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京剧《白毛女》电影 京剧白毛女唱词

中国京剧《白毛女》[电影]

中国京剧《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加工改编而成。《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了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该剧在歌剧民族文化上作了成功的尝试,名曲有《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剧本: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简要概述

歌剧《白毛女》

现代歌剧作品。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帜作曲。1945年5月首演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1946年出版。剧本的创作和演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47年、1949年作过较大的修改,修改本于1952年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一九三五年的农历除夕,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里来,准备和他唯一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了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
当晚,在黄家,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还是强迫他在闺女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了黄家的大门。杨白劳悲愤交加,晕倒在雪地里,被老友赵大叔发现将他送回家里。当时,喜儿、王大春(喜儿的未婚夫)以及王大婶都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赵大叔在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只有杨白劳想着被迫卖女儿的心事,痛苦万分。终于在喜儿入睡了之后,服了卤水,冲出门外,高喊着:"我死也要死到你黄家的大门口去!"就这样含恨惨死。
第二天清早,王大春到杨家来拜年,发现了杨白劳死在雪地上,赵大叔看见了杨白劳手中的那张卖身契,才知道了杨白劳自杀的原因。正在这时狗腿子穆仁智带着打手们来硬把喜儿抢走。
喜儿在黄家受尽了种种虐待,并遭受了地主黄世仁的侮辱。喜儿决定上吊自杀,被好心的佣人张二婶救了下来,并鼓励她活下来为杨家报仇。
穆仁智找王大春逼债被王大春和关大锁痛打了一顿,王大春在赵大叔的指引下投奔红军去了。数月后,地主黄世仁要娶亲,黄世仁母子策划把不服管教、声言要报仇的喜儿转卖给妓院,幸亏有张二婶的帮助,使喜儿逃出了黄家。黄世仁和穆仁智连夜追赶喜儿,在一条河边发现了喜儿的一只鞋,他们断定喜儿是投河自尽了,于是喜儿才逃出了虎口。
三年过去了,全村的人都以为喜儿死了,可是喜儿并没有死,她逃进了深山老林,用野菜、树皮和庙里的供品充饥,生活的煎熬使得她的头发都变白了,她被村里的人传说成鬼,叫她"白毛仙姑"。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抗战,深入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当年投奔八路军的王大春也跟随队伍回到了家乡,领导穷苦的乡亲们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但是,地主黄世仁借"白毛仙姑"造谣惑众。为了揭穿黄世仁的阴谋,大春决定查明事实真相,于是,夜晚与大锁藏在奶奶庙内,适逢变成"白毛女"的喜儿又到奶奶庙来取供品,发现有人慌忙夺路逃走,大春和大锁紧追到山洞,才发现这个"白毛仙姑"原来是活着的喜儿。
当乡亲们看到了被地主迫害成"白毛女"的喜儿以后,群情激愤,纷纷控诉黄世仁的滔天罪行,这个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终于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严厉的审判。全剧在欢呼解放的歌声中闭幕。该剧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深刻揭示了旧中国阶级压迫的本质。歌剧一问世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的欢迎。特别在解放战争和土改斗争中,成为鼓舞战士和鼓舞人民奋起斗争的有力武器。战士们看演出后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和喜儿报仇,有的战士还把这种强烈的愿望用刀刻在枪托上。有些被俘的蒋军士兵看了演出后立即掉转枪口加入人民队伍。当时许多人都是看了演出后便投身于革命的。直到中国解放,《白毛女》更是演遍全国,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极为突出的作用。[1]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背景资料

1962年,周恩来同志在观看歌剧《白毛女》时,感到乐队压唱。他从一楼观众席走到二楼、三楼,仍感到由于乐队声音过大好似一堵“音墙”,使观众听不清演员的唱词。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不要让“音墙”把演员与观众隔断,我们要替观众着想。周总理的谆谆教导至今仍是我们的座右铭(前排左二:舒强、左三:王昆、左四:周恩来、左五:郭兰英、左六:黎国荃、二排左二:邓颖超)。

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主题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白毛女》的故事产生于民间传说,形成于革命圣地延安,当年曾经激励着千百万人投身革命。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期间,《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五幕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该剧的作曲分别是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导演王彬、王大化、舒强。王昆演喜儿,凌子风演杨白劳,陈强演黄世仁。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人物原型

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现实中的“白毛女”。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故乡江苏邳州,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不合意,周扬临时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白毛女》的想法在贺敬之加入之前就有了。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创作史话

歌剧《白毛女》剧照1945年

1945年5月,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作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3月,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内容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这些生动的情节吸引了人们。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大型的新型歌剧。

起初,有人认为这是个神鬼故事,没有思想意义;有人则认为此题材只能编成破除迷信的戏。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个故事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包含“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思想。演出第一场的观众是中共“七大”的全体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出席观看。观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传达者解释这些意见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种阶级斗争必然尖锐起来,这个戏既然反映了这种现实,一定会广泛地流行起来。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每演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五幕,眼泪始终未干,有一战士竟冲上台去要杀剧中地主黄世仁。人们称赞台上台下感情交融的情景为“翻身人看翻身戏”。一些村子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发动群众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剧情介绍

