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概论》 组织工作概论

第一讲:导论

一、国际组织的诞生

国际组织的最初发轫地在欧洲。

首先,欧洲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争端和战争的频繁发生是推动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性前提。

其次,在国家组织产生以前,很多思想家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性组织或政府,以解决人类共同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设想。

二、国际组织的界定:

1 、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法学和国际关系学对国际组织概念的界定

(1)国际法学强调国际组织是国家间多边合作的一种法律形式和组织形式,认为国际组织就是若干国家或其代表政府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机构。

(2)国际关系学则强调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组织化的表现和结果,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兴角色,是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一个延伸和扩展,是国家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是国际交往的工具。

2、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各个学派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对于国际组织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

(1)理想主义学派认为国际组织是一种超国家的机构,倡导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2)现实主义将国际组织定义为一种权力工具,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国家。

(3)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分别将国际组织解释为结构的构成和制度的构成。

(4)建构主义则把国际组织视为价值、规范的载体。

3、国际组织的基本要素

(1)宗旨原则:体现了国际组织理想和目标,是国际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动力,是国际组织的根本要素 。

(2)组织机构:是国际组织制度化体现和有形实体,是国际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载体 。

(3)活动程序:对国际组织决策和行动的规范,决定了国际组织的效能 。

三、国际组织的特征:

1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1)主体构成是有关国家政府,即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

(2)形成形式是条约或正式协议;

(3)组织机构具有常设性;

(4)宗旨原则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5)拥有某种自主权。

2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1 )民间性 (2 )自愿性(3 )普遍性 (4 )专业性

3 、国际组织的特性:

(1 )跨国性 (2 )目的性(3 )机构性 (4 )合法性

四、国际组织的类型

1 、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2 、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 、一般性国际组织与专门性国际组织

五、国际组织的作用

1 、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2 、管理全球公共问题

3 、调停和解决国际冲突

4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渠道

5 、提供国际活动空间

六、研究国际组织的意义

第二讲:国际组织的历史:
——从观念到现实

一.国际组织的产生

国际关系的任何重大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与理论先导,早期国际组织的思想与理论,对后来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古代与近代,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曾提出过建立世界性政治机构或世界政府的主张,以便解决世界的无政府状态,维护和保障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他们当中有:但丁、卢梭与康德等人。

但丁:著名的神学家与哲学家,他拥护罗马帝国,在《帝制论》一书中,他说,整个宇宙由一个上帝主宰,整个世界也应该由一个皇帝统治,除非各国联合起来,否则纷争的世界是不会有永久的和平。

卢梭:法国政治家、哲学家。他认为欧洲各国应有一个永久的、不能废止的联盟,一切国际争端都应交由这个联盟的议会公断或司法解决。等等。

康德:德国哲学家,1795年发表《论永久和平》,主张在欧洲组成一个大邦联。

当然,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其是思想家的倡导,还不如说是政治家的实践。就直接渊源来说,国际组织是战争的直接产物,战争是国际组织的动力。

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出现

国际组织是战争的直接产物,全球性战争则引发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出现。20世纪发生的两场战争催生了两大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出现。

(一)国际联盟

1.国际联盟产生的背景: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其第十四点:“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9月27日,威尔逊声称,要把建立国际联盟视为维持永久和平的头等要素,并表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基础。威尔逊率领美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前向英法等过游说,认为建立国际联盟是和平的首要任务。

(1)是19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继续。

(2)愿望与协商的结果。

(3)受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2.国际联盟的缺陷:

(1)制度上(2)结构上(3)大国利益不协调

3.国际联盟的影响:

(1)作为国际组织的一种形式,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深刻的意义。

(2)国际联盟的出现,是国际组织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3)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从19世纪国际组织形成时期到20世纪国际组织发展时期的一个转折点。

(二)联合国

1.联合国的建立:

联合国在会籍范围、宗旨性质、法律地位等方面超越了历史上所有国际组织,体现了国际组织在20世纪发展的最高水平,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协调中心、会议中心。

2.联合国的诞生

(1)1941年6月12日在伦敦签署的《联盟国宣言》。

(2)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3)1943年10月30日,上述四国签发《莫斯科普遍安全宣言》。

(4)关键:1944年四国代表提出《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就未来国际组织的目的、原则、结构与职能达成协议,基本上描绘出拟议中的联合国蓝图。

(5)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召开。6月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成立。

