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父、人文主义之父 人文主义精神

欧洲音乐之父——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年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中音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经父亲的教导,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十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在十五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当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谱写了《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渡,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生平喜爱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括。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商J.P.克勒的女儿安娜结了婚,婚后夫妇不睦,长期疏隔,终无子嗣。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英国报纸上。1781年结识W.A.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乐会之约写交响曲;1785年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写了管弦乐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1786年他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6部交响曲。同一年他又为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写了一些夜曲和协奏曲。1790年海顿到了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就接受了英国伦敦音乐会经理小提琴演奏家J.P.扎洛蒙的邀请,于1791年新年到了伦敦,至1792年7月才回维也纳。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访问了伦敦。晚年的作品中两部清唱剧《创世记》(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为最成功。1802年以后,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1808年3月27日在维也纳再度演出《创世记》时,海顿最后一次对公众露面。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国军队迅速占领了维也纳。5月31日,海顿在战事倥偬中逝世。遗体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又在那里建了海顿陵,陵墓圆顶的天窗周围铭刻着他的名作的标题。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
音乐之父、人文主义之父 人文主义精神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

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羊,一边用石头或小木棍在地上画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有一天,契马布埃路过此地,见他正蹲在地上画画,发觉他天赋不凡,便让他到佛罗伦萨跟着学画。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从1308至1334年间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控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弗兰齐斯科 ·彼特拉克(1304-1374)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诗中颂扬了古罗马西皮奥击败汉尼拔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这部作品能使他“永垂不朽”。但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4318.html

更多阅读

音乐之友——徐敏生 派格生物 徐敏

 昨天是徐老先生的七十大寿,徐老打电话给我说看了《经典永恒》音乐会非常激动和感动,为你们特意做了纪念,生日聚会时把照片送给你们,一定要来哦.......真感动!感谢徐老!祝他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国家大剧院的众多会员里,才华横溢者不在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奥地利音乐之城萨尔茨堡记忆(组图) 奥地利萨尔茨堡旅游

奥地利音乐之城萨尔茨堡记忆(组图)奥地利是“欧洲的心脏”,萨尔茨堡则是“欧洲心脏之心脏”;奥地利是音乐之都,萨尔茨堡则是公认的音乐之城。萨尔茨堡是伟大的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是传世影片《音乐之声》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精选集 班得瑞纯净音乐精选集

舒曼曾经说过:“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 。巴赫说:“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只能是神的荣耀和精神上的娱乐别无其他。不注意到这点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音乐,只会有魔鬼般的喧哗”。西方音乐之父 巴洛克巨人:巴赫就

北京音乐厅:2015年“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音乐会

2015“打开音乐之门”今夏盛大开启北京音乐厅北京音乐厅的“打开音乐之门”是普惠式的推广性质的暑期音乐系列节目,主要目的是为暑期的青少年提供优质的音乐艺术节目。价格比平时的节目低很多,例如位置最好的前面三五排的位置,平时的

声明:《音乐之父、人文主义之父 人文主义精神》为网友食惡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