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知名传教士部分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

1.阿礼国 Rutherford Alcock英国外交官,鸦片战争后任英国驻上海领事。1846年清政府驰禁天主教后他曾帮助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处理收回上海天主教堂旧址事宜。1848年他又曾代表英国政府处理青浦教案,其间曾以封锁港口、武力示威等强硬手段迫使清政府让步。1876年牛津大学开设中国学讲座,也得到了他的支持。
2.阿尔德赛 英国女传教士,1844年受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任命来华,在宁波开办了中国第一所西式女子学塾。
3.艾迪 Sherwood Eddy美国布道家,1913年曾会同穆德来华,在奉天、武汉等14个城市举行多次布道大会。1914年再来中国,在12个城市布道。1922年再次来华,专门演讲“基督教与劳工问题”,宣扬“阶级调和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良主义的方案。1934年,他再来中国布道,激烈反对共产党的暴力革命观念。国民党政府崩溃之前,他最后一次来华,考察中国乱局,并写了几分秘密报告给美国政府,要求立即干涉中国局势,拯救在华基督教事业。
4.艾儒略 Julio Aleni早期耶酥会传教士,著有《三山论学记》《天主降生言行记略》《悔罪要旨》《万有真原》《涤罪正规》等,其著作曾大量引用儒家经典。
5.艾约瑟 Joseph Edkins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54年曾在上海教授洪仁玕天文历算。1860年6月,他带领一批传教士到达已被太平军攻占的苏州,在那里会见了忠王李秀成,而已是太平天国干王的洪仁玕也主动写信约他会面。8月,艾约瑟一行重返苏州与洪仁玕会面,宾主相见甚欢。传教士们表达了能自由传教的愿望,而洪仁玕也希望借传教士之口向外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能严守中立。宾主之间还重点就太平军中的基督教信仰、宗教仪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问答,这些问答被登载在当时的《北华捷报》上。1861年3月他又造访了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6.安保罗 Paul Kranze德国传教士,1896年10月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世教成全儒教说》,宣扬“孔子加耶酥”思想,并于1899年将其编印成书出版。
7.安迪生 Sidney R .Anderson 上海慕尔堂美国传教士,曾于“五卅”运动期间出庭为枪杀华人的英国巡捕作证。
8.奥立芬 D.W.C.Olyphant美国商人,热心的传教事业赞助人。他是广州同孚洋行老板,1829年曾资助裨治文来华传教,1832年,《中国丛报》创刊,奥立芬为其提供开办费和印刷场所。1834年他又担任新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司库。1835年他又资助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和美国传教士司梯文思乘坐其公司货轮考察中国沿海地区。奥立芬被裨治文夫人誉为“美国对华传教之父”。
9.巴乐满 F.S.Brockman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传教士,1898年受协会派遣来华,担任香港青年会干事。1912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巴乐满被推举为第一任总干事。
10.白晋 J.Bouvet法国传教士,1688年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来华传教,受到康熙帝接见并任用。曾与张诚合译《实用几何学》。1708年——1719年,他与雷孝思、杜德美一起勘测全国地理,合绘《皇舆全览图》,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地理史上的大事。他还著有《古今敬天鉴》(又名《天学本义》)。
11.柏仁生 W.H.Branson 美国传教士,基督教大撤退时曾说:“我必再来”。
12.柏锡福 James W.Bashford美国传教士,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曾特地晋见塔夫脱总统和诺克斯国务卿,建议美国政府应立即承认孙中山新政府。但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他又称孙中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转而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他著有《中国,一个说明》一书。
13.伯顿 E.D.Burton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教育家,1921年以“中华教育调查团”团长的身份来华。1922年,该调查团出版了《基督教教育在中国》一书。
14.伯驾 Peter Parker美国传教士,医生,外交官。1834年他受美国美部会派遣来到广州,是基督教差会派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兰街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基督教开办的新式医院,它是后来著名的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1838年,伯驾担任了新成立的“中华医药传教会”副会长。1839年他曾为林则徐治疗过疝气。鸦片战争爆发后,眼科医局停业,1842年战争结束后,眼科医局重新开张,而伯驾也终于可以在行医之外公开传教了。从此以后,在华所有教会医疗机构都设置神职人员,以便适时向病人及其家属传教。伯驾还是美国政府驻广州领事的秘书和翻译,战争期间伯驾回到美国,向美国政府主张对华开战。1844年,伯驾与裨治文随美国顾盛使团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谈判与签约。其后,伯驾继续担任美国驻华使节的中文秘书和翻译。1856年,伯驾被正式任命为美国政府驻华委员,后升为驻华公使,负责与清政府交涉《望厦条约》修约事宜。任职期间,伯驾多次向美国政府建议以吞并台湾为中美谈判失败时的“最后手段”,但没有被采用。1857年伯驾去职。
15.包尔腾 John S.Burdon 曾任北京京师同文馆教习
16.宝复礼 Frederick Brown英国传教士,1900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时曾为英国远征军担当情报处官员,为英军提供情报,审讯俘虏。
17.鲍引登 Charles L.Boynton美国传教士。1918年秋由上海“中华续行委员会”下属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基督教传教活动调查,鲍为特别调查委员会的重要负责人之一。1922年,出版了书名为《中华归主》的调查报告。
18.裨治文 Elijah Coleman Bridgman美国传教士,美国赴华传教第一人。裨治文1801年生于马萨诸塞州,1829年9月神学院毕业后,接受美部会(公理会)派遣,成为该会第一个赴中国传教的传教士。1830年2月25日,裨治文到达广州。1832年5月,英文《中国丛报》在广州创刊,裨治文担任编辑。1851年停刊之前,该报共出了20卷,记载了鸦片战争前后20年期间有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也记载了当时的中外关系和外国人在华活动情况,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重要文献。1834年,广州外侨组织了“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裨治文为秘书之一。1836年,他又担任新成立的“马礼逊教育会”的秘书。鸦片战争前夕,他曾在现场目睹了虎门销烟的过程,并与林则徐见面会谈。其后他又与林则徐的代表进行最后磋商,试图避免战争,但他没能说服中国人。1840年,当英国政府决意开战后,裨治文称:“时间已到,中国必须屈服或挫败”。鸦片战争后期,美国派遣加尼海军司令率两艘美舰来华,探测事态进展,裨治文担当了加尼的翻译和助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裨治文是美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1854年他曾陪同美国驻华公使麦莲访问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并写了一篇长篇报告。
19.毕范宇 Frank Wilson Price美国传教士,基督教会在中国进行“乡村建设”的领头人和实践人。1931年至1933年,他受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任命,曾带领金陵神学院和金陵大学的学生到江苏江宁县淳化镇进行农村试点实验,在该镇设立“乡村训练中心”,在农村推行“本色教会”。1936——1937年,他又负责以73所乡村教会为重心,对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进行了大范围的农村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社会状况、农村建设事业和农村教会的活动情况。1948年他把这次调查的情况汇编成书,名为《中国的乡村社会——一个调查》,这是研究近代中国农村的宝贵的社会学文献。1944年,毕范宇曾联合基督教差会成立了“部队生活辅导团”,并曾计划派遣1000名牧师作为中国军队的随军牧师。1948年9月,基督教大撤退之际,他发表了题为《共产主义对于民主及基督教的挑战》的文章,认为基督徒应当把共产主义当作“一个有力的挑战”,“需要全世界的自由人民和基督教徒向之提出勇敢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必须是两方面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我们必须以基督教的革新来对付共产主义,必须以基督教的‘共同’对付马克思主义的‘共产’”。毕范宇还著有《战时中国一瞥》《中国——黄昏乎?黎明乎?》等书。
20.毕方济 Sambiasco Francises 早期耶酥会传教士,意大利人。1614年来华,广结明朝高官。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他曾亲自率300明军与清军在桂林作战。1649年去世。
