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传说中的诸鬼神狐妖! 民间鬼神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中的诸鬼神~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鬼虚无缥缈,没有一定之规。不过中国人心目中的鬼,却有着生动的形象,他们是长发飘飘的聂小倩,是深情款款的杜丽娘,是笑语盈盈的婴宁……

与这些善良、美丽的女鬼相比,男鬼就显得比较苍白,为什么中国有个性的女鬼多?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鬼文化研究专家徐华龙先生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

中国女鬼爱憎分明 中国男鬼没个性

中国的鬼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女鬼比较多。传统戏剧中的鬼往往也是女鬼为多,如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等,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些传统戏经过数代甚至几十代相传,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变成大家口耳相传的内容,这样也使女性的鬼魂显得很多。

中国女鬼具有美丽、贤惠、正直、善良等性格特点,还有敢怒敢言,爱憎分明,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这在女鬼性格中占据很大地位,与男鬼截然不同。

女鬼的代表人物,如《王魁负桂英》传统戏剧里的敖桂英。她爱憎鲜明,决不含糊。为了帮助心上人王魁赴考,即倾囊相助,而一旦负心于我,移情别恋,就是变成鬼也要索取他的性命。这种爱得深沉,爱得不顾一切的性格,只有在女性鬼的身上反映得非常突出。
古代民间传说中的诸鬼神狐妖! 民间鬼神传说

其实中国的男鬼也不少,从绝对数量上讲,男鬼应远远多于女鬼的形象,但总的来说,没有女鬼那么强烈的、几乎是共同的东西。这是因为男鬼形象过于丰富,以至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比起女性鬼,男鬼显得更无力,更苍白,除了阎王、钟馗等角色,在很多的情况下,他们扮演的是窝囊废的角色。如水鬼、城隍、赌鬼、讨债鬼、无常鬼等。《聊斋》里的席方平、王六郎等也是不错的男鬼,但比起女鬼来说知名度比较低。

是女性对社会反抗,还是满足男性性幻想

女鬼有这样的性格特征,是女性对男性社会抗争的结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女性往往是生活的配角,不被社会所重视,无论女性有怎样的才干,也无论她们如何帮助男性,但是她们所获得的是不公平的待遇。这就是女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的一种根本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与中国社会的男权主义有关,女性往往是男性所十分希望知道的对象,特别是在女性身上发生的事情,尤其值得关注。就像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女性是非有不可,而纯粹讲男性的故事就不那么令人神往一样,在民间故事作品里,女性作主角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再说,女性在社会生活里,又经常扮演着一个懦弱的被男性所欺负的角色,因此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这样的形象就能够与受众产生好感,由此发生共鸣,其次,也特别容易使得在男性社会里的男子产生各种各样的非分之想和关于性的幻想等等。

最早的鬼是动物鬼,以后美女鬼才越来越多

中国最早的鬼并不分男女,而是动物形象——动物鬼。原始社会,人们以狩猎为生,相信万物有灵,因此认为人死后会变成某种威猛的动物。

后来,鬼开始有了人形,“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塑造的美女“山鬼”更像是山神,它代表了一种自然的力量,此时,神和鬼是不分的,后来,鬼和神逐步分家,能造福人类的变成了神仙,而带来厄运的变成了鬼。

随着佛教的流传,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越来越丰富:人死后要过奈河桥,经过阴司审理,进入六道轮回,投胎转生前要喝“孟婆汤”遗忘前世,钟馗是判官,后来又有了阎王和地藏王菩萨……

元明清时期,鬼故事迎来了文化创作的高峰,从元曲中的《倩女离魂》、《牡丹亭》,到清代袁枚的《子不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经过文人演绎的鬼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一大批美丽女鬼的形象就此出现,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

中国鬼的艺术形象,最大的特征就是劝人为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不像日本鬼故事那样走极端。中国鬼故事,说的是鬼,但是却有一种做人的道理在里面。

专家简介:

徐华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作者。

民间文化中的鬼

在中国,鬼的类型很多,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1.无常鬼:无常鬼,亦称无常。在旧时迷信中,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而将无常又划分为白无常和黑无常。

