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流曲张元元 催眠曲 细水长流

张元元,官名张冲翼,字颜渊,又扶九,明末清初人,祖籍延安府,故里陕西富平流曲镇东街居仁里,当地民间直呼其“张元元”,似为颜渊转音字。此君史籍记载无多,官名更是鲜为人知。笔者考证得悉,张冲翼少时天资聪明,勤奋博学,雁塔题名。清圣祖康熙帝亲自出题考试,冲翼名列第一。为官清正廉洁,敢于仗义直言。但因其生前一臣事二主,身后民间落骂名。孰是孰非?笔者略考一二。

张冲翼约生于明天启初年,少时天资聪明,一目十行,记忆力非凡。青年时期求学于陕西长安县学堂,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壬午科举人。据西安慈恩寺“崇祯壬午科雁塔题名记”记载:“張沖翼長安縣學附學生春秋”,意思是张冲翼的考卷内容为《春秋》。初授教谕,似应在四川任职。“教谕”是学官名,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之职。适逢明末张献忠雄踞四川,继而李自成攻进北京,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亡清兴。值此改朝换代之际,张冲翼身为明臣,何去何从,想必是倍受熬煎。最终还是顺应时势,做了大清国的官,因而颇受邑人非议。

清顺治前十三年间,尚未查到关张冲翼的史料记载。据康熙《四川通志》名宦一章记载:“張沖翼,陝西富平人,前明壬午科舉人,由教諭陞平武知縣……”,推测其任知县时间在顺治十四年。平武为川北偏远山区小县,古属四川龙安府辖,境内少数民族杂居,民族矛盾凸显,治理难度大。张冲翼能在《四川通志》位列名宦,可见其德政并非平庸。清乾隆《四川通志》、雍正《陕西通志》均记载张冲翼顺治十四年擢御史,笔者考证此记载有误。据《顺治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记载:“順治十七年(1660)六月二十二日,補考選……四川平武知縣張沖翼、昭化縣知縣高爾明為河南道試監察御史。”御史是皇帝的“耳目”,亦称“巡按御史”,直接隶属都察院,分道对府州县道等司法衙门实施监督。既可弹劾官员或建言,又可奉命独立审判行政官吏,颇为百官忌惮。同时,御史也是个得罪人的差使,稍有不慎,受到的惩罚则往往极其严厉。

张冲翼出任御史长达13年,这一时期他在政坛上相对比较活跃。先是上疏“請複諸生歲科兩試”,其时清廷定制:各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考,第二年举行科试。诸多家住偏远的考生,往往因交通不便而耽误了科试。张冲翼曾在偏远小县任职,深知岁科分考之弊端,遂上疏建言“两式并考”,被皇帝采纳。随后又上奏朝廷“豁免各省滩地赔粮”,并建议朝廷加强对盐政、仓储、漕运的巡查。这些建议对恢复地方经济,加强盐政等要务的监管,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顺治十八年(1661)六月,张冲翼针对长芦盐业监管渠道不畅的事,又再此上疏建言。据清《顺治实录》卷之三记载:“户部议复,巡视长芦盐政御史张冲翼疏言:长芦旧例引存户部,先课后引,顺治十五年户部发引到司,皆争先求售,减价而沽,以致盐贱,引壅逋课甚多。请仍循旧例,将引归部庶。引不虚发,课无逋欠。如应所请,从之。”