21.卜舫济 F.L.Hawks Pott美国传教士,教育家.1888年至1939年,他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长达52年之久.在职期间,他在圣约翰大学大力推行西式教育,除国文课外,该校全部课程都采用英语讲授,学生课内课外必须讲英语。卜舫济为人亲切,每个礼拜六晚上,他都会在自己家里举行茶话会,轮流邀请学生到他家里谈心联欢
22.卜鲁克斯 S.M.Brooks 英国圣公会传教士,1900年在山东肥城被杀,酿发教案。
23.卜弥格 Fr. Michael Boym早期耶酥会传教士。1650年(南明永历四年),已皈依天主教的南明皇室王太后在危局中派遣他到罗马向教皇求援,恳求“尊师神父并尊会之友,在天主前,祈保我国中兴太平”,并许诺若明室中兴,“更求尊会相通功劳之分,再多送老师,来我中国行教”。但外援未至,明室已告倾覆。
24.布克门 Frank Buchman美国传教士,1921年,他在牛津大学发起了著名的“牛津团契”运动,其信条为“绝对诚实,绝对纯洁,绝对无私,绝对的爱”,此运动后在1938年改名为“道德重整运动”。20世纪30 年代,广学会曾在中国陆续出版了牛津团契的14种书籍。
25.布朗 Samuel R.Brown 美国传教士,教育家。他原是耶鲁大学毕业生。1839年2月,在几位耶鲁大学教授的推荐下,应马礼逊教育会之邀,布朗携夫人到达广州,随即前往澳门筹办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同年11月4日,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正式开学。1842年,学堂迁往香港。到1849年停办之前,马礼逊学堂培养了后来中国第一名西医黄宽,第一个留美学生、著名的改良派人物容闳等。1847年,布朗因夫人患病请假回美国,并携容闳、黄宽等一同赴美。1859年,他又去日本办学和传教,直到1879年退休。其间,他曾于1877年回到中国游历,受到了原马礼逊学堂学生的欢迎。1880年,布朗在美国去世,享年70岁。布朗是第一个向中国学生系统地传播西学的外国教师,是第一批中国学生留美活动的促成者,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26.蔡宁 Mario Zanin法国传教士,1932年接替刚恒毅被任命为罗马教廷驻华专使。抗战期间曾组织天主教徒开设难民收容所。
27.岑春煊 Cen Chun-xuan清政府中的开明官员,1901年接替顽固派毓贤继任山西巡抚。其间与李鸿章及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共同商议用庚子赔款建山西大学堂。
28.陈文渊 Chen Wen-yuan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主要负责人,1938年曾在武汉培训过300多青年团成员。1939年陈文渊曾与传教士商议过在西部各省推广基督教的问题,并为此组织了一个协商委员会。1940年他出面对华西几个省组织了一次调查活动。1941年,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从上海迁往重庆,他又担当了该会的负责人。
29.诚静怡 Cheng Jing-yi中国教士。1922年5月,全国基督教大会在上海召开,会后成立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诚静怡任总干事。
30.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英国传教士,“中华内地会”创始人。1854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他曾孤身进入小刀会总部调停。1865年,为推进基督教在华事业,他创立了“中华内地会”。该会总部设在伦敦,要求传教士与中国人打成一片,尽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以最快速度在中国人中间传播福音。1889年,该会改为国际性差会。到19世纪末,该会已成为基督教在华的最大差会。戴德生为中华内地会做了大量的筹备、组织、宣传和募款工作。他于1905年去世。
31.戴作士 Charles Taylor美国传教士。太平军定都天京后,1853年6月,他从上海动身前往镇江,在那里与太平军守将罗大纲见面,并提出了通商和传教的要求。回去时罗大纲托戴作士带了一封信给英国驻上海领事,申明太平天国的政策。
32.德贞 J.dudgeon 英国传教士,医生,曾指出教会出售的“戒烟丸”是假药。
33.邓玉函 Joannes Terrenz 早期耶酥会传教士,曾编著《崇祯历书》。
34.狄考文 Calvin W.Mateer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登州文会馆创始人。1864年他在山东登州开办蒙养学堂。1873年,该学堂开始设置中学课程,1876年改名为文会馆,成为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狄考文是首任监督(即校长),1895年卸任。其间他还曾经参加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后来的中华教育会)的教科书编写工作。登州文会馆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齐鲁大学。
35.丁韪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美国传教士,教育家。1856至1857年,时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给当时美国最高法院院长顾盛连发了三封信,从基督教的角度对太平天国运动加以赞许,并主张美国政府承认太平天国政权。1858年他曾与另一名美国传教士卫三畏一起参与了英法联军及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就《天津条约》所举行的谈判。1865年,丁韪良到北京同文馆担任英文班教习,1869年出任总教习,一直到1894年。1898至1900年,他又担任了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前后在这所清朝的最高学府任职达32年之久。1877年,在上海成立了由在华基督教各差会联合组成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1890年后改组为中华教育会),丁韪良被推举为编纂人之一。1900年他在北京曾经被义和团包围,后又为八国联军担任过翻译。其间他在1900年9月13日的京津《泰晤士报》提出了“以华制华”的主张,并提议美国应当对中国的海南岛提出领土要求。丁韪良著有《万国公法》《公法会通》《公法便览》《富国策》《格物入门》《闻见选录新编》《北京被围目击记》《花甲忆记》等书。
36.敦崇礼 Moir Duncan 美国传教士,1902——1907年任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总教习。
37.樊国良 Pierre-Marie-Alphonse Favier 法国传教士,义和团暴乱期间时任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
38.范礼安 A.Valignano 早期耶酥会传教士,曾任在华耶酥会会长。
39.丰大业 H.V.Fontanier法国外交官。1870年6月,天津有民众指称天主教堂虐死婴儿,时任法国驻天津领事的丰大业在交涉过程中与天津知县刘杰发生冲突,丰大业枪击刘杰,引发轰动中外的天津教案。
40.傅兰雅 John Fryer英国传教士,教育家。他是上海英华学堂首任校长,1863年曾任北京同文馆英文班教习,1868年后又受聘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长达30余年。他曾翻译过大量西方的科技、文化作品共计77种,负责编辑出版了《西国近事汇编》《格致汇编》等科学普及期刊。1877年后他曾参与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教材编纂工作,并担任初级教材编写的负责人。
41.甘博 Sidney D.Gamble美国人,他本来是美国一家肥皂公司的老板,后到中国担任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从事社会调查活动,曾发表过《北京调查》一书。后来他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看中,请他担任了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
42.刚恒毅 Celso Costantini法国传教士。为实施天主教中国化计划,1922年,罗马教廷派遣刚恒毅为教廷驻华专使,他担当此任一直到1932年。
43.哥利支 Thomas Richardson Colledge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1834年曾写信向英美基督教会呼吁要尽可能多的派遣传教医生来中国。1838年2月,在他的倡议下,在广州成立了“中华医药传教会”,哥利支被推选为会长。
44.葛必达 P.Stanis laus Clavelin 法国传教士,1853年11月曾随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 ( M.deBourboulon)乘坐法舰访问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回到上海后,法国随即宣布中立。
45.龚斯德 Stanley Jones 布道家,著有《基督教与共产主义》一书,向中国人宣传反共思想。
46.顾盛 Caleb Cushing美国外交官。1844年代表美国政府与清政府谈判并签署了《中美望厦条约》,后曾任美国最高法院院长。
47.光若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罗马教廷派遣光若翰以教务巡阅使的身份前来中国。10月,光若翰抵达上海,立即在《圣教杂志》上发表特别声明,要求天主教徒不得参加学潮。11月,光若翰又来到北京,召开华北主教会议,发表“致直隶司铎书”,要求神职人员严禁教徒参与学潮。
48.郭居静 Lajzare Cattaneo早期耶酥会传教士,瑞士籍(意大利)人。1608年,他到达上海,成为耶酥会第一个到上海传教的传教士。他也曾经帮助利玛窦前往北京传教。
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知名传教士(部分)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
