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 ) 问题少年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

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我替孩子说句公道话,我们大人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仔细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

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每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

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比如看电视,不让孩子看,首先大人要作出表率。

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

一个孩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4、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

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4、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5、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屈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6、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7、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大量增加,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独生子女的独特性

国内外对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肯定独生子女的智能是优秀的,而在身体情况、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社会生活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智力发展较快,知识面较宽,身高体重达标率较高,但行为习惯缺点较多。至于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态度的明显不同。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对独生子女成长的有利条件有:

1、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相比非独生子女总体更为优越。

2、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因而能够尽管满足独生子女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和智力开发条件,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独生子女能获得较多的智力激励。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总是能够挤出更多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因此独生子女一般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4、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抚。由于充分享有父母的爱,独生子女幼儿容易形成健全的个性,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有利于幼儿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情感、教育期望、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导致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人际关系聚焦化

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子互动来进行的。在传统的多子女的家庭中,子辈除了与由双亲或更多的长辈组成的亲辈之间进行互动,还可以与兄弟姐妹组成的同辈之间互动,孩子在家庭范围内的社会性行为也不仅仅指向家长。但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缺少了多子女组成的同辈群体,原来传统家庭模式中与同辈之间的天然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再出现,亲辈个体或群体成了独生子女互动行为的唯一指向对象。于是,孩子便成为家庭人际网络的中心,整个家庭的家政规划都围饶孩子进行,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发生了根本性的倾斜。父母一切都围着孩子转,过分听任孩子的影响,于是,各种各样的“小皇帝”诞生了,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2、过多的宠爱影响独生子女良好个性的发展

对于独生子女,父母都尽量给予一切方面的满足,但是过多的宠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个性发展。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容易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过多的照顾,事事都包办代替,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过分的纵容,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过分的保护,把孩子封闭在家中加以严格控制和保护,使得很多孩子形成孤僻、胆孝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

3、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成材期望过高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别的可选机会,必须教育好,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寄托,因此对独生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采取拔苗助长的过急方法。使父母与子女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给子女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妨碍了独生子女的个性全面发展。家长不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地过高要求,结果造成父母身心疲惫,子女心生怨恨,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种种心理隔膜甚至冲撞,孩子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良性格。

在父母的压力之下,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常见的三种结果:一是顺从型。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唯唯喏喏,变成毫无主见的人;二是小滑头。当着父母的面,装做老老实实地按照父母说的去做,背着父母另做一套,察言观色,四面逢迎;三是逆反型。家长说家长的,自己做自己的,家长要他干的偏不干,长大了就离开家门流浪于社会。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建议

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必须对独生子女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下提供一些建议,供给独生子女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参考。

1、 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关注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家长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成材期望,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长,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家长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对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将来能够有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人生。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爱,正确的爱,应该是爱而不宠,而不是溺爱。家长对子女的爱,不仅是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身心各方面健全发展。

2、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前面讲到,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人际关系的聚焦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正是由此引起的。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便形成了我行我素、任性的不良性格特点。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并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3、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同辈进行天然社会性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到多参与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必须在他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发生的。儿童的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光靠成人的说教替代不了的。成人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发展社会交往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大多数的儿童是喜欢群体生活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游戏,对于儿童社会心理和交往技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来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学会与别人协商共处。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心切,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会“爱之愈切,害之愈深”。

4、对独生子女应该严格要求

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而娇气十足的孩子将来是难有所作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从小对子女严格要求。这就意味着,家长不要迁就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随便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必须严格要求执行,决不能姑息。另外,在实际生活中,也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习走路、吃饭、穿衣......,家长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的言谈举止,从小训练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家长还应从小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好,也要教育孩子不挑不拣,不跟别人在物质上攀比。

为了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受锻炼。如大冷天早晨,带孩子一起去菜场排队买菜,使孩子体会到大人的辛苦。这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

5、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难以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才能让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的一致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指的是父母之间教育态度和方法的一致性。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甚至争吵不休。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第二个方面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和态度在时间上也应做到前后一致。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随意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这样做,家长的威信只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提高。

家庭教育存在的六个问题类型

完美无缺型 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开始指责,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有关专家指出:对新事物的研究大多是以错误的方式开始的,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