1935年除夕,河北省某县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因无法忍受地主黄世仁的逼迫喝盐卤而死。闺女喜儿被抢到黄家,受尽虐待。喜儿的未婚夫大春痛打了地主狗腿子穆仁智后,投奔了八路军。荒淫无耻的黄世仁奸污了喜儿,为灭罪证,黄世仁准备将喜儿卖掉。经女仆张二婶的帮助,喜儿逃离黄家,栖身于深山野林之中,靠山上的野果和庙里的供果维持生命。她苦苦挣扎着,相信苦曰子总会熬到头,等待着为父报仇、为己伸冤的那一天的到来。三年过去了,由于生活艰苦、不见天曰,她的头发完全变白了,成了人们传说中的“白毛仙姑”。1938年春天,大春所在的八路军部队来到了杨各庄,从深山野林中救出喜儿,才使她重见天曰。“白毛仙姑”的真相大白后,受尽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争先恐后地揭发控诉黄世仁的罪恶,千千万万的受苦人终于报了仇,伸了冤。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剧本分析

剧照

《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

《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白毛女》是民族形式的歌剧。醉心于西欧形式的歌剧的人们也许以为《白毛女》还不够“格”,也许以为它还不能作为未来中国歌剧的奠基石,甚至会以为这是非驴非马的东西,虽有宣传效果,而无艺术的价值。当然,谁要是肯定地认为《白毛女》的形式将是中国新歌剧一定不易的形式,那是武断的看法。《白毛女》的音乐主要是运用北方民歌,这是为了适合观众(广大人民)的艺术水准。而这也是《白毛女》在北方大受欢迎(指形式方面)的原因之一。这一种做法,将来会发展演变到怎样地步,此时虽然不易断言,并且我也将中国歌剧的最完美形式中,或许仅有中国民间歌曲的主题,而不会像《白毛女》的音乐那种直接用了民间歌曲(虽然仍有改变),然而在今天,我们毫不迟疑称赞《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我以为这比中国的旧戏更有资格承受这名称——中国式的歌剧。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创作特色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艺术特点

《白毛女》海报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杨白劳躲账回来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的,曲调深沉低昂,是刻画杨白劳基本性格的音乐主题。刻画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并贯穿全剧,随着喜儿性格的变化而变化。如“北风吹”一段,选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当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级仇恨,就采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调。

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如喜儿出场就是用歌唱叙述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境:“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有的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穆仁智说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吃不了兜着”,“胳膊抗不过大腿”,就是富于性格的口语,有民族特色。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剧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言突出其本质特征。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上场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艺术特色

歌剧《白毛女》剧本

歌剧《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优秀的新歌剧作品。

歌剧《白毛女》的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程式。剧中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采用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借鉴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演唱方法经历了王昆的"土嗓子唱法"、郭兰英的"戏曲唱法"到彭丽媛的"中西结合唱法"的演变。三个不同的喜儿角色的演唱特点折射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唱特点,这也大致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轨迹。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剧情赏析

歌剧《白毛女》剧照

先介绍《白毛女》一剧的主要情节和思想意义,并肯定它的地位,接着讲述此剧创作的时代背景,揭示它在那种清况出现的重大意义,这是从内容上肯定《白毛女》;最后从形式上肯定《白毛女》是“民族形式的歌剧”,“虽然它不是中国新歌剧一定不易的形式”,但“在今天,我们毫不迟疑称赞《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歌剧。”

《白毛女》全剧共五幕。第一幕有四场,课文只选了第一场和第二场。第一幕是剧情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间(1935年冬,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和地点(河北某县杨格村,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提供了本剧主人公生活、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头两场戏里,剧中的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显示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

这样写,后面的飞来横祸对她的打击才显得更沉重,更震撼人心。和喜儿不同,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肩负着生活重担,因而精神是疲惫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为他登场后设计的唱段和一连串动作,如“畏缩地看看四周”,“以手急止喜儿不要大声”,“急切地”问等,着重表现的是“躲账”带来的担惊受怕的紧张心情。当他以为“总算又躲过去”了时,情绪马上好转,从怀里掏出三件微薄的“年货”,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了他对喜儿的疼爱,也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

神揭示了他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的最简单的要求。从杨白劳对喜儿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尽管他对生活前景不甚乐观,但他为争取女儿幸福而劳碌奔波的决心是坚定的。这一场戏表现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喜儿和广大受压迫的农民的愿望充分表达出来。穆仁智突然上场,立刻改变了场上刚刚舒缓的气氛,剧情又起波澜。杨白劳随穆仁智走下台为观众留下了悬念,预示出戏剧冲突即将爆发。

第二场写黄世仁逼杨白劳以喜儿抵债。场景和气氛的渲染同第一场对比极为鲜明,“几家欢笑几家愁”,显示着两个阶级的对立。“逼债”的戏写得很有层次。黄世仁“微醉,心满意足地剔着牙齿”上场后的唱白,勾画出了一个恶霸地主的嘴脸,点明了他无耻的企图。杨白劳“畏畏缩缩”的进来,显示出性格的软弱;“快回还”的企盼表现出对黄世仁的幻想。黄世仁先是假装客气一番,不动声色地算账,然后要求杨白劳“立地勾账”。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台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反衬出他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真面目。

在穆仁智趁机提出把喜儿领来抵债时,杨白劳如闻霹雳,哀号求告。黄世仁、穆仁智一唱一和,花言巧语,百般哄骗。杨白劳虽然软弱可欺,但要夺走命根子,决不答应。黄世仁翻脸无情,命穆仁智快写卖身文书。逆来顺受的杨白劳尽他的可能进行了挣扎和反抗:他“上前拖住”黄世仁不让他走,“疯狂地拦住”穆仁智,质问他,还要“冲出门去”,“找个说理的地方”。但在穆仁智的软硬兼施和黄世仁的威逼恐吓之下,杨白劳在昏迷中被强迫按下了卖女儿的手印。黄世仁怕杨白劳死在他家,嘱咐穆仁智抢人时“多带几个人去”,“千万不要把风声闹大了”,可以看出他表面上理直气壮,实则色厉内荏。

