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的不同 中伏

民谚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阳历七月,进入盛夏季节。充满暑热和“桑拿”天气的“伏天”中旬开始,历时30天或40天不等。

为什么每年的“数九”那么有规律,而“数伏”,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却显得没有规律?原来,这是由历法的规定造成的。

历法规定,每年“冬至”日开始数“九”,很简单,九天一“九”,所以它有规律。古人以“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字巧以计日,每天描一笔,全部描完即告“数九”结束。

而“数伏”要根据“干支纪日法”来定。“干支纪日法”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相配组合成60组,用以编排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重复使用。根据“干支纪日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起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并规定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如果“夏至”日后“庚日”较远,入“伏”后20天时,已过“立秋”,即开始入“末伏”,这样“中伏”仅10天。如果“庚日”离“夏至”日近,入“伏”后数到第20天时,还未到“立秋”,则“中伏”必须延长10日,这样,“中伏”就20天了。

2013年的“夏至”日为6月21日,其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3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3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13日,即为“头伏”,每伏10天,7月23日开始进入“中伏”,下一个庚日8月2日在立秋(7日)之前,不能进入“末伏”,因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入“末伏”。所以“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3日,这样8月13日是“末伏”第一天,那么中伏就是20天了。即从7月13日至8月12日。

据有人统计,从1981年至2050年的70年间,“中伏”为10天的有20个年份,“中伏”为20天的共有50个年份。

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以不同的吃食应对季节。农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开始种荞麦”,以不同的农作物适应季节。节气对农业种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想要知道公元纪日某一天的干支纪日,可用以下公元纪日换算成干支纪日的公式: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1,y是年份后两位(若为1月、2月则当前年份减1),M是月份(若为1月、2月则分别按13、14来计算),d是日数。奇数月i=0,偶数月i=6。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的数表示舍去小数点后的数字取整。

例如:查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1-1)+[20/4]+5×10+[10/4]+[3×(13+1)/5]+18-3=160

除以10余数为0,天干的第10位是'癸’。
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的不同 中伏

Z=8×20+[20/4]+5×10+[10/4]+[3×(13+1)/5]+18+7+0=250

除以12余数为10,地支的第10位是“酉”。

答案是: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是癸酉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3992.html

更多阅读

韩信和萧何的不同结局 萧何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和萧何同为汉高祖刘邦打江山的左膀右臂。在韩信带领刘邦的几万大军在外征战时,随着捷报的不断传来,韩信带书给刘邦,希望能封其为“假齐王”。刘邦为了不影响前方的战事,遂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的骄傲情绪日益攀升,自认为功劳很大

转转笔和普通笔的不同 毛笔转笔手法

转转笔是转笔的一项不同的方法与技巧,以手指来转动笔的休闲活动。虽然有转转笔这个专业的名词在,但是众多爱好者都不知道区别转转笔和普通的写字用的笔到底有什么区别。转转笔其实就是由普通写字用的笔延伸过来的,因为转笔的由来是由一

奶茶和阿信的美好 八三夭和阿信什么关系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觉得阿信和奶茶之间的关系有一层超乎的奇妙感觉那是一种单纯得、简单得说不上来却让人心疼的感觉。朋友问过我好多次:“你说阿信那样的人会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啊?”我常常笑而不语,不知道耶,他说可能会喜欢短发大眼的吧~

声明:《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的不同 中伏》为网友幾分濫情幾分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