黑无常和白无常,虽都是无常鬼,但前者给人带来的只有灾难,而后者一方面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亦可以给人带来发财的好运气。这反映了民间一种观念:鬼跟人一样有善恶。

2.水鬼:在鬼文化中,有个相当突出的信仰观念,就是转生、投胎观念。旧时的民俗认为:一个人不幸溺死在河里,他就要做河水鬼(即水鬼),服侍河神,在没有找到另一个替死者前,是不能出水去投生的。

3.僵尸:僵尸顾名思义就是会走动的尸首,旧时人们对僵尸的描写:半身长尺许,黄毛毧毧,状类猕猴。鬼似猴的说法,由来已久,并不断为一些学者所证实。

4.土鬼:这里所说的“土”不是土地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那些死于非命的远乡异客。这与中国的乡土观念有关。对于野鬼,人们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不喜欢他们,另一方面又要进行祭祀,赈济他们,希望野鬼在得到人们的供品之后,可以不来打扰人的正常的生活。

5.吊死鬼:吊死鬼是因某种原因上吊死去而变化成的鬼。吊死鬼亦非都是恶鬼,有些也很善良。比如家鬼,多是家族的保护神,一般不会加害于自家人。对待别人,吊死鬼往往会凶相毕露。从中曲折表现出中国的家族观念。

6.淫鬼:鬼是人的翻版,鬼的一切都与人相关,即便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时亦成为鬼的行为和心理。淫鬼,是一种专注淫事的风流鬼。淫事本是人的生理行为,鬼亦有此需要,可见人们观念中的鬼魅早已被“拟人化”了。

7.勾魂鬼:人们都很害怕长着鸡爪子的勾魂鬼,这与古代相信人有灵魂的观念密不可分,人们认为他的到来就象征着人的死亡,因此病人忌讳谈及勾魂之事。

8.煞神:煞神,就是一种凶恶的鬼,传说在人病危时经常出现。因为他在人们头脑中太厉害、太可怕了,人们不敢称其为鬼,而将其称为“神”,但又不列入神谱之中,体现出人们对神鬼又怕又敬的矛盾重重的心理。

9.产妇鬼:产妇鬼,是因生产而亡的女鬼。其特点一般不害别人,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喜爱,为了给孩子吃东西,不惜冒着被人识破的危险而前去购买食品,最后,孩子得以存活,自己亦得到好的归葬。

产妇鬼作为一种类型,人们更多地赋予她善良、朴素、可敬的一面,这多少曲折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妇女的特性和形象。

10.冤鬼:世间有冤屈,阴间就有冤鬼。因冤屈而造成的死亡,使人们更加同情,更加痛惜。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伸冤舒气的机会,寄希望于鬼魅来直接或间接处罚那些罪魁祸首,这也是冤鬼故事最积极的意义所在。

探访北京7大鬼景点

旧迹今看

东直门簋街:昔日萧瑟今不在,杯酒交错胜除夕

东直门簋街几乎是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无论是白天的宽敞平坦,还是夜晚的觥酬交错,似乎都和“鬼气森色”毫不搭界。带着疑问记者寻访了在隔街路边纳凉的几位老人。老人很热情,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很多关于簋街的故事。

“姑娘,看见街头那个大酒杯了吧,下面写的是‘簋街’,不是小鬼儿的‘鬼儿’,这都是图文雅后改的。”老人清清嗓子接着说:“住在东直门的老人儿都知道,几十年前这儿可并不是这样,从城门楼往外看是一大片的坟场,城门里的棺材铺子倒是不少,平时也没什么人。”

“这门过去就是抬死人用的”,另一个看起来更年长的说:“不过说不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早市了,天没亮就开张,卖的都是小东西,小煤灯忽闪忽闪的,还真有点像鬼火。”

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传说,真正的餐饮一条街的形成是在1997年,当时还没有一条通宵营业的饮食街,当时也就几个商家,人气不旺,“鬼”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了。

即便后来红火了也有人说夜里城外的鬼都进来吃饭,要不怎么白天没有夜里热闹呢。但爱热闹的现代人也就把这些当成餐桌上的谈资,一笑而过。

潘家园鬼市:凌晨出货有盘算,是真是赝看修行

7月12日下午两点,潘家园旧货市场买家很少,卖家们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牌或闲聊,老人则大多坐在店前摇着扇子闭目养神。市场中间书画市场空空荡荡,东边的旧书摊也是空无一人,这样怎么做生意?记者心生疑惑,正要离开时看见市场门前的营业时间表,周一至五早8点到下午6点,周六周日早4:30到下午6点,难道真的要到周末传说中的鬼市才可见真正藏家?