49.郭实腊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 or Charles Gutzlaff德国传教士,1831年到达澳门。1831至1838年期间,他曾乘船多次考察中国沿海地区。1833年他在澳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汉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50.韩山文 Theodore Hamberg瑞典传教士,1852年洪仁玕在香港时曾到他处学道。根据洪仁玕的口述,韩山文用英文写成了《太平天国起义记》一书,这是记载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首领早期活动的重要资料。

51.何斯德 D.E.Hoste 英国传教士。1905年,他接替去世的戴德生任中华内地会会长。
52.合信 Benjamin Hobson最早在中国翻译西医西药书籍的英国传教士、医生。他于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全体新论》一书(原名《解剖学和生理学大纲》),这是传教士向中国介绍的第一本比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编》中译本内容涉及很广,载有矿物、汽机、医学、物理等知识,著名化学家徐寿在上海时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并深为其中内容所吸引,从而引领他走上了科学之路。
53.赫德 Robert Hart英国人,曾长年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他经常帮助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1888年他被推举为同文书会(后来的广学会)的会长。
54.胡缚理 Louis Faurie法国传教士。1861年,《天津条约》签定后,在华传教士获得了进入内地传教的准许,时为天主教贵州地区主教的胡缚理为此组织教徒在大街上庆祝游行,并先后前往巡抚何冠英、提督田兴恕处要求接见,何、田二人皆拒不接见,反而密令全省搜查驱逐天主教徒。田兴恕又指使当地民团聚众将青岩教堂和教会学堂焚毁,并斩决四名中国教民,是为青岩教案。
55.花之安 Ernst Feber德国传教士,“孔子加耶酥”理论的重要代表。他著有《自西徂东》一书,该书于1884和1888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出版,书中花之安把基督教的教义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义结合在一起,希望中国人能“共往西国,真心求耶酥之理”,然后,“自西徂东”,与“儒教之理,同条贯通”。1893年,中华教育会在上海召开第一届年会,花之安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基督教教育问题》的演说,强调在传教和教育事业中,传教士必须充分的利用儒家思想,但最终目的是要利用基督教文化来战胜中国文化。他还在会上呼吁要在教会学校中广开英语课程,要使英语逐渐取代汉语成为东方的语言。花之安另外还著有《性海渊源》《教化议》《西国学校》等书。
56.华理柱 James Edward Walsh美国天主教传教士。1936年他任美国马利诺外方传教会的总会长。1939——1941年间,他参与了美日之间的秘密会谈,并参与起草了关于谈判的“建议草案”,“草案”中含有美日承认“满洲国”,同意日军驻扎中国,共同反共等条款内容,后由于美日反目,谈判没有后文。1948年5月他曾陪同美国天主教红衣主教史贝尔曼来华,后又会同教廷驻华使节黎培理共同安排天主教在华的应变、撤退措施。
57.黄宽 Wong Fun or Wong Foon中国第一位西医。他原是香港马礼逊学堂学生,1847年随马礼逊学堂教师、美国人布朗前往美国,在马萨诸塞州芒松中学就读高中,成为中国赴美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1852年,黄宽考取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留英学生。1857年,他学成归国,在广州博济医院工作,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西医,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58.黄胜 Wong Shing原马礼逊学堂学生,与容闳、黄宽一样,1847年随学堂美国教师布朗一同前往美国,就读于马萨诸塞州芒松高中,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之一。但在次年,黄胜因病回国。
59.季理斐 D.MacGillivray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1900年10月,上海基督教联合会召集各派传教士举行了一次会议,着重讨论义和团暴乱平息之后如何处理中国问题。季理斐作了题为“反对瓜分中国”的长篇发言,认为瓜分中国不论是从具体操作上、行动后果上还是道德观念上来讲都是行不通的。
60.嘉惠霖 William W.Cadbury 美国传教士,医生。曾主管过广州博济医院,著有《博济医院百年史》。
61.嘉约翰 John Glascow Kerr美国传教士,医生。他于1854年5月到达广州,1855年接替伯驾主管广州新豆栏眼科医局。1859年1月,他把眼科医局迁往南郊新址并更名为博济医院,这所医院一直开办到1949年,是在华教会医院中资格最老,名气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所。1866年,该医院附设了南华医学校,由嘉约翰和黄宽负责招生,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培养西医人才的医学校。1879年该校又招收了中国第一个医科女学生。1868年,嘉约翰在广州编印出版了中国第一份用中文向国人介绍西医知识的报刊《广州新报》,后改名为《西医新报》。1901年,嘉约翰医生去世于广州。嘉约翰主持博济医院将近半个世纪,据统计,在此期间,嘉约翰医生诊治的病人达74万人次,住院病人达4万人次,曾为4万9千余人动过外科手术,翻译了34部西医西药书籍,培训了150名西医人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62.金楷理美国浸礼会传教士,1869年他进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15种,其中与赵元益合译的《光学》影响最大。后任中国驻俄使馆参赞。
63.金尼阁 Nicholas Trigault最早来华的法国传教士,1611年由耶酥会派遣来华。他曾著有《奇器图说》,由王征译述。
64.康格 E.H.Conger美国外交官,义和团暴乱前后任美国驻华公使。1899年12月曾照会清政府,指名要求撤换纵容义和团的山东巡抚毓贤,清政府将毓贤改任山西巡抚,另派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
65.科士达 W.J.Foster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国务卿,后来中国,被李鸿章礼待为顾问。他是李提摩太在戊戌变法期间向光绪帝秘密推荐的四名外国阁员中的一位。
66.拉萼尼 Theodose de Lagrene 法国外交官。1843年,受法国七月王朝王后玛利亚·阿美利之命,携以葛必达为首的耶酥会传教士6名乘法舰来到中国。1844年他代表法国政府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在此条约中,加入了法国教士可在通商五口自由传教的条款,后又成功迫使清政府于1846年颁布道光帝上谕,解除了自康熙以来对天主教的禁令,并同意给还在查禁天主教期间被侵占、卖出和损毁的天主教堂旧址。
67.赖德烈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美国传教士,耶鲁大学教授。1929年他出版了《基督教在华传教史》,这是研究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重要著作。
68.雷鸣远 Vincent Lebbe比利时传教士,1901年由巴黎遣使会派驻中国。1915年他在天津创办《益世报》,反对日本的侵华企图,宣扬用基督教救国。1927年,他加入中国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又参加了中国军队,组织和训练战地救护队,动员天主教徒参加担架队。1938年蒋介石接见了他,并委任他为“华北战地督导民众服务团”主任。雷鸣远厌恶共产党,曾在山西组织天主教徒成立“十字军”,在冀南又组织过“冀南剿共军”。1940年,当他在晋东南共产党控制区活动时被共产党军队俘虏,但旋即被释放,同年6月突患急病去世。蒋介石专门用飞机将他的尸体运回重庆予以厚葬。
69.雷孝思 J.B.Reigs 早期法国传教士,康熙年间曾与白晋、杜德美勘测全国地理,合绘《皇舆全览图》。
70.雷震远 Raymond J.de Jacquer比利时传教士,与雷鸣远一样,他也加入了中国籍,抗战期间他曾在华北一带组织抗战活动。1945年7月,他发起组织了“公教青年报国团”,该团在华北一带与共产党军队摩擦不断。
71.黎力基 Rudolph Lechler 德国传教士,曾任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写教材工作。
72.黎培理 Antonie Riberi罗马教廷驻华使节。为应付不断恶化的局势,1948年秋,他与莫克勤开始组织“圣母军”(也称“圣母御侍团”),试图将天主教徒团结在一起,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共产党迫害。
73.理雅各 James Legge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著名汉学家。1844年,英华书院从马六甲迁至香港后,他曾负责校务工作。洪仁玕驻留香港时,曾与他共事3年。1860年,洪仁玕任太平天国干王后,他曾多次写信给洪,希望洪能帮助改变太平天国许多违背基督教教义的错误。理雅各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作出了巨大贡献。1861年,他译著的《中国经典》第一卷在英国出版,此后25年间,“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等陆续出版,至今这些书仍为西方的标准英译。1873年,理雅各回到英国,继续提倡加强对中国的研究。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立了中国学讲座,聘请理雅各出任第一位教授。
