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作用

内经记载了中医学初期病因决定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是病邪决定论的阶段,和其相应的思想,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把压制对抗疗法当做常规。这种疗法临床证明疗效不好,往往旧病未去,新病复起,即使暂时治愈复发率也很高。中医从失败中认识到,光是注重外因致病是面的,一定要寻找机体内部的抗病反应。因此在诊断上强调"谨守病机各司所属"。仲景是临床理论家,他从临床疗效出发,以六经辨证为纲,将病因冷处理,注重方证相合,建立了方证辨证的初步体系。温病学说是发展与补充了仲景的体系,但在以病因定病名方面,给后学者留下遗憾,如春温,冬温,暑温,湿温等等病名,使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更加模糊。叶天士席氏治验就不说了,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用以说明这亇道理。l943年万有生初学医时,其母发热,大概是肠伤寒,万有生请一名医诊治,诊断为湿温,给她服用清热化湿的方药上,病势日趋严重,神衰力疲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舌上白苔久久不化,一日脉数每分钟达亿l2o次,万提出用人参,但名医说:"湿温病无补法",仅在原方中减去苦寒药,第二天身热忽退,而四肢厥冷,踡卧欲寐,少阴危象毕露,名医才用四逆汤加人参救急,万毌不及服药而亡,万抱恨终天。这个病案告诉我们,将痛因视为决定性必要条件是不可靠的,虽名医也会犯错,临床上方证药证朴素无华,虽初学者也能把握。

但我们也不能由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象日本汉方家的古方派一样,主张"方证主义"。因为病因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矛盾,而方证所反映的是人在健病之变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仲景辨证以方证为主要目标,也要顾及病因因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诸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然而,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而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病理产物可成为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即是。此外,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病因分类的方法很多。现代对病因的分类,基本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

中医学历来重视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与病因相对应的异常反映。中医除了解发病过程中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为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医病因学不但研究致病因素的形成、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也强调各种病因所致特征性病证的临床表现。

为了说明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古人曾对病因做过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如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说,谓“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 昭公六年》)。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故“六气致病”说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内经》更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如《素问 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与发病部位结合起来,明确分为阴阳两大类,即来自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多伤人外部肌表的,归属于阳邪;凡饮食不节,居处失宜,起居无常,房事失度,情志过极,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的,归属于阴邪。《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如《灵枢 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东汉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三因论》则认为疾病的发生,“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宋 陈言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学说”,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中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缢溺,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 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这种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使中医学病因理论更趋完善,对后世影响很大。现代对病因的分类,基本沿用此法,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

本文根据目前公认的分类,按病因的来源、形成、发病途径及致病特点的不同,将病因分为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及其他病因六类。

第一节 外感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淫则可侵害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因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应寒而暖,或夏应热而寒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此时六气则变为六淫而侵人发病。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若气候剧变,正气充盛者则可自我调节而不病,正气虚弱之人则可发病;气候正常,个体正气不足,仍可发病,这时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由于六淫病邪均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故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素问 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着)痹也。”

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与之相应的病理反映。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不断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故《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 或“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块(荨麻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歪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

《素问 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临床上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 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4)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

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性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临证指南医案 卷五》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

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 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 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二)寒邪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

机体的防卫功能健全(阳气奋起抵抗,可制阴祛寒),不会得病,但若致病因素太强(寒邪亢盛),则机体就会被伤害(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中医认为,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如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称为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如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称为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如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称为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

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 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 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三)湿邪

1.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其性粘腻、停滞、弥漫,其侵人多隐缓不觉,导致多种病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来自网络,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清 叶桂《温热论 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月付)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粘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粘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粘口甘和舌苔厚滑粘腻等,皆为湿邪为病的常见症状。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所以吴瑭《温病条辨 上焦篇》谓:“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故《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人也常伤及下部,如《灵枢 百病始生》说:“清(寒)湿袭虚,病起于下。”

(四)燥邪

1.燥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五)火(热)邪

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故火热之气太过,变为火热之邪,伤人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