杨白劳苏醒过后,对黄世仁的认识从来没有这般清醒,仇恨的发出了“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的控诉,但他的抗争也仅此而已。他对生活的彻底绝望,对恶势力的束手无策,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对自己的痛责,使他必然走向自杀这个人生的终点。在力量对比悬殊的冲突中,杨白劳失败了。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黄世仁阴险、凶残、贪婪,穆仁智媚上欺下、狡诈狠毒,杨白劳懦弱、忠厚、善良。激烈的戏剧冲突正是在这一组性格根本对立的人物之间展开的,而人物性格也在戏剧冲突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和深化。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主创简介

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 俞峰
著名指挥家俞峰现任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系主任、中国指挥学会会长。

导演 陈薪伊
陈薪伊乃当代著名戏剧家,国家一级导演,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杰出人才,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特殊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一生追求唯美、视艺术为其生命之全部的陈薪伊,十分关注对年轻导演、和演员的培养与提携,为弘扬和普及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不遗余力,深受国内外戏剧爱好者与广大观众的爱戴。

舞美设计 张庆山(特邀)
张庆山1963年7月生于东北吉林,198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1989年毕业中央戏剧学院留校任教至今。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

服装设计 范晓蕙(特邀)
国家京剧院服装设计。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白毛女》[歌剧] - 角色演员

歌剧《白毛女》

尤泓斐————————饰演——喜儿
孙 砾————————饰演——杨白劳
王 丰————————饰演——王大春
李 想————————饰演——黄世仁
王海民————————饰演——穆仁智
宋学伟————————饰演——赵老汉
隋晓方————————饰演——黄母
姚建萍————————饰演——王大婶
李 岚————————饰演——张二婶
刘怡然————————饰演——虎子
李思宸————————饰演——大锁
关胜伟————————饰演——李拴
张晓元————————饰演——大升
孟庆超————————饰演——区长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演员介绍

女高音歌唱家 尤泓斐
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13部大型歌剧和音乐剧的女主角,如饰演过《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艺术家生涯》中的缪塞塔、《坎迪德》中的菊内贡、《羽娘》中的羽娘、《夜宴》中的红珠、《狂人日记》中的村姑、《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在中国原创民族歌剧《木雕的传说》饰演女主角娜拉、在中国原创歌剧《望夫云》中饰演女主角阿馨、在中国原创歌剧《再别康桥》中饰演女主角林徽因,在大型原创音乐剧《一路寻找》中饰演女主角赵颖。

男中音歌唱家 孙砾
男中音歌唱家孙砾现任中国武警文工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师从严凤,片冰心,旅意男高音歌唱家饶余鉴先生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资深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2002年获CCTV青年歌手大赛美声组金奖;2004年全军专业文艺调演声乐演唱一等奖;2005年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荣获个人二等功二次、个人三等功一次;演唱歌曲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男高音歌唱家 王丰
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王丰、国家一级演员、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多次声乐比赛获奖者。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蔡静仪教授、周小燕教授和著名男高音程志先生。还曾在意大利(AccademiaLiricaItaliana)研习考察歌剧,师从世界著名声乐大师PierMirandoFerraro及LeonardoMarzagalia大师。

男高音歌唱家 李想
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想。200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于王宪林教授。2002年至2004年,先后三次应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邀请,赴日本小泽征尔音乐塾学习并演出歌剧《蝴蝶夫人》《蝙蝠》及《绣花女》。

男高音歌唱家 王海民
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王海民,国家一级演员。1983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先后师从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和尚家骧教授。在多部中外歌剧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不同风格的重要人物角色,其中包括中国歌剧《热土》中的郭口扁子,《瑶姬传奇》中的龟丞相,《杜十娘》中的老艄工,《霸王别姬》中的渔夫,《蝴蝶夫人》中的高洛,《丑角》中的佩佩,《图兰朵》中的皇帝,《布兰诗歌》中的天鹅等。在声乐演唱上被誉为是“一位能融汇中外为一体的不可多得的男高音歌唱家”。

男中音歌唱家 宋学伟
中央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以其优异的演唱和卓越表演才能,被俄罗斯歌剧大师安西莫夫先生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歌剧演员”。

女中音歌唱家 隋晓方中央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隋晓方,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同年进入中央歌剧院。

女高音歌唱家 姚建萍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姚建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

女高音歌唱家 李岚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李岚,国家二级演员。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传承风采

歌剧《白毛女》海报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以当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为骨干成立了中央实验歌剧院,歌剧《白毛女》也随着中央实验歌剧的诞生(后中央实验歌剧院又更名为中央歌剧院),成为这个剧院的代表剧目,保留剧目不断上演。

1977年,曾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著名作曲家王世光和当时中央歌剧院驻团作曲家黄安伦将歌剧《白毛女》进行了重新配器,并于同年2月在北京连续上演4场。

2009年上演的歌剧《白毛女》选用2004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白毛女》总谱,并对表演和舞美进行再创作。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重排歌剧

歌剧《白毛女》剧照

在沉寂了32年后,经过复排的歌剧《白毛女》于2009年11月18日和19日再次亮相人民大会堂。大管弦乐队和大合唱队的加入,使得新版《白毛女》更具音乐戏剧性。中央歌剧院将以国家一流的演出阵容,用动情的歌声、精湛的表演、写实的舞美再现歌剧《白毛女》的原貌。此次复排更加突出西方歌剧的交响性。最初版本中歌曲是用民族唱法演唱的,但民族唱法在今天已融入西洋美声唱法的特色,观众将感受到用美声唱民歌的另一种感动。演出:中央歌剧院歌剧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舞美设计制作中心。

