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的故事

《咬文嚼字》公布2012年国人十大语文差错

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记者 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6日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两者不能混用,涉及编号时应该写作“〇”,用作计量时该写成“零”。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蒜薹是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而“苔”则是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人们常常把“酒驾”误为“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指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今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发生后,网民纷纷引用古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情势,但不少网文都写成了“兄弟隙于墙”。

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例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

“酵”字历史上有两种读音“jiào”和“xiào”,现在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词形相近所致。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就表示儿子“目前身陷囫囵”。“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这是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2012年7月一位台湾知名女艺人自称“贱内”令人啼笑皆非。“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这是一个习惯性错误。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深圳新闻网)

《咬文嚼字》否认“咬”方舟子是炒作 下一个是韩寒

在《我们为什么会咳嗽?》一文中,方舟子把陶弘景说成是‘魏晋’人,其实他是‘南朝’人。”从博文中,可以看出郭敬明思维活跃,但缺乏相关的知识,尽出一些不大不小的洋相。”

《父代笔造韩寒,方舟子炸出“倒春寒”》追踪:在方舟子与韩寒的论战中,博客和微博是他们的“主战场”。《咬文嚼字》副编审杨林成昨日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将推出“围观名家博客”栏目,发动广大读者,咬嚼网络语文。

“‘围观名家博客’栏目将持续一年,逐月向社会公布文字检测报告。第一期被‘咬’的对象是方舟子。第二期是郭敬明,紧接着下一期是韩寒。之后,则是黄健翔、郎咸平、李银河、马未都、钱文忠、徐静蕾、郑渊洁、周国平等。”

都“咬”谁?“打假斗士”方舟子先被“打”:据《咬文嚼字》副编审杨林成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2012年《咬文嚼字》的“围观名家博客”栏目将持续一年,逐月向社会公布文字检测报告。“在读者推荐与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共选取了新浪网上的12位博主。按音序排列,第一位出场的是‘打假斗士’方舟子,紧随其后的是本月出街的郭敬明,接下来是韩寒、黄健翔、郎咸平、李银河、马未都、钱文忠、徐静蕾、郑渊洁、周国平等。”

对于这场激烈的“方韩大战”,《咬文嚼字》编辑部指出,《咬文嚼字》很肯定方舟子的学风和文风。但即使如方舟子这样严肃的作者,《咬文嚼字》的读者还是发现了问题。比如“字词差错”:“《我们为什么会咳嗽?》一文中,方舟子把陶弘景说成是‘魏晋’人,其实他是‘南朝’人。”而对于郭敬明的博客,他们说:“从博文中,可以看出郭敬明思维活跃,但缺乏相关的知识,尽出一些不大不小的洋相。围观的专家和读者表示,对郭敬明这样的作家,有关出版部门和媒体单位,既要爱惜他们的才气,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一味呵护、逢迎甚至溺爱,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郭敬明所在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媒体联络人表示,郭敬明现在台湾,“出版社不回应此事。”

为何“咬”?名家博客社会影响大:华西都市报记者提到,选择“咬嚼”对象的标准是什么,他说,这些“博主”有共同的特点:“生活热情高,文字能力强,博客受众多,社会影响大。”

这样公开“咬嚼”名人,是否担心名人反感?杨林成说,“此前《咬文嚼字》咬嚼过央视春晚、百家讲坛、知名作家,大部分反馈都是积极的。比如被‘咬’对象易中天,他的反应很友好,表示自己以学习和感激之心对待,等于免费上课。方舟子也曾公开表示他对此表示欢迎。我们‘咬嚼’主要是从字词差错、文史差错等知识角度,没有别的目的,态度是客观的友善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为规范网络用语、推动网络语文的健康运用,做点贡献。”

有争议?否认借“韩方论战”炒作:《咬文嚼字》此时推出该栏目,是否是趁“韩方论战”的热点炒作?杨林成对此表示否认,“早在2011年下半年,‘韩寒和方舟子的网络论战还没开始之前,我们编辑部就已经商议这个选题了。其实,这么做,是响应网友的号召提议。此前《咬文嚼字》‘咬嚼’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纸质出版物上的,但是随着多媒体的越来越普及,网络用语的不规范越来越多,网络成为汉语用法不规范的重灾区。”

