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刚:电影《叛逆性骚扰》的性别教育

(载于方刚著《电影性教育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方刚:电影《叛逆性骚扰》的性别教育

作者方刚



推荐教学对象:大学生

叛逆性骚扰

叛逆性骚扰,英文名Disclosure,又译桃色机密。美国电影,1994年出品。片长:128分钟。

剧情梗概

汤姆·桑德斯是西雅图先进教码联合公司制造部门的总管,能力出众,人缘也好。因此,在公司将被另一家大公司兼并时,他被同事们认为是接任公司副总裁的最佳人选。然而他不但未能如愿,还面临着重大的危机。新任副总裁玛丽不仅与总裁加文关系密切,还是汤姆的旧日女友。对汤姆来说这实在是十分倒霉的一天。

  下班后,玛丽以商谈工作为名把汤姆叫到了办公室,并对他进行百般挑逗。清醒过来的汤姆拒绝了玛丽。但在第二天,玛丽就在工作上对汤姆进行了刁难,就驱动盘的质量问题对汤姆进行指责,还向公司控告汤姆对她进行了性骚扰。汤姆陷入了困境之中。他向著名的女律师凯瑟琳寻求帮助。凯瑟琳告诉汤姆,在性骚扰中关键在于权力而不是性,有权力的人对无权力的人进行性骚扰,并建议汤姆要慎重处理此事。但对汤姆有利的是,如果丑闻公开,合并就极有可能失败,总裁加文会因此受到十亿美元的损失,因而公司不会扩大此事的事态。但在此同时,公司也对汤姆实施了压力。

  玛丽的行为给汤姆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好友和同事们怀疑他、批评他,妻子也表现出了她的愤怒。无辜的汤姆百口莫辩。幸而有个不知名的人物多次通过电子邮件表示了对汤姆的理解,使他感到了一丝安慰。在法庭的调解会上,玛丽一口咬定是汤姆对她进行了性骚扰,  凯瑟琳则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驳。汤姆意外地发现事发时他忘了关掉手提电话,在一位朋友的电话录音中已经记录了事件的全过程。这使汤姆处在了十分有利的位置。汤姆终于和公司达成了令他满意的协议。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汤姆意外地发现了公司总裁指使玛丽为难自己的内幕。玛丽将在第二天的合并会议上就驱动器存在的问题向汤姆发难,同时还要删去电脑中的所有相关资料以打击汤姆,汤姆急中生智,利用一套样品电脑进入了公司的资料库,并意外地发现了玛丽修改了生产线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证据。在第二天的合并会议上,汤姆对玛丽进行了反击,迫使总裁加文撤除了玛丽的职务。

  这一场较量以汤姆的胜利而告终。但新的副总裁又是一位女性。在公司大会上,汤姆意外地发现,再三给他传来电子邮件和提示的正是新任女副总裁。

教学流程

  性教育关键点:性骚扰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性骚扰会破坏职场的良好工作氛围;性别气质多样化使得男性同样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对象;中国目前性骚扰立法中的欠缺及思考。

教学提示:

关于性骚扰的定义、与性骚扰有关的法律,电影《北国性骚扰》中已经有很多涉及,此处从略。如果教学中没有先讲《北国性骚扰》,教师可以从那部影片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一些,放入此片的教学中。笔者主张,如果二部电影中讲一部,还是要讲《北国性骚扰》,因为职场性骚扰中更常见的还是针对女性的,如果只讲针对男性的性骚扰的电影,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性骚扰学生容易形成误导。

此课程关于性别气质、反性骚扰立法的讨论,均比较深入,其中许多内容是笔者前期学术研究的成果,曾作为学术论文发表过。所以此课程可以作为社会学、法学的学科浸透课程。非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是否讲这么深入,任课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点一:性骚扰与权力

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性骚扰是一种基于权力关系的犯罪。

组织者:影片中,汤姆请的女律师说:“性骚扰与性无关,它只关乎权力”,这听起来有些不好理解。性骚扰者,不是想获得性的快感吗?骚扰的目标不是针对性吗?为什么说它只关乎权力呢?各位对此如何理解?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形成观点碰撞。通过讨论和组织者的提问及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

所以,性骚扰虽然是针对“性”的,但是,通常情况下,只可能是拥有权力的一方,针对没有权力的一方。

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男人针对女人的性骚扰更多,是因为男人更多拥有权力。当女人成为上司,拥有权力的时候,也可能出现性骚扰男下属的情况,就像这部影片中所展示的一样。