突出歌剧的音乐戏剧理念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中央歌剧院在首届国际歌剧季上似乎有些反常规地推出了中国歌剧《白毛女》。有人曾经疑惑:演西洋歌剧见长的中央歌剧院,能演好《白毛女》吗?俞峰说,中央歌剧院当然能演好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曾经是本院历史上的保留剧目呀!而且,《白毛女》是中国原创歌剧,用什么方式去表现,并非一成不变。歌剧《白毛女》的情节结构,吸取了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程式。剧中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采用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此次重排《白毛女》首先要再现其原剧风貌,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体现歌剧的魅力,特别是展示西方歌剧的表现手法。

俞峰说,自己对中央歌剧院此次上演在艺术上中西合璧的歌剧《白毛女》充满信心。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贡献、激发和调动了亿万劳苦大众投身革命的决心和激情的《白毛女》,不但是中国需不需要歌剧的最好回答,也充分说明了中国需要那些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而且能够把这些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他举例说,越剧“梁祝”很好听,但是在全世界传播最广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优美感人,但是世界更多的人更愿听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很好听,但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也很好听;没有好的管弦乐,《国歌》也不能动听,总不能拿着唢呐来吹《国歌》吧?这说明艺术是有多样性的,只要演绎得好,就能取得成功。他强调说,歌剧是戏剧,不是交响乐,中央歌剧院此次上演的歌剧《白毛女》,不但要特别突出歌剧的音乐戏剧理念和表现手法,更要用美声的表现力感动观众。

领略第一部中国歌剧的风采
至于《白毛女》的音乐,俞峰说,此次演出所表现的是原汁原味的音乐,使用的是2004年作者最后的总谱。他说,诞生于1945年春天的歌剧《白毛女》,共有7位作曲者,即向隅、马可、刘炽、陈紫、李焕之、瞿维、张鲁,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经过60多年的演出实践和不断改进,2004年,在文化部孙家正、潘震宙、王文章等人的支持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歌剧《白毛女》总谱,该总谱是作者最后的定稿,随着曲作者的陆续离世,已经不可能再作任何的修改了。任何后人如果对白毛女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另行创作。中国歌剧《白毛女》已经在亿万人民心中生根了,就让它按照自己的原样存在着吧。

这次中央歌剧院的《白毛女》演出,也是一次纪念性的展示演出,通过演出经典作品对人们再次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中央歌剧院与《白毛女》有深厚的渊源,1952年,中央歌剧院的前身中央实验歌剧院,就是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为骨干成立的,歌剧《白毛女》也随着中央实验歌剧院的诞生成为剧院的代表剧目和保留剧目不断上演。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歌剧院要重树《白毛女》,让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领略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的风采。

俞峰说,排演《白毛女》也是表明一种艺术态度。如今在中国的舞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实在是太多了。在中国近百年的革命进程中,曾经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传承和弘扬,现代戏应该在我们的文艺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艰难历程
据介绍,重排《白毛女》的历程也颇为曲折。自从2009年7月决定排演《白毛女》之后,引来各方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剧院也曾经考虑过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也有单位愿意与剧院合作,提供一些帮助,但是所提出的合作条件不切合剧院的生产实际。在苦苦寻觅之后,蓦然回首,俞峰发现,排好《白毛女》的最大信心,还是来自文化部的鼓励和支持,来自剧院人员的自力更生。尤泓斐(饰演喜儿)、孙砾(饰演杨白劳)、王丰(饰演王大春)、李想(饰演黄世仁)、王海民(饰演穆仁智)、宋学伟(饰演赵老汉)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担纲了主要角色,他们的表演,将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欣喜。该剧还汇聚了国内各艺术行业的精英,导演陈薪伊、舞美张庆山、灯光周正平、服装范晓蕙、音响何彪都是绝对一流的艺术大腕。国庆节过后,《白毛女》以及《乡村骑士》、《乡村女教师》等国际歌剧季的其他剧目都在热火朝天地排练中,由于歌剧不像交响乐,必须要带戏排练,歌剧院的排练厅和人员都明显地不够用了。

中国京剧《白毛女》[歌剧] - 相关评价

王昆演喜儿开启艺术人生
60年前,歌剧《白毛女》的五位作曲家,成功地写出了民歌味极浓的《北风吹》等曲子。因为当时延安的名演员林白怀孕,这些曲子的演唱任务,便落在了“有着清风一样歌声”的19岁小姑娘王昆身上,王昆由此成为《白毛女》在60年历史中扮演“喜儿”的第一人。王昆成功地扮演了“喜儿”,“喜儿”也成就了王昆的艺术人生,让她此后成为中国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新歌剧《白毛女》的作用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白毛女》是歌剧。从课文选的两场戏里,可以看出歌剧除了具有一般戏剧的特点(即有人物、有情节、有集中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歌剧的特点,主要是以演员的歌唱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如第一场喜儿的几段唱词和第二场杨白劳的几段唱词就很好地起了这种作用。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杨白劳躲账回家,从怀里掏出红头绳时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这段唱词本身就是诗,押韵上口,适宜吟唱,表现出杨白劳为没有能力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对女儿的深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歌剧中的独白和对话,往往是在演员歌唱之间,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用吟诵的调子或插话的形式来进行的。《白毛女》剧中的独白和对话虽然在歌剧中居于次要地位,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贯穿许多主要情节,和音乐歌唱结合得紧密自然。