3.联合国的影响

(1)从政治现实看,联合国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产物,又是中小国家积极合作与配合的结果。

(2)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协调中心。

三.冷战时期国际组织的大发展

(一)二战后,国际组织大发展的动因:

1.在冷战格局下,出现了一批建立在东西方对抗基础上的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

2.战后新独立国家急剧增加与第三世界的形成,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组织。

3.战后国家间相互依存与世界范围的一体化趋势,促使各类组织的出现。

(二)冷战时期国际组织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国的曲折发展;

2.区域性国际组织的长足发展;

3.专业性国际组织的迅速发展

4.国际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

四.冷战后国际组织的新发展

1.联合国的地位上升,职能扩大,作用加强。

2.大量新型国际组织的出现

3.国际组织成员的扩大

4.国际组织职能的深化

五.国际组织发展的几点启示:

1.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组织化的过程。

2.民族国家与国际组织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内部问题而产生的。

3.国际组织的发展侵蚀着国家主权,并与主权国家分享着国际社会的空间。

第三讲:国际法与国际组织

一.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一)国际法是国际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国际关系学者把国际组织视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强调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的实际作用与效能;而国际法学者则把国际组织视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来研究,称为国际组织法,注重其法律、规范方面的作用。

1.国际法是国际组织产生与存在的基础与前提

国际法的存在为国际组织与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确立了行为与游戏规则。

2.国际法增强了国际组织的能力与作用

国际法作为国际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为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与法律依靠,是国际组织发展自我、进行实践的行动指针与范围依据。

3.国际法确认了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与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二)国际组织促进与发展了国际法

1.国际组织丰富与发展了国际法

2.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付诸实践的主要载体与方式

3.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编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二.国际组织的成员

(一)国际组织的会籍原则

普遍主义原则与选择性原则

(二)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

完全会员、部分会员、准会员或联系会员、观察员。

(三)会籍的取得与丧失

1.会籍的取得

一种是参与会籍的成员国;另外一种是被纳入成员国。

2.会籍的丧失

(1)成员国的退出

(2)组织的驱逐(成员国被开除)

(3)成员国自身不复存在

(4)组织解散

三.国际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议事与决策机构(最高权力机关)。

(二)执行与主管机构

执行权力机构的决议,监督秘书处的工作等

(三)行政与管理机构

处理组织的日常事务,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等

(四)解决争端的机构

审理法律问题与用法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四.国际组织的议事规则

(一)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二)一国一票多数表决制

(三)一国数票加权表决制(四)协商一致决策程序

第四讲:联合国基础问题

•一、联合国主要机构及职权

•(一)大会

•1 、职能:

(1)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议 ;

(2)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及联合国其他机构的报告;

(3)选举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社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的理事国;

(4)根据安理会的推荐,批准接纳新会员国和委任秘书长 。

2 、大会的表决原则是:

重要问题的决定需经出席并参加投票会员国以2/3的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只须以简单多数通过。

3 、语言的使用

联合国规定,官方六种: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

(二)安理会

1 、安理会的组成:

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 法国 、 俄罗斯 、 英国 、 美国。

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最初为6个,1965年开始增加到10个,席位按地区分配。

2、安理会职权:

A、依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

C、建议调解这些争端的方法或解决条件;

D、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并建议应采取的行动;

E、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

F、对侵略者采取军事行动;

G、就接纳新会员国以及各国加入《国际法院规约》的条件提出建议;

H、在“战略地区”行使联合国的托管职能;

Z、就秘书长的任命向大会提出建议,并与大会共同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

3、安理会的表决程序:

程序问题要至少9票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要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非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

4、秘书长

A、联合国秘书长既是外交官又是代言人,既是公务员又是首席执行官,作为联合国理想的象征。

B、《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和弱势人群仗义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

C、联合国秘书长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发挥他的“积极职能”,本着独立、公正、诚信的原则,公开或私下里采取措施,防止国际争端的产生、激化和传播。

(三)托管理事会

1 、目前状况:

随着帕劳独立,托管理事会停止运作。

2, 背景:

《宪章》 在建立国际托管制度过程中设立了托管理事会,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主要机关,并规定其任务为监督置于托管制度之下的托管领土的管理。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托管理事会由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组成--即中国、法国、俄罗斯联邦、英国和美国。

3 、职能和权力:

《宪章》规定,托管理事会有权审查并讨论管理当局就托管领土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方面进展提出的报告,会同管理当局审查托管领土的请愿书,并对托管领土进行定期的和其他特别的视察。

(四)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1 、主要职能:

A、协调联合国及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和社会工作;

B、研究有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有关问题;

C、召开国际会议,并起草公约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

D、其他联合国大会建议执行的职能。

2 、经社理事会组成:

54个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任期3年,席位按地区分配,每年由联大改选其中的1/3。

3 、经社理事会的构成:

经社理事会设有9个职司委员会、5个区域性机构以及5个常设委员会,处理有关工作。此外,经社理事会还同16个联合国专门机构建立工作关系,与各国议会联盟、国际红十字会等,建立咨询关系。

(五)国际法院

1、职能

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向国际法院提交的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必须是国家。国际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辖权限的民事法院,而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

2、构成:

海牙国际法庭由15名法官组成,全体法官推举院长。

(六)联合国秘书处

1 、主要职责:

从管理维持和平行动到调停国际争端、从调查经济及社会趋势和问题到编写关于人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

2 、机构设置:

总监办公室和秘书长办公室若干个,司级组织若干个。联合国各地区性委员会、全部附属机构、专门机构以及因处理临时任务而成立的机构的首席行政负责人也包括在内。

二、联合国改革问题

(一)改革的背景

改革问题就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

1、许多中小国家反对赋予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否决权;

2 、联合国大会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力;

3、安理会会员国太少,不能充分代表弱小国家的利益。

(二)各国立场:常任理事国的扩大是安理会改革最核心的问题

1 、美英法的立场2 、德日的立场 3 、印巴尼立场 4、中国立场

(三)否决权问题

1 、《 联合国宪章》 第27 条规定:“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从各理事国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表决之。”

2 、各方的立场可归纳为:

A、否决权有悖于各国主权平等原则,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努力背道而驰,已经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予以取消;

B 、应设法限制否决权的使用范围;

C、不管能否就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做出规定,决不能将否决权扩展至新常任理事国。

(四)安理会改革的前景

1 、改革进程很难在近期内取得重大进展

2 、改革不会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

A、在多极化世界格局发展过程中,大国作用虽有所下降,但他们仍是国际舞台的主要力量;

B、各国虽然对现状表示不满,但联合国和安理会仍有赖于这些政治、经济大国的支持和合作;

C 、现有的常任国已得到《 联合国宪章》的认可。

3 、改革最终结果将是妥协的产物

A 、增加常任理事国问题

B 、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

C 、工作程序问题

(五)中国的联合国改革立场:

中国认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3、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4、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

5、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第五讲:八国集团与中国战略选择

一、G8形成及分类:

1.何为八国集团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俗称“富国俱乐部” 。在八个国家中,除俄罗斯之外的七个国家都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之前七国集团。

2.八国集团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石油危机”,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

3.八国集团的分类

第一类:美国

第二类:法国、英国

第三类:日本、德国

第四类:意大利、加拿大

第五类:俄罗斯

二、八国集团的组织架构:

1、首脑会议

2、部长级会议

3、首脑私人代表会议

4、工作层面的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

三、八国集团的作用:

八国集团首先具有强大的协调和促进功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另外,八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默契是许多国际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一)纵向:其对内部成员的约束力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均在增强。

(二)横向:影响在经济领域最强.其次是社会领域.而在政治安全领域最弱。

三方面作用

1、协调八国集团成员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

2、就重大的国际问题提出倡议和解决方案,通过与其他专门机构的国际组织合作而加以落实;

3、成立八国集团下属的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具体的专业问题,推动新兴问题领域内新机制的创建和新规则的制定。

四、各国对八国集团吸纳中国的态度

1、美国对八国集团吸纳中国的态度

2、法国和德国的态度

3、日本对八国集团吸纳中国加入的态度

4、俄罗斯的态度

5、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队八国集团吸纳中国的态度

五、中国应对八国集团的四种战略方案的利弊分析:

1、保持现状,拒不加入八国集团及其下属的各种机制;

2、全面参与八国集团的各种机制,成为八国集团中的平等成员;

3、有选择地部分参与八国集团机制

4、淡化八国集团的作用,推动二十国集团或五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

六、俄罗斯的经验教训

第六讲:地区主义与国际组织

一.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

1.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

亦称“区域主义”。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中得以复兴,其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强。