但有粉丝认为,博客并不是正式出版物,对之大加“咬嚼”是否有吹毛求疵之嫌?杨林成说,“博客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平台,名人的博客读者更是动辄百万,其受众几乎相当于一份日报。名人作为受关注度甚高的公众人物,其发表在公开平台的文字,已经是公共读物。比如说,郭敬明的读者中有很多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学习汉语规范用法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认为,对公众人物的博客文字,有一定的监督和要求,是必要的。” (记者 张杰)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说明: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 ,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十、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咬文嚼字》“咬”住十二位知名作家

陈忠实王安忆等“认账”:《咬文嚼字》杂志本年度重头戏“点击文坛十二家”活动昨天(2010年29日)发布“咬嚼”总结报告,毕淑敏、陈忠实、池莉、苏童、铁凝、王安忆等12位当代名作家纷纷上榜。作家们得知自己被读者“点击”后,纷纷向杂志社发来反馈意见,对读者表示感谢。

读者纠错热情高:鉴于被“点击”的12位作家知名度很高,作品发行量很大,读者纠错热情高涨,针对每一位作家的读者来信都达数百封,其中最多的是《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有四五百封。刘震云误把“打摆子”当成伤寒,其实“打摆子”是指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也就是疟疾。而毕飞宇在《美好如常》里,误把第一个徒弟称为“关门弟子”,在《受伤的猫头鹰》中,错把猫头鹰称为双栖动物,这都是作者常识性错误。还有池莉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把“深孚众望”错写为“深负众望”,陈忠实的散文中一直把“树干”错写成“树杆”,这都是作者文字理解上的错误。

作者认错态度好: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在出行途中接到了纠错电话,他表示这是自己一个长期失误,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他表态在作品再版时会及时改正。刘震云在回信中说道:“我对汉语,还有许多盲点和误点。我对生活常识,也有许多盲点和误点。谢谢每一个帮我咬文嚼字的朋友。”苏童和王安忆都给编辑部发了邮件,肯定了读者的意见,王安忆为了重版时改正错误,还特意向编辑部索要了“咬嚼”报告。

编辑沟通效果佳:为了提高“点击”的命中率,《咬文嚼字》编辑部也设计了深入细致的“咬嚼”流程:第一步,广泛征集读者意见;第二步,成立语文专家评判小组;第三步,从可以确定的语文差错中选择典型差错,告知作家本人;第四步,读者意见经作家认可后,请读者写出分析差错的文章,形成“咬嚼”报告,公开发表。也就是说,每一条纠正意见都会先得到作家本人的首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表示对作家不能提出“规范”的要求,而与作家事先沟通有利于达到最好的效果。(来源: 新民晚报 )

2010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公布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7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记者孙丽萍)来源:新华网

《咬文嚼字》倡议:世博会临近 纠正街头十大别字

《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的故事
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2011年《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出倡议,建议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自觉检查和纠正上海街头的十个常见用字错误,进一步净化、优化上海的城市环境。为此,《咬文嚼字》杂志社建议本次检查可以下列十个差错为重点:

1.“欢度五一”“欢度国庆”的“度”误成了“渡”;2.“理发店”的“发”误成了“發”;3.“震撼价”的“撼”误成了“憾”;4.“家具”的“具”误成了“俱”;5.“打蜡”的“蜡”误成了“腊”;6.“哈密瓜”的“密”误成了“蜜”;7.“招聘启事”的“事”误成了“示”;8.“炭烧”的“炭”误成了“碳”;9.“九州”的“州”误成了“洲”;10.“乘坐”的“坐”误成了“座”。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今天上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1年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一年里出现的社会影响最大、出错频率最高的语文差错正本清源。

这“十大语文差错”是经过了读者“票选”,再由火眼金睛的语文专家识别、甄选出来的。2011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中的语文差错更引人关注。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了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具”,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故用“具”。“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俱来”。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来源: 新民晚报)

《咬文嚼字》挑刺马未都:嫣然一笑用于男人不妥

2012年7月31日,记者从《咬文嚼字》编辑部获悉,该杂志8月“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盯”上了收藏专家马未都。专家们评价马未都的文字有时太过粗心,甚至有专家打趣说:“马未都,马未都,一双慧眼不含糊,可惜笔下有点粗。

7月31日,记者从《咬文嚼字》编辑部获悉,该杂志8月“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盯”上了收藏专家马未都。专家们评价马未都的文字有时太过粗心,甚至有专家打趣说:“马未都,马未都,一双慧眼不含糊,可惜笔下有点粗。”

马未都文字中的有些差错显然和水平无关。比如《租房》中把“脱缰之马”误成“脱疆之马”,《空饷》中把“外快”误成“外块”,《李白与李煜》中把“吟诵”误成“吟涌”,《停电》中把“九霄云外”误成“九宵云外”,《慈善》中把“羸弱”误成“赢弱”等等。