康熙元年(1662),陕西巡抚大司马贾汉复领衔编撰《陕西通志》,张冲翼为之赞美作序并编录于首卷中。其序云:“志者誌也,所以考证治纪人文验风俗而察物理也。历代有史,省直郡邑有志,自古记之,然或捃摭失真,蘼芜无当,君子亦奚贵焉。从来作志者代不乏人,其断制高华,如班固、李焘诸人……。今天子肇造区夏,百度维新,乃贾公首留心文治正兴,肖公图书用意略同,可谓识先务矣。若但古人体裁为后人式法,其事实难……。公修举废坠,留意地方之圣心也。前贾公抚豫时,刊有豫志,固已登之。贾公来抚兹土而成书,东西二都岂特此隆媲美已哉!余不敏滥竽豸班,幸枌榆之,有是书而儧缀一言于简端,已附不朽。时康熙元年岁次壬寅冬吉日掌浙江道事河南道监察御史频阳张冲翼撰。”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陕西通志》中的形胜地域图,均出自富平流曲人、邑学生沈起潜之手。

清初,官吏考核等级无定额,致使朝臣“奔竞之风”盛行,于是河南道监察御史张冲翼上疏,建议规定官员考核等级员额,严加考核,以“永息奔竞之风”。据《康熙实录》卷之十二记载:“康熙三年(1664)五月,吏部、都察院议复,河南道御史张冲翼疏言:向来卓异荐举皆有定额,今考满官员大省应定一等若干名,二等若干名;中省小省一等、二等若干名。仍必实指某人以何政绩无愧一等,某人以何政绩无愧二等。如定额之外滥冒一人,及优考之人别经发觉,将督抚一并议罪。即在内各部院亦当以员数之多寡定一二等之多少,庶令内外大小臣工争自濯磨。当考满之际,咸知自审材分,永息奔竞之风。应如所请,再行部院直隶各省,严加考核,得上□日、近日内外文武各官,考满一等二等甚多,其无一才力不及不称职者,此后各部院直隶各省文武官员考满,将三年之内某官所办某事、奉上□日改正者某事、驳行者某事察明保奏。若考过一等二等官员非贤能及不称职,事发之日,将考核时具保之官一并治罪。余如议行。”这道疏对官员考核一等二等的员额、及考核考核责任写得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性。政令颁发实施后,官吏追逐名利之风得以纠正。

张冲翼博学多才,仕宦政绩优异。据清雍正《陕西通志》记载:“张冲翼,富平人,崇祯壬午举人,授教谕,升四川平武知县,顺治十四年擢御史,疏请府诸生岁科两试,并豁免各省滩地赔粮,巡盐巡仓卤漕肃清。康熙十二年(1673)圣祖亲试,台垣奏议冲翼名列第一,荐历大理寺少卿,乞假归卒。”查阅《康熙实录》,圣祖亲试京官时间似应在三月。按说大理寺少卿身为清廷“最高法院副院长”,官阶从四品,亦是风云人物,但不知何故,《康熙实录》中却无张冲翼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记载,亦无他人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记载。或是清制此职务不够资格不列入实录?但有“升大理寺少卿XXX为XXXX”的记载,似乎京官“大理寺少卿”以上才有资格列入皇帝实录。笔者查阅大量史料文献,亦未发现张冲翼任大理寺少卿后的踪迹。另外,“乞假归”也颇耐人寻味。查阅史料,明清以来朝臣若受弹劾或仕途不顺,“以疾乞休”者不乏其人;若患病或年迈,“以病乞休”者亦有之,而唯“乞假归”鲜为人见,这其中的蹊跷究竟为何?令人费解。

据流曲学者张继周老师说,“文革”掘张元元墓时,有人看见墓志铭上刻着“晚年身患麻疯病”。“麻疯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损害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面目狰狞肢端残废。古代此病流行于粤桂川滇青等省,潜伏期可长达十多年。笔者据此推测,张冲翼极有可能是四川任上感染了麻风杆菌,十多年后病情发作,迫不得已遂“请假归”,回籍时间似应在康熙十二年冬。