教学参考:

性骚扰表面是基于性,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性侵犯。但是,设想一下,一个下属,会去性侵犯自己的上司吗?而为什么通常是上司侵犯下属呢?因为上司手中有权力,被侵犯者需要听命于他,才能保住饭碗。

不仅是性骚扰,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上司说话、做事时,可以更少顾及下属的感受,而下属必须顾及上司的感受,如果遇到一位严厉的上司,还要如履薄冰。但如果上司遇到一位“不听话”的下属呢,很简单就可以解决掉。

下属勾引上司的情况如何解释呢?

处于权力弱势一方的人,肯定也存在勾引、挑逗权力强势一方的人的情况,但这仅仅是“勾引”,也就是说,通过言语、眼神、肢体语言、含蓄的话语,挑逗对方,希望激起对方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回应。而不会像《叛逆性骚扰》,以及《北国性骚扰》中表现的这样,拥有权力的一方,无论女性,还是男性,主动地、直接地进行性的肢体侵犯。更不会在对方一再明确表示反感、拒绝的情况下,仍然实施这种侵犯。

那么公共场所中呢?公共场所的性骚扰中,当事人并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比自己更有权力,而且过后就走了,那么是不是就不会牵扯扯到权力关系呢?

事实上,公共场所的性骚扰也是有权力关系的。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是男人比女人更有权力。一方面,女人的体力可能不如男人,如果反抗,很可能打不过男人;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结果是,男人对性的主动态度是被赞赏的,而女人则是要求退缩的,这使得面对性骚扰而拒绝的能力不够。

所以,我们说,性骚扰来自权力,这是一个广义的权力概念。

大家一定也注意到,影片中老板在任命玛丽的时候,强调了男女平等,强调了女性进入传统上由男性控制的决策层的意义,等等。这些都是在强调性别平等的西方社会非常受重视的。但是,我们还要说,并不等于女性进入决策层就一定是社会性别平等的体现,女性可能复制、模仿传统男性的权力,如玛丽对汤姆的性骚扰行为。

教学点二:性骚扰与职场政治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职场性骚扰对职场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

组织者:这部影片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让我们了解即将走入的职场,了解即将面对的办公室政治。大家想一想,影片中,当汤姆面对冤屈的时候,他的同事们和老板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为什么?大家觉得这样的态度对职场环境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享看法。

我们都希望自己未来进入的职场,是一个令我们愉悦的,能够促进我们心理健康的场所。通过讨论,了解职场权力关系、友好的文化对职场环境和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职场性骚扰入法对塑造一个良好的职场环境是有意义的。

教学参考:

所谓“职场”和“职场心理健康”至少应包含三个意涵:第一,一种物理环境:指因空间﹑格局﹑噪音﹑照明﹑空气品质等物理因素带来的心理舒适或不适感;第二,一种心理情境:指(A)因职场而有的人际关系(同侪﹑上下﹑客户)所带来的心理健康议题或(B)因职场特性,如上班时间﹑通车﹑工作压力来的心理良好或不良感受;第三,一个权力场域:指因来自于正式权力关系(如法定权力﹑资源权力)或非正式权力关系(如性别﹑年资﹑人脉)带来的心理良好或不良感受。

目前关于职场心理健康,讨论物理环境及心理情境的多,探究权力关系的少,权力关系中的非正式权力更少,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谈职场权力议题容易因涉及管理阶层与组织政策而受到阻碍,毕竟,“探讨职场权力议题”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议题。

性骚扰的本质是权力,而职场是权力充斥的场域,因此职场中的性骚扰就更纠结于多重的权力关系,例如:事发后,加害者与受害者往往仍必须共事,甚至独处,加害者难过,受害者更苦;组织介入的主要考量往往在于“维系组织名誉”而不一定在于“主持正义”,《叛逆性骚扰》中老板考虑最多的是不要影响赚钱;加害者比其它环境下的性骚扰,于事前事后皆更能对受害者以权力施压﹑也较有能力透过权力自保,正如这部影片中玛丽所做的;受害者就算在骚扰案件中获得合理对待,但事后往往仍因身心受创导致工作情绪不稳及工作品质下降,直接间接影响其在组织中的生存与升迁条件。