随着欧共体发展的深化、全球化步伐的加深,以及随后而来的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复活了冷战格局掩盖下的地区认同,导致了新一波的新地区主义发展浪潮。

2.新地区主义与冷战时代的地区主义相比,其特点:

第一,两极冷战背景造就了旧地区主义,而新地区主义是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形成的。

第二,冷战时代的地区主义主要是自上而下(由超级大国主导)建立的,而新地区主义主要是地区内部国家自愿和自主的进程,其中还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支持作用。

第三,冷战时代的经济地区主义体现的是内向的保护主义的特征,而新地区主义通常是开放的,是与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相一致的。

第四,冷战时代的地区主义大多关注特定的目标;而新地区主义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过程。

第五,冷战时代的地区主义仅仅关注主权国家之间关系问题,而新地区主义是与全球结构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地区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为国际关系增添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新的结构层面与脉络。

2.推动并规范了地区及世界新秩序的形成。

3.有助于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并对多种冲突进行控制和管理。

非洲联盟

一、非统的宗旨、原则与组织机制

1963年,埃塞俄比亚首都斯亚贝巴,《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1、宪章规定了非统组织的宗旨:

1)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

2)协调并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努力以改善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

3)保卫他们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

4)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

5)在对联合国宪章与世界人权宣言给予应有的尊重的情况下促进国际合作。

2、为实现上述宗旨,成员国确认和申明他们所遵循的原则:

1)各成员国主权一律平等;

2)不干涉各国内政;

3)尊重各个成员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和独立生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4)通过谈判、调节、和解或仲裁,和平解决争端;

5)无保留地谴责一切形式的政治暗杀及对邻国或任何其他国家进行颠覆活动;

6)彻底献身于完全解放未独立的非洲领土;

7)重申对一切集团的不结盟政策。

3、组织架构:

1)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部长理事会3)秘书处4)调解、和解与仲裁委员会

二、非统组织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贡献

1、为民族解放斗争进行政治动员和舆论宣传,争取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和物质支持。

2、设立非洲“解放委员会”,负责计划和协调非洲独立国家对未独立国家和地区解放斗争的援助。

3、明确反对新殖民主义。

在非统组织存在的39年间(1963年5月——2002年7月),非洲大陆主要处于民族解放运动时期,非洲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主要是政治性的,即反帝、反殖和反霸,实现非洲大陆的完全独立和解放。该时期,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始终是从属于政治任务的。非统组织因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而兴,也因为非洲民族解放任务的完成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三、非盟的诞生及发展

诞生

发展

1、与非同组织相比,非盟的制度建设及涉及的合作内容有许多新的变化:

1 )非盟在制度创新上有较大进步;

2 )非盟涉及的合作内容更为宽泛和具体;

3)非盟更加注重调动其他力量参与非洲一体化建设

2、非洲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启示

(1)地区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南南合作的新形式;

(2)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3)与发达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是当前深化南北合作的理性选择

3、非洲一体化对世界区域化的理论贡献

(1)地区一体化的历史与思想源起

(2)地区一体化的起始条件与基础

(3)地区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

(4)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主权让渡问题

(5)地区一体化中的地区稳定与经济合作的关系

欧洲联盟

欧洲是国际组织建立最早、发展最快、最为活跃与最有成效的地区。其中,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结构配套最齐全,立法程序最完备,在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及安全合作方面发挥作用最大。

一.欧盟简况: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二.欧盟的组织架构:

1.议事与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

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欧盟首脑会议主要负责制订“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其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

2.执行与主管机构(欧洲委员会)

是欧盟的执行机构,负责起草欧盟法规,实施欧盟条约、法规和理事会决定、向理事会提出立法动议并监督其执行情况。代表欧盟负责对外联系及经贸谈判,对外派驻使团。实行集体领导和多数表决制。
《国际组织概论》 组织工作概论
3.欧盟委员会(行政与管理机构)

是欧盟的执行机构,负责起草欧盟法规,实施欧盟条约、法规和理事会决定、向理事会提出立法动议并监督其执行情况。代表欧盟负责对外联系及经贸谈判,对外派驻使团。实行集体领导和多数表决制。

4.欧洲法院(解决争端机构)

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盟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

三.欧盟一体化进程

1952年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六国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实行煤钢联营,相互之间取消煤炭和钢铁的关税和进出口限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和共同贸易政策。

1957年3月上述六国签订《罗马条约》,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间实行经济一体化政策,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