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气,致病也基本相同。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如《素问 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火热皆为暑性,二者相较,热属阳,火属阴,故热性弥散,火性结聚。

另外,与火热之邪同类的尚有温邪。温邪是温热病的致病因素,一般只在温病学范畴中应用。

2.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之性燔灼、升腾,故为阳邪。阳邪侵人,人体之阴气与之相搏,邪气亢盛则致人体阳气病理性偏亢,“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临床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趋上,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故火热病证,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2)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督瘛,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侵人,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因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即所谓热盛伤阴。故火热之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阳热太盛,大量伤津耗气,临床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则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气脱证。

(4)火热易生风动血:易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证。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由于此肝风为热甚引起,故又称“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5)火邪易致疮痈:易被细菌感染产生疮痈疖肿。

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灵枢 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由火毒壅聚所致之痈疡,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六)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问 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出现发热、血管扩张,代谢增快。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易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水盐代谢失衡。

“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故《素问 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问 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3)暑多挟湿:

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如夏季的感冒病,多属暑邪兼挟湿邪而致,治疗当用“湿去热孤” 之法。

疠气

古人观察到,许多烈性传染病都是由空气传播,故把这种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空气,统称为疠气。“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明 吴又可《温疫论 原序》

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时,疠气易产生流行,侵人发为疫疠病。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中医病因学: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作用

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 等。 指出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侵人,导致多种疫疠病,又称疫病,瘟病,或瘟疫病。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等,都属感染疠气引起的疫病,实际上包括了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般而言,由于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而且常挟毒雾、瘴气等秽浊之邪侵犯人体,故其致病比六淫更显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因而发病过程中常出现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温疫论》述及某些疫病,“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足见疠气致病来势凶猛,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当处在疠气流行的地域时,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凡触之者,多可发病。疠气发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致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且其临床表现也基本相似。

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从而在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病证。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每一种疠气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例如痄腮,无论男女,一般都表现为耳下腮部肿胀。说明疠气有一种特异的亲和力,某种疠气可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而发病,所以“众人之病相同”。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和社会因素等。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地震等,均可孳生疠气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霍乱等病的大流行与此类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等,均可孳生疠气。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可引起疫病发生,如疫毒痢、疫黄等病,即是疠气通过饮食入里而发病的。

我曾医治过这样一个病人,他全身肢节疼痛,下肢关节红肿热痛.苔黄腻,口苦口干饮冷,尿黄,脉数,一派湿热之象,属苍术白虎汤方证,但投方无效,反增痛苦。仔细询向方知病因淋冷雨而起,寒湿的病因隐蔽在深处,左右着病机的发展.于是改投五积散,5剂有显效,再lo剂而痊。

也虽正是这个原因,万有生这个终生研究经方的人,到了晚年反而转向时方的研究;刘渡舟晚年也主张经方时方合轨。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内心知道。

预防措施不当:由于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触之者皆可发病。若预防隔离工作不力,也往往会使疫病发生或流行。故《松峰说疫》告诫说:“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若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若国家安定,且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疫和治疗措施,疫疠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审症求因是方证辨证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但是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病因在辨证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来自网络,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7361.html

更多阅读

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歌曲教学

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 要:少年儿童学习英语有不少有利条件,他们喜欢唱歌,善于模仿,不怕重复。多数儿童乐感,节奏感强,他们学一首歌往往比学一段话容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歌曲、歌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学方法正确

教育科研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好心情 的工作室自制教具初中生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学校每年都让老师上交自制的课件和教具,对于制作课件老师们无可厚非,因为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宏观和微

主导阶段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作用 人类发明创造有哪些

主导阶段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作用——具有中国特社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文论提要:笔者曾发博文称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是,运用具有中国特社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成果,从人类的劳动学说、社会生产力学说、群

廉政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

“以德为魂,廉洁城管”主题征文(十二)廉政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作者:秦皇岛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分公司于洪春内容提要:廉政文化是一种精神,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驱动力。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把廉政文化所蕴

声明:《中医病因学: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作用》为网友帅裂天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