74.李佳白 Gilbert Reid美国传教士,尚贤堂创办人。他1857年生人,曾就读于纽约协和神学院,1883年受美国长老会派遣来华传教,在济南、烟台一带活动。他向来仰慕中国文化,到中国后,他改穿儒服,戴假辫子,一手拿《圣经》,一手捧“四书”,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维新运动期间,李佳白来到北京,结识了李鸿章、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支持改良运动的文章,如《探本穷源论》《改正急便条议》《东三省边防论》《新命论》等。1897年2月,在总税务司赫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等人的赞助和支持下,李佳白在北京成立“中国国际协会”,即著名的“尚贤堂”。李佳白的目标是要把尚贤堂办成一个“中西人士会合之地”,以“扩充封建旧识和启迪基督新知”。为扩大尚贤堂的影响,李佳白遍历欧美,积极募捐,得到了各国赞助。1900年义和团暴乱期间,尚贤堂不幸被焚毁。1903年,不气馁的李佳白在上海重开尚贤堂,组织了尚贤堂董事会,在香港注册。1905年李佳白在上海发表演说,反对孙中山的暴力革命,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后,尚贤堂规模进一步扩大,1912年竟达“二十国人,十宗教”之多。同时,李佳白还出任了当时著名的“孔教会”的高等顾问。当时的尚贤堂主张“发明本教,研究他教”,每周举行例会,邀请儒、释、道、回中人轮流到尚贤堂讲演。李佳白本人极力主张基督教与孔教“互相和合,互相敬爱,互相劝勉,互相辅助”。李佳白推崇袁世凯,支持袁复辟帝制,但随着袁世凯的失败,尚贤堂日趋没落。1917年,李佳白暂返美国。1921年,他又回到中国,在北京恢复尚贤堂的活动,并对“五四”之后中国掀起的反孔运动痛心疾首。他出版了《国际公报》,组织了“中外睦友会”,继续宣传他的中外和睦,基督与孔子同尊的思想。1926年,尚贤堂再次迁往上海。但就在次年9月,李佳白病逝于上海。尚贤堂不久停止了活动。
75.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英国传教士,教育家。1870年,他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在山东、东北等地传教。19世纪70——80年代,李提摩太曾在山东、山西等地参与赈灾活动,还曾通过积极交往,结识了丁宝桢、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总税务司赫德、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等中外高官。1890年他在上海出席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会议,并作了《基督教差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的报告,提出传教士应将传教重点转移到清政府的上层官吏和士大夫中间,并应加强出版教育工作。同年,应李鸿章的邀请,他赴天津出任《时报》主笔。1891年10月,在赫德的推荐下,他正式加入同文书会(后来的广学会)接替韦廉臣担任督办(后改称总干事),一直到1916年卸任,长达25年。他以全副精力投入出版教育工作,为广学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1891年他接手同文书会时,会产只有1000元,到1911年广学会的资产已达22万余元。传教士们一致认为“这个事业选中了这个人,这个人选中了这个事业”。广学会出版了大量很有影响的书籍,发行过著名的《万国公报》,这些书籍和报刊向中国人宣传基督教思想,宣传维新变法观念,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当然也曾反对暴力革命,宣扬殖民主义。其中由李提摩太自己著述的就有《救世教益》《五洲教务》《中西四大政》《三十一国志要》《七国新学备要》《大国次第》《时事新论》《西铎》等。李提摩太还编译过英国作家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该书也由广学会出版,叙述西方各国现代化发展历史及19世纪基督教文化,被梁启超誉为“西史中最佳之书”。1895年,李提摩太将他在《时报》上所写的社论汇集出版,取名《时事新论》。李提摩太甚至曾在1899年的《万国公报》上撰文述及马克思主义,是为中国最早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记载之一。李提摩太感触中国之贫弱,曾向张之洞建议让英国单独治理中国,甲午战争后他又向李鸿章建议中国接受英国的“保护”。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他曾大力支持变法人士,与康、梁、翁等过从甚密,并曾通过翁同龢向光绪帝提出了7项重大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改革计划。光绪帝曾下诏让他担任皇帝的顾问,可是李提摩太还未就任,变法便已失败。1896年在伦敦、1900年在日本横滨,李提摩太还曾两次见到孙中山,他竭力劝说孙放弃暴力革命的立场,但都被拒绝。1900年间,李提摩太在美国会见国务卿海约翰,要求美国干涉义和团暴乱。1901年暴乱平息后他曾向李鸿章提出办理山西教案章程,1902年他与新任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商议筹办了山西大学堂。辛亥革命前后,他又反对孙中山,支持袁世凯当政。1916年,李提摩太退休回国,后来写成《留华四十五年》一书。

76.李约翰 John G.Reid李佳白的儿子。1927年李佳白病逝后曾接手尚贤堂的活动,但不久尚贤堂便宣告关闭。
77.利玛窦 P.·Matteo Ricci早期著名的耶酥会传教士,近代在华天主教传教事业奠基人。1552年,利玛窦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1568年前往罗马学习法律,1571年加入耶酥会,1578年被派往印度果阿进修神学,1580年被授予神父职位。1581年,他受耶酥会派遣与另一名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一同来到澳门。他们先在澳门学习中文,而后在1582年底与罗明坚一起到达肇庆,通过向两广总督行贿,被允许在当地获取一片土地以建造寓所和教堂,自此正式开始了他在内地的传教活动。为取得中国人信任,他穿着和尚的袈裟传教。1589年以后,他又先后到达广东韶州、南雄、江西南昌、江苏南京、苏州等地活动,一边传教,一边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熟悉中国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并与当地士大夫们广泛结交。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人并不看重佛教,于是他又于1894年脱下了袈裟,换上了儒服,并正式把自己的中文名定为利玛窦,号西泰。1595年,他在南昌写成《天学实义》(后改名《天主实义》)一书,借用儒家经典中的名词解释“天主”、“上帝”的含义,第一次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同时,利玛窦下定决心要去帝国的首都——北京传教。1600年,他与另一名传教士西班牙人庞迪我一同从南京出发,在天津滞留了6个月之后,终于在1601年年初到达北京。通过太监的帮助,1月4日,利玛窦得以面见万历皇帝,并向皇帝奉献“天主圣像、圣母像、天主经典、自鸣钟大小二具、铁弦琴、万国图”。“皇上欣念远来,另见便殿,垂帘以观。命内臣习学西琴,问西来曲意。利子始译八章以进。后蒙赐问大西国教旨及民风国政等事。于是钦赐官职,设馔三朝,晏劳利子等”。利玛窦向皇帝请求在北京、南京或吴越等地定居传教,经过宫内太监和礼部官员的帮助,利玛窦被获准在京师传教。于是他与庞迪我在北京宣武门内租屋定居传教,由光禄寺供给日常饮食所需,成为第一个到达北京传教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北京居住的十年间,他广为结交官员,曾与著名的科学家、天主教徒徐光启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而对于天主教的传教事业,他灵活的采取了“补儒、打佛、尊祭祖”的策略,据天主教会估计他生前共招收了约2500名中国教徒。他著有《畸人十篇》《辨学遗牍》等书,书中大量引用了儒家经典,又连续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圜容较义》《同文指算》《测量法义》《经天该》《万国舆图》等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另外,他还把大量中国的儒家经典译成拉丁文向欧洲介绍,并编写了一部手抄本的《中意葡字典》和一本《中国文法》。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明神宗下诏以陪臣之礼将其下葬于北京阜成门外。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他生前写成的有关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物产等情况的文字汇编成书,名为《中国札记》和《中国书简》,于1910年在意大利出版,并公认他为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
78.梁发 Liang Afah又名梁亚发、梁阿发,1879年生于广东高明。他本是雕版工人,1815年受雇于英国伦敦会,随马礼逊的助手米怜去马六甲帮助刻印《圣经》等书刊。1816年他受洗入教,成为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新教)徒之一。1823年他又被任命为伦敦会传道人,作为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事业的接班人,而他也因此成为了基督教(新教)第一个中国籍牧师。另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载,他还是中国报学创始人。梁发对于传教事业极具热忱,尤其致力于文字传播工作,曾编著传道书籍5种。他曾定期到美国人伯驾开设的医局里协助传教,并曾执笔编写了《劝世良言》一书。该书于1832年在马六甲出版,作者署名“学善居士”。洪秀全就是在阅读此书后创立“拜上帝教”的。梁发于1855年去世。