张冲翼回籍养病14年,期间曾督建“居仁里”城堡,其它事迹湮没,无从可考。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间,张冲翼病逝于家中,葬流曲东门外一里许,昔时墓地有墓碑、石供桌等,或毁于清末民初战乱年间。其父以子名显赠御史,其子张吾抱,荫何官职不详。昔时流曲街十字路口南,曾有一座跨街四柱重檐“父子御史”石牌坊,建于康熙康熙二十九年,是为表彰张冲翼仕宦之功绩,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拆毁。张冲翼一生仕宦31年,可谓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但在流曲方圆,若问“张冲翼”无人可晓,若提“张元元”妇孺皆知。然民间流传其人其事,多有贬诋毁誉之言,更有族人“夺家产”惹事端。真可谓:“一臣二主落贼奸,蜚语奇闻数百年。更兼族人夺家产,御史大人魂难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笔者斗胆分解。

“叔侄举人”褒贬。明崇祯年间,流曲东街张家堡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丁丑科举人张乃第,一个是壬午科举人张冲翼。这两个人是叔侄关系,即张乃第是张冲翼的族叔。张乃第,字魁门,又愚斋,少时父母双亡,乃第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去世时,张乃第无钱葬埋,暂厝祖母灵柩于祠堂中,朝夕哭拜祭奠。偶然有事外出几日,归来后到祠堂祭奠祖母,痛哭欲绝。邻人循声前去查看,方知原委,于是乡亲们凑钱出殡,葬埋了张老夫人。张乃第长大成人后,始终不忘乡亲恩德,刻意善行,特别关爱和供养贫苦孤寡老人,时人尊称“张八爷”。明末流曲惨遭大饥荒,张八爷慷慨解囊,倾资周济饥民,掩埋饿殍,因此名声大振。崇祯七年,陕北马应守(外号老回回)率部攻破流曲诸堡,杀人无数,唯独敬畏张八爷(或因祖上是陕北人),贴告示于张家堡城门口曰:“犯张八爷者死!”其它堡子的人闻讯纷纷来此避难,“皆得以全活”。明亡张乃第不仕,益励学行,享誉乡里。县令郭传芳慕其名,树碑流曲东门外曰:“前高士孝廉愚斋张先生故里”,乾隆五年时任县令乔履信赞曰:“圣朝人物衰然,居首论世知人,评掭月旦者,或亦见为亟可弗,至警犹河汉也!”而同为明末举人的张冲翼,却“一臣事二主”,遭邑人唾弃骂作“奸贼”。一褒一贬,泾渭分明。

“贼里堡”传说。民间传说张元元修流曲城时,挪用公款建了“贼里堡”,致使流曲城未筑成。据考证,流曲城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五(1547)年,由陕西巡抚谢共阑和富平知县胡志夔(kui)督建。九年后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腊月“关中大地震”中,部分城墙震塌,此后经孙丕扬胞弟孙丕振等监工得以修复,而此时张冲翼还未出生。事实的真相是:康熙十二年张冲翼“请假归”故里,其时时局不稳,匪贼蜂起,因老城破烂不堪,张冲翼遂捐巨资,于康熙十八年重修了新城堡,门额曰“居仁里”。据张继周老师说,他曾见过镶嵌在城墙上的石字板,上面刻着“康熙十八年张冲翼建”字样。因张冲翼“一臣事二主”,民间骂其为“奸贼”,故而贬其居住的城堡为“贼里堡”。后来有文人取其谐音,雅称谓之“择里堡”。清同治年间“回回乱”时,流曲诸城再次惨遭回匪烧杀抢掠,里人死伤无数,居仁里房屋全被烧毁,成了空空堡。张氏族人后来迁居流曲东街北堡。约在清末民初,陆续有外地人迁入“居仁里”定居。