新歌剧《白毛女》的意义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白毛女》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一部大型歌剧,它的出现是我国新歌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主题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中国京剧《白毛女》

中国京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该剧由著名的艺术大师黄佐临先生担任艺术指导,著名编导胡蓉蓉、林泱泱、傅艾棣、程代辉等编导,严金萱等作曲。它保留了原作中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王大春等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并引起了全国轰动,至今已有40多个春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等都曾观看该剧,并给予极高评价。舞剧《白毛女》,是“八个样板戏”之一。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

中国京剧《白毛女》[舞剧] - 诞生

舞剧《白毛女》海报

上世纪40年代初,河北阜平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一户穷人家的闺女被逼去地主家当了侍女,在地主家受尽折磨。她找机会逃出了地主家,躲进深山。后来,她头发变白,成了“白毛仙姑”,惩恶扬善,法力无边。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把“白毛仙姑”的传说从晋察冀前方带到了延安。当时,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听说了这个故事,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于是,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了剧本,马可、李焕之、刘炽等担任作曲,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了五幕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歌剧《白毛女》的主创对剧本作了修改,形成了这样的剧情: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其女喜儿被抢到黄家。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狗腿子穆仁智,投奔八路军。喜儿在将被卖掉之际得到张二婶的帮助,逃往深山,苦熬3年,头发变白。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队来到杨各庄,喜儿获救,终于报仇雪恨。
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的艺术家们根据歌剧《白毛女》创作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担任编导,严金萱等作曲,蔡国英、顾峡美、石钟琴、凌桂明等主演。芭蕾舞剧《白毛女》保留了歌剧《白毛女》中的基本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以及歌剧的大部分唱段和音乐,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一经演出便在全国引起轰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舞剧《白毛女》剧照


1966年11月,“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在北京召开“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芭蕾舞剧《白毛女》等八部文艺作品被定为“革命样板戏”。演员精湛的表演加上政治上的大力推广,芭蕾舞剧《白毛女》迅速红遍了全国,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
1979年,在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芭蕾舞团。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导演:桑弧;编剧:上海市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演出:上海市舞蹈学校;独唱/朱逢博;主要演员:茅惠芳(饰喜儿)石钟琴(饰白毛女)凌桂明(饰王大春)等。

中国京剧《白毛女》[舞剧] - 表演

主创人员

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秧秧。作曲:严金萱(“北风吹”等系歌剧原曲)。配器:陈本洪、张鸿翔、陈燮阳。舞美设计:胡冠时、杜时象、朱士扬(景),张小舟(灯光),李甦恩等(服装),程漪芸(化妆)。

主要演职员

舞剧《白毛女》剧照

蔡国英(饰喜儿),顾峡美(饰白毛女),凌桂明(饰王大春),孔令璋(饰赵大叔),董锡麟(饰杨白劳),徐珏(饰张二婶),王国俊(饰黄世仁),陈才喜(饰穆仁智),傅艾棣(饰黄母)。乐队:上海舞校管弦乐队。伴唱:上海广播文工团。独唱:朱逢博、刘文炳等。指挥:樊承武。

剧情

舞剧《白毛女》剧照

序幕
解放前,黄世仁家大门口。被残酷压迫的农民们,被鞭笞着走过黄家大门。歌声:“多少长工被奴役,多少喜儿遭迫害。诉不尽的仇恨啊,汇成滔天江海!……”
第一场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杨各庄,杨白劳家,除夕。喜儿正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杨白劳躲债刚回来。恶霸地主黄世仁带狗腿子穆仁智闯进杨白劳的家,要逼喜儿抵债。杨白劳坚决反抗,被活活打死。王大春和乡邻们赶来,黄世仁开枪阻住众人,硬把喜儿抢走。王大春等要和敌人拼命,地下党员赵大叔劝阻,指点他们去参加八路军,闹革命。
第二场
黄世仁家。喜儿受尽凌辱,终于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
第三场
芦苇塘边。喜儿躲进芦苇丛中,穆仁智等追来,在河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认为她已投河而死,扬长而去。喜儿逃脱后满腔仇恨,高歌:“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
第四场
荒山。喜儿在山中与风雪、野兽搏斗,几番春秋,一头黑发变白发……她更加勇敢地等待报仇的时机。
第五场
解放了的杨各庄村头。八路军中的王大春和小分队在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张二婶对他们诉说喜儿的遭遇。赵大叔和王大春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和汉奸地主黄世仁斗争。黄家的丫环来报告:“黄世仁要逃跑。”赵大叔和王大春等立即追击。

第六场
奶奶庙中。黄世仁、穆仁智逃跑途中躲进庙中避雨。白毛女(喜儿)也在庙中,见到不共戴天的仇敌,追打黄世仁和穆仁智。赵大叔、王大春等追至奶奶庙,发现黄世仁的雨伞,众人追了下去。大春在庙中搜索,发现了白毛女,尾随其后。
第七场
山洞。白毛女回到山洞,王大春赶来,二人终于相认。王大春带着喜儿迎着太阳走出山洞。
第八场
广场。喜儿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喜儿向八路军控诉了黄世仁的罪恶,群众也纷纷起来控诉,要求严惩汉奸恶霸黄世仁。
尾声
大春带领八路军小分队奔赴前线,白毛女(喜儿)和一些青年参加了人民军队——革命向前进……