79.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美国监理公会传教士,著名报人。1868年9月,林乐知在任聘于《上海新报》编辑期间创办了中文教会期刊《教会新报》。1869年底至1870年初,林乐知在《教会新报》上连续发表名为《消变明教论》的长篇文章,在传教士中第一个宣传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结合(即“孔子加耶酥”)的观点。1874年9月,《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1877年后,林乐知被推举为新成立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重要编写人员,负责高级教材的编写。1883年,林乐知在上海吴淞创办教会学校中西书院,该书院是后来苏州东吴大学的前身。《万国公报》此时暂时停刊。1889年2月,同文书会决定恢复该报,仍由林乐知担任主编。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由于独家即时刊登最新战报和热点评论,《万国公报》声名鹊起,销量猛增。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高涨之时,由于宣扬维新观点,该报销量达到空前高峰。连光绪帝也阅读《万国公报》。林乐知经常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文章,支持维新改良,反对孙中山的暴力革命,甚至宣扬殖民主义。林乐知著有《东方时局略论》《中西关系略论》《列国岁纪政要》等书,还编译了著名的《中东战记本末》。该书于1896——1900年间由广学会陆续出版,是研究甲午战争的重要史料。1907年,林乐知去世,《万国公报》因此停刊。
80.林懋德 Stanilas Jarlin 法国传教士,义和团暴乱期间时任法国天主教北京教区副主教。
81.罗明坚 Michael Ruggieri意大利传教士,1579年抵澳门,向中国当局请求进入内陆传教,遭拒绝。1582年底,他又偕同利玛窦至肇庆,通过向两广总督赠送自鸣钟,获准在肇庆获得一片土地建造寓所和教堂。1853年,罗明坚在肇庆东关一个佛寺内建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耶酥会会所。同年,他收留了一个被家人抛弃的垂死中国病人,罗明坚悉心照料其数月,病人临终前接受洗礼,成为有记载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天主教徒。
82.罗伯济 Louis de Besi法国传教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曾于战争期间化装成中国人会见英军司令璞鼎查,向其报告有关中国的各种见闻和情况。
83.罗孝全 Issachar J.Roberts美国基督教南浸礼会传教士,1837年到达澳门,1840年到香港,成为第一个在香港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1844年他又到达广州,设堂传教。1847年,洪秀全、洪仁玕两兄弟曾到广州向他学道,时间约有两个月。1850年,罗孝全在广州翻译出版了医药书籍《家用良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罗孝全便急欲奔赴南京,但在上海被美国公使马沙利阻止。当时适逢小刀会起义,罗孝全于是便去访问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自荐为起义者的“宗教师”,被刘拒绝。罗回到广州,但并没有放弃赴南京的理想。在洪秀全的几次邀请下,1860年10月,罗孝全终于到达南京。洪秀全封他为义爵,并任命他为外务大臣,辅佐干王洪仁玕。起初罗孝全雄心勃勃,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传教士的新大陆,因此他不断向美国差会写信,要求他们赶快派传教士来南京。但后来罗孝全渐渐觉得太平天国并非他心目中的传教乐土,“他(指洪秀全)要我到这里来,但不要我宣传耶酥基督的福音,劝化人民信奉上帝。他是要我做他的官,宣传他的主义,劝导外国人信奉他。”失望之余,罗孝全于1862年1月匆匆离开南京,去往上海。在上海,他连续发表文章指责太平天国“只宣传‘政治的宗教’,而不准外国传教士传教”。1866年,他回到美国,1871年因病去世。
84.雒魏林 William W.Lockhart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医生。鸦片战争期间他随第一批英国远征军到达定海。1843至1844年后,他主管伦敦会设在舟山、上海的诊所。1848年3月8日,雒魏林与另外两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慕维廉一同前往上海青浦城隍庙散发传教传单,其间与当地乡民和水手发生冲突,三人被殴伤,随后引发中英两国的外交冲突,是为青浦教案。1854年12月,法军与小刀会会众对峙上海,雒魏林自告奋勇前往城内与小刀会谈判,要求他们投降,但被小刀会首领拒绝。
85.玛高温 Daniel Jerome MacGowan美国传教士。1844年,英军占领宁波、上海后,他随即进入,成为第一个至宁波传教的传教士。
86.马赖 Auguste Chapdelaine法国传教士。1852年,他进入广西西林传教,违反了外国人不得在内地传教的规定,1856年2月他被当地官府逮捕处死。是为“马神甫事件”,由此引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87.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1782年生于英国诺森伯兰,1798年加入长老会,并立志于海外传教。1807年9月8日,受英国伦敦会派遣,马礼逊乘坐美国货船“三叉戟”号到达广州。他先在美国商馆里隐居一年,潜心学习汉语,1808年,他前往澳门,在那儿结识了东印度公司的一些负责人。1809年,马礼逊与一位东印度公司高级职员的女儿结婚,并受聘担任该公司的翻译。同时,他开始着手《华英字典》的编纂和《圣经》的翻译工作。1814年,马礼逊在广州印刷了2000本他翻译的《圣经》新约全书,后又在助手米怜的帮助下,翻译完成了旧约全书。并于1823年连同新约全书在马六甲正式出版,这是一本古汉语《圣经》,取名《神天圣书》,史称“马礼逊译本”。至此,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第一次得以完整地介绍给中国。这是《圣经》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奠定了以后用中文翻译《圣经》的基础。此外,马礼逊于1917年在澳门出版了《华英字典》第一卷,到1823年全部出齐。这是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另外在1816年,他还担任了英国特使阿美士德的秘书和翻译。在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南洋第一所基督教教会学校英华书院。1824年,马礼逊回到英国,带回一万卷中国书籍,并向英王乔治四世呈献了他的汉译《圣经》和一幅北京地图,受到英王的嘉许。1826年,马礼逊重回中国。1834年,英王任命他为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翻译,但就在受命后不到一个月,由于劳累过度,马礼逊突患重病,于8月1日去世,享年52岁,葬于澳门。为了纪念他,在穗外侨于1835年发起组织的“马礼逊教育会”和1839年筹办的“马礼逊学堂”皆以他的名字命名。
88.马儒翰 John Robert Morrision马礼逊的儿子,鸦片战争期间担任英国政府的翻译,曾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与签约。
89.马若瑟早期法国传教士。1732年他曾把中国元曲《赵氏孤儿》最早译成法文介绍到西方。后来伏尔泰曾经把它改编成五幕剧于1755年在巴黎公演。
90.马相伯 Ma Xiang-bai著名教育家,中国天主教徒。1903年,他在上海徐家汇旧天文台创立教会大学震旦大学院。1905年,由于与耶酥会派驻的南从周教士产生纠纷,愤然退出震旦大学院,并于徐家汇李公祠内创办复旦公学。后来,震旦大学院发展为震旦大学,成为天主教在南方的最高学府,而复旦公学发展为著名的复旦大学。
91.麦都思 Walter Henry Medhurst英国传教士,1835年曾受美商奥立芬的委托与另一名美国传教士司梯文思乘货船到中国沿海考察商业状况,并沿途分发《圣经》和福音书。著名传教士马礼逊去世后他曾参与对《圣经》马礼逊译本的修订。鸦片战争期间他曾到达舟山,给英军做翻译,1843年,他到达上海,成为第一个在上海传教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848年,曾因为与雒魏林、慕维廉一同前往青浦散发传教传单而引发青浦教案。1853年4月,他曾陪同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到达太平天国新都天京访问并探察太平天国的真实情况。为此,麦都思为文翰翻译了一批太平天国的文书,经过对文书的分析后,英国政府决定先实行中立。1857年麦都思曾与施敦力合作共同出版了南京官话版的《新约全书》,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以南京官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圣经》译本。
92.麦莲 R.M.McLane 美国驻华公使,1854年5月,他携传教士裨治文乘坐军舰访问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93.梅子明 William Scott Ament美国传教士。1900年,他曾在北京被义和团围困。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梅子明曾为联军担当翻译和向导,并抢占了城内一座蒙古王府,在里面审讯义和团民和被怀疑曾经捣毁教堂或教徒家居的中国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写文章抨击嘲讽梅子明,指称他向中国人强迫征收高达13倍的罚款,在美国民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梅子明对此予以否认。
94.孟振生 J.M.Mouley 法国传教士,1843年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北京教区主教。
95.米怜 William Milne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13年来到中国,协助马礼逊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后马礼逊派他去马六甲设立出版发行基地。1815年8月,他在马六甲出版了南洋第一种汉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共出了7卷,1821年停刊。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南洋第一所基督教教会学校英华书院,米怜任行政领导。
96.宓亨利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 美国传教士。年轻时曾热心参与“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
97.敏体尼 Louis de Montigny 鸦片战争后法国驻上海领事,曾给予天主教传教士以极大的保护和帮助。