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同时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7月上述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成立了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和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

欧洲理事会等机构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

1973-1986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加入,成员扩展为欧洲十二国。

1986年5月,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签订《欧洲一体化文件》,决定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签订《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该条约规定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7月-1993年12月,以资本流动自由化、欧洲汇率机制和财政金融政策协调一致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是1994年1月开始筹建欧洲货币机制和为欧洲中央银行作准备;第三阶段是1999年发行欧洲货币——欧元,正式筹建欧洲中央银行。

1992年,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并更名为欧洲联盟。

1993年,欧洲大市场正式运作。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盟。

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

2000年,欧盟开始东扩 。

2002年,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2003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

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5.025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四.欧洲一体化的三大支柱

1、关税同盟

由煤炭、钢铁两种商品逐渐扩大到其他商品贸易,对内取消关税和进出口

限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壁垒。

2、共同农业政策

通过价格对区内外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调节

目标价格:农产品的生产商可能得到的最高价格,保护农产品消费者

干预价格:农产品生产商可能得到的最低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

门槛价格:外来农产品的最低价格,以保护区内农业设立共同农业基金。

3、单一货币

1971年 提出设想

1978年创建欧洲货币单位用于区内结算

1986年决定建立欧洲大市场,发行单一货币

1991年决定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元

五.欧洲一体化的动因

1、强烈的政治联合推动了经济相互依存的深化;

2、超国家机构的超前指导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3、主要国家的政治妥协是欧洲一体化的润滑剂和粘合剂;

六.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一)历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二)中欧人权对话

(三)中欧政党高层论坛

(四)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五)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六)中欧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与合作机制

(七)中欧文化对话年

七.欧盟未来发展的重点

美洲地区国际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联盟

二战后,美洲地区各不相同的国际合作机制与国际组织涌现,并且在调整美洲地区国际关系,维护美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促进美洲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发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洲国家组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区域性合作组织。该组织最初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职能活动已扩大到政治、司法、社会、文化与军事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组织。

美洲地区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是美洲国家组织。此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区国际组织有北美自由贸易联盟、里约集团等。

一.美洲国家组织的成立

历史最悠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前身是“ 美洲大陆共和国联盟” 。

1.1889 年10 月—1890 年4 月,美国与拉美17 国在华盛顿举行第1次美洲国家国际会议(泛美大会)。

2.1890 年4月14 日成立“ 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 及其常设机构“ 美洲共和国商务局” 。

3.1901 年10月-1902 年1 月,在墨西哥召开的第2 次美洲国家会议将“ 美洲共和国商务局” 改称为“美洲共和国国际局”

4.1910 年7月第4 次美洲国家会议又将“ 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 改名为“ 美洲共和国联盟” ,将“ 美洲共和国国际局” 改为“ 泛美联盟”。

5.1948 年3月在波哥大举行的第9 次美洲国家会议,通过《 美洲国家组织宪章》 ,将该组织确定为美洲国家组织。

6.1967 年,第3次泛美特别会议对《 宪章》 作了修改,美国国家国际会议改为“ 美洲国家大会” ,泛美联盟改为“ 秘书处” 。

二.美洲国家组织的宗旨

1. 加强本大陆的和平与安全;

2. 确保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争端;

3. 成员国遭侵略时,组织声援行动;

4.谋求解决成员国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各国间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

5. 控制常规武器;

6. 加速美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三. 美洲国家组织机构设置

1.大会

最高机构。各成员国参加,每年举行1 次。经2/3成员国同意,可召开特别大会。

2. 外长协商会议

常设理事会绝对多数票赞成即可召集会议,就共同关心的紧急问题进行协商。

3.大会直属机构

(1)常设理事会

(2)泛美一体化发展理事会

4. 咨询机构

泛美法律委员会、泛美人权委员会。

5. 秘书处

常设机构。

受大会、外长协商会议和两理事会领导和监督。

正、副秘书长均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5 年,只能连任1 次。

6.专门机构

美洲开发银行、泛美卫生组织、泛美儿童学会等。

北美自由贸易联盟

一.北美自由贸易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 国组成

二.北美自由贸易联盟的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1.南北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大国主导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3、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4、战略的过渡性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

三.主要成果

1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一,规模经济效益,第二,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改善投资环境:

亚太地区国际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一.亚太经合组织概况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华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2012年9月5日,APEC第24届部长级会议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幕。

