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移民美国挺荒唐,不值得! 曹桂林前妻

《在纽约的中国老板们》从左至右:李立、朱林骥、吕明鑑、顾雅明、高娓娓、朱凯瑞、陈正曦、陈昌岑、戴上

《北京人在纽约》——那些人和事的现状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20年前,这句话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北京人在纽约》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生存状态,成为描写第一批来美淘金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

今年是《北京人在纽约》播出20周年,让我们来追寻回味一下曾经那部打动所有中国人的经典电视剧,看看当年那些在我们脑海里鲜活的角色,那些波动我们内心深处那根弦的场景,现在都怎么样了。

电视剧里熟悉的场景,其实就是我们在纽约最平常不过的街头一景


曾经那个地下室:正装修准备出租

在曼哈顿东村这条再普通不过的街道上,不会有人留心一栋普通居民楼下面的那个地下室入口。这便是当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王启明夫妇最初落脚的地方──那个曾经让无数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唏嘘不已的地下室。

“Do you know who lived here?”(你知道什么人在这里住过吗?)

“No...oh, I heard about it, Chinese movie! many many yearsago,1991!”(哦,听说过,中国电影!好多好多年以前了。1991年!)

一名工人似乎从大楼的房东那里听说过一些往事。但从1998年到现在,这里一直被印度裔房东用作仓库和管理员办公室,如今房市回暖,房东计画将它改造成住宅重新租出去。

时光倒转,这里曾经是艾未未在1983年到1993年的住所,也是许多中国艺术人士当年停留纽约的“招待所”。地下室的租约后来由艺术家徐冰接手,一直到1998年因房租上涨而与房东打官司,虽然房东败诉,但梌冰仍最终搬离了这里。

曾经的那些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大卫”-戴博:从外交官、演员到中美文化交流使者

如果提起“戴博”这个人,很多人可能去全无印象,但如果说《北京人在纽约》里那个帅气的david,王启明前妻的洋老公,大家可能印象深刻。

1986年开始,戴博来到中国,在美国大使馆新闻总署任外交官。1991年,戴博辞去外交官职务,到康奈尔大学教授中文两年。也是在这期间,他应好友姜文之邀,参加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拍摄。2001年9月,他就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他对爱情非常执著,与一位中国姑娘谈恋爱谈了好多年,有情人终成眷属,他现在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

“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跟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一样:各种各样的都有。今天的美国不是20年前的美国,今天的中国更不是20年前的中国。21世纪中美关系是没有先例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合适的话语体系来描述它。”

“王启明”-姜文:多部电影在北美上映

《北京人在纽约》算得上姜文最重要的影视作品之一,当年他在剧中饰演的“王启明”一角深入人心。近年来他的多部电影作品也在北美上映。

作为导演的姜文亦获得较多肯定,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太阳照常升起》被美国专业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评价为“电影精品、大师之作”.他在作品中比较善于使用黑色幽默,如《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这种特质逐渐成为了他电影作品的符号,进而被业内及观众所认可。

“阿春”-王姬:抱怨着去美国 希望着回中国

1987年,25岁的王姬离开生活和工作了7年的北京人艺,带着60美金,只身来到了美国。

出国前,她只会三句英文:“Excuseme.”“Thank you.”“I love you.”。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移民美国挺荒唐,不值得! 曹桂林前妻
阿春说,“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战场。”

王姬说,“我的战役都是跟自己打的,学习上的,生活上的,精神上的,包括社会认知上的,价值观上的,全部都要打碎了重做。”

王姬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世界艺术和文化专业。“当年都是穷学生,没钱,我就跟海外的亲戚借钱,然后打工慢慢还,有些人借不到钱就得辍学去打工。”她回忆,“很多事情现在想起来可以付之一笑,可当时确实很艰难,主要是生活上的窘迫。从学校出来以后,我身上只剩30块钱了,我必须要租房子,必须要考虑明天吃什么,这种压力在中国是永远不会感受到的。”

他们都是“王启明”“阿春”

很多人喜欢看《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以至于20年过去了,至今都还有很多人记得,还时不时会被人翻出来看一看,评一评,其实就会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能从这部剧里找到一些共鸣。尤其是在美国的这些华人华侨。虽然很多新一代移民与留学生,都已经脱离了当初那种靠在餐馆打工洗碗送外面赚生活费的辛苦状态,但仍然会被这部剧深深打动。

其实我身边就有很多“王启明”和“阿春”。

也经常有人问我,在美国怎样生存,怎样发展?我在美国生活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很多华人在美国的打拼过程,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心中感慨万千。有句话说得很对:失败的原因千千万,成功的原因却不外乎这几个——勤奋、积极、永不言败……

所以我写了新书《在纽约的中国老板们》。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相信你会从这些为梦想奋斗成功的故事,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向那些心中有梦想的“王启明”“阿春”们致敬

向那些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们致敬!

网友津津乐道的那些经典台词

说明:本文图片与部分资料来源于侨报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5bf700102eib2.html
-------------------------------------------------------------------------------------------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移民美国挺荒唐不值得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1993年,旅美作家曹桂林用这句风靡中国的台词和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告诉成千上万做着“美国梦”的中国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

  2013年11月,曹桂林将要出版他的《北京人在纽约PartII》。移居美国30年的曹桂林,如今仍然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腔。他说,只有活到他这个岁数的美国“老移民”,才能真正体会,历经二十年的世事变迁,许多身居美国的华人心灵深处“怎么就那么拧巴”。

  这一次,他的开场白是:“活了60年,做了30年梦,纽约啊纽约,曾把你比作地狱、天堂。如今两鬓斑白独自看,不值不值;空忙了一场,不懂不懂,挺荒唐。”

  第I部:桥那边,荆棘丛生

  ——一家新移民的真实故事

  车窗外,资本主义世界一派花花景象: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灯火通明,Mc Donalds、SONY、JVC、PIZZA OPENINGFOR 24 HOURS……霓虹灯和广告牌的鲜艳和闪动令人眼花瞭乱。

  坐在姨妈的车里,刚刚从粮布票时代走来的大提琴演奏家王起明,在《星条旗永不落》的高亢旋律下,手舞足蹈,豪情万丈:“美国,纽约,我王起明,来了!”