98.明恩溥 Arthur H.Smith美国传教士,中国问题专家。19世纪末,他曾在山东传教。1906年,他到白宫晋见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为中国兴办教育。此建议后来被美国政府采纳。他著有《中国人的品质》、《今日之中国与美国》、《中国在动乱中》等著作。
99.莫安仁 Evan Morgan 曾担任广学会代理总干事。
100.莫克勤 William A.MaGrath 天主教传教士,1948年曾与黎培理共同组建“圣母军”。

101.慕维廉 William Muirhead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48年曾与雒魏林、麦都思一同因在上海青浦城隍庙散发传单而引发青浦教案。1854年他曾在上海与艾约瑟等教授洪仁玕天文历算。1861年2月至3月间,他曾造访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希望能在当地自由传教,但太平天国当局以传教不欲依赖外援为由使他的希望落空。他曾著有《大英国志》《天文地理》《地理全志》《知识五门》等书。
102.牧恩波 George W.Shepherd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934年,红军撤离江西后,基督教人士与国民政府合作,在江西黎川县组织“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把黎川作为一个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服务实验区,牧恩波被推举为实验区总干事。该实验区在黎川开展了识字扫盲、农作物改良、提供农业贷款、返还地主土地、推广卫生设施等多项活动,目的除启迪农民新知、给农民以实惠外,当然也含有与共产党争夺当地民心的意图。抗战爆发后,该实验被迫停止。
103.穆德 John R.Mott美国人,传教事业的积极活动家。1888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他组织了一个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执行委员会并自任主席,提出了“要在这一代把福音传遍天下”的口号。他在全国各大学演讲宣传,吸引了不少有志投身于传教运动的青年参加。这一年12月,“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正式成立,它得到了美国各基督教差会和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到1891年,美国各大学签名志愿参加这一运动的青年竟达6000余人。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传教士如司徒雷登、赖德烈、宓亨利等人。1894年,该组织第二次国际大会提出了“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号。1898年该组织第三次国际大会上,穆德发言指出要“耐心地、彻底地刷新异教徒的生活,包括个人、家庭、城市、种族、国家的实际生活和倾向的各个方面,目标是要把异教国家的每一个异教徒改造成为在耶酥基督里的新人”。仅在1886——1918年,该组织共向中国输出了2500多名传教士,占该组织向海外派遣的传教士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直接导致20世纪初期美国基督教势力在中国的迅速增长。此外,穆德还于1895年创立了“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该同盟以各国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口号是“合而为一”,即把全世界基督教学生团结在同盟旗帜之下。另外,穆德也是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的干事。1896年,他初次来华活动,遍访中国各高等学府,使基督教青年会在华的分支机构大增。他还召集全国已有的“学塾幼徒会”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大会,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学塾幼徒会。此后在1905和1906年,穆德两次来华,在很多城市布道讲学,受到中国学生的热烈欢迎。1910年,他代表北美青年会发起组织了一次旨在为全球性的传教事业募捐的特别会议,会议在白宫召开,穆德和塔夫脱总统都发表了讲话,而美国商人们也为此纷纷慷慨解囊。同年,穆德确定以上海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中心并设立会所。1912年,全国基督教青年会确定名称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1913年,穆德再次来华,与在华基督教各差会负责人会谈,会上他提出,要想在中国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传教事业的计划,就必须先在全国范围内做一次大规模的传教情况调查。为此,会后在上海专门成立了“中华续行委员会”,由此开始了1913——1922年的基督教全国大调查。穆德又会同另一名美国布道家艾迪到14个城市布道演讲。同年,威尔逊总统考虑任命穆德为驻华大使,被穆德婉拒。1922年4月,穆德选定北京清华学校召开了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由他亲自主持,来自3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格言是“天下一家”。但与此同时,由共产党发起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以该大会是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工具、教育应该与宗教分离为由对该大会在中国召开进行了猛烈抨击。同年5月,穆德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基督教大会”,会上提出了“本色教会”的主张,会后成立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49年4月5日,共产党军队即将攻占上海前夕,穆德最后一次来华,他召集留沪基督教各差会传教士和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他提出,面临共产党的强大军事攻势,基督教人士“必须准备在共产党新政权下尽最大的努力,继续推进上帝的教会”,“中国教会的领袖们要有忍受苦难、坚守职责、背起自我牺牲的十字架精神”,“要尽可能的稳住教徒,不要让他们被共产党的宣传所欺骗”,“我们还会回来的”,“我们在祈祷中将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教会”。
104.南从周 Perrin耶酥会法国传教士,1905年被派遣到震旦大学院。该校创始人马相伯离校后他主管校务。1908年他担任院长。震旦大学后发展成为天主教在南方的最高学府。
105.南格禄 Gotteland法国传教士,1841年受法国王后派遣来华传教,先至澳门,1842年到达上海。1847年以后与葛必达等传教士确定以上海徐家汇为耶酥会传教中心。
106.南怀仁 Fedinandus Verbiest早期耶稣教传教士,明末来华,康熙年间曾担任过钦天监官职。他为清政府修订历书,也曾为清政府充当翻译与俄国交涉、谈判。著有《神武图说》《康熙永年历法》《赤道南北星图》《仪象志》《坤舆全图》等天文地理书籍和《教要序论》《圣体答疑》等传教书籍。
107.潘慎文 Alvin P.Parker美国传教士。曾经担任“中华教育会”重要负责人。1893年,中华教育会在上海举行第一届年会,潘慎文任大会主席,他在开幕词中声称要在中国人中大力推广基督教教育以“打破中国人的傲慢和除去中国人的惰性”。在1902年的第四届年会上,潘慎文作为大会主席又发表了《向国外差会请求派遣有训练的教育家来华工作呼吁书》。
108.庞迪我 Didaeus Pantoja早期耶酥会传教士,西班牙人,1601年曾陪同利玛窦至北京晋见万历皇帝,后留居北京,死后亦以陪臣礼下葬。
109.庞天寿中国天主教徒,南明永历年间曾任司礼监,掌握南明军政大权。他曾利用其特殊身份把天主教和耶酥会士介绍给南明宫廷。
110.瞿安德 Fr.Andrew早期耶酥会传教士。1648年(南明永历2年)南明皇室王太后、马太后、皇后并太子等人一齐在他的带领下受洗入教。
111.容闳 Yung Wing中国近代著名改良派人物。1841年入马礼逊学堂学习,1847年随美国教师布朗赴美留学,就读于马萨诸塞州芒松高中,成为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高中毕业后,他又考取了耶鲁大学,1854年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第一个留美的大学毕业生。回国后,他曾积极参与洋务建设和戊戌维新运动。1872年,容闳被任命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监督,负责招选首批幼童(30名)赴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幼童留美计划”——一个几乎完全凭容闳个人努力而创造出的历史奇迹。然而容闳晚景凄凉,十余年后,容闳奉召回国,因思想激进,参加变法维新活动,被清政府通缉,不得已以74岁的高龄再度避难美国,于1912年4月21日在美逝世,享年84岁。他曾著有《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其节选译为《西学东渐记》)一书。
112.沙勿略 Francis Xavier早期葡萄牙传教士。1540年,葡萄牙国王向教皇保罗三世请求派遣传教士去中国传教。1541年,教皇即派耶酥会传教士沙勿略东来。他先至日本,1552年10月到达广东沿海一个名叫上川的小岛,向一个中国商人请求用船送他到广州,但被拒绝。不久,沙勿略在岛上病死。他是最早东来的天主教传教士。
113.施若瑟 S.I.Joseph Scherechewsky美国圣公会主教,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把同是圣公会设立的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为约翰书院,自任首任校长。1888年后著名教育家卜舫济接任校长。1905年,该书院正式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它后来发展成为了中国享有盛誉的教会大学。