二.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

APEC的大家庭精神是在1993年西雅图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提出的。为该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要深化开放和伙伴精神,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并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在围绕亚太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所展开的讨论中,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被称为反映APEC精神的7个关键词。

三.组织成员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等。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四.组织特点:

1. 成员国的广泛性2 .独特的官方经济性质 3. 开放性4.自愿性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一.东盟的宗旨与目标:

①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②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合作与相互支援;

④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

⑤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

⑥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

⑦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

二.东盟成员国

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等

美国与俄罗斯于2011年加入东盟领导的东亚峰会。

 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

 候选成员国:东帝汶。

三.东盟的发展历程

1.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泰国和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

2. 1963年,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因为领土问题断交。1965年8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分治,联盟由此陷于瘫痪。

3.1967年8月6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于8月8日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4.1976年,在巴里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盟协调一致宣言》,确定了东盟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东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1984年1月8日,文莱独立后加入东盟,至此,东盟已有6个成员国。由于后来东南亚其他4个国家相继加入东盟,因此这6个成员被称为原东盟成员,或东盟老成员。

6. 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 1997年7月23日,缅甸加入。

1997年7月23日,老挝加入。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

7.2006年7月,东帝汶提出申请加入东盟。另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东盟观察员国。

8.2007年8月8日,为庆祝东盟成立40周年,特定当天为东盟日。11月20日,东盟十国元首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

由此,可以归纳东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67年—1976年,主要任务是确立目标与宗旨,建立健全机构,调整内部关系,进行初步合作,因此可以称为“磨合时期”。

2.1977年—1987年,东盟完成了从隐蔽合作向公开合作、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从组织框架外合作向组织框架内合作的转变,被称为“突出政治”的时代。

3.1988年—1997年,东盟提出自由贸易区计划,成立东盟地区论坛,主持第一次亚欧首脑会议,这是东盟“全面发展”的时期。以1999年柬埔寨最后正式加入东盟,“大东盟”的目标最终实现为标志,东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四.组织机构

1.首脑会议: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

2.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

3.常务委员会:负责处理东盟日常事务和筹备召开外长会议,执行外长会议的决议,并有权代表东盟发表声明。

4.经济部长会议:是东盟经济合作的决策机构,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5.其他部长会议:包括财政、农林、劳工、能源、旅游等部长会议

6.秘书处:东盟的行政总部,并负责协调各成员国国家秘书处,向部长会议和常务委员会负责。

7.专门委员会:包括9个由高级官员组成的委员会

8.民间和半官方机构:包括东盟议会联盟等

五.以东盟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中心主导者”,对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

1.东盟是东亚地区最早建立的合作组织,也最早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已取得了成功的合作经验。以东盟为核心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减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初期建设成本和风险,使东亚地区能够尽可能便利地逐步走上制度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道路。

2.以东盟为主导构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避免了东亚大国之间针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斗所带来的内耗和损失,减少了大国之间直面竞争的尴尬,维护了东亚经济格局的稳定性。

3.以东盟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为东亚大国参与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最终谋取自身未来的重要地位提供了运筹和希望的空间。

六.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

东盟南海立场目前和未来的走势可以概括为:

1.重视发挥东盟地区论坛以及亚太安全合作机制的作用,构建南海安全合作机制。

2.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与南海有关的一切主权与管辖权争议。

3.在南海问题上继续搞大国平衡。

阿拉伯国家联盟

一、成立日期:

1945年3月22日,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和也门等7国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签订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亦称《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布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

二、宗旨:

1、阿盟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联系;

2、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

3、捍卫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4、谋求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利益和共同繁荣。

5、各成员国在经济、财政、交通、文化、卫生、社会福利、国籍、护照、签证、判决的执行以及引渡等方面密切合作;

6、成员国相互尊重对方的政治制度,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和协定对阿盟其他成员国不具约束力。

•三、成员:

•22个(2008年):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
主要负责人及其总部:新任秘书长阿拉比,埃及人,任埃及外长,2011年5月当选。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

•四、组织机构:

•(1)首脑级理事会:最高权力机构。商讨地区性重大问题。

•(2)部长级(外长)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外长组成,下设数个委员会,负责讨论、制订和监督执行有关的阿拉伯共同政策、制订阿盟各机构的内部条例并任命阿盟秘书长。