对组织而言,同仁因性骚扰事件往往各有立场,进而造成团队分裂。有能力提供证据的同仁往往因权力的压力而拒绝提供协助,此一拒绝行为往往引起后续组织中同仁关系的尴尬。这些在《叛逆性骚扰》中均有体现。职场性骚扰绝不仅是加害者与被害者双方间的私人问题,更是长远影响职场心理健康及组织运作的大事。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有一个从头到尾洞若观火的“朋友”,后来的新任集团总裁,也许在整件事中,她才是最大的利益得到者。难怪道格拉斯在片末对她儿子说“你母亲是个很厉害的女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汤姆最终能够胜利,是职场斗争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他成为了职场斗争的一个棋子。

学术界有个观点,认为“性骚扰”要入法也是界定在职场范围比较好,这里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在职场的性骚扰行为更符合“权力关系”的逻辑,而且在职场的这种行为,本质上和职场的所有不公平的权力关系和骚扰是一样的。比如,就好像你的老板强制要你加班,违法劳动法,下班了还不断的去打扰你,这些和职场性骚扰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基于一种一方弱势一方强势的权力关系,形成的压迫关系。而职场性骚扰入法,主要是对于职场的环境和制度有个规范,用人单位有义务为每位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不受骚扰的环境,保护员工的人身不受侵犯。这就职场性骚扰入法的意义。

教学点三:性别气质多样性

教学目的:引入男性气质、性别气质多样性的概念,去除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组织者:影片中,汤姆说自己被玛丽性骚扰,人们都不信。而玛丽说自己受到汤姆的性骚扰,人们就坚信不移。有人还质疑汤姆,既然你说女人骚扰你,那你为什么不“消受美人恩”呢?大家对这种说法如何看?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讨论,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性骚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和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塑造有关。

教学参考:

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惯思维,是因为我们受着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这种刻板印象包括:男人都是好色的,在性上主动、积极、进取的,喜欢性骚扰的;女人都是不好色的,在性上羞涩、内敛、被动的,她们不会主动追求性,不会性骚扰别人,而一定是被“好色男”性骚扰的。

仅此,就可以解释,多数受到性骚扰的男人并不会去报案,因为他们知道前面是什么。但是汤姆被逼到了绝路,他人到中年,为这个公司兢兢业业数十年,有家有孩子,不可能重头再来,所以才有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许多人将性别气质进行简单的二元划分的理解。即认为男性气质都是阳刚、支配、主宰,女性气质都是温柔、被动、从属的。对于性别气质的研究已经全面颠覆了这样的理念。

男性气质的学术研究早已经指出,男性气质不是僵死一块的,而是具有差异的。影响男性气质的因素可分为许多种层次,包括性倾向的、阶级的、年龄的、种族的,等等,它们共同参与了男性气质的建构。因此,男性气质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女性气质也是一样。

笔者更是曾经提出,任何男性气质都是具体情境中的实践过程,而非僵死的状态;都是一种变化中的趋势,而不是静止的类型。在分析男性气质的个体差异时,应该具有支配/从属趋势与刚性/柔性趋势两个不同的判断维度,支配/从属较看重关系,而刚性/柔性则看重的是个性,二者是两个交叉而不相重合的轴。每一种男性气质的实践均可以从男性气质十字轴的纵轴与横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其在不同维度间的实践趋势。不同的男性气质便可以被描述为:刚性/支配性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刚性/从属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刚性/关系均衡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柔性/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柔性/从属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柔性/关系均衡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刚柔相济/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刚柔相济/从属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刚柔相济/关系均衡趋势的男性气质实践。

刚性/支配趋势男性气质在强调男性强者形象时,还要求男性勇敢、粗犷,凌驾于女人之上。这种男性气质是支持进行性骚扰甚至性强暴的。但是,由男性气质的不同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男性气质都鼓励性骚扰,如柔性/从属趋势的男性气质、柔性/关系均衡趋势的男性气质等等,都不支持进行性骚扰。影片中的汤姆,在影片表现的这个阶段,他的柔性/关系均衡趋势男性气质比较明显,这体现在他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对妻子的体贴与细心等许多方面。

虽然少见对女性气质进行分类的研究,但是,显尔易见,女性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并非所有女性都扮演着“柔顺、服从”的被动角色,那么,女性气质的实践也一定是多样的。社会性别角色实践越来越趋于多元的今天,女性地位开始改变,女性的性别角色实践如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实践一样,也趋于多元化。在个体的男性气质与个体的女性气质互动的过程中,有的男人就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对象。