过多干涉型 孩子玩的时候,一些家长不断地提醒甚至大声喊叫:“这样玩不对”,“玩的时间太长了,该停下了”,“坐在地上太凉,拿个垫子垫上”。如此一来,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孩子就可能不能专注地听讲,不能专注地做作业。

过分呵护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在孩子小时候,怕伤着或吓着孩子,经常抱着孩子,不让他爬,不让他摸东西。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怕他学坏而不让他出去与别人接触。这就造成孩子动作发展迟缓,不会独立思考,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

望子成龙型 有的家长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就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到疲惫。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 ) 问题少年家庭教育
拔苗助长型 孩子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思维发展的特点,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总认为早早让孩子学写字、做算术。将来孩子的学习一定会好。其实,这样做直接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可能引发孩子以后的厌学情绪。

经验衡量型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一些家长机械地套用别人或周边人的经验来培养孩子,盲目地追潮流、赶时髦,其实是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谈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主流是好的” ,“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青少年学生逐渐孕育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品质,如重时间、讲效益、讲实际、求进取,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理性地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身材越来越胖,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又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当今学生身上独生子女的习气太重,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在个人道德特别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破灭家长们的幻想,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一)偏重智育

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

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就连过年的压岁线也根据孩子的成绩发放。他们用金钱和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重“金”投资

孩子能否成才必要的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二)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日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三)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己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选拔和用人制度的价值取向误导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国家办的“统考”为有才华的非特权的平民百姓开辟了一条可能通向名利和荣华富贵的殊途。现今中国也通过累似科举的高考来选拔人才。然而高考存在着一考定终身,考试形式单一,录取模式并非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缺乏一定的工作性和合理性。特别在中国不少地方有权或有钱就意味着一切。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同样是家中的独子却不能像有权有势或有钱的家庭中的独苗通过权钱交易去获得保送等上大学的机会,因而大多数孩子只有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使自己脱颖而出。因为毕竟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总比凭门第、出身、关系、财权要好得多。虽然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家长们对大学的追逐演变成名牌大学,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分数教育的变奏。加上众多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在衡量人才时,始终把人们的学历水平看得很重,而且把学历、文凭和人们的晋升、晋职紧密联系在一起。越是名牌大学和高学历的人,越可能有好工作和较好的物质待遇。

(二)家庭原因

1、家长的素质低下

(1)思想意识上的愚昧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由于中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重视程度和普及不够,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文盲、半文盲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俗话说:“愁生不愁养”、天下无不是父母。那些担任着家长的文盲和半文盲们,根本意识不到科学育子的意义。很多家长们认为家长的话是绝对真理和圣旨,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作为家长不用加强自身修养。

(2)自身经验的局限性

家长自身通过父母的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怎样教育子女,掌握了一些培养孩子的能力。祖辈们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下一代。

(3)知识、观念的更新跟不上时代

在新的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往往比家长掌握的更多,涉及面更宽。而许多家长还未认识到这一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注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沿用旧知识、旧方法来教育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严和尊严,却早己被孩子所不耻和看不起。

2、家庭的结构不完整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昔日稳固的家庭日益受到一定冲击,越来越来多的家庭解体了,中国单亲家庭逐渐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单亲家长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上辈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努力工作获得必要的经济来源以维持和保障生活,这些单亲家长们总是忙忙碌碌从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孩子教育问题。离婚率的增长和单亲家庭的增多给孩子的成长乃至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校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业、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在正常家庭的孩子远远多一些。一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方面本身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一方面单亲父亲或母亲因忙于生计,常常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生理的引导和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帮助,独生子女们又缺少至亲的兄弟姊妹倾吐心声,往往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出现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甚至发展成为社会进程中较为特殊的“心理畸形人”。孩子在缺乏亲情和温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性格,进而与社会产生对立情绪或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大部分青少年犯罪的人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残缺的家庭。

