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撮泡法 煮茶法与煎茶法

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撮泡法

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撮泡法 煮茶法与煎茶法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1141.html

更多阅读

普通五雷斩鬼印、文艺五雷斩鬼印与槑槑五雷斩鬼印 五雷掌

玄缘社自07年在网络推出了五雷斩鬼印等12种黄铜法印以来,因其遵循传统、价廉物美受到了广大道法爱好者的欢迎。与此同时,玄缘社原创的12种法印说明也被广泛转载“引用”。且“五雷斩鬼印”、“九天玄女印”、“三元考召印”等独特印式

预防脑萎缩、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与脑萎缩

预防脑萎缩、老年痴呆症、…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萎缩、痴呆、中风偏瘫患者也迅速增加。脑萎缩、老年痴呆是人类严重的致残疾病,他们不认识家人,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还有幻听幻觉,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

米糠酵素浴的渊源、功效、全国加盟 酵素的作用与功效

酵素浴起源于日本,酵素日文称"Hinoki LouSo"是源自百年前的关西,京都一带,发展至今。浴槽内放入天然的米糠和精糠素,再由60--100种天然植物液体组成的发酵液在温度和湿度事宜的情况下发酵,当温度到50-70度时,就会出现“温蕴效应”,这种

声明:《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撮泡法 煮茶法与煎茶法》为网友海单纯洁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