中国京剧《白毛女》[舞剧] - 史话

舞剧《白毛女》剧照

上海舞蹈学校成立于1960年3月18日,5年后首演了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至今仍经常由上海芭蕾舞团上演。
1967年在北京人大小礼堂汇报演出,毛泽东主席观看时的一句“《白毛女》好”为该剧一锤定音,并非常高兴地与演员合影留念。
本剧是依据著名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是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改革的号召下编演成功的中国芭蕾舞剧。1965年在上海首演期间周总理、陈毅副总理观看了演出,认为“基础很好,方向对头”。继而为缅甸和刚果等国国宾及各国使节演出,获得好评。1966年“五一”节在北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阿尔巴尼亚等国国宾观看演出并与演员合影。

198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生九十周年再次公演。本剧曾先后赴朝鲜、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访问演出;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剧艺术片。本剧上演以来,相继有二十四个省市艺术团体和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校等学习演出。
在上海舞蹈学校的陈列馆中,可看到主创人员当年一笔一画写就的构思手稿、排练札记、舞台设计和配器总谱;一本钢笔填写的演出记录册上,每场的主演、指挥、观众人数、领导人上台合影等清清楚楚,似乎又在重现这部民族芭蕾精品的辉煌瞬间。

中国京剧《白毛女》[舞剧] - 特色

舞剧《白毛女》剧照

白毛女(八场芭蕾舞剧)严金萱曲。上海舞蹈学校根据歌剧《白毛女》编剧、作词。陈本洪、张鸿翔、陈燮阳配器。初创于1964年,经小型、中型发展为大型芭蕾舞剧,公演于1965年“上海之春”。剧情与同名歌剧基本相同。其艺术特色在于它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歌颂了工农兵的革命斗争。舞剧一开始,深沉而愤慨的序歌,唱出了几千年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底的愤怒和仇恨。在终场的斗争会上,这歌声又发出了“百万工农齐奋起”的吼声。一头一尾的合唱,定下了全剧战斗性音乐的的基调。为了突出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舞剧还运用了大篇幅的伴唱。除保留原歌剧中的叫《北风吹》、《扎红头绳》,并将《我要活》、《太阳出来了》改编发展外,又新创作了《序歌》、《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百万工农齐奋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相认》等独唱、齐唱、合地等。这些歌曲高亢、刚健、抒情,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突出了主题。

该剧还运用了当时抗日根据地流行的革命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不仅使时代背景更为鲜明,还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感、亲切感。该剧音乐在创作中大量吸收了华北地区的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戏曲音乐为素材,乐队采用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国京剧《白毛女》[舞剧] - 传承

舞剧《白毛女》剧照

从1965年首演至今,芭蕾舞剧《白毛女》已经演出了近1600场,是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芭蕾舞剧,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舞剧之一。40年来,芭蕾舞剧《白毛女》已经更替了六代喜儿、白毛女和大春。它为中国培养出了蔡国英、石钟琴、辛丽丽、陈真荣等众多芭蕾明星。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芭蕾舞团复排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对“样板戏”时代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第二代“白毛女”的扮演者、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辛丽丽说,复排后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剧情更加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加入了新的中国民族舞蹈、古典舞蹈以及传统戏曲、武术等元素,使这些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与芭蕾舞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受到了广大国内观众的欢迎,还远赴加拿大、朝鲜、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演出,同样受到了外国观众的欢迎。在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芭蕾舞剧《白毛女》曾获过24枚奖牌。1994年,芭蕾舞剧《白毛女》还荣获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中国京剧《白毛女》[舞剧] - 评价

舞剧《白毛女》剧照

一部充满了革命激情、歌颂工农兵革命斗争的作品,在沉寂了十几年后,从九十年代以来依然吸引着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士,其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本身,二是故事本身的精神。
在舞剧形式上,芭蕾舞《白毛女》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扎红头绳”、“北风吹”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还创作了好些独唱、齐唱、合唱,用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这种将声乐引入芭蕾音乐形式中的探索,不仅在舞剧的表现力上显得更丰富,更充实,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殊色彩,也就使舞剧音乐的民族性更加突出。
在创作手法上,《白毛女》不单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和舞蹈编排上,因而建立了一种特别的风格。这种以民间音乐为本的创作手法,具有一种民族的生命力,也就很容易地引起广泛群众的共鸣,此外,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中国管弦乐器的做法,亦增添了民族色彩。
在音乐设计上,《白毛女》是很成功的例子,其原因是剧中人物的主题旋律,不仅动听,而且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配合,音乐发展和剧情发展亦结合得很有戏剧性效果,情节发展颇引人入胜,并且脱离了舞蹈而单独存在的芭蕾音乐,在欣赏上却更能引人遐想。
这种遐想的引发,可以说是音乐与故事本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对强权、对恶势力的抗争,这种具有强烈革命斗争意识的精神,虽然难免会使人敏感的回忆起令人恶心的残酷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白毛女》的革命精神,却是发自老百姓,发自民间的,和政治权力的争逐毫无关系。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概述

“白毛女”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此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文革”期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被列入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概述