  曹桂林说,他不是什么专业作家,很大程度上,王起明就是他自己。

  1980年出国前,在中央广播艺术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的曹桂林,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2.5元(人民币)。“那时候中国外汇储备少,出国时一个人只能带16块美金,连半拉车轱辘都买不起。”他说。

  姨妈把王起明和妻子郭燕撂在了地下室门口就走了。黑黢黢的墙壁和破烂不堪的屋子,与外面的灯红酒绿天差地别。郭燕哭着说:“到了这儿谁都不管我们!在这个鬼地方,我觉得饿死了都没人管我们!”

  “那个年代出国的人还是很辛苦的。”曹桂林说。在美国,“辛苦”的含义,主要还是没钱。

  “美国其实是一个很自私的国家,主要还是凭个人能力。在中国,有时候能靠人情,有时凭一个巧劲;在美国,只要你没钱,都得在底层。”曹桂林说。这是他初到美国感受到的第一个文化落差。

  如剧中的王起明一样,到纽约的当年年底,敢折腾也会折腾的曹桂林在美国创建了C&JKNITWEAR公司,主要设计和生产美国高档针织时装。

  王起明后来的故事跌宕起伏:他有了钱,却离了婚;他在美国为女儿创造最好的条件,女儿却在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成长得愈发叛逆无理;资本主义经济走势无常,连带个体经济和人生处境一同陷入低谷;面对昔日好友前来投奔,他只默默看着这个北京来的朋友开始重复自己的轮回。

  同样遭遇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曹桂林,1989年有空回了趟北京。面对家人朋友的大宴小请、赞美眼羡,他觉得受宠若惊,又觉得受之有愧。

  在《北京人在纽约》的前言里,他记录了这么一段:

  老领导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此一时来,彼一时也,你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外商啦。”

  我顺口搭讪说:“我是他妈的‘内伤’。”

  “什么内商,内商指的是那些国内的小倒爷儿。你在美国,是国际大倒爷儿,做的是大生意,所以,就叫作外商。”老领导给我作着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我想张口解释几句,可又一想,算了吧,我的内伤,几句话怎么解释得清楚呢?

  于是,在回美国的飞机上,他产生了一种冲动:我的内伤既然几句话解释不清楚,就慢慢地写出来吧。

  回到纽约,他每天与客户谈好生意,回到工厂布置好工作,就赶快回家写作;在路上,他把笔记本电脑放在驾驶座旁边,遇到堵车,就拿起来写两笔。“我没想发表什么,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自己经历过的事。”

  曹桂林觉得,美国有很多好的地方,只要你努力,聪明,肯拼命,总会有成功的机会。但是,通往成功的桥那边,并不是一片乐土田园;桥那边,更是满地陷阱,荆棘丛生,一不留神,就全玩儿完。

  “在第一部里,我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反映出中西方的cultureshock(文化碰撞),这是一家新移民的真实故事,我写的是真实的美国。”他说。

  第II部:想归来,已无从开始

  ——一群华人精英的内心纠结

  在美国,曹桂林与太太叶英居住在太太任教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附近。叶英是中国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以一曲《我爱你中国》家喻户晓。1977年高考恢复后,她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1981年,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获得声乐国际大奖的中国人;1985年赴美留学;如今,她已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声乐的音乐系主任。

  “我在美国的华人朋友里,很多人都是像叶英一样,1977、1978年参加高考,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后来移民国外,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精英。”曹桂林说,《北京人在纽约PartII》中,王起明的故事也正是围绕这些人展开。

  去年中秋,曹桂林召集他的华人朋友在家里开party。“这些人工作都很忙,那一天几乎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大家你带一袋饺子,我带一个韭菜盒子,或者一盒牛肉,聚到一起吃饭聊天。”他回忆,“忽然有人说,我们想听听家乡的歌,于是就一起唱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跑马熘熘的山上……’。唱着唱着,大家都掉眼泪了。这是为什么呀?是欣赏这首歌,还是勾起了什么回忆,还是看着今年的月亮特别美?谁也说不清楚。后来大家都没说什么话,一人吃了几口饭,就纷纷回家了,只听到各自汽车发动的声音。”

  曹桂林说,他感受得到这些身居美国的中国人内心的纠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ehv8.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304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赢在中国》窦大海:学校餐厅项目

原文地址:《赢在中国》窦大海:学校餐厅项目作者:曹峰光30号选手:窦大海  评委:马云、熊晓鸽、史玉柱  [选手项目介绍]  窦大海:简单向评委老师介绍一下项目。今天我带来的项目是提供学校餐饮服务,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项目主要基于这

《北京人在纽约》那些人和事的现状 北京人和vs天津权健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20年前,这句话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北京人在纽约》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生存状态,成为描写第一批来美淘金中国

我的藏书阁----《一斛珠》作者:朵朵舞

权力至上的岁月----《一斛珠》作者:朵朵舞(一)书推介绍少女子虞出身将门世家,从小到大受尽宠爱。谁知,一日父亲获罪,全家被诛杀,只剩下她和妹妹充入掖庭为宫婢。在公主和亲后,她跟随公主来到北国。在宫廷复杂而危险的环境中,她遇到了俊美

声明:《《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移民美国挺荒唐,不值得! 曹桂林前妻》为网友地獄之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