“夺家产”事端。张冲翼死后二十年,发生了族人“夺家产”案。据清代著名思想家、时在富平佐政的直隶蠡县人李塨所撰《恕谷后集》“杨候初度序”一文记载:大理寺少卿张冲翼的儿子张吾抱死后,其侧室王氏生“遗腹子”,是为张冲翼唯一的孙子。王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仆人韩忠协理家务,忠实尽责。康熙四十六年(1707),本族商人张某等利欲熏心,企图强夺孤儿寡母家产,其时“遗腹子”还不满五岁。王氏母子势单力薄,备受欺负,遂一纸诉状告到县衙。时任县令杨慎修接到诉状拍案而起,亲临流曲调查,升堂断案,对张某等人的不法行径严加训斥。并为王氏和韩忠各亲书匾额一块,旌表节妇义仆。王氏赢了官司却不得安宁,常遭受某些族人冷言冷语讥讽,更有奸诈狡猾者竞私自砸毁了“节妇义仆”匾,诬蔑说这扁是花钱买来的。后来王氏为感谢主持公道的杨县令,特意携带珍贵古董前去拜访,杨县令拒不接受,说:“旌节义岂能用金钱买得到!”奸诈狡猾者闻知大愧。这篇序是李塨为县令杨慎修写的生日祝词,“杨候”是时人对县令的尊称,“初度”指生日。李塨其时在富平佐政,亦是“夺家产”案的见证人。

“金萨(头)”真相。民间传说张元元犯了死罪,被朝廷砍了头,其女为父铸“金萨”厚葬。笔者查遍史料,皆无张冲翼受弹劾或论罪的文字记载。若有获罪砍头之事,则不可能在康熙二十九年建“父子御史”牌坊。笔者窃以为“砍头”之说,是民间诋毁张大人名誉而杜撰的。或为因患麻疯病颜面变形,头部肿胀蜡黄似金,里人戏称“金萨”。张冲翼墓在流曲南康堡前公路南畔,墓冢不大,中间低洼,似乎在清末民初被盗掘过。“文革”破四旧,张冲翼墓再次被挖掘,当时并未发现传说中的“金萨”。走访当地参与掘墓者说,棺材里张元元头骨头发都在。笔者倒担心的是,当年的掘墓人是否会因此感染麻风杆菌。

笔者考证洋洋洒洒四千五百余字,无非是溯本求真,还张冲翼本来面目。另则,也是对故乡文化传承的探索。文中谬误难免,诚望高人指点。




图为张元元墓志铭,在流曲镇顺义村路北水渠里斜躺着,历经五十余年风吹日晒,现今已无法辨认字迹,甚为遗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1173.html

更多阅读

刘古愚兴平籍弟子冯光裕、张元际、张元勋 冯光裕

冯光裕(1867~1948),字孝伯,陕西省兴平县(南位乡)定周村人。幼时聪颖好学,因家贫无力供读,依靠母亲纺织,半耕半读,发奋苦读,知识渐长,稍有文声,后蒙咸阳刘古愚先生垂青,始从其读,学业大有长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壬寅科举人,受

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元济  (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  浙江海盐人。他是前清翰林,也是戊戌变法核心;他是商务掌门人,也是中国出版第一人。他投身商务,普及教育,启迪民智,为中华民族文明续命。  晚年,他手书七绝诗,告别商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 台湾百衲本二十四史

张元济 著 王绍曾 杜泽逊 赵统 等 整理 顾廷龙 审定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序  海盐张菊生先生尝慨今本正史之不可信,乃发重校正史之愿,集宋元明善本之大成,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沾溉海内外学人者多且广矣。顾先生所撰校勘记百数

张元干词集 山中岁月 海上心情

张元干词集【南宋】 张元干Zhang Yuan Gan卷一根据原《芦川归来集》整理〔共8頁〕12345678 第一頁下一頁张元干简介( 1091-约1170 )张元干,南宋初期著名爱国词人,又名元傒,字仲宗,福建永福嵩口乡月洲村(今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

张家四姐妹 张氏四姐妹

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张允和:擅诗书格律,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成为名编辑,嫁给文学家沈从文;张充和:才华最全,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三姐妹与三连襟:元和、顾

声明:《细说流曲张元元 催眠曲 细水长流》为网友哥就是嘚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