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视频

1.相关基础知识

◆生字

又何间焉(jiàn)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曹刿(guì) 肉食者鄙(bǐ)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古今词语

伐( 古义:讨伐,攻打齐师伐我 今义:砍伐)

间 (古义:参与又何间焉 今义:中间)

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今义。卑鄙)

牺牲(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今义:增加)

信 (古义:信实,诚实必以信 今义:书信)

狱 (古义:案件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虽 (古义;即使虽不能察 今义:虽然)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今义:表许可)

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 今义:忠诚)

◆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通假字

小惠未偏编 同“遍”,遍及

◆一词多义

请 请求曹刿请见 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 跟随 战则请从 服从 民弗从也

故 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 所以 故克之

◆虚词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特殊句式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省略句:“(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在长勺交战。(状语后置)

2.内容理解

(1)题解

本文记述了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经过。当时齐国(今山东中部,国都临淄)强大,鲁国(今山东南部,国都曲阜)弱小。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打鲁国,因为战争发生在鲁国的长勺,故称为“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全文引述此文并进行了精要的分析:“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论战”是对战争的议论。《左传》中的这段文章,主要不是记述战争的经过,而是记述曹刿的“论战”,故编者给这段文章加了一个标题,叫《曹刿论战》。

(2)内容层次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

这段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乃入见)文章开门见山,用十个字就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匆忙迎战的态度。紧凑简短的叙述烘托了作战之前的紧张气氛。在这紧迫时刻,曹刿出于爱国热情,不顾乡人劝阻,主动请见。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不多,却突出表现了曹刿的卓越见识。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两人的谈话。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和齐国作战,鲁庄公讲了衣食分人、祭神弗加和断狱以情三个方面的依据。庄公所讲的这三条依据,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第三条是为广大人民办好事的。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曹刿认为,断狱以情,则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正是曹刿的“远谋”──政治远见与正确的战略思想。

对话的最后,曹刿又主动提出参加作战的请求,自然过渡到下文。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

公将鼓于齐军气盛之时,曹刿阻止,因为进军时机未到。到齐人三鼓之时,曹刿才认为可以进军,于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于不明齐军退却真相之时,曹刿阻止,当他下视齐军车辙与眺望齐军军旗之后,才让庄公“逐齐师”。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之下,鲁国终于取得了胜利,事实再次证明了曹刿的“远谋”。

值得注意的是,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作者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的其他情况,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正是作者在文章剪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写作技巧。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再次印证了前边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地引出曹刿的论述。

曹刿的论述分两层意思。1.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进军,所以能克敌制胜。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是相当高明的。2.大国难测,防埋伏,待敌方“辙乱”“旗靡”之后才追击敌人。这是曹刿的战术思想。曹刿的论述有理有据,是以弱胜强的经验总结。

全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形式把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视频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反映曹刿的“远谋”──高明的战略战术。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他在战场上的“远谋”。作战部分(第二段)的叙述为第三段的“论”作铺垫,第三段的“论”就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

其他内容如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的具体过程等都一字未提,因为这些与“论战”无关或关系不大,也与突出曹刿的“远谋”无关或关系不大。

(2)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3)前后照应,因果分明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问其故”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5)语言简练生动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齐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状。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4.语言揣摩

★中心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句话是曹刿的政治主张,即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句话同时也是总结句。

★重点句:(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句话说明曹刿对战争已胸有成竹,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2)“何以战?”

这句话显示了曹刿锐利的战略眼光,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曹刿提出“何以战?”的问题,就是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是曹刿战后的议论,是全文的重点,它表现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了曹刿的确是一位“远谋”的军事家。这句话同时也是总结句。

★深意句: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作战中,写了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却不交代他这样做的原因。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地突出“论战”的主旨。另外,也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相应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一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一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一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一—危机四伏   十年春—一春华秋实 枯木逢春   故克之一—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9453.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北大荒的秋天ppt课件

5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区别形近字:“铃”和“岭”,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转”,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现在的北大荒已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腾蛟一小林素君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教学实录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芹池联校凌艳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

声明:《《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视频》为网友炒鸡帅的小哥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