白毛女-传说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内容简介

白毛女

佃户杨白劳欠钱不还,正月里躲债,地主黄世仁追债不成,财产上蒙受了损失,于是派手下把杨白劳抓来,严刑拷打,屈打成招,逼他签字画押,然后扬言要拿杨白劳漂亮的女儿喜儿抵债。杨白劳含恨而终。
于是喜儿做了黄世仁的小老婆,被玩弄后抛弃,然后每天遭受黄世仁他大老婆的殴打和虐待。贬为女奴,过着凄凉的生活。
喜儿的男朋友大春就去当兵了。喜儿终于忍受不了,就逃跑了,黄世仁带人去追,喜儿假装跳崖,逃过一劫。
然后,喜儿杀死了山神庙的和尚们,每天躲在山神庙里偷吃供品,过着杀人越货的生活。加上她的头发全部变成白色,所以村民们都怕她,以为她是鬼。
然后共产党开进来,由大春带头。到闹鬼的山神庙里破除迷信。
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喜儿,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头发剃光,用童子尿和黑狗血泼她,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后来大春认出了那是自己的爱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们。
于是,共产党们听说了喜儿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就一起进了村里,把黄世仁和他大老婆杀了,把他们家的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大众。
而喜儿非常快乐地和大春结婚了,两人一起积极投身共产党。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剧本

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剧中的“红头绳”、“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电影故事片


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0年摄制 。

白毛女-电影

由水华、王滨、杨润身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主要演员有田华、李百万、陈强等。
影片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1957年在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中获故事片一等奖;获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影片根据延安鲁迅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同名歌剧改编。歌剧的题材来源,是1938年开始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奇故事。影片采用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方法,打破舞台剧的时空局限,以喜儿的命运为中心主线纽结人物关系,展开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影片在出色地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原歌剧中优美动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风吹》唱段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传唱不衰。扮演喜儿的田华则因为《白毛女》的巨大成功迅速成为新中国电影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新歌剧

白毛女

1、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创作背景《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加工改编而成的。
1.7.中国京剧《白毛女》[电影] 京剧白毛女唱词
主题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2、喜儿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丽天真,勤劳纯洁,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虽已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一天。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3、杨白劳形象简谈。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4、《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京剧

马少波 、范钧宏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

白毛女

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剧情:
抗战前,陕北地主黄世仁逼佃户杨白劳以女喜儿顶租,杨白劳悲愤自杀,黄世仁抢去喜儿。已与喜人订婚的主大春,夜入黄家营救喜儿,惊动了守友人,不得已逃走。喜儿饱受凌辱与虐待。黄家女仆张二婶帮助喜儿逃出黄家,藏在深山数年,登发变白,村民以为神,号称“白毛仙姑”,香火不断,喜儿赖以得生。八路军解放了陕北,大春已成为战士回乡。听说仙姑的事,乘夜侦察,与喜儿重逢。在群众斗争会上;判处黄世仁死刑,喜儿重返家园。

中国京剧《白毛女》[民间传说] - 舞剧

简介

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演出单位:上海市舞蹈学校
创作者艺术指导:佐临。
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
作曲:严金萱(“北风吹”等系歌剧原曲)。
配器:陈本洪、张鸿翔、陈燮阳。
舞美设计:胡冠时、杜时象、朱士扬(景),张小舟(灯光),李苏恩等(服装),程漪芸(化妆)。
出者主要演员:蔡国英(饰喜儿),顾峡美(饰白毛女),凌桂明(饰王大春),孔令璋(饰赵大叔),董锡麟(饰杨白劳),徐珏(饰张二婶),王国俊(饰黄世仁),陈才喜(饰穆仁智),傅艾棣(饰黄母)。
乐队:上海舞校管弦乐队。
伴唱:上海广播文工团。
独唱:朱逢博、刘文炳等。
指挥:樊承武。

创作背景

1943年5月,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作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
3月,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内容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这些生动的情节吸引了人们。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大型的新型歌剧。
起初,有人认为这是个神鬼故事,没有思想意义;有人则认为此题材只能编成破除迷信的戏。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个故事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包“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思想。演出第一场的观众是中共“七大”的全体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出席观看。观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传达者解释这些意见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种阶级斗争必然尖锐起来,这个戏既然反映了这种现实,一定会广泛地流行起来。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每演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有一战士竟冲上台去要杀剧中地主黄世仁。人们称赞台上台下感情交融的情景为“翻身人看翻身戏”。

剧情介绍

序幕

白毛女-芭蕾

解放前,黄世仁家大门口。被残酷压迫的农民们,被鞭笞着走过黄家大门。歌声:“多少长工被奴役,多少喜儿遭迫害。诉不尽的仇恨啊,汇成滔天江海!……”
演出大事记

本剧是依据著名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是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改革的号召下编演成功的中国芭蕾舞剧。1965年在上海首演期间周总理、陈毅副总理观看了演出,认为“基础很好,方向对头”。继而为缅甸和刚果等国国宾及各国使节演出,获得好评。1966年“五一”节在北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阿尔巴尼亚等国国宾观看演出并与演员合影。
1967年晋京在人大小礼堂汇报演出,毛泽东主席等观看,并非常高兴地与演员合影留念。198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生九十周年再次公演。本剧曾先后赴朝鲜、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访问演出;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剧艺术片。本剧上演以来,相继有二十四个省市艺术团体和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校等学习演出。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
解放了的杨各庄村头。八路军中的王大春和小分队在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张二婶对他们诉说喜儿的遭遇。赵大叔和王大春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和汉奸地主黄世仁斗争。黄家的丫环来报告:“黄世仁要逃跑。”赵大叔和王大春等立即追击。
松山芭蕾舞团
早在1958年即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松山芭蕾舞团就冲破阻力,来中国上演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国观众第一次在芭蕾舞台上看到了大家所熟悉的白毛女的形象,主演松山树子因此被称为芭蕾“白毛女”的“祖奶奶”。近50年来,该团多次访华演出,坚持进行广泛的中日文化交流,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白毛女