还有些差错,看似和知识结构有关,其实说到底,仍是学习过程中的粗心造成的。比如《母亲全家福》一文中多次提到他父亲的军人身份,如“父亲是军人,一副行武英气”等等。其中的“行武”都是“行伍”之误。再如《路东之》中回忆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创办人路东之时说:“一次深夜过半,我提醒他说‘天要下雨了’,委婉逐客,东之却以嫣然一笑对之,然后继续叨叨他心中的梦。”“嫣然一笑”是个成语,形容女子笑得很美。而路东之是男性而非女性,把“嫣然一笑”用在男人身上无疑不妥。

当然,也有些差错暴露出了马未都的“短板”。比如《译菜名》中说:“比如麻婆豆腐,就是一脸麻子(雀斑)的女人做的豆腐……”把“麻子”括注为“雀斑”无疑不对。再比如《撼》中说:“中国字如果以《康熙字典》为准,有五万余个,我们连十分之一都认识不了,我们学问再大,翻开字典就有不识之字。”马未都认为《康熙字典》收有“五万余个”汉字,这也与事实不符。(记者欧阳春艳)

《咬文嚼字》剑指郭敬明 错字百出成错别字大王

郭敬明曾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威猛照,为好友庆生

2012年,《咬文嚼字》“咬”上郭敬明。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咬文嚼字》咬过的众多作家和网络写手中,郭敬明博客中的错别字是最多的,堪称作家中的“错别字大王”。

博客“遍地荆棘”错字百出

在《咬文嚼字》公布的这份结果中,记者看到挑出来的郭敬明博客中的几处差错,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了”误写成“自我了解了”,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 把“拉锯战”误写成“拉锯站”,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其次,文中还提到郭敬明的博客集中体现了语言运用中的高频差错。一些常见的易混字词,如“戴”与“带”、“副”与“幅”、“碳”与“炭”、“反映”与“反应”等等,郭敬明基本不能准确辨析。

另外,郭敬明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说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说的,只能是“蚍蜉”而非“蜉蝣”。报告还指出在《Water Boy》一文中,看电影对着“荧幕”,此处应为“银幕”。

10万字中大概有好几百个错字:记者获悉,《咬文嚼字》在读者推荐与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共选取了新浪网上的12位博主。按音序排列,第一位出场的是“打假斗士”方舟子,紧随其后的是郭敬明。昨日,《咬文嚼字》副主编黄安靖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次在郭敬明博客中随机选取了10万字,大概就有好几百个错别字,而且随处可见,几乎每页都会有错。

“这和方舟子的博客严肃性形成鲜明对比,”黄安靖称,看得出方舟子慎重对待博客中的文章,而郭敬明太随意了,就像在自己家里电脑写东西,没有严肃校对。目前为止,对比之前的所有作家和网络写手中,只有郭敬明错别字是最多的,而且很多是比较低级的错误,如果郭敬明写完有看一遍,应该是能发现的,由此说明他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因郭敬明人在台湾地区,记者无法联系到他,据公司公关部负责人称,他们也看过《咬文嚼字》,觉得不太方便去回应这次的纠错,因为这是《咬文嚼字》应该做的工作。至于其他问题,他们也不能代表郭敬明回答。(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4777.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对电影《可可西里》的评论 可可西里电影迅雷下载

关于对电影《可可西里》的评论这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电影,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然而他不只是电影,它是人生,它更是一场战争。看罢沉思,心中平静。没有刚才那么强烈,不再感慨和惊讶,也没有那

对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吹求 落花生课文原文

对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吹求陈林森外孙今天放学回来,告诉我今天上了《落花生》这篇课文,他指着课文中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对我说:“为什么课文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他说晚上父亲回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四世同堂时代意义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舒 乙在抗日战争后期,由1944年初开始,在重庆郊外的一座小镇北碚里,老舍先生动笔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当年写了三十四段,取名《惶惑》,是为上卷,第二年全年又完成三十三段,取名《偷生》,是为中卷。抗日战争胜

漫画作文《撒谎》的范文 奖惩之后漫画作文范文

你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成为老师教学的动力,让我们同心携手共创2012年的辉煌 漫画作文《撒谎》的范文1.实话实说之——白云黑土封杀版三12班简兆蒙 白俊妤时间:某一夜黑风高的夜晚地点: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实话实说”节目录制现场人

声明:《《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的故事》为网友欲罢不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