吴律师是一个石头收藏爱好者,“我是个新手,”这是他见我的第一句话,“这一行的水太深的,前两天我一个收藏石头十几年的朋友都让人坑了一笔,几万块都打了水漂。”“开始也去过潘家园,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末鬼市了,行家多,藏品多,当然赝品更多。”

说起为什么叫“鬼市”,他说听人传说,旧社会,因为开市很早,天没亮,人在其中穿梭停走,如鬼影一样飘忽。为了看货,穷人打燃火石;而富人提着灯笼,星星点点,忽明忽灭,如鬼火一般。而且“鬼市”上卖的东西,都是来路不清不白的,实质上这里就是一个半公开的销赃场所。大概因为这路买卖多少有点鬼鬼祟祟,买家和卖家都心照不宣,气氛就愈加神秘了。

北京官僚世家和臣商富豪极多,失势败落或破产后只能靠变卖家中旧物糊口。但是,他们又放不下架子,只好在天亮以前去兜售,久而久之,沿袭成市。

现在虽有正规的文物商店,但“鬼市”仍然聚拢了众多人气。专家也不同意在鬼市“打假”,毕竟这是一个行当,沿袭多年的传统,练的就是沙里淘金的火眼金睛,玩家看中的也就是这种波澜不惊底下的惊心动魄。

探险新宠

鬼宅:探险未知成时尚废弃房宅夜里忙

“这不是很多人喜欢的活动,你要是感兴趣就参加我们,”蚂蜂窝网站的“城市探险”组织者“至尊宝”陈楚当知道我要采访时说出了上边的话。

城市探险已经不是陌生话题,

去年包括央视,三联生活周刊,城市画报等媒体陆续对陈楚等人做了专访,也让更多人知道了传说中的北京几处传得很盛的鬼宅:

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曹家屡逢巨变之后,曹雪芹离开蒜市口,曾迁居到此。曹雪芹就在这里写下了《石头记》,纪晓岚曾描述过这所房子:“袭文达公赐第在宣武门内石虎胡同,文达之前为右翼宗学,宗学之前为吴额驸(吴三桂之子)府,吴额驸之前为前明大学士周延儒第,阅年既久,故不免有时变怪,然不为人害也。厅西小房两楹,曰‘好春轩’,为文达燕见宾客地,北壁一门,横通小屋两极楹,童仆夜宿其中,睡后多为魅出,不知是鬼是狐,故无敢下榻其中者。”据当地久居的人说,在这里住的人,时间长了都会在夜里听到丝竹之声,夹杂有年轻女人幽怨的吟诗声……

西安门礼王府:一位石姓大妈说,她祖上是满族人,老人讲他们祖先就是礼王的包衣家奴,百年间,王府周围三人多高的旋风常常得见,奇怪的是,十步之外就根本无风……

石虎胡同七号的松坡图书馆:徐志摩曾在此居住,此地据传是吴三桂的住宅。陈圆圆的芳魂几百年来都在这条幽深胡同升空游弋,据说民国初年,一位洋车夫路过此地,客人下车后,会钞后就转眼不见,只看到一支清朝大员脑后的孔雀翎在空气中浮动着渐行渐远,而车夫低头一看,手里的“袁大头”变成了早已废止的在清朝初年流通的顺治通宝……

虎坊桥湖广会馆:关于此地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此处是明朝张江陵故宅,张江陵即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神宗下诏夺去张居正上柱国封号和文忠赐谥,并撤其子锦衣卫的指挥职务。五月,张宅被查抄,饿死十余口,长子敬修自杀,三子懋修投井未死,保存了一条性命。神宗在刑部尚书潘季驯的乞求下,特留空宅一所,田十顷,以赡养张居正的八旬老母。