玛丽便是一个性别气质不再属于传统女性“被动、从属、温柔”的代表。她在职场进行管理的时候,有其“阳刚”的一面,在私人关系中也同样显得很“主动”。玛丽在法院调解席上说的好:为什么女性就要被动?为什么女性就不能主动追求性高潮?这些都没有错。有错的仅是强迫别人发生性接触,这与性别无关。

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些细节不应该错过。比如,影片开始时,演到汤姆很随意地用文件夹拍亚裔女秘书的屁股,结果这成了他在法庭调解时一个不利的证词;玛丽出现在公司的第一天中午,一些男员工以色情的口吻谈论玛丽,这也被拿到了法庭上。

前者可能是一个玩笑,但这个玩笑仍然是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体现,同时忽略女人的内心感受。这是汤姆性别气质中仍然保存的支配性的体现。后者,即男人私下谈论性,谈论女人,则完全是一种刚强/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的体现了。男人这样做的时候,“更像一个男人”。正是这些男人们平时对女性的不尊重,平时对刚强/支配趋势男性气质的张扬,伤害着女人,也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形象。

影片结尾,汤姆非常正式地向亚裔女助理道歉,而女助理也原谅了他,甚至玩笑地也拍了一下他的屁股,场面感人,也令人回味。


教学点四:反性骚扰立法的讨论

教学目的:检讨立法的不足,进一步深入对性骚扰的思考。

组织者:2005年8月28日,中国大陆立法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审议通过了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该法案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将性骚扰列入法律体系。

这一立法的出台,当然是好事。但是它仍然引起社会广泛争论,其中重要的一个焦点是:将反性骚扰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并只保护女性不受性骚扰,却对男性所受性骚扰只字不提,是否在构建新的性别歧视与性别伤害?是否应该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将其写入“劳动法”,兼顾性别的同时也突显“职场”这一特殊权力关系的场域?

对这些问题,有完全对立的观点。现在,我想请大家先发表一下你们的观点。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发言,组织者引导,鼓励形成观点的碰撞。

以下是学界关于争论的主要观点,提供组织者在课堂引导中进行参考。

教学参考:

反对将男性排除在反性骚扰法规之外的人士认为,虽然在社会上,女性受到性骚扰的机会远远大于男性,但男性受到性骚扰的情况也不是绝无仅有。男性也可能会受到同性、异性的性骚扰,应该加以法律保护,尤其,法律的责任应是保护受害者,而不是受害者中的特定性别,而职场这一权力场域中,上位与下位者的权力阶层分明,使得以权力为基础的职场性骚扰将特别鲜明,无论女性或男性,都可能成为上位者侵犯的对象,因此,不分性别而同时纳入法案,并非只为了性别上的平等,更是要凸显职场性骚扰中的权力压迫问题,并降低人们把性骚扰误以为只是性的议题。

学者赵合俊指出,我们老是把女性作为受害人,中国目前《刑法》上不承认女性是强奸男性,强奸只能是男性强奸女性,实际把女性永远放在客体的位置,这看起来是保护女性,实际把女性永远放在受害人的地位上,也把强奸永远窄化在性的视野里。

支持将男性排除在反性骚扰法规之外的人士则认为,现实生活中,女性受到的性骚扰远远多于男性受到的性骚扰,而且以往的性骚扰诉讼原告无一为男性。男性受性骚扰不具有普遍性。“妇女、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弱势状态,男性在体力上、职业上、地位上都属于优势状态。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优势的群体要去爱护弱势的群体。”著名法学家巫昌祯甚至认为:“女老板对男下属有时候有骚扰,男方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愿意的,不叫做骚扰,但男性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有一种误区,认为她对我好一点,我还是不吃亏,占便宜了。”

相当一部分法律专家认为,女子对男子性骚扰,不必提到法律层面,因为这只是极少数现象,认为这是一道“偏题”,是对男士的一份“伪关怀”。针对反对派的批评,他们认为是男性的心理失衡:“高呼别忘了男人的人恰恰都是男人,这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矫情。”

这些反对意见使我们必须思考,法律是否只应保护多数人?人数少的受害者是否就应成为法律的化外之民?以及,因为男性的所谓的普遍优势就忽视那些实际承受伤害的“不够普遍”的男性,是不是法律的失职?此外,男性所谓的普遍优势真的存在吗?难道性骚扰中仅仅只发生在异性之间而没有同性之间的吗?