1952年,周恩来总理向战后第一个到中国访问的日本国会议员帆足计赠送了电影《白毛女》。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夫妇看了电影《白毛女》之后,被人类战胜苦难走出苦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动,在中国方面有关人士的协助下,将《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1955年2月在东京首演,获得成功。6月,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上,松山树子见到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从此松山芭蕾舞团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7月,松山芭蕾舞团访华,周总理特意把王昆、田华找来,安排了中国和日本的“白毛女”团聚。1958年,松山芭蕾舞团来华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
松山芭蕾舞团是第一个把中国电影《白毛女》制作成同名芭蕾舞剧的艺术团体,他们此举比中国要早9年。1964年,松山芭蕾舞团进行第2次访华演出时,全体演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松山回忆道:“在和毛主席交谈过程中,他多次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老前辈了!’毛主席称我们为老前辈,我们很难为情,这是由于中国从这一年开始,全面开展了京剧现代化和古典艺术的改革,而我们则已经把《白毛女》改编成了芭蕾舞。所以称我们为老前辈,以此来鼓励我们。”

60年来剧本修改7次 不同版本故事情节有差异
“文革”结束后,《白毛女》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逐渐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与《红色娘子军》一起,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60年过去了,《白毛女》在作者的亲自主持下共有7次修改才出版正式剧本。而由各地文工团、军队文工团、工人演出队、农民演出队自行翻印的非正式演出剧本不计其数。
《白毛女》的修改细节
最初的《白毛女》,“喜儿”遭受“黄世仁”的污辱并生下“小喜儿”之后,仍对“黄世仁”抱有幻想。这一情节在演出时遭到很多指责——“喜儿”忘却杀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黄世仁”,似乎并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于是,这一情节便进行了修改———到后来演变为电影和芭蕾舞剧时,为让故事更具悲剧性,“小喜儿”因为饥寒交迫死在山洞里。1946年,《白毛女》在张家口演出,为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增添过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的情节。此后,剧本又逐渐增加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大春”在赵老汉指点下投奔红军,后来又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重要情节。原剧中还有“喜儿”在山洞生活的一幕,因与主题少有关联,最终被全部删去。《白毛女》的结局也有过重大改变——原先“喜儿”被救出后并没有跟“大春”结婚,后来为了照顾观众的强烈要求,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在“革命样板戏”《白毛女》中,杨白劳这个形象已经变了一个性格。他没有被迫卖掉女儿,而是在黄家派人来抢喜儿的时候,抡起扁担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黄世仁不得不掏枪打死杨白劳才把喜儿抢走。舞剧中喜儿形象的斗争性也明显加强,到黄家后喜儿英勇不屈,黄世仁不但不能侮辱她,反而被打得狼狈不堪。为喜儿配写的唱词改得更有阶级性,她和黄家的冲突中充满了阶级仇恨。
新版舞剧《白毛女》强调艺术性 “喜儿”表现得更人性化
新版第三代《白毛女》删掉了斗地主、烧地契、白毛女参军等内容,而更加强调艺术的回归,在舞蹈技巧和观赏性上有了提高,气势更恢宏,感觉也会更加现代,与前两代已有本质上的不同。新一代“喜儿”在舞台上不再瞪眼睛、挥拳头,显得那么脸谱化和模式化了。整台《白毛女》加强了舞蹈的技术性难度,演员表演时更趋向于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时,现在这批演员在舞蹈lass=innerlink>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前辈。

更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的《白毛女》中,大春在大年三十给喜儿送去白面,喜儿回赠大春一把镰刀;而现在的芭蕾舞《白毛女》中,喜儿回赠大春的礼物改成了自己绣的荷包。比起40年前问世的作品,新版本的情节虽大大浓缩,但戏剧冲突依然精彩。同时,该剧的音乐保留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痕迹,应用了大量的对唱、合唱和民间音乐,迥异于西方古典芭蕾舞,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芭蕾的特色,“中国味”更浓了。

第三代“喜儿”的扮演者季萍萍表示,自己在演出时更突出了“喜儿”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喜儿”表现得更加人性化。新版《白毛女》的演出由第二代“白毛女”辛丽丽担任艺术指导,新一代舞蹈家余晓伟、季萍萍、陈真荣分别出演白毛女、喜儿和大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0870.html

更多阅读

黑泽明《梦》电影2001 黑泽明经典电影

优酷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ODAxNjA=.html片长:119分钟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倍受史提芬史匹堡及佐治路卡斯等多位著名制片人一致推崇;他执导之作品更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黑泽明之梦》是黑泽民最具感染力及风格之

《风声》电影原声片尾曲 风声电影原声 大岛满

《风声》片尾曲。大岛满女士为《风声》作的片尾曲, 悲怆或是悲壮,在那样的音乐声中为心头埋下了更深层次的感动。所以说凡好的电影,必要靠好的音乐来烘托。这就是典型的一例。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的人不知道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

《招魂》电影与真实 招魂真实事件

《招魂》电影与真实编译:dddog“《招魂》(THE CONJURING(2013))的确是根据我们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然而,它不是根据我的三部曲《暗与光之屋》(House of DarknessHouse ofLight)改编成的,而是沃伦夫妇的案件记录改编的……有些地方是自由发挥

法国电影《蝴蝶》 电影蝴蝶台词

今日,在电脑上看了部法国电影《蝴蝶》(老片,放在电脑里,一直顾不上看)法国电影总是很艺术的,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充满了浮华,娱乐,法国很多电影更注重表现生活化的东西,无论都市情感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更贴近生活,往往会给我们一些平凡生

声明:《1.7.中国京剧《白毛女》电影 京剧白毛女唱词》为网友煮酒送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