家中人大多冤死,就开始传说有冤魂出没。另外一种是说此处建会馆之前为乱葬岗子,后民国初年有佛山大贾斥资建义庄,雇一面如狮的麻风老者看管义庄,待老人在此居住之后,乱葬岗子原来的夜夜鬼哭和磷磷鬼火渐渐少了,直至老人无疾而终,因为其曾患麻风,面目骇人,从无百姓赶上前搭讪,老人的身份也永远成了迷……自老人死后,厉鬼重生,有行止不端或者不孝人家常见墙外无端扔来些石头瓦砾,并传来訇骂声,开门却杳无一人……  

朝内81号院:依然是探险第一选择,地处繁华地区却破败不堪,无人居住却一直未拆除,再加上诸如“荷兰人留下的教堂,英国夫妇留下的房产,国民党军官的姨太太在此上吊的传言,”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而且“夜里进去还是感觉好极了!”他们小组把照片贴在网上,其中屋外一朵白花让我印象深刻,“那朵花真的挺神,就一朵白花开着,夜里拍下来真的挺有意思。”他说 “我们活动的原则是用平静的心去发现事情的真相。”“是探索未知的冲动?还是想见到鬼?”他笑而不答。

记者近来进入几个城市探险的网站,看到大家普遍不希望这样的活动曝光,参与者只是寻求与繁华城市格格不入的历史断层。每个进入者心中或多或少会有见鬼的冲动,就像很多人都极力劝说漂亮女孩参加,说是能招鬼,但事实上这仅仅是活动的由头,真正的过程才重要,如同儿时野营时的山中探险一样。

北京变化得太快了,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现在是著名的婚纱影楼,礼王府是国家机关单位,湖广会馆更是热闹,是京剧名家演出的重要场所。就连后海的胡同也逃不掉拆迁的命运了,这时朝外81号院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马萃泽)



民间传说中的经典狐仙鬼神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

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朝野佥载》说?s“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s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结论:狐王取材于《山海经》中的妖兽——九尾狐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迷信中的阴曹地府是个极其庞大的鬼国。鬼国主宰阎王爷住在鬼国京城的森罗殿里,阎王的主要帮手就是判官。判官名目很多。主要的是掌生死簿的判官、掌善簿判官和掌恶簿判官。民间有把钟馗看成判官的,钟判官则是一位正气凛然、铲除奸恶的判官。

判官的典型形象为:戴一顶软翅纱帽,穿一红圆领半长衫,柬一条犀角大带,踏一双歪头皂靴,长一脸落腮胡须,瞪着一双圆眼,左手拿着善恶簿,右手拿着生死笔。这几位判官常列为首席判官,在城隍像左侧即大殿东侧手持善簿的为掌善判官,在城隍像右侧手执恶簿的为掌恶判官。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古代传说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从梵文音译而来。最初乃印度神话中的神灵,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夜叉”意译,一为“捷疾鬼”,谓其勇猛迅疾,常为龙王巡海,为阎王巡夜。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众所周知的北宋“杨家将”中有一位英勇威猛的杨七郎。杨业的第七个儿子杨七郎,生来性如烈火,暴躁如雷。因打死潘豹,潘仁美私仇膨胀,竟在杨家父子血染疆场,生死存亡之际,在洗尘宴上,将七郎灌醉,绑在柱子上,用乱箭活活射死。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刑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之一。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东晋诗人陶除陶渊读到此,深受感动,做诗感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9748.html

更多阅读

徐霞客游记中的云南13个景点! 徐霞客游记多少字

一位数百年前的外省人,对今天的云南仍在作着特殊贡献,而云南也一直记着他的名字,他就是徐霞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徐霞客滇游时所到之处,大多成为云南旅游的著名目的地,不少景区的名气已经蜚声海外。曲靖沾益珠江源风景区位于曲靖沾益县

详解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五音和七音 五音不全最容易学的歌

什么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五音、七音?音乐中的任何旋律(曲调),都是由不同音高的乐音组成的。一个曲调有几个音,将这些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便是音阶。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可分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两大类,史书上称为五音、七音或五声、七

声明:《古代民间传说中的诸鬼神狐妖! 民间鬼神传说》为网友岁月如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