114.史贝尔曼 Archbishop Spellman美国天主教红衣主教,1946年曾来华安排战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复兴计划,并陪同中国第一个红衣主教田耕莘去罗马接受教皇祝圣。1948年5月他又来华巡视教务并与蒋介石会面。他在各地讲道时呼吁中国天主教徒支持政府的“动员戡乱”,强调对罗马教廷和教皇的绝对忠诚,并为应对一旦国民政府垮台后天主教在华事业的撤退、应变、善后等事宜做了一些准备和指示。
115.司德敏 Milton T.Stauffer中华续行委员会下属“特别调查委员会”重要负责人。他曾与鲍引登一起具体操作了1913——1922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大调查。1922年,由他主编的调查报告《中华归主》一书出版,这是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极其重要的资料。
116.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美国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父母都是美国来华传教士,因而司徒雷登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11岁时回美国读书,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读书,立志于基督教传教事业。1904年,毕业后的司徒雷登被基督教南长老会派遣到中国传教,1907年,他就职于南京金陵神学院,担任希腊文《圣经》教员。1919年1月,他被燕京大学校董事会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1——1922年,“中国教育调查团”在华调查期间,司徒雷登为调查团中方成员之一,表现很积极活跃。司徒雷登广交中外政客和富商,为燕大四处募捐,扩建新址。他又为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来燕大任教。他又借用广泛的中外关系,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良好关系,如1927年,燕大与哈佛合作,在美国出版《哈佛亚洲学报》,在中国出版《燕京学报》,次年,两校又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司徒雷登还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一些传教士不同,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时,司徒雷登对学潮予以同情,“九一八”时,他甚至亲自带领学生走上街头高呼抗日口号。到20世纪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抗战爆发后,司徒雷登与日本占领当局达成协议,双方互不干涉政治和学术,保证了在抗战初期燕京大学成为一片相对的净土。尽管如此,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仍被日本人关入集中营,燕大也被迫迁往成都。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在政治方面,司徒雷登也是极为活跃。1915年,时值一战期间,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第一长老会教堂里讲道,宣传美国不应置身事外,应该重视中国。正巧威尔逊总统在座,第二天,他便被总统邀请到白宫面谈中国问题。不久,“二十一条”消息传到美国后,司徒雷登再次拜谒了威尔逊总统。20世纪20年代,当中国人掀起废约运动时,司徒雷登曾向美国政府提议脱离传教条约的保护。1927年,经孔祥熙介绍,司徒雷登得以与蒋介石初次会晤,以后,他就成为了蒋的“义务顾问”。1933年,罗斯福总统又在白宫召见了他,听取他对中国政局的看法。抗战爆发后,他曾多次为蒋介石担任密使往来于中日之间,参与协商和秘密谈判,并把谈判情况向美国通报。1946年7月,他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但仍担任燕大校务长之职。司徒雷登还直接负责了战后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复兴计划。在国共内战期间,他要求基督教届人士应全力支持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他还要求基督教各差会要加强在农村中的活动,并以农村为中心开展各种改良主义活动,为此他选中晏阳初担负中国“乡村建设”的使命。此后,随着战事吃紧,司徒雷登多次写文章、发表演讲,支持政府的“动员戡乱”,要求中国基督教人士“应该在此时此地发挥其特殊精神”。1949年8月2日,共产党军队攻占南京后,他不得不离开中国。他的离去,标志着传教士在近代中国活动的基本结束。1962年司徒雷登病逝于美国。他的生平著作有《在华五十年》。
117.苏慧廉 William E.Soothill美国传教士,1907年接替郭崇礼继任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总教习。他著有《李提摩太》一书。
118.汤若望 John Adam Schall von Bell早期耶酥会传教士,明末来华,明清之交亲眼目睹了朝代的更替。他曾为明朝军队监制巨炮,也曾与邓玉函、南怀仁等传教士一起参与过康熙年间的重修历书活动,并担任过清政府的钦天监一职。著有《古今交食考》《浑天仪说》《西洋测日历》《西洋新法历书》等天文学著作。
119.田耕莘 Tian Geng-xin中国籍天主教神甫,由于努力传教,他于1939年被罗马教廷升任山东阳谷教区宗座代理牧师,领主教衔。同年十月,他又被教皇召往罗马,接受了教皇的祝圣,教皇并称赞他为“若望宗徒”。1942年,他又被任命为青岛教区主教。二战结束后,教皇庇护十二决定提升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衣主教。1946年1月,在前往罗马接受任命之前,蒋介石特地接见了他并祝贺他荣升中国天主教第一位红衣主教。美国军方还为此特地派了一架军用飞机把他以及陪同他前往罗马的美国红衣主教史贝尔曼送去罗马。4月,教皇宣布中国成立正式教统,划分中国为十二教省。5月,教廷任命田耕莘为北平总主教,统管全国教务。6月,田耕莘荣归祖国,立即到南京晋见蒋介石,在得到了蒋介石的欢迎以及蒋支持天主教战后复兴计划的保证后,随即到北平就任。根据罗马教廷的“天主教中国化”计划,田耕莘大力提拔中国籍神职人员,在北平开设“圣多玛哲学院”,并在全力推进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同时也要求天主教会与国民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支持政府的政令。
120.王正廷 Wang Zheng-ting中国基督徒,1915年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第一位中国籍总干事,以后的总干事一职皆由中国人担任。
121.魏克托尔俄国传教士。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沙俄军官、遗民避难中国,魏克托尔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是军官,1920年逃到新疆,后辗转来到北京,在那里被沙俄政府“北京传教士团”领班修士大司祭英诺肯提乙收留。英氏将他培养成为修士、辅祭、司祭,后又派他前往天津担任司祭、总堂修士大司祭。1933年,因忠于沙俄在塞尔维亚的流亡教廷,魏克托尔被祝圣为北京总会主教。1938年,他成为第二十届北京传教士团领班大主教。1947年,他承认莫斯科教廷后被任命为东正教教廷驻东亚代表。
122.威廉斯 George Williams英国人,他原是一个年青商人,在经商活动中,他看到很多年轻人思想空虚,没有信仰,为此他觉得很有必要培养这些年轻人的基督教理想和情操,以便基督的福音能更好的在下一代中流传。于是在1844年,威廉斯发起组织了“基督教青年会”。这个基督教的青年组织在以后不断壮大,势力和影响迅速传遍全球。1855年,在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各国基督教青年会会员成立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876年,在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组织,1896年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学塾幼徒会,1902年成立了中韩港基督教青年会总委办,1912年成立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123.韦廉臣 Alexander Williamson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同文书会的创办人,汉学家。他曾是英美圣经公会的专职代理人之一,负责在华的《圣经》发行工作。1877年后他参与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1890年改名为中华教育会)的教材编写工作。1887年,由他发起创办了“同文书会”,在由他起草的《同文书会发起书》中,韦廉臣称该会的目的有二:“一为供应比较高档的书籍给中国更有才智的阶层阅读;二为供应附有彩色图片的书籍给中国人家庭阅读”。1888年,该会成立董事会,推举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会长,韦廉臣为督办。1890年8月,韦廉臣去世,由李提摩太继任督办。1894年,该会改名为广学会。韦廉臣还著有《格物探源》《治国要务》等书。
124.伟烈亚力 Alexander Wylie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汉学家。他曾是英美圣经公会的专职代理人之一,负责在华的《圣经》发行工作。19世纪40年代他曾在上海设立墨海书馆,聘请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翻译西学书籍。1854年12月间他曾与雒魏林一起前往上海城内与小刀会谈判。后来他又进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两种。
125.卫三畏 Samuel Wells William美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他于1833年到达广州,曾参与《中国丛报》的编辑工作,还负责该报的出版发行。1848年他出版了《中国总论》一书,该书曾被美国许多大学采用为中国史课本几乎长达一个世纪。1858年5月间他曾同另一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一同代表英法联军与中国当局就大沽口炮台问题举行谈判。其后,他又参与了中美《天津条约》的起草与谈判,在条约中力主加入了传教宽容条款。其后,卫三畏又曾出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1877年,耶鲁大学设立中国学讲座,卫三畏担任第一位教授,他极力主张传教士在对华传教事业中必须注意利用儒家经典。