(三)社会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2、迅猛发达的网络的冲击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以始料未及的速度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在家庭中,过去那种家长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主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知识面,他们开始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网络能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而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然而,青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需懂得的东西。在新兴的网络面前,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容易产生网络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多数家长们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偏低,对网络冲击感到手足无措,岂料网上一些不健康暴力色情网站毒害了青少年,侵蚀着他们的孩子们的心灵。独生子女本来伙伴就少,又没有兄弟姊妹,孩子们感到心灵受到伤害或心理压抑时,对于没有时间、地域、年龄、背景等诸多方面限制的网络来说几乎成了孩子们的一个主要且他们认为很好的宣泄渠道。为了有效地控制孩子,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多数家长采取的是禁止和打压模式,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已进入开放时代、信息时代。中国也进入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个性、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等,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1、提高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其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可以采用较为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思想,有较为主动教育子女的自觉性,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二,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2、更新观念

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应该独立经历和面对很多风雨和挫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所作为且能独立面对纷杂社会的人。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所以家长们应该懂得孩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应该让它长成什么样子。家长们不能强迫孩子个个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能将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应该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树木才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一样。

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快乐地健康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要努力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使他们感觉是家中平等的一份子。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使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孩子成人

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纪将倍受欢迎。任何一种只注重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会、时代发展相违背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难以成才。因此家长们应该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变革中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家庭教育内容的更新。这要求家长们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如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2、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生活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多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不至于因为一些打击做出过极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三)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1、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完善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端其行正其身。

2、培养文化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家长应多读些书,多掌握一些尤其是科技方面的知识,以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知识内涵来影响孩子的。同时,家长要求独生子女全面发展,自己也就在努力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习了解艺术方面的书籍,收听和观看艺术方面的节目、收集文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孩子的共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不断交流、沟通。孩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培养艺术素质,家长就能更容易地诱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会更加成熟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独生子女对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的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探源

有国际机构曾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调查,让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绝大部分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是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假如这个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实情的话,那就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青少年为什么不那么崇拜自己的父母?

由此我又想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一个时髦的词——问题学生。这个词专指那些在学校中人格品行上有很大缺陷的学生。到不是学校中其他一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品德问题,而是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带来了超出一般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而是如品德不良、打架斗殴、人格变态等对学校具有挑战性的德育问题。往往学校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类问题,于是制造这些问题的学生就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

我不反对认为个人的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对“问题学生”的出现有一些作用,但是就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先天遗传的影响充其量不到20%,而80%多是由后天教育决定的。先天基因的作用不可改变,所以对于教育来说就肩负了个人发展的主要内容。教育又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掌握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力教育方式,往往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与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如家庭教育更重要。“问题学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走向社会,是在父母的指引教育下逐步开始的。如果一些父母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或者自身就是一个“问题家长”的话,培养出“问题学生”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有这样几种典型的产生“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类型:

第一、棍棒型的家庭教育。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在大众观念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农业文明中,社会发展模式与社会文明特征基本保持固定的,所以家长作为权威代表了古老的生活经验与真理,绝对服从家长的权威就代表着选择了正确。也应该承认在家长的棍棒威力下,古代社会也确实打出了一个个孝子贤孙。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一个无论在经济社会生活还是文化传统观念都在极具改变的大变局时代。我们上一代人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观念已经与下一代有了非常的不同,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时代特征催化出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世界,我们不要指望那些过去时代的老观念去解决新生的冲击与挑战。棍棒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待子女稍有不如意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长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少家庭温暖,会产生对父母的怨恨之心。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孩子易于形成富于攻击性的暴力倾向,且缺乏对人的关爱之心。

第二、训斥型的家庭教育。这类家长与前一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棍棒在嘴上”,希望靠骂声来塑造出完全合自己意愿的孩子。表面上这种管教方式不像上一种方式更严厉,但实际上它更能引起孩子的心灵创伤,因为不绝于耳的恶言恶语对子女来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