为了真切了解被女性性骚扰的男性的体验,笔者曾对两名在职场被女性骚扰的男性进行了个案访谈。他们一位是被年长同事骚扰,另一位是被上司性骚扰。

 

  个案一:访谈时30岁,医生

七年前,当事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作之初便受到同科室一位年长女性的言语骚扰。利用读医学书的便当对其详尽描述男性性器官,并猜测他的性器官形状,等等。当事人在几年后受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反复使用的词汇是:“当时很难过”、“很不舒服”、“很不爽”、“觉得很恶心”、“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恶心,就像吃了只苍蝇”……

在被问及“与女人受性骚扰有什么不同”时,当事人说:“很难被人理解,所以更难受。”当被问及男人受性骚扰主要伤害了男人的什么时,当事人回答:“自尊”。

  针对反性骚扰立法将男人排除在外,当事人很激动,说:“不平等!性别歧视!”

  

个案二:访谈时36岁,生产管理人员

当事人在受访之前一年,有被女上司性骚扰的经历。当只有他一人在办公室向主管女上司汇报工作时,女上司时常有意触摸他的腿,或借故用手背顶撞他的阴部。而坐班车上下班时,她也时常坐他身边,去摸他的腿。

当事人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觉得被一个不喜欢的女人摸,很是别扭。有点感到侮辱,好像我要依附与她。我又不是吃软饭的,几次我都是躲开。”

为回避这一尴尬的场景,当事人只能“尽量避免与她单独相处”。这对工作有所影响:“在办事效率上有点耽误,因为毕竟还要向她汇报一些事情,有时候她一个人的时候,我就等一等再进去。”

后来,女上司与当事人手下一个男孩儿“好”了起来,当事人便请调了。对此,他解释说:“她和我手下的男孩好,我还怎么工作和指挥我的手下?”

这一受性骚扰的经历对当事人心理显然造成一定潜在的影响,在后来的面试中,他注意到女面试官衣领开的很大,便很反感,他说:“可能不是针对我,毕竟我们是首次会面,但是,这让我联想到原来的经历,所以很不舒服。”

受访者表示,那之后,他“对比我大的女人开始有了一些想法,不太拒绝年龄大的女性和我亲热……”

当事人认为,男性受性骚扰与女性不同在于,男性更加感到地位的缺失。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我有大男子主义的缘故”。

从以上陈述中,我们不难看到,男性在职场受女性性骚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形式与后果上与女性受男性职场性骚扰具有相同之处。权力上位者如管理者、年长者对被管理者、新入职场的年轻人进行的性骚扰;被骚扰者感到自尊受损,无力应对,产生了抑郁、职场厌倦心理,并且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表现﹑能力竞争与个人领导统御;受性骚扰的经历存留于被骚扰者的脑际,影响到他后来对女性的态度(个案二);等等。换言之,职场性骚扰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不受尊重,还有长久的深远影响,男性受骚扰的内心历程或许与女性略有差别,但痛苦是一致的。若我们仅因为性别就选择忽视某些人的苦痛,并默许另一些人的犯错,则我们的法律本身就成了权力压迫的典范。

女性主义者指出,性骚扰本质上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权力,是“通过性行为滥用权力”,性骚扰不仅是性欲的表现,而是“对弱者的敌对、侵犯和使用权力的表现”。如果我们认同性骚扰是一种权力关系,就会认同,它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于任何权力不平等的情景中。在女性作为整体处于弱者地位的同时,并不排斥少数处于强者情景中的女性对处于弱者地位的男性进行性骚扰的可能。当代社会女性越来越多地在职场中掌握权力,因此,在局部,在个体间,同样可能女性的权力大于男性,这些掌握权力的女性便具有了对未掌握权力的男性进行性骚扰的条件,她们其实是在按父权社会的模式,复制着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

因此,仅以女性普遍处于父权压制下为理由,忽视男性受性骚扰的事实存在,并不是对女性的保护,而是对父权体制被复制的麻木与冷漠。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父权文化,男女不平等,所以,男性对女性的性骚扰无疑是主流。但是,对复制父权体制的女性的存在,同样不能忽视,这样才是真正反父权和追求性别平等与和谐的态度。

组织者:(可引用上述案例)从上面二个案,我们清楚地看到:除与女性所受性骚扰类似的心理创伤外,我们访问的两位受职场性骚扰的男性,均强调了“男性尊严”受损的心理感受。各位如何理解他们这样的表达?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发言,用社会性别理论进行分析。组织者尽可能进行深入的引导。