126.文惠廉 William Jones Boone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鸦片战争期间(1842年)曾随同英军到达厦门。1845年他又到达上海。1846年他在上海开设了一所男塾。1871年,为纪念他,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开办了文惠廉纪念学堂。
127.熊三拔 Sabbathinus Ursis 早期耶酥会传教士,明末来华,译著有《泰西水法》六卷。
128.徐光启 Paul Hsu明末著名学者,科学家,天主教徒。1562年生于上海徐家汇,1597年中举人,1600年上京赴考时在南京结识了利玛窦,他称赞利玛窦为“海内博学通达之君子”。1603年,徐光启在南京由罗如望神父施洗入教,教名保禄。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后在北京又见到了利玛窦,后得以跟利氏学习天文、数学、火器,而利玛窦能在北京立足并发展传教事业,也得到了徐光启的帮助。徐、利二人曾合作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原理》前六卷,而他的《农政全书》更是中国杰出的科学著作。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他的鼓动和影响下,明末皇室和高级官员中多有皈依天主教者。徐光启死后,葬于故乡徐家汇,谥号文定。
129.徐日昇 Thomas Pereira早期耶稣会传教士。1689年,他曾受康熙帝之命担任翻译参与与俄国的《尼布楚条约》谈判。
130.雅裨理 David Abeel美国归正会传教士。1830年,他与裨治文一同到达广州,成为了第一批到达中国的美国传教士。1842年他同文惠廉随远征的英军到达厦门,又成为第一批到达厦门的传教士。
131.晏阳初 Matthew Tyson Yates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积极活动家,“平民教育”的发起人。一战期间,他就被青年会派往法国,在当地华工中担任青年会干事,教华工识字,出版《驻法华工周报》。回国后,晏阳初在曲阜、长沙、杭州、上海等地设立平民学校,教授他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192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平民教育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被推举为总干事。抗战结束后,晏阳初曾被宋子文和司徒雷登看中请他担任“乡村建设”的负责人。1948年,国民政府组织了有浓厚美国背景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晏阳初担当负责人,工作重点在华南农村,该委员会的目的是要在华南农村中开展思想教育,改善农民生活,以抵御越来越严峻的共产主义威胁,巩固华南这块国民党最后的阵地,达成“农村复兴”。但晏阳初的工作还未来得及全面展开之时,国民政府已全面崩溃。
132.杨格非 Griffith John英国传教士,又称杨笃信、杨约翰。1858年7月,《天津条约》签定之后,杨格非写信给英国差会称:“就这样,中国几乎出乎意料之外的对传教士、商人和学者开放了。这个国家事实上已经落入我们手中,一切已在中国的传教士和各自国内的差会,如果他们不去占领这块土地,不在18个省的每一个中心取得永久立足的地方,那将是有罪的。”1860年6月,他曾与艾约瑟等人一起前往太平天国占领的苏州,在那里会见了李秀成,并对已被封为干王的洪仁玕充满期待。11月,他又到达南京,与洪仁玕会面,试图获得在太平军控制区域内自由传教的允诺。他获得了幼天王以天王名义颁发的“宗教自由诏旨”,但洪仁玕把这份诏旨解释为必须遵守太平天国“天规”的“宗教自由”。1871年天津教案平息后,清政府曾向各国使馆提出了《传教章程》八条,其中包括教堂不再开办育婴堂,妇女不得进入教堂,教士不得插手民间诉讼,不得进入事先未允许之地传教,不得收奸民凶犯入教等条款。此章程一出,各国大哗,杨格非称“这些要求是要打击在华基督教差会的根基,如果答应的话,就要关闭在中国的每一座教会、教堂和学校”。
133.英诺肯提乙 Archimandrite Innocent俄国东正教会北京传教士团第18任领班修士大司祭。此“北京传教士团”在很长时间内实际上起着俄国官方代表的作用。1897年他曾向俄国政府和教会提出效法天主教、基督教的做法,在中国建立修道院、鼓励教士外出传教、开设工厂以养活教徒、建立教区、开办慈善事业等建议,但随后的义和团暴动使之无法实现。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曾收留了一些流亡中国的沙俄遗民,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东正教大主教魏克托尔。
134.于斌 Yu Bin中国天主教徒。于斌曾就读于震旦大学预科,后被天主教修会保送至罗马研究神学,1933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于斌在南京成立了天主教文化协会,创办了《益世报》,同时,他也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1935年,“中华全国公教进行会”在上海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推举于斌为该会总监。抗战结束后,于斌是罗马教廷在中国推行天主教复兴计划的重要负责人之一。1946年,罗马教廷任命他为南京教区主教,1947年,又任命他为江苏教区总主教。传教士大撤退前夕,他曾号召天主教徒支持政府的“动员戡乱”。1948年,时局艰危之时,于斌匆匆飞往梵蒂冈商讨天主教撤退之事。教皇庇护十二指示中国教区的修道院一律撤退,在危险教区的传教士也应撤退。
135.余日章 Yu Ri-zhang中国基督教徒。1895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书院,190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08年去哈佛大学进修。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武汉组织红十字会并自任总干事,并曾一度担任黎元洪的幕僚。1912年,他加入刚成立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担任演讲部干事,1916年起代理该会总干事,1917年正式就任,直至1935年去职。1923年——1928年,他又兼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因此在整个20世纪10——30年代,余日章都是中国基督教届德高望重的头面人物。
136.张诚 P.Jean-Francois Gerbillion早期天主教传教士,1688年,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与白晋等五人来华,受到康熙帝的接见和任用。1689年他曾与徐日昇一同被清廷任命为翻译参与同俄国政府关于《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其间张诚还向俄使戈洛文提出对在俄国的天主教徒给予优待的要求,得到了对方的保证。1693年他曾用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帝的疟疾。他还曾与白晋合译《实用几何学》一书。
137.张之江国民党要员。他原是前清军官,曾与冯玉祥一同发起过滦州起义。辛亥革命后一直追随冯玉祥担任西北军重要将领。1925——1931年,他曾向美国圣公会订购约5万部《圣经》和《新约全书》,向中国士兵分发阅读,并亲自在《圣经》上题词:“此乃天下之大经也”。


主要参考书籍、文章: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顾长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谣言与近代教案》 苏萍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国史旧闻》第四分册 陈登原著 中华书局
《从新发现的有关马礼逊梁发传教档案看新教的传入及影响》 吕坚著 《湘潭大学学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4619.html

更多阅读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 - 1945年 近代屈辱史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 - 1949年)说明:这份材料是我从网上搜集整理的,每天一两个小时,大约花了一个多星期。由于匆忙,很可能有遗漏或错误,希望网友不吝赐教,本人将非常感谢。我之所以整理这段历史,是想让每个中国人不要忘记近一百年来的这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读冯契为陈旭麓所作的序。知道有《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主要讲1840年--1919年这80年的时间。中间,友谊、学术、责任……      抄下目录:  

评析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娓娓道来的“历史老师”——评析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2015年1月30日 10:01 中国纪检监察报【字体】 大 中 小陈治治拿到习骅所著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一口气读完,花了不到半天时间。掩卷遐思,三句话在脑海里不断盘桓。第一句话,一切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历史的进程

  “误译”不但会影响历史进程,也会反过来重新润饰乃至扭曲历史本相。马戛尔尼使华寻求平等通商,被无名翻译们译作“进贡”近日有新闻曰:“中国高铁出口‘洋相’:刮雨器译成抹布丢订单”,可见翻译出纰漏,多么要命。其实,错误的翻译,不单能

声明:《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知名传教士部分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为网友安之若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