•(3)专项部长理事会。新闻、内政、司法等。

•(4)联合防御理事会。任务是统一各成员国的防务计划,为加强其军事力量而开展合作。

(5)经社理事会。,致力于实现阿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定的目标,并有权建立或取消任何专项组织,负责监督其运作情况。

(6)秘书处:阿盟的常设行政机构和理事会及各专项部长理事会的执行机构。

•注意:
阿盟在埃塞俄比亚、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瑞士、意大利、印度、英国、中国等设有办事处。
五、主要活动:

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捍卫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尤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其首脑会议数次通过决议,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反对以色列的扩张与侵略。

•2001年,首脑会议就中东和平进程、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阿国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最后公报和《安曼宣言》

六、 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同阿盟于1956年建立联系。

七、阿盟发展缺失分析

1、阿盟内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愿意做出自我牺牲的推动者。

2、阿盟多数成员国缺乏现代国家意识,处理问题仍沿用部族的做法,相互之间很难形成信任关系。

3、伊斯兰宗教派别林立也是阿盟发展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4、阿盟自身机制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阿盟发展缺失的原因。

5、阿盟发展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还与阿拉伯世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理想与现实相脱节的问题有关。

第七章:世界贸易组织与全球治理

一.什么是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冷战后西方正在兴起的国际政治理念,是对全球交往实施管理和调节的规则、制度和组织的总和,是国际社会建立新秩序的一个努力方向与目标。一般来说,它追求对跨国机制的设计、建立及其对经济或其他可能行为的安排。

理念:主张超越单个主权国家在治理上的局限,更多地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国际组织的作用,通过国际协调、国际合作在非国家的层次上采取集体行动,克服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和平的全球社会。

目前全球治理的有效实践主要集中于国际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进而建立贸易体系、货币体系与发展体系。

二.全球治理理论的生成背景

1.随着全球性活动的增加,各个国家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能力都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与挑战。

2.国家行为体管理国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自由度逐渐减少。

3.国家的独立与主权面临挑战。

4.国家的政治与司法权限受到挑战。

三. 世界贸易组织发展简况

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2011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宣布批准俄罗斯成员身份。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是全球性的,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三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贸组织的第一任总干事是意大利前外贸部长雷纳托·鲁杰罗,第二任总干事是新西兰前总理麦克·穆尔,第三任总干事是泰国前副总理兼商业部长素帕猜,第四任总干事是欧盟前贸易谈判代表帕斯卡尔·拉米。

四.组织机构

1.部长级会议

部长级会议是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讨论和决定涉及世贸组织职能的所有重要问题,并采取行动。

2.总理事会

在部长级会议休会期间,其职能由总理事会行使

3.各专门委员会

处理特定的贸易及其他有关事宜。

4.秘书处与总干事

由部长级会议任命的总干事领导的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下称秘书处),设在瑞士日内瓦。秘书处工作人员由总干事指派,并按部长会议通过的规则决定他们的职责和服务条件。

世贸组织总干事主要有以下职责: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各成员施加影响,要求它们遵守世贸组织规则;总干事要考虑和预见世贸组织的最佳发展方针;帮助各成员解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争议;负责秘书处的工作,管理预算和所有成员有关的行政事务;主持协商和非正式谈判,避免争议。

五.组织职能

1.管理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对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评审,以保证其合法性。

2.组织职能

为实现各项协定和协议的既定目标,世界贸易组织有权组织实施其管辖的各项贸易协定和协议,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3.协调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4.调节职能

当成员国之间发生争执和冲突时,世界贸易组织负责解决。

5.提供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成员国提供处理各项协定和协议有关事务的谈判场所,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以帮助其发展。

六.组织宗旨:

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2.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5.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

七.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

是指两成员方在国际贸易中相互给予对方贸易上的优惠待遇。

2.透明度原则

WTO成员方应公布所制定和实施的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没有公布的措施不得实施,同时还应将这些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通知世贸组织。

3.市场准入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准入原则是可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它以要求各国开放市场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关税保护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则。世贸组织倡导最终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虽然关税壁垒目前仍然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合法的保护手段,但是关税的水平必须是不断下降的。

4.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不允许缔约国以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特别禁止采取倾销和补贴的形式出口商品,对倾销和补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具体而详细的实施办法,世界贸易组织主张采取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公平的竞争。

5.经济发展原则

6.非歧视性原则

八.中国加入世贸的利弊

利处:

1.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6.也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弊端:

1.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第八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币金融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其目的是通过鼓励各国采取健全的经济政策,防止体系出现危机。正如其名所示,基金组织还是一个基金,需要暂时融资的成员国可以从中获得资金,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1945年12月27日签署《基金组织协定》其宗旨为六项:

(1)通过一个永久性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该机构应为就国际货币问题展开的咨询与协作提供便利。

(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张与平衡的增长,并借此提升或保持较高就业率和真实收入水平,鼓励成员国将

开发生产性资源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3)提高汇率的稳定性,维护成员国间有序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汇率贬值。

(4)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的多边支付体系,并努力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增长的外汇管制。

(5)在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利用其资源向成员国提供临时贷款,以恢复其信心,并向成员国提供纠正国际收支政策中错漏的机会,避免成员国采取对本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具破坏性的措施。

(6)在符合上述五项宗旨的前提下,缩短成员国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降低不平衡的程度。

二.组织机构

1.理事会

理事会是IMF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有投票表决权。

理事会的主要职权是:批准接纳新的成员国;决定成员国退出IMF;讨论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大问题。

2.执行董事会

执行董事会是IMF负责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常设机构

执行董事会的职权主要有:接受理事会委托定期处理各种政策和行政事务,向理事会提交年度报告,并随时对成员国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3.总裁

总裁是IMF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下设副总裁协助工作。总裁负责管理IMF的日常事务,由执行董事会推选,并兼任执行董事会主席,任期5年。IMF的总裁通常由欧洲人担任,而世界银行的一把手总是由美国人出任。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成员国实施金融监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成员国及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和政策,并向成员国提供政策建议。

(1)国别监督。采取与单个成员国就其经济政策定期(通常是每年一次)全面磋商的形式,需要时还进行中期讨论。

(2)区域性监督。基金组织对区域性安排下执行的政策进行检查。

(3)全球监督。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对全球经济走势和发展情况进行检查。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

基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国加入基金组织认缴的份额(或资本金),或来自定期检查后成员国缴纳的增资份额。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特点

(1)基金组织不是援助机构或开发银行。它向成员国贷款,帮助其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并恢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基金组织的贷款是有政策条件的,借款国必须采取能够纠正其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

(3)基金组织的贷款是临时性的。

世界银行

一.世界银行简况

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凡是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首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中国投票权比例升至4.4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二.组织机构

1.世界银行的最高权利机构是理事会

2.执行董事会,世界银行负责组织日常业务的机构。

3.世界银行行政管理机构由行长、若干副行长、局长、处长、工作人员组成。

三.组织宗旨

(1)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

(2)通过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可运用该行自有资本或筹集的资金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

(3)鼓励国际投资,协助成员国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4)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与其他方面的国际贷款配合。

四.贷款的限制条件

(1)只有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才允许申请成为世界银行的成员,贷款是长期的,一般为15—20年不等,宽限期为5年左右,利率为6.3%左右。

(2)只有成员国才能申请贷款,私人生产性企业申请贷款要由政府担保。

(3)成员国申请贷款一定要有工程项目计划,贷款专款专用,世界银行每隔两年要对其贷款项目进行一次大检查。

五.世界银行与中国

根据世行对中国的《国别伙伴战略》,世界银行目前主要为中国提供以下援助:

1、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深化中国对多边经济机构的参与,降低对内和对外贸易和投资壁垒,为中国的海外发展援助提供帮助;

2、减少贫困、不平等和社会排斥: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3、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挑战:减少大气污染,节约水资源,优化能源利用(部分通过价格改革),改善土地行政管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4、深化金融中介作用:扩大金融服务(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资本市场,应对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5、加强公共部门和市场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改革公共部门,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3439.html

更多阅读

《生存之民工》全体工作人员致敬 致敬物业人员地产广告

▓向《生存之民工》全体工作人员致敬作者:杨银波致——参演、参与编剧,及关注和鼓励《生存之民工》的所有真实民工:致——主要演员陶泽如、马少骅、孙松、黄渤、王毅、丁勇岱,及雪村、胡龙吟、沙景昌、丁宁、吕夏、张晓磊、周玲玲、

《国际组织概论》 组织工作概论

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组织的诞生国际组织的最初发轫地在欧洲。首先,欧洲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争端和战争的频繁发生是推动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性前提。其次,在国家组织产生以前,很多思想家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性组

声明:《《国际组织概论》 组织工作概论》为网友这个杀手不太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