教学参考

所谓男性尊严,其实是支配性男性气概的表现。支配性男性气概,塑造了男性作为主宰者、支配者的一面。支配性男性气概认为男人在性上应该是主动的、攻击的、占有女性的。受女性性骚扰,损害了这一主流男性气概。中国大陆尚无男性提起受性骚扰的诉讼,可能恰恰是传统社会的男性社会性别模式使他们较之于女性更没有勇气将受性骚扰的事实公之于众。正如个案一所说:“很难被人理解,所以更难受。”

我们在这里看到,“父权社会”的普遍印象一旦形成,其力量就已超越原本的男性或女性,不论性别,都可能在此一权力概念下承受痛苦,因此,支配性男性气概的存在,不只成为男性骚扰女性的背景,也会成为男性受女性性骚扰之后进一步伤害男性的一种文化背景。在追求性别平等与和谐的过程中,男性特别需要对支配性男性气概做出反思,认识到它对女性和男性的双重伤害,从而使自己从支配性男性气概的禁锢与伤害中走出来。

不少国家都用法律形式禁止性骚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反性骚扰的立法中,男女通常获得了同等的保障,而且许多国家反性骚扰的法律是出现在劳动保障法中,说明了职场性骚扰与一般性骚扰同样值得重视。1980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对职场性骚扰确定了专门的法规;韩国在1999年公布并实施了防止性骚扰的法律——《禁止并根除性别歧视法》;《瑞典平等法》中除了禁止雇主对其员工进行性骚扰外,还规定雇主有责任调查员工提出的在工作地点发生的性骚扰案件,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性骚扰再次发生;台湾地区的《两性工作平等法》中,则明确规定了雇主责任,如果雇员和求职者因遭受性骚扰受有损害,由雇主及行为人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2006年2月5日施行的性骚扰防治法进一步要求雇主须为雇员对非雇员之性骚扰负起处理责任等等。

反思中国大陆,为什么惩诫性骚扰没有被写进《劳动法》、《民法通则》、《刑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而被写入既不具有普适性,也不具有强制性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性别理念普及的视角进行反思:

性骚扰立法的尴尬,反映出:女性主义反对父权体制的理念仍然远未深入人心,特别是远未深入决策者之心,而决策者,多为男人。性骚扰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父权文化下便是男性对女性的权力支配关系。男性对女性的处境缺少理解和关注,中国男性更普遍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立法与决策机构主要由男人把持,他们对女性的处境缺少体味。由此我们看到:对中国大陆男性进行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唤醒男性参与性别平等运动,已成当务之急。

反性骚扰法被写进《妇女权益保障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大陆女性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有很大提高,女性维权团体的力量在增加。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女性主义与妇女研究提倡“性别主流化”的力量在大陆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女性主义学者的声音得到加强。2005年正是“世妇会”召开十周年之际,全国妇联与女性学人更是借机进行了许多推动工作。在这一背景下,反性骚扰立法由全国妇联提出,并被写进妇女权益保护法,便不难理解了。

性骚扰立法的尴尬,使推动男性研究与男性关怀更显必要。与女性主义的繁荣相对应的,是中国大陆男性研究的失声,几乎没有学者专门从事男性研究,更缺少针对男性关怀的社会工作。当大陆女性学者强调男性是父权社会既得利益者的时候,却缺少对他们同时也受父权文化之害的反思。未来针对性骚扰立法的思考过程中,应该强调对支配性男性气概的反思。支配性男性气概的存在,是男性对女性实施性骚扰的重要心理背景;同时,也对受女性性骚扰的男性造成更大负面的心理影响。

由于目前职场中男性位居权力上位的比例仍高,应该对职场性骚扰加以特别的强调与重视,这将更能显示男性自我反省的诚意,也更能凸显性骚扰中的权力压迫本质。

由此我们看到,反性骚扰立法将男性排除在外,折射出中国大陆性别平等努力中在唤醒男性方面的不足。正是因为未能充分唤醒男性对追求性别平等的热情,反性骚扰立法仍停留在针对女性的专门法律中,从而没有获得更强的约束力与强制力,仅起到宣示的作用。男性社会性别觉悟普遍的话语缺失,不仅使男性处于父权压制下不能自觉,而且阻碍了女性地位的根本改善。

总之,我们认为:在反性骚扰立法中遗漏男性与未凸显“职场”这一特殊权力场域,只是一个现象,这一现象揭示出的问题,是中国大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设中的不足。而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女性和男性共同做出努力,正视双方在反对父权文化对人性压迫上的共同利益。

最后,组织者请学生总结:我们从这部电影中,都学习到了什么?

