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初次接触海德格尔,是在中学做语文阅读理解时了解到其在生存哲学和生存论诗学中提出的“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这一理想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这种“走向自然”的价值取向又与中国的“写意人生”的精神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难得的是,“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我觉得这样的相似性与进步性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中学里并没有更多的去了解海德格尔。

借着这次机会,简单了解了一下海德格尔其人,并再次品味了那一句“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着”。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栖居”首先是让人类回归本真的生存,返回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站在人类“存在”的高度,从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出发,来重新理解和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

在他那里,诗与艺术问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问题”或“文艺理论问题”,不再是游离于生存之外、不关生存痛痒、与存在之真无关的问题。诗与艺术绝不是人类生存的装饰品,而是人类生存的本真存在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指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着”,不仅是“居”,而且是“栖居”,更是“诗意地栖居”,短短9个字却有非常丰富的层次与内涵,不愧为一代存在主义哲学大师。

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海德格尔的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在当地镇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亲也是天主教徒,这或多或少对海德格尔产生了影响。

生平时间轴:

1903年-1906年到梅斯基尔希以南50公里外的康斯坦兹读中学,为将来的牧师职业作准备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的文科学校上学。

1907年,海德格尔暑期回家度假时,从康斯坦兹三一教堂的神父那里借到F。布伦塔诺的著作—《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存在者的多重含义》,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成为他毕生哲学事业的起点。

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前两年主攻神学,辅以哲学

1911年他决定放弃牧师的前程而专攻哲学,跟随胡塞尔潜心研究现象学

1913年夏在施耐德(ArthurSchneider)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在弗莱堡期间曾为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8月他应征入伍,但两个月后即因健康欠佳退伍。

1915年-1917年在弗莱堡从事军邮工作,1915年夏他以题为《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的论文获讲师资格。

1917年海德格尔与艾弗里德(ElfridePetri)结婚。婚后再次应征入伍,在西线战场服役。

1918年从战场回来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助教。

1922年在胡塞尔的帮助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

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928年胡塞尔退休,他被胡塞尔推荐为弗莱堡大学哲学教席的继承人。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

1929年海德格尔辞去马堡的席位,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胡塞尔的哲学讲座。

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

1951年恢复授课

1959年退休,以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亲近的朋支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贡献和影响: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他就是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对中国的影响

海德格尔用“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现在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Dasein(缘在)”与“Ereignis(本成)”阐释中国思想。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

学者又利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进行了中国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目标是建构中国的“第一哲学”(FirstPhilosophy)。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哲学是指神学中对于最高存在者(不动的推动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论(本体论)中对于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存在与时间

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1927年,《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问世,从此海德格尔名声大噪,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德国哲学界的第一号人物。这里集中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过程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逻辑与判断”“真理构成”“先于理论认识的经验”“事实性生命”“此在的存在方式”“时间性问题”等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开篇便重申对“存在意义”发问的必要性,从“存在”本身便是超越一切种属关系的,最普遍的概念,它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

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Dasein(此在)的基本问题,“此在总是我的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为了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占优和人的对象化(笛卡尔式思考)而选用此词。

之后便马上提出此在总是“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详细讨论了世界与世界的各个环节。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它并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并讨论了笛卡尔的存在论,提出了用具和世内存在者,详细了讨论了人们对于物的用具性把握。

尽管此在总是非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终极——死。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则讨论时间问题,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来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让人迷惑的概念“人即时间”这主要体现在领会。沉沦等时间性的讨论,在这里,也引导出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念。

总的来说此书用人的在场来探索存在的种种意义,此后分析的种种结论则导出了存在的“疏明之地”,在这里存在者正题被把握,这光影纵横的存在场就是存在本身,使得物与此在的缘在发生,物与此在是其所是的回归于自身。不过存在本身的探索并没有就此结束。

此书的第二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或许出于思想的触礁,海德格尔决定不再写下去。后期的思索基本都是对《存在与时间的》补充,主要见于《形而上学导论》《艺术作品的本源》《时间与存在》《根据的本质》《真理的本质》等

名言

1、哲学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而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想和图谋都不能做到。

2、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3、人,诗意的安栖。

4、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能力存在者感知、认识、判断、利用的本源

5、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6、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7、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8、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9、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着

10、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11、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5396.html

更多阅读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初次接触海德格尔,是在中学做语文阅读理解时了解到其在生存哲学和生存论诗学中提出的“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这一理想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这种“走向自然”的价值取向又与中国

声明:《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为网友泡沫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