第三、完全管束型的家庭教育。这类教育与前两种家庭教育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希望以说服教育来施加影响。但是,家长们在唠唠叨叨中并没有能把握好教育孩子的主要原则,缺乏有力的说教,反而以太多的清规戒律冲淡了必要的规矩,使子女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可以这样说这类家庭教育方式是目前我们社会独生子女增多所带来的一种特定社会现象。以前的家庭中孩子多,犯不着去溺爱哪一个孩子。可是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就是常态了。独子的稀缺性使得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父母们的百般宠爱、千般依顺再加上物质享受的过度满足与父母们对孩子人格发展与精神引导的忽视相形益张。不客气地说,这样的孩子好像是被父母当作宠物来养的,孩子只有得到满足的权力,没有按必要的品行要求去发展自己道德的义务。如果父母可以以自己的出众人品以身示范的话,孩子一般还不至于发展成“问题学生”。如果父母的人格也存在缺陷的话,估计他们的孩子一般就会大成问题了——骄横跋扈、任性唯我。因为既没有必要的要求,又没有父母行为的示范作用,靠孩子自己去自发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五、非正常家庭型家庭教育。非正常家庭主要有:过失型家庭、单亲家庭与孩子留守型家庭。过失型家庭指父母中有人品行恶劣行为不端或有人违法犯罪而被社会改造。这样的父母因其自身的问题往往不但不能正确教育孩子,有的还把孩子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贪小便宜。单亲家庭中的家长往往由于自己的曲折经历而形成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孩子往往会在经历家庭的分解和家长的消极价值观影响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健全的家庭教育要求在父母教育差异性的衬托和对比之下,使孩子更好地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特点产生理解,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如果没有父母亲中其中一方的参与,孩子会因没有鲜明的对比易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产生混淆,人格发展留下缺陷。留守型的家庭中,父母由于外出忙生计而把孩子留在家乡由上一代人或亲戚照管。目前在我国沿海省份这样的留守家庭越来越普遍。过早地离开了父母的亲情,长期缺乏与亲人的亲密交往与沟通,使得一些孩子由于孤单而情绪情感异常、不善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因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约束而自私任性、为所欲为。

准确地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是成年人的事。家庭其实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家长不仅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不能只育不教,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首先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既言传又身教,用实际行动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只有父母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能自觉按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子实践,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问题孩子,孩子的心灵中就会再多几个崇拜的对象——自己的父母。

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不久前,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关颖说,本次对未成年犯调查显示,在犯罪前,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是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对你怎么样”,选择“经常打骂”的有16.1%。相关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选择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事实上,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是加剧了亲子冲突。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离家出走,有一半以上与父母打骂和责备有关,其中6.5%是“父母无缘无故打骂”,27.5%是“自己犯错误怕父母责备”,17.7%是“自己犯错误被父母打骂”。  三是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四是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关颖指出,在我国,在家庭中对孩子施以暴力的恶果早巳被清楚地认识到了,但是多少年来依然屡禁不止。而且,随着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攀升”,对子女管教的“重视”,以及孩子的“反抗意识”增强等原因,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一些法律也规定了儿童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等基本权利,但非到打孩子致死、致伤、致残即触犯刑律的情况下,父母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矫治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从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入手。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除了要进行智力投资外,可别忘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因为孩子性格如何,直接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那么,现代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性格,又如何培养呢?

一、要有强烈自信心。

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地早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诱导他们,鼓励他们抱有成功的信心。

二、要有饱满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任何事业都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都是生而有之的,然而,要使其不受伤害,继续把热情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热情是脆弱的,很容易被诸如考试的分数、他人的嘲笑或接连的失败等挫伤,以至被摧毁。因此,父母要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热情,千万不要随意伤害它。

三、要富有同情心。

大多数儿童对于有生命的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是很敏感的。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那么,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四、要灵活性强。

怎样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尽早用成年人的爱心和感情去对待孩子,使他们能早日成熟,避免由于过分幼稚和脆弱而经不起来自社会的各种冲击。

五、要充满希望。

这种特性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要培养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本身就应该是乐观主义者。如经常教育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当困难真的来到时,孩子就会敢于面对现实,临危不惧,从而建立起坚强的个性和忍耐力。这一点,正是其一生成功的希望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4499.html

更多阅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ppt

存在的问题(1)自我为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宠爱与呵护,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自我约束松,要求低。因而,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相处过程中,时常以“自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 ) 问题少年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1、互相抱怨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

税务行政复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税务行政复议案例

税务行政复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税务行政复议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务行政复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以及其他税务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而依

农村学校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

农村学校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在改革中建立起的各种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有些还处在探索和磨合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加

声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 ) 问题少年家庭教育》为网友风流又倜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