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典型人物 指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家家都备扫除工具------笤帚。这件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东西,发明存续大概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它蕴蓄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萨满文化气息。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荣家窝铺屯,一个名叫李光波的家庭妇女,从嫁到荣家开始就与笤帚结下了不解之缘,婆家几代人以扎笤帚为副业。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过门后的家庭主妇,很快就练就了一套娴熟的扎笤帚本领。多年来,她默默地用一双巧手,扎出了各式各样的笤帚,展现着生活的美好,丰富着自己的生活内涵和精神世界,用笤帚文化滋润心田,感受别样的幸福,也影响她的家族和周围的姐妹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如今,年逾天命的李光波,仍在圆她的笤帚梦。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她把笤帚从单一的使用功能生发为艺术功能,进而做成了一种产业。她的笤帚情结,渐渐演化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不断升华艺术品位,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夫妻俩创办一家“荣华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了产业链条,产品供不应求。为了丰富花色品种,还从云南、广西购进材料,到内蒙包地种笤帚糜子。小两口把笤帚事业打理得红红火火,就像她扎的七彩笤帚一样,为她们的生活扫开了灿烂的光明前景。为妇女指尖文化的传承弘扬平添一束奇葩。她的指尖技能和发生在她身边的笤帚故事,成了她人生的闪光点。她扎出了自我生活状态,扎出了自信信,也扎出了自豪感。

李光波扎的笤帚,小巧玲珑,堪称巧夺天工。她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在扎制过程中,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传统,节令文化特色,揉入新的时尚元素,既不背传统,又能体现现实生活气息。在她的指尖上,充分展现了艺、德、慧、情的良好境界。她用自己的这一专长,为妇女、孩子、老人扎出了生活乐趣,为节令生活增添喜庆色彩和氛围。她把不同寓意的作品,在不同的节日里展现出来,增添生活意味,让乡亲们分享赏心悦目的感受。比如,她精心编制的情侣笤帚,送给一对新婚夫妻,象征他们的美满和谐多彩的幸福生活,富含洁净的象征。她善于扑捉生活,沟通人际关系。屯里有一对和她要好的夫妻,因为家庭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分居多日。李光波左劝右劝都无济于事,想来想去连夜赶制一把小笤帚,配上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扫除障爱长相守,两厢情悦到白头”,镶嵌在相框里送去,寓意扫除疑虑和不愉快的事情。过日子没有舌头碰不着牙的,小矛盾纠缠起来,就像乱线一样没头儿,就等于自寻烦恼,面对朋友的这份礼物,小两口都想开了,于是言归于好。东北人把乔迁贺喜,叫“燎锅底”,她同学在城里搬家住新楼,送特制的长把五彩笤帚,挂在主人家里,让他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断荡除尘埃,扫去心尘,其象征意义无须言表。净扫书山路,慧刷学海舟,她的女儿到外地上学,她扎把笤帚带上,让她提高自我料理意识,每日都要扫去浮尘。孩子每每看到这把笤帚,心灵都会到默默净化,用心之良苦,一个母亲的用意的是何等温馨和细腻。

《指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典型人物 指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东北萨满文化比较流行。端午节除了包粽子,采艾蒿之外,还要穿龙尾,扎笤帚,趋吉辟邪,扫除秽物。李光波契合这一习俗,每年都创新式样,大到四米多长的庭除工具。中的有扫炕的,扫地的,扫衣服的。小到袖珍的,可作坠耳饰品。她在色彩上做文章,赤橙黄绿青蓝紫,佩缤纷其繁饰兮,编出七彩生活好日子,美不胜收。在笤帚把儿上做文章,长短粗细横弯歪,别是一番精巧乱人眼,异趣横生。把儿上有绣成玛莲朵的,有编成孙悟空金箍棒形的,有老寿星拄拐杖形的,有马鞭形的等等。有的司机师傅挂在车里,象征吉祥纳福的,扫清道路,一路平安。孩子们喜欢小巧玲珑的,她就变着发儿扎,看到孩子们玩得有来道去,天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自己也心泛童真。腊月二十三,东北叫做过小年,民间有送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法。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味道渐浓,家家户户到集市上卖笤帚,用新笤帚除陈布新,憧憬新生活开始。凡物各有其用,各得其宜,这时的大笤帚就颇受欢迎。南北二屯的相亲们都来买,常有供不上的时候,有时还为此发生口角,她一面扎,一面劝,晚上扎完送去。这有体现一份浓浓的乡情、真情。

鸳鸯绣罢凭君看,愿把金针度与人。李光波是个热心人,她周围的姐妹们,晚辈女孩欣赏好奇之余,都想亲手试一试,她都耐心教授,引导她们加入行列,产生了良好影响。人们称她当今的黄道婆。她把民俗文化内涵紧紧地扎在笤帚上,扎在人们的心坎里,扎在人们的记忆中。2013年她编制的刷新美好生活作品,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省里每年举办“农博会”、“东北亚博览会”,都有君一席。她的手工艺产品非常惹人喜爱,成了抢手货,订单越来越多。连德国人都争相购买,她的笤帚跨出了国门,在异国他乡安了家。省里打造长白山旅游文化,保护自然遗产,保护传承萨满文化等系列工程,她的笤帚文化成了重要项目载体。

一个人的劳动技能一旦被更多的人认可,就会变成一种影响;一个人的劳动成果能为更多人所共享,这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一个人自身价值得到实现,那是无比幸福的。李光波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成为指尖文明的默默传承者。笤帚从农家的灶坑边儿挂到城市人家厅堂,从农家小院走向博览会,从犄角旮旯到成为文化人补壁的装饰品,这一文化遗产标签,为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8071.html

更多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图片

一部中国央视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内外华人的一片叫好。许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翘着拇指大赞焕然一新后,剩下了浓浓的乡愁四溢。急于向美国朋友推荐自家锦绣的华人,更是急切呼吁赶紧出英文版。《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中国2》美食英文说法大全 舌尖上的美食英文

近期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了一股收视热潮,片中云集了全国各地各种美食,让人看了垂涎欲滴,那么这些美食用英语如何表达呢?英语点津为您特别奉献《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语系列,并定期更新,敬请关注。“舌尖上的中

声明:《《指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典型人物 指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网友释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