记者郑汝可发自北京实习生宋菀

我写的多是别人的故事

读+: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董小姐》?

宋冬野:想到自己的故事了,每个人的事都差不多。这个歌写得比较碎,没有一个主体性的东西,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两句歌词,然后想,嗯,这就是写我。

有些人说被我的歌感动了,可是我的这点故事能感动谁呢?他们是被自己感动的。

读+:20多岁的年纪,怎么写出这些“饱经沧桑”的歌?
宋冬野:所有人都误解了《董小姐》

宋冬野:就是矫情。说好听一点,是注意细节。比如跟人聊天,大多数人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其实恰恰能够代表那个人的心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嘴角向下或者递一根香烟,我觉得都是有感情在里面。

每个人都遇到了很多奇怪的特别的故事,只是有更多人知道我,我可以把它拿出来说而已。这是一个看主角的年代,不是看剧情的。

读+:爱情是你最大的创作灵感吗?

宋冬野:不是。大多数写爱情的歌词,都是被人误解。比如《董小姐》,所有人都误解了。我的歌,写的多是别人的故事。

再比如我写《鸽子》那首歌,其实是以前家里养了一只肉鸽,1993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来朋友了,我爸就把那只鸽子骗到他手里去给摔死了。其实是一个特别小的事,但是对于我来说就忘不了。所以我写:“你在我后半生的城市里,长生不老。”

刚开始唱歌的时候,说实话想火,力图把每一件事都说清楚,让所有人都明白在说什么。但这是错的。表达这个事情没有太大的必要,写歌是给谁写呢?自己记得,就够了。

读+:有人用那个“年轻、原创、感性”来形容你,哪个词最能代表?

宋冬野:原创这个词我一直不喜欢,它不是用来概括音乐人的头衔,只是用来宣传而已。

读+:你以前写的一些歌,都没有收入《安和桥北》这张专辑,为什么?

宋冬野: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这些歌我恨不得统统删掉。写歌的人都一个毛病,大概一两年后,再听自己以前的东西,都会觉得恶心。我们都是掉入“技术怪圈”的人。可能听众并没有注意,但是我们必须全力追求,因为实在太喜欢,无法容忍不完美。

我只是民谣界的小学生

读+:《董小姐》的走红,有没有模式可循?

宋冬野:我觉得就是碰巧。模式那些,都是人总结出来的,没有太大作用。有的东西,注定有一群人欣赏不了,这个没办法,不想它。

这首歌,红不红,都一直在那,没有变过。为什么左立一唱,很多人不喜欢了,这是问题。不只是大家的问题,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总觉得什么东西一被主流化,它就不好了。

这首歌被人知道后,很多人开始听我的歌,开始听万晓利,听张玮玮、李志,这是好事。每次演出的时候,我在现场会给大家推荐这些前辈,我会说:“求你们去听他们的歌,他们还没老,还在唱歌,我只是小学生水平。”

读+:是不是有那么一点推广民谣的使命感?

宋冬野:我们太懒了。万晓利、张玮玮、李志这些前辈,他们开拓出了独立音乐的一些土地,有地方让你演,有人愿意看。这些是他们的功劳,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东西发扬光大。我们现在在讨论、在尝试,但还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行不行。

读+:最喜欢哪位歌手?

宋冬野:万晓利。我了解民谣就是因为万晓利,我钱包里放的就是万晓利2010年的专场签名门票。《北方的北方》那张专辑现在也一直每天都在听,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觉,感觉那简直就是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一个层次。自己差太远。

读+:“麻油叶”三人现在是个什么状态?

宋冬野:我们在一起,常会互相激发。所有的事,比如说歌词,他们会找我聊,或者是找马頔聊,曲子找十三聊。这三个人中,都可以找到某一方面擅长的或者在某几个方面擅长的,然后大家都慢慢地全都擅长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形式。我们的上一辈,比如万晓利、张玮玮他们,都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全国各地到处跑。我们几个年轻人,没有条件去经历那么多事,不会像上一辈一样,走很多地方,认识很多人,听很多故事,积淀各种东西,没有那种机会。所以只能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然后慢慢有一点起色。

春晚找我写歌,我说我写不了

读+:你一直都在做音乐,好像都不太管市场、规则这些?

宋冬野:这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规则,所有的事情都规定好了。做艺人,唱歌出名了要怎样怎样。我很庆幸这一点,就是我们没有遵循规则,因为从小都不是遵循规则的人,再加上又碰到了一个好公司,这个公司是可以和你一起不遵循规则的,是支持你这么干的。

读+:你的音乐前辈们,是怎么对待规则的?

宋冬野:他们就是不遵守规则的代表。所有人都在电视上唱,“走吧走吧”,各种“伤不起真的伤不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想钱,专心做民谣。

他们知道自己不能演什么,没法去电视上演出或者表演一些什么。他们知道做不了,就不做。所以,他们很多人奋斗了20年唱了30年,到现在可能一场演唱会只有三四百人,这不公平。

可能相比他们,我还是遵守了一些规则。但我首先是做音乐,想市场多恶心啊。

读+:为了做音乐,什么都可以干?

宋冬野:对。没有签约公司前,我会想,靠音乐养活自己这件事太可怕了,太难了,这辈子做不到。家长反对孩子学音乐,也都是因为这个。但是,等到你做到了,你会发现有很多更难的事情,你既然走到这儿来了,就不能回头,在不恶心死自己的前提下,把那些不愿意干的事情干好。当然,也有急了的时候。

读+:跟公司急?

宋冬野:不会。一般是外面的活动。上次央视有个晚会,不直播,一去,上面摆着大丰收,旁边摆着两大玉米棒子,让我站在舞台中间唱《董小姐》,我怎么唱啊?

春晚时候,冯小刚导演也找过我,要我写个群发短信的歌,我说我写不了,他就找郝云了。我要是写了这歌,这辈子估计只能唱这歌了,各种乡镇企业开始商演就完了。

读+:所以你说自己“甘为民谣犬”?

宋冬野:就是,我甘心这样。这个词我特别喜欢,民谣狗。这3个字提醒你不能忘本。

读+:会一直做民谣吗?

宋冬野:不一定。什么是民谣呢?谁能说得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3965.html

更多阅读

辈人辈事看《孽债》《孽债2》引发感想 先辈的旗帜感想

最近几个月为试写写一个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的旧事,且有关农村老百姓及人性伦理题材方面的长篇小说,因文字功底浅薄特地跑去澄海图书馆查阅一些相关的书籍借来看看,从中找到灵感和学习各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细节特征的手法。借了《美

声明:《宋冬野:所有人都误解了《董小姐》》为网友污的像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