附:《电影性教育读本》目录

方刚著

(本书的写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资助)

目录

本书理论基础:赋权型性教育

本书使用指南

第一编幼儿园及小学适用

1、白雪公主

2、灰姑娘

3、美女与野兽

4、小美人鱼

5、飞屋环游记

6、夏洛特的网

7、蓝精灵

8、兰戈

9、机器人总动员

10、别惹蚂蚁

11、恐龙

12、里约大冒险

13、勇敢传说

14、千与千寻

15、怪物史瑞克1、2

16、冰河世纪

17、冰河世纪2:消融

18、假小子

第二编中学适用

一,性萌动主题

19、青春期的法国男孩

20、青春期

21、新娘15岁

22、青春珊瑚岛

23、绯闻计划

二,爱的能力

24、初恋这件小事

25、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6、初恋红豆冰

27、早熟

28、罗马假日

29、四月物语

30、蓝色大门

31、艺术家

32、成长教育

33、雨人

三,反性骚扰主题

34、熔炉

四,同性恋、跨性别主题

35、暹罗之恋

36、少年不戴花

37、盛夏光年

38、男孩不哭

39、费城

五,社会性别主题

40、珍爱人生

41、永不妥协

42、舞动人生

第三编:大学适用

一,友谊、爱情

43、海上钢琴师

44、邦尼和琼

45、剪刀手爱德华

46、歌剧魅影

47、欲望都市2

二,性与成长主题

48、朱诺

49、教室别恋

50、不一样的天空

51、欧洲性旅游

三,性骚扰与家庭暴力主题

52、北国性骚扰

53、叛逆性骚扰

54、天水围的夜与雾

55、神秘肌肤

四,同性恋与跨性别主题

56、喜宴

57、断背山

58、欲盖弄潮

59、天佑鲍比

60、自梳

61、雌雄莫辩

62、窈窕老爸

五,多元性主题

63、午夜巴塞罗那

64、露点的诱惑

65、刺青

66、天使的性

67、亲密治疗

六,社会性别主题

68、雪花秘扇

69、蒙娜丽莎的微笑

70、紫色

71、穿普拉达的恶魔

72、登峰造击

73、挥洒烈爱

74、女魔头

75、沙漠之花

76、时时刻刻

77、末路狂花

78、黑天鹅

第四编家长课堂

79、处女之死

80、浪潮王子

朱诺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青春期的法国男孩

青春期

熔炉

蓝精灵

新娘15岁

刺青

喜宴

假小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9629.html

更多阅读

微电影:从《香水有毒》说起杂谈

认识马东伟先生,是源于他的微电影剧本《香水有毒》。那天与几位文友有约,其中就有马东伟先生,介绍他时:微电影《香水有毒》的原创者。只知道前几年走红网络的一首歌《香水有毒》,如今又出来一个《香水有毒》,且是“微电影”?现在玩网玩疯了

关于电影《全城高考》的影评 类似于全城高考的电影

2013年2月9日 天气 晴星期六电影《全城高考》讲述了四个男女青年在高考倒计时30天之内发生的辛酸苦辣的故事,以及他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刁蛮任性又霸道的任大小姐,特别喜欢小说家凌波漫步的文字,并非常期待和他见面;可是家庭生活与自己

第二性:对韩国电影《下女》的解读

林常树导演的最新作品《下女》前阵子参加了戛纳影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戛纳影展上,林常树导演这样说:“这是一部50年前的电影。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来到了2010年。我想拿这部电影反映韩国社会和国际社会。······韩国

伊能静:称在电影《悲惨世界》看到了上帝的品性

伊能静:称在电影《悲惨世界》看到了上帝的品性众多基督徒牧者观影也被感动流泪并作出感慨特附:电影《悲惨世界》精彩片段摘录近日,电影《悲惨世界》在全国公映,为此许多明星、基督徒牧者等观看后都发出感慨。台湾演员、艺人伊能静在微博

声明:《方刚:电影《叛逆性骚扰》的性别教育》为网友寂寞的诗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